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大家平时上医院看病做检查,其中,血常规就是很常见的一种。但血常规中有很多项目,包含各种眼花缭乱的指标,经常上上下下的箭头直看得人头晕。
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血常规怎么看。
其实作为普通非医学群众,我们只要抓住三个主要指标可以了,哪三个?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
(该化验单来源于网络)
1、白细胞
白细胞是我们身体的防卫兵,经常在前线跟各种细菌、病毒等坏蛋作战。因此,当病菌入侵时,我们的白细胞会亮红灯,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也就是说白细胞有问题(升高或者降低),表示有病菌感染。
在有感染症状时,医生通过对白细胞的初步分析,判断是不是需要抗菌的药物帮助身体共同消灭这些外来入侵。
当然还有一部分白细胞严重异常,不是病菌引起的,而是跟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这类比较少见,通常还伴有其他严重表现。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色素。
这一项可以反映我们是否贫血。
一般女性110g/L,孕妇100g/L,男性120g/L以上。
低于下限高于90,表示轻度贫血;90-60是中度贫血;60以下是重度贫血。
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通常会伴有肾性贫血,需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应用这个药品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应该保持在100-120g/L,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于07年发布风险警告,高于这个值会增加死亡风险。
3、血小板
血小板是我们机体凝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血小板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当我们身上被划一个口子,血一般马上就会被止住,就有血小板的功劳。
血小板正常是100-300(单位是*109/L)
由于免疫病、血液病和使用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通过这个检查就能反应出来,早发现可以避免出血导致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免疫病和血液病会出现血小板升高,因此血小板升高也需要警惕。
血常规项目很多,不同情况下医生还会借助血常规中其他指标进行分析。
但作为普通人,会看这三项,基本就足够了,因为一般这三项没问题,不会有大的问题。
如果血常规这三项有问题,通常会需要其他检查进一步分析,比如如果血红蛋白低,表示有贫血,为了分析为什么贫血,医生会要求进一步查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12等这些贫血项目。
当白细胞有问题,医生可能会再查C反应蛋白、血沉等看看感染程度。
怀孕后抽血是化验hcg之类跟怀孕相关的血,血常规又不会经常化验,血常规只在建卡的时候会化验,你搞错了吧
(受邀回答嘉宾:瑞金检验李博士)
去医院看病做化验,血常规做得最多的项目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血常规是手工法检测的,一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随着全自动血球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报告单上也有20个左右项目了。那么要重点看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血常规报告单上的项目虽然很多,但仍然是围绕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来进行的。
(一)白细胞
白细胞项目包括计数、分类(中性粒、淋巴、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等)。对计数来说,虽然不同医院、不同设备的参考范围不完全一样,但对成人而言,都以高于10×109/L也就是1万/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细菌感染的指标;而以低于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标。分类计数时,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过70%,倾向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与一些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但因为其本身所占比例较小,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白细胞项目在儿科的意义更大,因为儿童的造血功能更为旺盛,对感染的反应性也更强。对儿童来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结果分析要考虑其年龄,一般而言,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达到20×109/L也就是2万/微升,随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总体上,6至8岁以内的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个现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倒置,这个时间大约在4-6天到4-6岁。就是说,新生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后淋巴超过中性粒,到4-6岁时,二者再度相等,6岁以后直到成人,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了。在看儿童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C反应蛋白(CRP)已成为许多医院血常规的伴随项目,其临床意义是连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
(二)红细胞
红细胞项目包括计数、血红蛋白、比容(压积)、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等。最主要的是看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也就是看是否有“贫血”。一般认为,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就属于贫血,而低于70克/升就要考虑输血(红细胞)了。带有“平均”字样的几个指标,是根据前面计数、血红蛋白、比容计算得来的。值得关注一下的是平均体积,因为平均体积减小连同血红蛋白降低,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征。
(三)血小板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标包括计数、压积、平均体积、分布宽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计数,一般认为低于100×109/L时,患者会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风险,且随着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而更为严重;如果低于50×109/L时,就要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了。
这个平时讲课的时候经常讲,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检查-血常规,主要的检查项目有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内容有点多,以截图形式发给大家参考:
平时讲课培训的知识,总结的很全面,供大家对照参考。
健康咨询可以关注我号!欢迎留言咨询交流!
这是我之前写的一个文章,如何简单快速的看懂血常规报告。
这是一张常见的血常规报告单,上面有纷繁复杂的好多项指标
是不是感觉眼花缭乱
那么多项目,对的起那十几块钱了!
所以现在大街小巷很多身穿白大褂的大忽悠
“大妈,过来啊,免费给您进行血液检查,我们的这个检查可以测几十项项目呢!”
呵
进入正题,血常规单首先可以分三个大的部分
然后我们再划掉一些大家看不懂,实际生活中也不需要理解的项目,让这个检查单简单一点
对了,血型和RH血型在血常规中是不包含的。
好,其他的就别看了。
掌握这几项就可以了。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所有的检查都是服务于临床的,所有的检查报告一定要结合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这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作为病人,了解个大概和常见的情况就可以了。
第一,我们先看红细胞部分:
这一项在临床中主要用来判断你的血量!
临床中最常见的就是贫血,红细胞数量下降,血红蛋白数量下降!
导致贫血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等等。
红细胞数量增加的情况有造血异常,脱水等。
第二,看白细胞
在临床中用得最多的是看你有没有感染,比如你喉咙痛,发烧了,去医院。医生就要给你做一个血常规,看看白细胞的变化情况。
如果细菌感染,白细胞的数量会上升,而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时候
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上升的不会太明显,但是淋巴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流感。
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细胞的比例会上升
白细胞过分的上升了,那还有可能是韩剧三宝白血病,不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免得有人要瞎想
白细胞下降,有可能是严重的感染,造血系统疾病等
还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第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用来止血的,因此一些紫癜的病人,血小板会下降。
一般人去医院,也就关注这几个点就可以了。
图片有水印,因为本文转载自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听萌医生说。
本人原创,非抄袭
导言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抽血检查的经历,而在所有的血液检查项目里,血常规应该是最常见、也最基础的一项检查了。在入学体检、职工体检、感冒发烧、出血、贫血等不同的情况下,查一个血常规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很多人拿到了血常规的单子后,看着单子上朝上朝下的几个箭头,总是一头雾水。问门诊医生吧,医生忙的连头都来不及抬,简单的回复很多人也听不懂。今天呢,我们就来聊一聊怎么看懂血常规。出于实用和简洁的考虑,我将选择血常规检查中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六项指标进行讲解。
白细胞
它的名字叫白细胞,但是其实它是一个没有颜色的球形物质。正常人在不同的阶段,白细胞的计数也是呈动态变化的。新生儿期白细胞的总数可以达到15X10/L;到了婴儿期,白细胞的总数会下降到10X10/L左右;到了儿童期再往上,白细胞的总数一般也就固定在了(4.0~10.0)x10/L。
看到这张图就感觉看到了一个蓝色的巧克力球
白细胞其实并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五中细胞的一个总称。不过以上的五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理解为杀灭病原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这么说,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了,因为聪明的白细胞敏锐的察觉到了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随机大量增殖,以杀灭病原体。反过来说,当白细胞升高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也就是感染了。
那么,这五种白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来说一说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透明的外观以外,还有一个深紫红色的细胞核,一会排成一个U形,一会排成一个S形,但是它绝对不会排成一个B形。
没有找到S形,大家将就着看吧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往往都伴随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者计数的同时增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我们就简单的理解为病原体太凶残,中性粒细胞被杀光了吧。出现这种情况的病人,一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了感染,严重的外伤、手术、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中毒、蛇咬伤等情况下也都可以见到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在10-15um,小的直径在6-10um,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都有着深蓝色的迷人的细胞核。
右上角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那是个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在人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淋巴细胞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它会转变为效应细胞,迅速来到感染的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让人体更快的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它会转变为一种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虽然不具备直接杀灭病原体的功能,但是,他能记住每一种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的长相。这样在下一次有同类病原体入侵时,它能迅速的识别出这是个坏东西,它更能在短时间内召唤大量的效应细胞来到战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染病,比如水痘,腮腺炎不会出现第二次的原因,因为在他们还没有发病之前就已经被淋巴细胞干掉了。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会在人体出现感染时升高,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当细菌、支原体感染时,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当病毒感染时,一般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而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而血红蛋白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血红蛋白内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但是,其实红细胞并不是一直呈现红色的。在将氧气从外面运输进人体时,它呈现的实现红色;而当红细胞将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体外时,这个时候它会呈现暗紫色。
像不像一片片的玫瑰花
男性和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有一定的差别。男性的红细胞计数在(4~5.5)X10/L之间,女性则在(3.5~5.0)X10/L之间;男性的血红蛋白120-160g/L之间,女性则在110-150g/L之间。至于女性为什么比男性低,原因你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吧,我可什么都没说。
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以上数值时,就可能是存在贫血。一旦存在贫血,就必须明确贫血的原因。常见的贫血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各型贫血)、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便血导致血色素流失)等。
血小板
血小板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2-3um之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血小板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一种物质,直到1882年比佐泽罗发现了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掀开了血小板的纠结人生。
本来只想一个人呆着的血小板,自从被发现之后,就一直处在纠结之中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在(100~300)X10/L之间,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有可能会导致出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药物增高血小板计数,严重的话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导致栓塞,比如在发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时,这个时候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总之,血小板高了也不是,低了也不好。
至于血常规单子上的其他指标,我想比较不负责任的说一句话:当这些指标升高或降低幅度不大的时候,请你忽略它们吧,不是每个细胞都愿意变成血小板那样被人关注的。
结语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这真的是目前为止我最长的一篇的科普文),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话,要不我给大家寄一本诊断学的书?唉,医学科普不好做啊!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请看逸仙药师介绍: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主要用于贫血的诊断。
1、红细胞计数:用于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用于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更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
3、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用于诊断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诊断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用于诊断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用于感染和血液病的诊断。
1、白细胞计数:成人末梢血正常常规参考范围4.0~10.0x10^9/L,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恶性肿瘤、尿毒症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主要包括中性粒、淋巴、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感染轻重程度等。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及伤寒等感染,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淋巴细胞增高常见于百日咳、淋巴瘤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细胞免疫缺陷、放射病等。单核细胞增高常见于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
3、嗜酸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主要有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猩红热、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免疫性皮肤疾病、风湿性疾病等。嗜酸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主要有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激素后。
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主要用于骨髓造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
1、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减少症主要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反应(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脾切除后等。
2、平均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但须与血小板计数联合判断。
3、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增加参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
全血细胞分析(血常规)无论在体检还是疾病筛查中都是必查的一项化验,但是当我们看到检验报告单时,或许还不知其中的医学指标所代表的临床含义。下面对其中的常见指标进行介绍。
红细胞:如果测得周围血中红细胞数量比正常减少,人们习惯上称其为贫血。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昏、气短、食欲不振、乏力等一系列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HB):看HB降低程度,可分清贫血的程度:轻度为男性<120g/L、女性<110g/L;中度为<90g/L;重度为<60g/L;极重度为<30g/L。
白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高主要见于身体化脓性细菌感染;减少见于使用某些药物、某些疾病如流感、放射线照射、风湿类疾病、某些血液病等多种原因。②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所致的感染,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结核,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血小板减少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可引起咯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血液病致血小板减少、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继发血小板减少。
以上就是对血常规化验单临床指标意义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
大家好,我是一名医药工作者,也是一名妈妈。现在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去医院看病,最常规的检查就是血常规。面对血常规单上一系列的名词术语,对于一名普通患者来说很难理解。但是要想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其实很简单,主要看数值后面的箭头,箭头如果往上就是证明该项指标升高了,如果往下,就表示该项指标减低,升高降低都是不正常的表现。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血常规中各项常用的指标的情况:
血液由血浆和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浆有水分,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激素等,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
1.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组成的重要部分。每个年龄阶段,白细胞的正常范围值是不一样的。想要知道白细胞检查结果是否正常,只需看化验单上的数值是否在后面参考值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向上或向下的箭头出现,表示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之内。白细胞包括: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百分率最高,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中性粒细胞增加可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性炎症,中毒包括糖尿病酸中毒及铅汞中毒等,以及急性大出血、白血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一些特殊的感染,比如病毒感冒,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一些药物后如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传染病及血液病。比如小儿常见的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2.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在骨髓内生成。红细胞的异常情况,包括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
3.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诊断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并且能更好的反映贫血的程度,数值越低,贫血越严重。
4.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是研究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出血性疾病,血小板计数是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正常人每天的血小板计数也有波动。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的诊断应用中非常普遍,通过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我们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比如白细胞升高加上临床表现,如果考虑为细菌感染,则需要用抗生素来治疗。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偏高,只是轻微的感冒症状,则没有必要用抗生素来治疗,只需抗病毒治疗即可。
每个人每次生病的症状,病情轻重都不同。每次血常规检查,化验结果也不同。本次血常规化验结果只能作为本次的参考指标。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体检结果分为定性检验结果和定量检验结果,这两种解读是不一样的。
定性检验,就是对被检查无进行质的检查,其结果通常显示阳性和阴性,化验单上通常用“+”表示阳性,“-”来表示阴性,如果我们化验单上显示“+”那就表示该项不正常,如果显示“-”,则表示没有发现异常,这就是定性检查。
定量检查是指检查项目有一个正常值的区间范围,比如肝功能正常值为0-40U/L,如果超过这个值,其旁边就会出现一个向上的箭头“↑”,说明肝功能增高,低于这个值则会有一个向下的箭头“↓”,说明肝功能降低了。
有的体检中心可能会用惊叹号、星号、或者涂黑来表示,这是因为不同体检报告、不同体检单位呈现方式不一样,但都会有个明确的标识。
不想看到体检报告里面有“+”、“↑”、“↓”、涂黑等标识出现,那就努力保持健康吧~
【体检结果该怎么看?】
主讲人:王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就给专家点个赞吧,有其他问题可以在评论区回复哦,我们会尽力解答的,祝健康。
血常规是最基本、最一般的血液检查,也是医院就诊最常见的检查项目,特别是住院病人必查血常规。那么拿到手里的血常规化验单应该怎样看?各项目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对于不懂医学的人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下简单了解。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共同组成,血常规检查主要是看血液里面的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临床主要看的检查项目有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
其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单位:10^9/L)正常值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数量升高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提示有细菌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多见于百日咳、病毒感染、寄生虫病;白细胞计数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严重败血症、药物和射线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等;嗜酸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红细胞计数(RBC)(单位:10^12/L)正常值是男4.0-5.50×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严重脱水和缺氧可使红细胞计数升高,如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见于贫血、出血。血红蛋白浓度(H)(单位:g/L)正常值是: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浓度减少临床可诊断为贫血。
血小板计数(PLT)(单位:10^9/L)正常值是男:100-300×10^9/L,女:100-300×10^9/L,新生儿100-300×10^9/L。临床上血小板计数减少较血小板计数增高临床意义大,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等。
谢谢邀请答题。血常规是指血液的一般常规检验查。血常规可以对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质量进行化验检查。具体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在进行白细胞分类的计数时,还必须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还应注意,有无异常的细胞,如白血病细胞或寄生虫如疟原虫,微丝蚴等。
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血红蛋白数为120~160g/l,成年女性是3.5~5.0*10^12/l,血红蛋白数为110~150g/l.新生儿红细胞数为6.0~7.0*10^12/l,血红蛋白数为170~200g/l。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出现异常可以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数量高于参考值高值。可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第二种情况为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作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由多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的红细胞增多症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多,本病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倾向,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第二种情况是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数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低值,通常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第二大类是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白细胞计数是测量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则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数的比值,由于外周血中五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量的变化,故分析白细胞变化的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类型的白细胞的绝对值,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4-10*10^9/l
新生儿白细胞数为15-20*10^9/l
六个月到两岁白细胞数为11-12*10^9/l,通常白细胞数目高于高值称白细胞数目增多,低于低值称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可有变异,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在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因此,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就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如下: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他的生存受到各种因素的调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可以提示,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性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存在个体差异,一日之间也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五个月以上及分娩时也均可以升高,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白细胞质量的变化。因女性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可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反应。可见于:一,急性感染或炎症,二,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三,急性溶血,四,急性失血,五,急性中毒,六,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性疾病,物理和化学因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以及其他。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以及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可以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雾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血常规可以提示很多问题,以小见大,片叶知秋。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谢谢邀请,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这个问题,血常规是最常见的临床化验检查,现在我们来手把手交大家看血常规的化验,我就讲几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血常规查什么
血常规主要查三个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白细胞代表炎症指标,血红蛋白代表有没有贫血,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太低容易出血。
第二,各种正常值
大家估计很难记住这些正常值,我建议大家对着血常规的报告看,血常规上面都标注了正常值范围。
第三,各种指标异常代表什么意思
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白细胞越高,代表炎症反应越厉害,还有一个指标,中性粒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代表炎症反应。一般白细胞数目下降见于病毒感染。所以,感冒的患者验一个血常规,可以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普通的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不需要吃抗生素。
血红蛋白异常:
血红蛋白降低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等。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去查清楚贫血的原因。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降低也可见于失血,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白血病,化疗等等。
血小板降低有出血风险,容易出血不止,所以如果血小板降低是很危险的。
当然,我只是泛泛而谈,对于普通人已经够了,血常规里面还有好多其他的指标,例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比容等等。
欢迎留言咨询,更多医学科普,请关注我的号。
(小木匠谢邀,回答编号20180308)
新的一天又来啦,小木匠又来回答医学问题了,喜欢小木匠的话,请关注我吧
进医院90%以上的患者只要涉及到抽血检查,一般医生是必开血常规检查的,然而大部分疾病都不能只靠血常规来诊断,我们心中不禁会产生疑问,虽说血常规只要十几块钱,科室究竟血常规结果能告诉我们什么,医生这么喜欢开这个检查,到底值不值这个钱?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查,是住院三大常规中必须要有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血液是由液体(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组成,血常规是就是从人体静脉血中抽取一定的血液标本(单做血常规就需要消耗2ml左右),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具体的血常规能提示何种疾病呢?
血常规三大块:分别是白细胞、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血小板
上图中白细胞计数以下到红细胞计数之前都是白细胞的相关分类和计数。
首先看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接下来就是白细胞分类(这个分类一般只有医生才能分得清)
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单核细胞(M):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
再看红细胞这一块(含血红蛋白)
增多:(1)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均可导致红细胞增多(这个主要是水分丢失多了,相对的红细胞没丢失,其在血液浓度就上升了)(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没有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的增多);(3)代偿性增多:缺氧。
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贫血主要看这个)
最后看血小板
血小板是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增多和减少都有一定的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尤其是在外科:血小板低了手术是无法进行的,一切开皮肤就会猛冒血,出血性休克会危及病人生命的
所以可以看到血常规能提示很多情况的疾病,是一项基本检查,但是只是提示疾病的方向,真的要明确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补充一些常见的知识。
大部分感冒发热的去医院就诊,医生必开血常规,主要是医生能够在血常规上区分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引起的,可以针对性的用药,尤其是现在抗生素管理愈来愈严格,对广谱抗生素会逐渐限制(因为会造成耐药细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超级细菌)。如果是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感染的可以用抗病毒药(不过病毒性流感有自愈倾向,一般医生是看症状轻重才决定是否需要用抗病毒药物)。
而住院病人都需要做血常规,因为患者一旦能够达到住院的病情的话,就需要做个系统筛查,而血常规能够提示这么多问题,可以有效的排除某些和提示医师的一个疾病诊断思维,提示医师缩小疾病范围,而进行针对性确诊性的检查,所以说小小血常规蕴含大学问。而不是盲目所有的检查都做一遍,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医院所有的检查项目费用加起来全部做完的话不低于十万。所以简单的血常规,实际上是给病人省钱的,给医生诊断提示的。
另外,大部分内科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都会伴随消瘦,贫血等,需要做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需不需要药物干预,一些化疗病人会造成白细胞降低,更需要不断复查白细胞,来评估化疗安全性。而外科病人血常规检查更加重要了,医院早已规定,无血常规结果,手术不予安排手术,因为外科手术会涉及感染、创伤、血小板凝血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血常规能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这十几块的血常规还是很值的。
作者是专业的医师,每天都会更新贴近生活的医学知识,敬请关注!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交流,我将逐条回复,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血小板正常也有血液病吗?
孕妇的化验中血常规是抽血必查项。
是为了查看孕妇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要是红细胞低,就说明贫血,就需要加强饮食中的含铁量食物,比如黑木耳、牛肉、红豆等,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吃补血药。
因为在还怀孕的过程中,由于小宝宝要吸收妈妈身体里的营养,他不会缺铁,只要他缺,他就会向妈妈“要”,所以,妈妈要定期检查,发现贫血及时处理。
总之,孕妈妈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这对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帮助。
通过血常规筛查检测是否有贫血、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白血病、等和血液有关的一些疾病。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跟进食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
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将白细胞分为三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同时可把中间细胞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一、红细胞系统(反应供氧状态)
红细胞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RBC),呈中央凹圆饼状,直径均为9微米,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
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所以贫血的人宜多吃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和蛋白质,从而达到补血的作用。
1.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Hb)生理性↑↑:①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胎儿和新生儿,⑤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血红蛋白(Hb)病理性↑↑: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Hb)生理性↓↓: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老年人或6个月-2岁婴幼儿会有正常的生理性降低,婴幼儿主要因为生长发育迅速而引起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
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Hb)病理性↓↓: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贫血。
图片来源:Pixabay
2.红细胞(RBC)
红细胞(RBC)↑↑: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RBC)↓↓: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3.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红细胞比容。HCT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HCT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为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同,红细胞比容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容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简而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一般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图片来源:Pixabay
二、白细胞系统(反应免疫状态)
1.白细胞(WBC)
白细胞生理性↑↑: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白细胞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白细胞↓↓: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
4.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③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碱性粒细胞↑↑:①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③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单核细胞↑↑:①可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②急性感染恢复期;③活动性肺结核等。
图片来源:Pixabay
三、血小板系统(反应凝血状态)
血小板它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但是血小板过多不易于血液流动,容易造成血液凝固,进而发生血栓的机会增加。
血小板(PLT)↑↑:①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②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血小板(PLT)↓↓: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总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升高和降低常指显著的变化,轻微的变化多则没有诊断意义,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临床常见典型血项组合(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百分比↑淋巴细胞↓淋巴百分比↓【细菌感染】
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百分比↓淋巴细胞↑淋巴百分比↑【病毒感染】
当今「三素一汤」泛滥的时代,通过检查血常规分辨机体是否属于细菌感染,是否可以避免用到抗生素,尤为重要。
右边有个参考值,你把化验单上的结果和旁边的参考值对比就知道了。
血常规检验单的数值正常情况下是在参考范围里面的,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就不在参考范围里面,如果红细胞数值出现了下降就说明可能出现了贫血等情况;如果白细胞数值增多了,说明体内有炎症;血小板主要是显示人体凝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高的凝血功能就比较好。
这种化验单啥用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