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是《史记》,从中学课本中开始接触本书,印象最为深刻,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却没有时空距离感,文辞优美,记述清晰,第一次让历史人物以非常饱满的形象流传于后世,内容涉及广泛,笔触客观公正,为我打开了了解先秦史的一扇大门。
谢小秘书邀请,么么哒~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明朝那些事儿》。真不好意思,我的答案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虽然它实在太过通俗易懂,以至于太多人把它当小说看。但我依然相信当年明月的诚意,认为它是一本正经的历史书。不得不说,它对明史的普及实在是功不可没。
其实从小到大对历史都是感兴趣的,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除了语文课本,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小字部分。为什么只是小字部分……大家应该心知肚明吧。我们从小到大学历史都是在背XX时期出现XX事件,其历史原因,其政治、经济、社会影响等等,只有小字部分说的是活生生的历史故事。
我了解历史的途径往往是通过小说和百度。具体操作是看历史类的小说,然后对某个时期或者某个历史人物产生兴趣,进而去查找相关的史实资料做进一步了解。
《明朝那些事儿》跟那些小说的作用差不多,引起人的兴趣,进而引发对某段历史的进一步了解。所不同的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心里清楚这些都是真实的,不必费尽心思去刨去那些虚构成分。如果对某个人物有兴趣,需要额外查找的资料也不需要太多,就会对这个人物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一次遇到这部书是在路边的盗版书摊上,当时翻看了两页感觉挺有意思,分分钟掏钱买了下来。结果看到朱祁钰,书竟然生生少了百八十页。
……后来毕业赚钱了,遇到《明朝那些事儿》纪念版出版,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又看了好几遍。
这部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让我系统地了解了明朝的故事,它的作用是让我改观了对明朝极弱的印象。其他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启疯狂阅读其他历史读物模式,《万历十五年》《重说中国近代史》《南京大屠杀》《我的前半生》《宫女回忆录》等等都是在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看的书。
附上一张国家博物馆大明孝端皇后的凤冠图。
其实一直以来对明朝服饰没有什么好感,但了解明史以后感觉突然突然就不一样了。当时去国博看到这个凤冠,趴在玻璃前足足看了十多分钟,着迷了一样。
感觉这个问题下面会出现很多让人感兴趣的书,随时准备入手哈哈。坐等~~
ElainePagels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神学教授。她写过一本《亚当,夏娃与蛇》(Adam,Eve,andtheSerpent),从书名看过去像是讲神学的书,其实讲的是历史,早期教会如何理解旧约创世记的神话。这其中最让人觉得诧异与有趣的是:亚当与夏娃犯下原罪不是因为听蛇的话,吃了不该吃的果子,而是受身体的诱惑初尝禁果,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其实是人类始祖的第一次性行为。
Pagels的不凡之处在于将神学理论放在历史的框架之下,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对早期教会的影响。原本听来神乎其神的神话,在她的笔下却变成有血有肉的历史,让人想哭也想笑。以后再读书的时候,碰到那些玄而又玄的理论,就会想着去找一找它的历史背景,是说给谁听的,是针对什么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产生的又是什么样的历史影响。
《红顶商人胡雪岩》高阳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对我的做人做事之道影响深远。
作者是台湾作家高阳,博学多识,文笔秀奇庄重,他的文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如沐清风。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高阳长篇之一,写的是晚清巨商胡雪岩的故事。书中不光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故事里面包含的人情世故人心险恶入木三分,读来真正是受益匪浅。
少年读来更懂人情世故,中年读来感同身受如遇知音,老年读来老泪纵横悔之晚矣。
劝君闲暇之余不妨读一读这本《红顶商人胡雪岩》。
我最喜欢的历史书籍,当然是《史记》,除了它,找不出第二部。
两千年来,《史记》一直都被人们奉为史书经典,它自身没有魅力,是不可能有如此长久生命力的。
我喜欢读史记,我认为除了因为它思想性很深刻之外,就是它丰富的文学性。在文学风采方面,我最喜欢的是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
下面就以《李将军列传》和《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为例。
《李将军列传》一文,主要记叙了李广一生的战功和他受压抑的经历,目的是表现李广这位名将的风采和的坎坷遭遇。李广参战无数,作者只选取了四场战役作为主要内容,从不同侧面描写出李广的性格和遭遇。
四场战争写下来,把李广的“善射”本领、机智应变的才能、英明的胆识、遭遇的坎坷全写出来了!而且,通过这四场战役的描写,把李广的军事才能和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李将军列传》写成之前,有多少人知道李广这位战将,是如此辉煌又悲壮的角色?又有多少人知道,原来写人物传记可以如此大气磅礴、丰富多姿?
司马迁通过一篇人物传记,完全做到了!
《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在这场后人常会提及的力量与智慧的交锋中,项羽的优柔寡断、骄横自大,范增的阴郁远见、老谋熟虑,刘邦的机智狡猾,樊哙的勇猛豪爽等,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种语言的魅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南宋词人刘辰翁读罢此文,曾称赞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的确是中肯的评价。
文中不少词句,演化为今日常用的成语,如“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等。
《史记》作为史书的文学风采之高,是客观的,鲁迅先生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因为它的魅力无限,让人读后于荡气回肠中,会由衷地发出赞叹。
更何况,作者司马迁是在逆境中著书,他面临屈辱和困难时,不是选择自我了断来结束一切,而是在屈辱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用著书来表现自己的坚强和自尊。
司马迁这种忍辱负重的姿态本身,就是值得我辈学习和继承的。(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关注兰阇读书,我们一起认真阅读,用心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