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主要查哪几项?


血常规检查包括更多,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含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含量。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增多。当病毒被感染时,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当过敏发生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会增加。


感谢邀请。

血常规是医院最常见的辅助检查项目,无论是住院病例检查,还是日常的体检,血常规都是必检查项目,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遇到血常规的化验。

血常规是通过血细胞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来判断身体状况及疾病的,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红细胞系统(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系统(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系统(血小板计数PLT)等。其中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价值,是确定病因、疗效观察、用药或停药、疾病加重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拿到血常规的化验单,作为普通人很难看懂其中代表的含义,那么血常规化验单就包括哪些内容?各化验项目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下面就简单做一下介绍。

现在机器自动检测打出的化验单内容很多,其实临床上我们只需关注其中的部分项目就行了,这些项目包括了白细胞数量(WBC)和分类;白细胞是一大类细胞,包括了粒细胞,粒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有包括了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数量(PLT)。各项指标所代表的意义是: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值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数量升高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有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见于百日咳、病毒感染、寄生虫病;

白细胞计数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严重败血症、药物和射线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嗜酸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白细胞大家族

那么剩下的指标都算是白细胞大家族的成员咯。

白细胞(WBC)的增加或减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其次是淋巴细胞。

白细胞各种组分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占所有白细胞的50–70%。

大部分科室的医生主要用WBC来分析感染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升高常常对应不同类型的感染,因为WBC里的各种成分都有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细菌感染会让前线兵种中性粒细胞升高;

但是病毒感染能绕过前线兵种,直接挑战炮兵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算是特种兵吧,只是在面对疟疾、结核等几个敌人时才出马;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战士,对于寄生虫感染常常积极升高应战,但是它有时候也会对一些本来无关紧要的刺激过度亢奋,引起过敏;

至于嗜碱性粒细胞,他政治立场不坚定,常常挑拨离间,它的升高常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攻击自身。

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单位:%)是我们重点看的指标,正常值:50-70%

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比值(LY)(单位:%)正常值:17-50%

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二、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是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严重脱水和缺氧可使红细胞计数升高,如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见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是: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浓度减少临床可诊断为贫血。

三、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值是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儿100-300×10^9/L。临床上血小板计数减少较血小板计数增高临床意义大,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是临床检验的三大常规之一,是我们检验工作者最常打交道的检验项目,血常规又可称全血细胞分析,所以它的检查都是与血细胞有关的。目前,血常规检验的项目均包括三大细胞系:红细胞,白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检验部分可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程度,并初步提示贫血类型。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共8项。

白细胞部分可提示机体是否有炎症发生,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是否有过敏反应?是否有白血病等。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及百分含量(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及百分含量(LYM%)、单核细胞计数(MON#)及百分含量(MON%)、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百分含量(EO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及百分含量(BAS%),共11项。

血小板部分可提示机体止凝血系统是否异常,是数量不足还是形态(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共5项。

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加做红细胞系的网积红细胞计数,检查是否存在溶血性疾病。


选择权威科普,享受健康生活,欢迎关注医学博士团队!

血常规是我们去医院就诊时最常见的检查。一般去医院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就诊或住院检查中医生都会开具血常规检查单,目的就是要通过血常规的检查结果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的相关指标来分析病因,辅助诊断,进而指导下一步诊治方案的制定。

早年间,血常规只能用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项目少,耗时长。现在医院基本配备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因此血常规的检测项目更加全面,而且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您去医院化验血常规时,检测项目会包括:

血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其相关的计算参数)

白细胞分类(五分类白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

血红蛋白浓度及其相关的计算参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

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虽然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已成为血常规化验的主力,但仍然无法完全替代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的观察。如果遇到仪器提示异常细胞或细胞分布异常时,仍然要以镜下观察结果为准。

在了解了血常规化验的内容和意义之后,去医院相关科室就诊时您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耐心的配合医生的诊疗措施。

欢迎关注天坛医院、阜外医院、儿研所、北大口腔医院医学博士团队!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无论是生病住院,还是健康体检,血常规几乎是必查的项目,一张小小的化验单却包含了很多的信息,但是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却一脸茫然,那么血常规出现异常,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呢?

血常规是通过血细胞数量变化和形态结构来判断身体状况及疾病的,血常规检查通常包括红细胞系统(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系统(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系统(血小板计数PLT)等。其中以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价值,是确定病因、疗效观察、用药或停药、疾病加重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一、红细胞计数(RBC):指单位体积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⑴增多:①新生儿(出生前生理缺氧),②成年男性(25~30岁达到高峰),③兴奋、冲动、恐惧、冷水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④剧烈运动、高海拔地区居民(代偿性增多)

⑵减少:①妊娠、婴儿生长发育期(造血原料不足)②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变化:⑴增多:①呕吐、严重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②肺气肿、肺心病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⑵减少:①各种原因出血(红细胞丢失过多),②各种原因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③各种贫血、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④慢性肾衰竭,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磺胺类药)

二、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主要组成部分,承担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正常范围:

男性120~17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Hb)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基本相同,但血红蛋白更能反应贫血程度,贫血程度可分为:1.轻度贫血:Hb低于正常值下限,>90g/L,2.中度贫血:Hb在60~90g/L,3.重度贫血:Hb在60~60g/L,4.极重度贫血:Hb在30g/L以下。

三、白细胞计数(WBC):指单位体积中所含有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多:①新生儿、剧烈运动、妊娠、情绪激动,2.病理性变化:⑴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④急性中毒和恶性肿瘤,⑵减少:①感染(伤寒、副伤寒和流感),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脾功能亢进,④放疗化疗,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指各类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的比值或百分比。

正常范围:

中性粒细胞(Neu):(2.00~7.00)×109/L或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0.02~0.50)×109/L或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0.00~0.10)×109/L或0~1%

淋巴细胞(Lym):(0.80~4.00)×109/L或20%~40%

单核细胞(Mon):(0.12~1.00)×109/L或3%~10%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因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其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基本一致,2.嗜酸性粒细胞:⑴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肿瘤、血液病和脾切除后,⑵减少见于手术和烧伤患者的观察及预后、伤寒和副伤寒,3.嗜碱性粒细胞:⑴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⑵减少见于速发性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过量等,4.淋巴细胞:⑴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结核、肾移植后、白血病等,⑵减少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传染病急性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等,5.单核细胞:⑴生理性增多见于出生后2周内的婴儿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多、妊娠时生理性增多,⑵病理性增多见某些感染和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单核细胞白血病等,五、血小板计算(PLT)指单位体积中所含有的血小板数目。

正常范围: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血小板计数增多见于大出血和手术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2.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喜欢的关注一下,分享更多检验知识。谢谢!


原始地址:/yule/4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