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宝宝会出现分离焦虑症?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爸爸妈妈早上要去上班了,孩子通常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要抱,要跟着一起去,这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一般来说,一岁以后的宝宝分离焦虑比较明显,他们会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不安,发脾气等各种不良的情绪。

其实与其担心孩子什么是分离焦虑,还是要想想如何去化解宝宝的分离焦虑。我觉得可以在小孩子几个月的时候,跟他一起玩捉迷藏等游戏,让适应和你暂时分开。

把你们的分离进行的有形式感一些,让她知道在妈妈亲吻,拥抱和她道别之后,就要出门上班了。

或者是干脆就不要让他看到你的离开。




你好,9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婴儿会开始辨认父母亲熟悉的脸孔和陌生人之间的分别。人类发展的专家将这个现象称为“陌生人焦虑”。这是小孩发展中的依附系统的许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脑已经形成了父母亲的心理表征,能分辨爸妈和其他人。这是一个又美妙、又实用、又有保护性的进化上的发展。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这些不受约束的探索会结束,我们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两岁”。幼儿开始粘着父母亲,变得诸多要求,而且会时常拒绝自己玩。这项发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征了进化上的进步。这个年龄的小孩,现在有了能力意识到有一个分开、又有潜在危险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护。这是确保自身安全的正常过程。

随着小孩成长,大脑继续发达,我们会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惧分离之间有了日趋增加的紧张。要记得,某些程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岁的儿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觉、五岁儿童害怕父母亲出门,将他们留给保姆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小孩对于外在世界的风险日趋扩大的意识,所做出的正常反应。我们尤其是在小孩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种焦虑,在学前教育、幼稚园及一年级的时候很常见。




其实宝宝很小就认识常在自己身边的这几个人,有生人来了孩子就不让碰不让抱,这很正常,如果大点了一会也不让亲人离开,离开就一直哭,而且也不玩,这就有点严重了,我家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就是有点不想去,又是新环境,又是新朋友,当我离开时就哭,我也看着她那痛苦的小眼神,心理也有巨大的压力,可是尽管这样也不能心软,送了三天后,就有好几个朋友了,见到好朋友就玩去了,也不哭了,我还觉得好欣慰,她自己已经调整好心理压力了,我到认为适当的分离让孩子自己独立了,知道洗手,吃饭睡觉,真是个突变,所以妈妈们不要觉得孩子和你不能分开,去陪孩子上幼儿园,这样更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每个孩子敏感度,情绪表现都不一样,虽然不能将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都认为是父母管教不力,但小孩的分离焦虑就反映了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孩子不安的情绪非常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愿意接受环境的变化,为了孩子,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多认识新的朋友会得到改善的




我女儿一直都处于分离焦虑中,现在一岁两个月了,还是这样。

只要我有离开的趋势,她就开始哭,等我回来就不哭了,要你抱着。

她都不黏她爸爸,只跟我。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带到大,家里天天都是只有我们两个。

她非常依赖我,让我觉得又烦恼又幸福。不知道她啥时候才能独立一点。

我觉得孩子有分离焦虑很正常,不管多大的孩子。

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去独立,慢慢的加以引导,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这样了。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可能很多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因此就想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是宝宝们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如果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感觉到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有的时候如果将他们与妈妈或其他亲人分开时,就会哭闹。例如,有的宝宝看见妈妈穿上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买东西时,就会哭起来。或者有的宝宝就会跑过去搂住妈妈,或者起码也要跟她到门口。当妈妈把门关上的时候,她就会放声大哭。像这种反应就是婴儿的分离焦虑。

而据专家介绍,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因此此时的婴儿正在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而且在14-20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会慢慢的减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育的儿童,出现的分离焦虑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像北美和欧洲婴儿大多数是在6-7个月出现这种行为,而还有其它的国家的儿童,如非洲乌干达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婴儿在5-6个月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分离焦虑症其实是指的宝宝与亲人分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比如有的宝宝与亲人分开之后会大哭大闹,有的宝宝与亲人分离,会搂住亲人不放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那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行为的发生,我们来了解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1、它的发生与宝宝的性格气质有关,比如当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外向型的宝宝会很快适应环境,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而像而内向型的宝宝则因胆子较小,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不太能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集体生活不适应时,便易出现恐惧、害怕、大哭大闹等。

2、与宝宝生活的改变以及生活的环境、适应的能力有关,有的宝宝在上幼儿园前还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当他到了幼儿园陌生环境中,会有本能的不安全感与不适应感,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与家教以及和家人的依恋程度有关,有的宝宝非常的依恋于家人,当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就会由于过度担忧与这些亲密的家里人再也不能相见而导致焦虑。还有一些宝宝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上幼儿园心存不安。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在婴幼儿时期高发,它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而导致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宝宝缺乏安全感,所以当宝宝与家长分离时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分离焦虑症是可以防治的。

20w母婴常见问题100%专家解答&;&;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可能很多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因此就想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是宝宝们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如果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感觉到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有的时候如果将他们与妈妈或其他亲人分开时,就会哭闹。例如,有的宝宝看见妈妈穿上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买东西时,就会哭起来。或者有的宝宝就会跑过去搂住妈妈,或者起码也要跟她到门口。当妈妈把门关上的时候,她就会放声大哭。像这种反应就是婴儿的分离焦虑。

而据专家介绍,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因此此时的婴儿正在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而且在14-20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会慢慢的减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育的儿童,出现的分离焦虑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像北美和欧洲婴儿大多数是在6-7个月出现这种行为,而还有其它的国家的儿童,如非洲乌干达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婴儿在5-6个月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分离焦虑症其实是指的宝宝与亲人分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比如有的宝宝与亲人分开之后会大哭大闹,有的宝宝与亲人分离,会搂住亲人不放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为,那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行为的发生,我们来了解分离焦虑症的原因。

1、它的发生与宝宝的性格气质有关,比如当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外向型的宝宝会很快适应环境,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而像而内向型的宝宝则因胆子较小,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不太能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对集体生活不适应时,便易出现恐惧、害怕、大哭大闹等。

2、与宝宝生活的改变以及生活的环境、适应的能力有关,有的宝宝在上幼儿园前还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当他到了幼儿园陌生环境中,会有本能的不安全感与不适应感,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与家教以及和家人的依恋程度有关,有的宝宝非常的依恋于家人,当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就会由于过度担忧与这些亲密的家里人再也不能相见而导致焦虑。还有一些宝宝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上幼儿园心存不安。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症可以表现在生理方面与情绪方面。

1、分离焦虑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哪些症状?

(1)如果宝宝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都会拒绝上床睡觉。

(2)而且晚上会经常做噩梦。

(3)当亲人离开之后,宝宝会表现出反复的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

(4)而且还会导致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常会出现有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2、分离焦虑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哪些症状?

(1)宝宝会出现孤独与迟钝的情况:而像这类的小宝宝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和游戏统统不感兴趣,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陌生人表现出的态度就是极其的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2)同时,还会出现有恐惧和胆怯:胆小的小朋友会害怕黑暗、害怕空旷、害怕见到陌生人、不敢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而且长时间处于恐惧的心理,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有

失眠

、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像这类的宝宝,如果遇到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抵抗。

(4)暴怒:孩子脾气比较暴躁,如果出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就会出现医学上称为的屏气发作,也就是宝宝会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而且还会出现抽搐等现象,好一会才恢复过来。

如何预防宝宝分离焦虑症

一般来讲,像内向的宝宝就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他们不合群,喜欢一人独来独往,不能适应集体的生活,有的时候还会向小朋友们大发脾气。而像这种情况是可以预防的,如何预防分离焦虑症?

1、从小就要培养宝宝的兴趣,经常观察看宝宝喜爱的什么样的玩具,愿意什么样的小游戏。即便爸爸、妈妈走了,也可以通过这些来寄托。比有的宝宝爱看动画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心情愉悦,更容易找到心理寄托。

2、在与宝宝分别前记得要说再见”,对于宝宝而言这简单词语代表的是“信任”。即使宝宝还很小,不懂得再见的含义,但是也要求家长说后再离开。一旦与宝宝培养出“信任”,你完全可以放心地离开。

3、在离开的时候可以抱抱宝宝或亲亲宝宝的小脸,当孩子以后习惯这种习惯之后,就会知道此时家人要离开,宝宝就得安心的玩。

4、如果家长们是在宝宝睡着之后离开,此时就要及时分散宝宝的注意力,陪宝宝做些平时喜欢的游戏在天气晴好时,到外面玩耍。




儿童焦虑症的表现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焦虑情绪、不安行为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各异:幼儿表现为哭闹、烦躁;学龄前儿童可表现为惶恐不安、不愿离开父母、哭泣、辗转不宁,可伴食欲不振、呕吐、睡眠障碍及尿床等;学龄儿童则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同学及老师交往,或由于焦虑、烦躁情绪与同学发生冲突,继而拒绝上学、离家出走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兴奋症状为主,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过度焦虑反应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儿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社交性焦虑患儿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儿童焦虑症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较易紧张激动

许多儿童焦虑患者即使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会显得紧张、不安,而且还会变得容易激动。

2.异常人格特质

通常容易感到焦虑紧张的人,在性格上比较内向、敏感,缺乏弹性,也就是比较顽固,多半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又因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而觉得有罪恶感,容易起疑心,贬低自己的能力。

3.社会适应性差

经常维持高焦虑状态的小孩比较不受人欢迎,其创造力和适应力也较差。相对地,儿童焦虑症患者比较容易被煽动,不够决断,相当谨慎和缺乏弹性,他们的自我概念也很差,以致经常需要依赖大人,以及不敢表达心中对人的不快感受等等。

4.不当动作频繁

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身心,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动,导致患者采取一些无意识的动作,藉以消除这份紧张。例如:儿童焦虑症患儿会不停搓手指、咬指甲;也有的会无意识的抽动脸部某部分的肌肉;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利用来回走动或两手拨弄一件东西来消除紧张;因为容易发汗,也常有人以擦汗的动作来消除紧张。

5.随时备战状态

儿童焦虑症患者把外在压力来源都当成是危险状态,而造成随时都必须备战的状态,以焦虑来防卫,这种情形使得患者终日惴惴然,经常陷于紧张不安状态,一幅大祸将临局面。

6.时常感到疲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易激惹,肌肉紧张,常伴有出汗、心悸、尿频、腹痛、恶心、手颤、手脚发凉等;出现睡眠障碍,如夜惊、多梦、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儿童焦虑症怎么办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2-3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上托儿所与父母分离是必然地,也是暂时地,因而焦虑情绪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性分离是比较容易的。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焦虑症应以综合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首先了解并消除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改善家庭与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患儿的适应过程与环境,减轻患儿压力,增强自信,对于10岁以上的患儿予认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松弛治疗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降低,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游戏和音乐疗法可取得一定疗效。

对于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本身的个性弱点对患儿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必须同时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应予抗焦虑药物治疗。

具体可以这样做:

1.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2.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3.积极的引导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4.降低亲子依恋强度并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

平时怎么预防孩子产生儿童焦虑症

1.减少孩子的压力

不要以为只有大人才会有压力,现在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小孩不输在起跑线上,纷纷让他们接受这样那样的才艺知识教育,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与其他小朋友的比较,老师家长也会有意无意的给小孩施加压力,要想治疗儿童焦虑症,就要减少孩子的压力,在指导小孩的成长过程中应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

2.多花点时间陪孩子

很多都市人往往都会忙于工作而忽略到小孩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果长时间没有跟小孩一起交流,小孩的心理也会出现一种焦虑心理,认为父母嫌弃自己,不喜欢自己,父母要做的也只是多花点时间陪陪小孩,加强亲子的密切关系,多带小孩出去参加户外活动,这些对小孩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依依宝妈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们的是,焦虑情绪是儿童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特别是婴幼儿,他们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依依宝妈】,kayla0323。

依依宝妈是一位用心对待孩子成长,关心育儿品质的孩子母亲。我以最严谨的精神、最认真的态度、最接地气的文字,诚意推送原创文章,内容囊括科学喂养、教育手记、带娃心得、孕产哺乳、亲子旅游、剁手推荐……




伊顿幼儿园的专家称6~7个月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征兆,12~18个月宝宝在父母离家工作或出差的时候出现分离焦虑,在晚上睡觉时、被单独留在围栏里也会表现出焦虑情绪,18~24个月达到高峰。而且是大部分孩子有都有的普遍的反应。




宝贝和妈妈和亲近家人分离都会有焦虑吧,我家宝贝刚开始是24小时不离身,慢慢的离开一两个小时,再后来上班时会明显的有焦虑。

其实分离最焦虑的时候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这是她独立的开始,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她,她开始一个人面对一切问题,吃饭、睡觉、穿衣、如厕等等问题。

入园很多小孩子都会哭闹就是分离焦虑的集中体现,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给予支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只是成长阶段离开了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们的。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郭云鼎表示,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是宝宝却还没有发展出来,在他的认知里,物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根据学者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后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一般第一次出现分离焦虑是在宝贝6-7个月左右,在这之前宝贝会认为他和妈妈是一体的,在他的意识里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直到六七个月左右他才渐渐意识到和妈妈是两个人,所以会出现特别粘妈妈,甚至妈妈离开视线就哭闹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满足宝贝的心理需求,多多陪伴,拥抱她。有事离开的话也要和他说再见,并且告诉他,妈妈干什么去了多久回来。不要觉得他太小听不懂没有时间概念。还可以先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这样的来练习,离开的时间从短到长。也可以多做藏猫猫游戏,让孩子慢慢懂得实物的恒久性。做好这些对孩子安全感的简历也很重要。一般这个过程很快就会过去。第二次一般会出现在两岁左右。情况和小时候不太一样。但是解决原则都是一样的,需要妈妈付出比平日更多耐心和包容,接纳孩子的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要求。




判断分离焦虑其实很容易,孩子平时比较黏着妈妈,妈妈一离开就又哭又闹,妈妈一回来就跟没事人一样了。分离焦虑从宝宝开始认人的时候就会出现的。

正确面对分离焦虑,不要刻意去回避。分离焦虑其实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很多宝妈因为怕孩子哭闹,每次出门都是偷偷摸摸走掉的,这样其实是会加重孩子的焦虑的,刚才妈妈还在,一扭脸就不见了,孩子会有恐慌感。不如大大方方的出门去,当然出门前要跟孩子宝宝,到个别,告诉孩子你要去哪,多久回来,回来的时候再跟孩子拥抱一下,告诉他妈妈回来了。刚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会不习惯还是要哭一下的,经过几次以后孩子就会习惯这种方式,知道这时候妈妈要出门了,很快还是会回来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始地址:/yule/6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