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不高兴怎么办?

关于儿童们话题,我想是每个家庭都避免不了的。那么怎么满足儿童的需求呢?做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在这里简单的和大一家探讨一下。

首先,儿童的需求我们做为家长是要充分给予重视的。在不同时期儿童有着不同特定的需求,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最基本的需求一一安全。所以如果儿童的需求长期大量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导致他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走向。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慎重对待。




这个问题很普遍,我们家孩子也是他要啥你不给,然后就开始哭着闹着。我都是抱起来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完之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孩子现在也能听懂你的意思。然后给别的玩具陪他玩。




如果是12岁以下的孩子,给他一个缓冲期,等他平静了,再和他平心静气的交流,要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孩子看似无理的要求,可能只是他渴望被重视的一种表现,只是他不懂得如何正确去表达,有可能是大人对他误解了。如果是十八九岁的大孩子,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维了,等双方都平静下来后,可以平等的谈谈,不要以家长的身份去给他压力,多想一下,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年龄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需求,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多想一些。




习惯定下规矩,从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吃青菜,吃肉,不准挑食

孩子不听话,先哄,不要用成年人的语气

小孩很容易叛逆的

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和孩子多互动

大人做什么,孩子也会学跟做什么

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要树立为人正直的一面

一起看书,一起看电视,一起写作业

灌输些良好的事迹

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游戏害人,少让孩子玩手机

宁可看电视,动画,电视剧,电影,新闻

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给孩子零花钱,不要吝啬,该买的买,该给的给

不攀比,做个有自信有理想

有梦想,有文化的人

宁饮本家一两土,莫贪他国万两金

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我家孩子脾气倔,在当时和他讲道理根本说不通,就是先晾晾他,给他降降温,等到差不多了再讲道理!因人而异吧




规则很重要,玩游戏有有有游戏规则,生活中有法有德。制定规则大家一起遵守,尊重规则,尊重孩子。




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也许只是跟风,或是攀比提出不合理要求,做为家长得提醒孩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标准,如果有空可以陪孩子学习国学弟子规。




不高兴就不高兴,做家长的还怕孩子不高兴,这都是跟父母有直接关系,简单说从小就宠他满足他一切要求,他自然习惯高兴,如果从小给他讲道理养成好习惯也就没有不高兴一说,




您好,如果对于孩子的要求属于暂时性无法满足或需要时间的话,作为成人首先我们应该及时的回应孩子,同时我们还可以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不知不觉去等待。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一点一点接近目标,这样孩子不会因为要求无法被满足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产生不好的情绪。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最近我和我家孩子饭前的小插曲,在前几天晚餐是孩子最喜欢吃的意大利面。孩子早早地就把小手洗干净,坐在餐桌前开始等候。他可能有一些饿了,没过一会,他开始不耐烦地说:

“面条还没有好吗?为什么还要这么久?太久了!我不想再等了!”

我就想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每次午餐之前老师就会给他们唱“谢饭歌”。

于是我就说:那么让我们来唱一首感谢歌吧!我随口唱了一首歌,把歌词做了一些修改:我要感谢灯、感谢光,让我们可以看见。我还要感谢桌子,感谢椅子,让我们可以坐在这里享用晚餐。

孩子接过我的话:那我要感谢盘子,感谢筷子,让我们可以吃好吃的意大利面。

我说:嗯非常好!我要感谢空气净化器,让我们有清新的空气。

孩子:我要感谢水杯,让我渴了可以喝水!说完还打开盖子,喝了一口。

就这样感谢来感谢去,厨房里的意大利面就端上来了。

我和孩子说:谢谢你的等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感谢,我觉得面条更好吃了,谢谢做出这么好吃的面的人!孩子吃的很香,他说:对呀,面条真的是太好吃了!

想吃“棉花糖”的小孩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老掉牙的“棉花糖实验”(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斯坦福大学的WalterMischel博士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在一个比较密闭的房间里,空无一物,孩子的面前有一个棉花糖。如果孩子能够在15分钟内不吃棉花糖的话,那么他就会可以得到吃到两个棉花糖,否则就只有一个。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孩子已经等不及了,已经开始吃了。少数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忍住了,等到15分钟之后吃到两颗。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持续的跟踪直到高中毕业。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自己、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无论是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肥胖),以及其他指标上都有更优异的表现。

分散注意力,说“我不要”是为了更好的得到“我想要”的

其实对于这么小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哪里能做到“我不要吃棉花糖”呢?自我控制对他们来说特别难,有些孩子甚至口水直流,舍不得吃只能用舌头舔一舔。说“不”,是一种强烈的意志力表现,而说“不要”,正是因为内心非常坚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观察实验录像里那些最后成功做到的孩子,确实是采取了一些策略,就是——分散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内在的:故意不去看、不去想棉花糖,心里想一些其他的事,让自己的思维不要专注在棉花糖上。

外在的:弹弹舌头、摇晃自己的身体、唱个歌、走动身体、刻意做点其他的事分散对棉花糖的注意。

孩子在“我不要”(吃棉花糖)的力量中,发展出了“我要做什么”的能力(做点其他的分散注意力),而推动孩子这么去做的,正是孩子心中有坚定的“我想要”(吃棉花糖)的力量。这就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区别。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主管自我控制、分析思考、行动计划的是大脑前额叶区域。我们人类这个区域所占比例可比其他物种要大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宠物狗狗不会把狗粮存起来养老,而人类却会未雨绸缪。斯坦福大学的KellyMcgonigal教授说,前额叶不断的进化,可以控制我们去关注什么、想些什么,进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成人如果在无法满足孩子要求时,需要尽可能的回应孩子,并告诉孩子如何才能获得,给予孩子明确的获取路径,这样孩子在巨大的需求的吸引下,会进而被推动去做等待,不至于每次没被满足就发脾气。




不高兴就不高兴呗,还能咋办,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谁还能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就不高兴吗?作为父母切勿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嚣张任性。

从我自己举例子说起,我小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小霸王,喝水要奶奶倒得,爷爷给拿的不喝,上小便让奶奶打开被子,尿被子上,不打开不尿。你说这样的情况还能满足孩子吗?肯定是不应该了,现在我看我小时候就是惯的,爷爷奶奶给惯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给不行,长期以往,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所以小孩子不能惯着,适当满足就行,不应该满足,一定不能满足,可以带他玩点别的,分散注意力,陪他多玩玩,跟他讲讲道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会理解你的。




回头看我们自己小时候,父母也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每一个要求。我们不也长大了吗?那时候我们也会不开心。

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不能总是怕他们不高兴,等他们长大了,这个世上让他们不高兴的事情很多很多,今天因为怕他们不高兴就什么都依着他们,以后孩子就容易玻璃心。一点小挫折都承受不住。




一般来说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行为习惯,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大一点的孩子,只要要求不过分,要有其中原因,我想还是应该理解,并给予满足。




原始地址:/yanjie/6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