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

哈哈,基本不打不骂,那视频是我儿子三年级拍的。他欺负他表弟,他妈妈教育了他一下




现在是这样的,我家孩子太调皮了,有些危险的事情和他说了很多次不能做,他非要去做。然后我就气的打他了,我很害怕出现意外,虽然那些危险的东西我都收起来了,但是他总能自己扒拉出来。打过以后,我会和他道歉,说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然后和他说为什么打他,是因为他哪里做错了,不听话。其实这个打人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们都知道的,慢慢以理教话吧




我认为打骂是最不可取的方式,我不会经常打骂孩子,而是多给她鼓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呵护的,他们还羽翼未满,没有一点自我保护能力。不管外在和内在,家长和孩子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家长打骂孩子是以强凌弱的霸权行为

2.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他们很容易满足,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会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心,学东西比较容易。就拿我孩子来说,她以前练古筝特别抗拒,我每次都严厉地说:你快点练吧,看某某弹的多好,你这一点都不连贯。结果呢每次她都以各种理由不练习。前几天我改变了做法,只要她一弹琴,我就站旁边,先夸奖能主动练琴有进步,弹的时候,会说你弹的越来越熟练了,这个曲子弹的好听,再熟练一点就更流畅了,就是各种鼓励再加一点点小要求,孩子就会努力去达成,现在她都是主动练琴,看见琴就想弹。老师最近都夸她进步非常大。

总结来说,孩子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打骂的,人生之中,能陪伴走过一段旅程亦是莫大的幸运。孩子的天性不要因为家长的种种枷锁而泯灭,让孩子自由积极向上的生长,家长给予温柔的呵护和引导才好。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ps:图片的手工是孩子自己看图片做的,照片出自她之手,绿豆也是她自己种的。




不经常,应该说没有打过,骂好像也没有。

为何要打骂孩子呢?孩子犯错误,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也要看什么样的错误,不同孩子不同错误类型要不同对待。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就打骂。孩子是在错误中长大的。只有体验过,参与过,才明白此事,才懂得此理。

不要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识强,打骂很容易惹恼孩子,激发坏情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接着,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要一有错就打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性强。教育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己要当好孩子的表率,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怎么对待周边的人。请你三思而行。

孩子的未来不是打骂成就的!




过去是,现在不会,父母情绪稳定是对孩子最大的幸运,当然不能硬憋,而是找到原因,改善,事半功倍!




不经常




打骂孩子不只是家暴,也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拳头不能征服一切,只有慢慢的用心沟通,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自然也就能够减少过错的发生。




不经常打骂孩子,有时候也歇歇。




你是不是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我首先说不是,因为孩子小犯错是正常的,作为家要有爱心,尽量说服教育,所以我不建议打!




我从不打骂自己的孩子。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世界特好玩:他们的认知、表达都给成人启示,我认为我的小孩给我带来无尽的乐趣,所以,我们一直象朋友一样相处。




在德国有儿童法,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教给他们应当享有的权益。别说打了,就是体罚或者过分的言语攻击也是不允许的。如果孩子觉得有身体或心灵受到伤害可以向校方举报,校方有义务了解情况并向儿童局通报,如果有怀疑也是可以把孩子接走隔离住在儿童之家。

不要以为这只是说说,中国家庭不重视这些,真的有闹出比较严重的事情。一个妈妈在家体罚了上小学的儿子(可能就是打了屁股之类的),儿子第二天告老师,添油加醋说了一通,老师就通报了儿童局,一个月她都没有再被允许见过孩子。在这期间,孩子住在儿童之家,除了不能见父母其余一切生活和学习都正常(有单独的老师授课),生活待遇还不错。儿童局会调查取证,当然父母如果沟通不便当可以请律师代为协调。无论怎样,在儿童之家的所有费用及调查取证等工作的费用一律要家庭承担,一个月可高达7000-8000欧元。先不说这费用,就单是见不到孩子给家长内心造成的折磨估计就能把人折腾疯,其实孩子也非常后悔,肯定没想到一句不走脑的话会惹来天大的麻烦!

所以在德国绝不能打孩子!再生气也要忍着,只能好好说好好沟通。否则后果很严重⚠️




经常打骂不是管教孩子的好办法,只能一时阻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也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管教办法。

孩子所有的行为也是有原因的,只是家长总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误会孩子是捣蛋、不听话,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我们家长的目的应该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要“赢得”孩子,首先要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其次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再次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最后让孩子关注于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孩子和家长之间通畅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有效的引导孩子做出正面的行为。




原始地址:/zixun/6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