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到底美在哪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于人民有共识。


《氓》这首诗我给学生讲了四年,每年的主题都是:这首诗,讲了一个女人悲惨的爱情故事

但事实确是如此吗?其实细细想来,也不尽然。

请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果按照“老学究”的翻译,我想你应该既看不懂、又觉得无聊,那我用“故事体”来给你翻译一下:

Allen老师怪力乱神、胡编乱造、搞的跟真的一样的故事大会现在开始……

话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晚上,一个叫氓的男人敲开了我的房门,当我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发现眼前这个男人傻傻呆呆、一脸老实巴交的抱着手里的布,说想来换我的丝。没说两句话,他就向我袒露了心声,原来是看上了我,想跟我结婚,但我好歹也是黄花大闺女,你没有明媒来正娶我啊!于是我把氓送过了淇水,到达了氓的家乡顿丘,我告诉氓:请不要生气,其实我也是想嫁给你的,但是需要媒人,若你能办到,那我们将婚礼就定在今年的秋天吧。

到了秋天,我还是带着嫁妆嫁给了氓沿路走去,满是思念。转身望去,似远似近、若有似无的家乡,换来了我若哭若笑,近乎疯癫的迷惘。在那个充满了封建迷信的年代,我们找了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我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算命先生淡然的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好的,结吧!于是氓将礼金送到了我家、我也带着嫁妆坐着马车、满心期待的到了氓的家。

婚后的某一天,我收到了母亲的信,信中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女儿啊,你看那桑树的叶子,当它还挂在树上、碧绿幽青时是多么的美丽,正如同现在年纪轻轻的你一般。但女儿,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你选择了婚姻,但你绝对不能沉迷于此,你总要给自己留有空间、留有余地。我们女人总是苦的,我们沉湎在爱情中会很难自拔,可男人却恰恰相反,总能轻易跳脱出一段段的感情。

事实好像真的如同母亲说的那样,现如今的我,早已过去了那个美好的年纪,如同落下的桑叶一般,皱皱巴巴、枯黄无助的散落在了地上。自我嫁给氓已有三年,这三年过的太过困苦,虽然我不在乎这种那般的困苦,依旧坚信爱情,但氓却早已有了“贰心”,而且有了“贰行”,但氓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在我看来,爱情是忠贞的、矢志不渝的,他在外面接二连三的女人,近乎是直接的告诉了我,“忠贞”这两个字对男人来说就是一句谎话。

三年里,我对这个家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没有一点放松和懈怠,每天很晚睡、每天很早起,这一切的操持,都是为了这个家庭。每当你喝完酒回到家时,我总会告诫你“少喝点”、但每次一旦你觉得我说错话,就会打我!我终究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忍无可忍后,我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们,希望他们能来帮我劝劝氓,不要再这样沉沦下去,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哭诉和祈求,却换来了哥哥弟弟们无端的嘲笑。今晚的月亮很高、照的大地一片亮堂堂的,一身酒味的氓早已在屋里打起了呼噜、而我却一个人坐在草堆上,望着满眼月光、内心却一片昏暗。

我还记得婚礼的当天,我穿着洁白的婚纱、你单膝跪地,告诉我:“无论生老病死、我都愿意照顾你一辈子!”现在想来这句话,终究沦为了“笑话”,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成年的我们,早已过去了“早恋”时对爱情只有“美好”二字的定义的幻想!但事实已尽是如此,思来想去,我又能奈何?

这是对《氓》全诗大概意思的翻译,直观看来,或许你的想法也是:这个女人,好无助、好可悲、好可怜!

可是,当你细细想想呢?

这3000年前的故事中,有谁对了,有谁错了?或者,真的有对的那个人吗?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氓这个”混账“男人!

那是一个隐藏在”忠厚“外表下的“心机鸭”。先把自己伪装的傻傻憨憨去欺骗女主人公,原本可能是想单纯的“约一下”就完事了,可在女方“保守”的坚持下,无奈的只能“明媒正娶”,得到后开始展露了自己的本性,每天过着“二三其德”的花花日子!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哥哥弟弟们

家人永远是自己最亲近、最为信赖的人。小时候,我的哥哥总会牵着我的手去上学、照顾我、关心我,可是为什么当我回家向他们诉苦时,他们不但不去帮我,反倒要笑话我呢?

我的哥哥弟弟终究也是男人!

或许、他们和氓是一类的男人。

他们也过着和氓一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生活,所以他们将自己立场建立在了氓的周围,认为“男人”本就如此,你们女人都是活该!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算命先生

这是发生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故事,那时候的“封建迷信”往往以准确著称。按照正常来说,尔卜尔筮之后,算命先生应该准确的预知了氓和女主人公结婚之后一切的不幸和挫折,但为什么算命先生会风轻云淡的说“体无咎言”呢?

还记得我对氓的评价吗:一个隐藏在”忠厚“外表下的“心机鸭”

他不可能毫无准备的在半夜敲开女主人的房门,并说要娶她!这样做不符合逻辑,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氓早已暗中观察、悄悄调查之后才会展开行动,把自己伪装成一副“道貌岸然、忠厚老实”的模样去欺骗女主人公。

若按此推断,氓肯定为了能够顺利娶到女主人公,提前“贿赂”了算命先生。因为那个年代婚姻能否进行,不仅要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更需要“上天的成全”,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言人”,算命先生在其中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加上氓肯定知道如果真的去算命,算命先生肯定会告诉女主人公自己的本性是如何不堪、婚后生活又会如何的痛苦,所以“心机”氓决定先下手为强,贿赂了上天的代言人-算命先生。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之后才出现的母亲

文中母亲对自己女儿的告诫是真诚并且实在的,几乎是具有预见性的警告了自己的女儿: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一旦沉湎于爱情之后,是无法摆脱的。后面自己女儿的一系列经历也确实佐证了母亲的担忧,特别是全文的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思来想去之后,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能甘于认命,无奈度日。

或许你想再次说这或许就是母爱的伟大!

但是,你忘了,母亲的这句话、或者说这封信也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那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氓已经把自己的彩礼送到女方家,母亲收了,并且自己女儿已经嫁给氓之后才说出了这番极具预见性的话。

细思恐惧吗?

如果真的是一位爱自己女儿的母亲,她为什么不在第二自然段就说出这番话,或者断然拒绝这场婚姻,反倒要将这番话放在女儿已经出嫁后的第三自然段呢?

女主人公,难道只有悲惨而没有错吗?

文中的女人在3000来一直被认为是可怜而悲惨的,无论是专家学者都会告诉读者:《氓》这篇文章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可在我看来,一切错误的根源不在氓,而在这个女主人公!

文章开篇说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但女主人公推开房门后,发现了“傻傻呆呆、忠厚老实。”的氓,氓表面上是手里抱着布,来换女主人公家里丝的,可没说两句,氓就展现出了真实的意图,是想来娶女主人公的。

换句话说,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识破了氓的伪装和心机,从一开始就知道氓是个骗子,从一开始就知道氓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她一开始什么都知道!

还是“一开始”,如果从一开始女主人公识破氓的伎俩之后断然拒绝氓会有自己今后悲惨的经历吗?

肯定不会!

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女主人公悲惨的人生、婚姻经历,一切都来自于自身的“自欺欺人和咎由自取”呢?

当然,一切的分析、揣测,都是我自己想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欢迎大家指正!

【我是Allen,原创不易,欢迎评论、点赞、收藏、转发,谢啦~】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诗经》中的内涵、想象、底蕴,那种直白中的婉转,婉转中的直白,一直在萦绕在想象的左右。美需要智慧中的欣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喜欢。


读书与观影的区别在于,书可以很恢宏的遐想的,影只是书的一种遐想。诗经亦是如此,不说其本身的底蕴和艺术价值,且说因为有无限遐想,因为久远而让人追忆,所以更美!


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其源头都因为有美好的诗,回首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那一定是从时间开始,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意为不许湿巾就不懂得如何说话。

也许他不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但却能与生命蕴含轻易悠长的生意中改变你,他将生活的日常,大自然里的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入了诗,有生活中禁欲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所以经验那3000年他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不是容易,但是要真正理解,直到吸收确实属不易,灵犀不失为细读精物的方式,也可以做到尽心习字,提升修养。


美在无与伦比的意境,得之无望却又是印刻心底的乌托邦桃花源,灵魂的归属地


大美之境,来自于天成。书法之美接轨自然


我觉那些诗句的美,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很多翻译成白话文的诗,读起来就索然乏味;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谁说得清楚麻?说请楚了不是成了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了?完全凭自已的领会去感受诗句的美。


青山纤纤暖,白云淡淡浮。

野旷香暗熏,绿深疑无路。


通理.


一言以蔽之,无邪!无邪并不是没有“邪”,而是“真”,但用“真”不能诠释其全部的美,可解为“真善美……”,其美如道,自然,和谐,无思,永恒……


简单、淳朴。


我觉得她美在措辞的精炼,高度的洞察力概括力,字字珠玑,直抵人的心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几千年啦,现在还热度不减,通俗易懂,而且充满共鸣,没有其他文学作品可以代替这种美,反映人们心声,讴歌自然,必将千古流芳


我至今都记得高中课本上《采薇》,一篇中最后的两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整个句子是在文章的最后是升华了,读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诗的前面写了一个在外打仗士兵的思乡之情,在前面的文字中可以说是看不到任何伤感的地方,都在写士兵对自己所在军队的自豪和军队凯旋归来的兴奋。

但就在最后,在凯旋归来时却开始伤感了

他在伤感什么

诗中没有讲诗在在这里就结束了

看上去是不是很不合逻辑,中国人写文章写了几千年了,文章的逻辑性一直在被强调,包括我们现在讲话,如果你讲话每有逻辑性会被人嘲讽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感情是没有逻辑的

如果这篇文章放在现在,或者是近代,它会怎么写

它会写一个励志报效国家的青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虽思念家乡但依旧坚持为国家服务,最后荣归故里。

因为这样写才有我们所说的逻辑性

然而,一个在外多年的士兵回到家中,看着自己空无一人的家,想着自己韶华易逝自己将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战场,又怎会不伤感

诗经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美就美在,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算的上是诗或者文章

诗和文章都诗写出来的,而诗经中的诗像是长出来的,由内而发,由心使出

在千年之前,那些曾经吟唱过它的人们可能并不识得文字更不知道文章应有的承起转合。

他们吟唱的那些文字是他们最自然的心声

读过古诗的人应该清楚,唐诗宋词都是有些晦涩难懂的,一句诗下面会由很多的注释,告诉你诗人写这句诗时用了那些典故或者历史事件。因此,理解这句诗就会很困难。

但读诗经就会发现,理解意思是很容易的,而且多读两遍甚至就可以背下来

毕竟,从古到今,人类的悲欢离合都是相通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

《诗经》有诗305首,有风、雅、颂三部分。“雅”是京畿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风”则采自民间。

“雅”和“颂”有助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制度礼仪,但《诗经》的美主要体现在《国风》上,它是《诗经》中最华彩的乐章,具体诗句不说了,其魅力我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源自天然,是心底的自然流露。孔子称赞《诗经》“思无邪”,胡适说它“天趣”,即指此。

2.来自民间,是中国最早的民谣。古人说:“风土之音日风。”就是先民的古老歌谣。既是歌谣就重视音调,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古诗都重视声调,先是唱出来的,所以诗中常见重章叠句。

3.国风之诗,范围广,几乎包括整个中国。它收录有古代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诸侯国的地方乐调160首,这些地区几乎囊括了今天的中原、黄河长河、长江和汉水的大部分地区。

4.多情,多爱情诗。朱熹说《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是说其中多男女相悦的情诗。

5.烂漫天真,想象丰富,诗歌的艺术价值高,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

是天然的必是有灵气的,是民间的必是民族的,是生活的必是有活力的,是先民的必是有传统的,是艺术的必是审美的有价值的,是关于爱的必是人性的有温度的。

总之,因为诗经中的诗自然、朴素、单纯、无邪,所以感染力很强,充满前所未有后无来者的魅力。


回首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其源头那一定从:诗经。开始。它将生活的日常。大夕自然里生命百态?人世间情爱都入了诗!生活中的静与美。比如


美在古人纯静心灵与美德!


《诗经》好在在“真、善、美”三个字。韵味十足,余音绕梁。在诗经的海洋里,你会欣喜地发现,那些遥远的面孔,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心弦。

我们中国人生来就与诗歌相伴,从《诗经》到最鼎盛的唐诗宋词,华夏大地就是个诗词歌赋的国度。在古时候,诗歌就是全民文化。不管九五之尊、达官贵人,还是寒门学士、乞索叫花,都勤于读诗,乐于吟诗,善于写诗。而《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其地位不言而喻,再加上其中收录的都是当时民间最为流行,最为纯真的诗句,自然能惊艳千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明代大音乐家朱载堉《乐律全书》说:“《诗经》三百篇中,凡大雅三十一篇,皆宫调。小雅七十四篇,皆徵调。《周颂》三十一篇及《鲁颂》四篇,皆羽调。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皆角调。《商颂》五篇,皆商调。”诗与乐的这种关系在上博简《采风曲目》中得到了部分证实。马承源先生认为:“简文是乐官依据五声为次序并按着不同的乐调类别整理采风资料中众多曲目的一部分。每首歌曲弦歌时可依此类别定出腔调,如《诗经》那样,而简文所记约是楚地流行的音乐。”


原始地址:/yule/1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