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三国演义》。这套书让我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几十年来,这套书陪伴我渡过无数艰难岁月,它是我的首席心理按摩师,它也让我通读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我不能想象,世界上要没有这套画,这本小说,会是什么样。比起那些最近十多二十年靠三国挣了大大小小钱财的人,罗贯忠才是真正的大师,是他从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攒出了这本书,给现今的写手影视制作者们营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过我知道,元代就有《三国评话》,老罗仅是个集前代之大成者。至于我衷爱的联环画,很好地整理了巜三国演义》,图下的文字言简意赅,图画本身更精彩绝伦,深得中国画之精神。其中赵三岛,汤义芳,完全是大师级水平。当然也有少数画得极差的,就不点名了。前不久,网上消息,其中一位画家以九十高龄去世。其他画家,也应该差不多了吧。总之,这套画还将陪伴我。深深地感谢这些大师们。
我想小时候最能影响我的两本书唯有《寒假作业》和《暑假作业》了我不信没有影响你!
参同契
推荐年少时读过的《老人与海》,看名字可能少年时不是很喜欢,但真的是值得孩子们去看看,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想到面对那么多挫折仍然坚持到底的老人,最后带回的大鱼骨让人肃然起敬!希望不管是少年的你还是曾经年少的你都能够不要忘记曾经那个有梦想,有坚持的自己,共勉!
平凡的世界
十万个为什么[捂脸]
四大名著
文心雕龙
史记
资治通鉴
诗经
左传
阅读和欣赏
高尔基的巜我的母亲》
伊利亚特的故事,神话最能打动孩子的心。
接触的第一本书是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只有一册,影响最大的要数路遥《人生》了,虽然不是平凡的世界这种大部头,但是确实很让人映象深刻。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牛氓;和德伯家的苔丝。记得德伯家的苔丝卷首语这样说:要用哲学家的眼光去观察流逝的岁月,去往复来的日子。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我小时候看见的第一本小说是济公传,书很旧,封面和封底早就不见了,放在那,象一角蛋糕,书页部分比书脊厚了两倍。
济公的行为完全不是一个出家人,不念经不打坐不吃斋,吃完狗肉爱管闲事,专门对付坏人。
和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一样。济公和尚喜欢捉弄坏人。侠客一刀杀了坏人,是很痛快,不过总觉得不解气。不如济公,让坏人生不如死求饶认错。有得还能回头做回好人。
当时小,对书里描写男女之事,喝完合卺酒,参那欢喜禅一句,困惑好多年。
和济公传相反的一本书是连城诀。这本书也是金庸的著作,好多人都没有看过。我第一次看武侠书,竟然就看了连城诀。
看完了透心凉,整个过程就是坏人折磨好人。主人公被迫害到生不如死,狄云,丁典,和他们相爱的人,每个好人都痛苦万分。我也是一个农村孩子,狄云的遭遇,让我到城里打工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总想到这句话,城里套路深不如回农村。#故事##情感##读书笔记##文化##再读金庸#@文化频道
推荐《活着》。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们没什么资格说自己不幸,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
个人来说该是:《小狗钱钱》。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书架上与它相遇,开始是被童趣的封面所吸引以为只是一个儿童故事汇而已,但拿起来读了两页之后能才发现里面的世界是别有洞天,这是我金钱观树立的启蒙读物了。
作者通过叙述了一个小女孩吉娅和她收养的一只小狗“钱钱”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很生动形象的向当时还是孩童的我阐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和金钱观,让还是孩童的我开始了开始储蓄的习惯,当中的一些道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1.对于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而不是我试一下,当你开始有试一下的想法的时候,你就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借口;
2.建立自己的梦想储蓄罐和梦想相册,找到一些关于自己梦想(最想要做到的三件事)的照片,时刻的鞭策自己,因为梦想其实每个人都有,但是很多人的梦想很多而且从来没想过让它去落地或者是慢慢地被蹉跎的岁月给磨没了,忘了最初的心;
3.每天写一下自己的成功日记,把今天自己认为成功做到的事情记录一下,一是不断的树立自己的信心,二是让自己慢慢找到成功的思路和规律。
当然,收获还有很多,但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无外乎这三点,希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一下,到时候可以交流一下哦。
福尔摩斯探案集,七龙珠
1.启蒙类
《三国演义》是我人生中读的第一部长篇,也是重复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
当时的我,还是个小学生,面对半文半白的文体,倒也没有什么障碍,读起来津津有味。厚厚的大部头,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忘了这世上还有其它的书存在。
从这本书里,我第一次感受到,通过阅读,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我既认识到,世事的模样,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单纯美好,反而离不了阴谋算计、狡诈奸猾;我也认识到,世间的黑暗,并没有那么不堪,即使有成王败寇的规则,也挡不住英雄豪杰的义薄云天、胸怀天下。
我的人生观,从那时起就有了模糊的雏形。我懵懂地意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成功和失败,或非英雄的决定因素;正义和邪恶,界线也似乎并不那么清晰。逐鹿天下的诸侯们,所舍命追求的胜利,仿佛也并没有那么重大的意义。正所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让我感受到深度阅读的快乐。精读必然伴随着思考。思考习惯的形成,帮我在之后的初高中生涯里,成功地削弱了校园青春文学对我人生观的影响。
我曾和无数同龄人一样,真心地欣赏过,韩寒在《三重门》里引经据典所展示的博学才华,郭敬明在《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那层层叠叠的华丽辞藻所展示的炫目文采。好在,《三国演义》为我打下的人生观基础,让我不至于误会,青春文学里的流光溢彩、明媚忧伤、拜金梦想,是我将要去拥抱的世界。
2.文学类
文学类的作品,在我的阅读爱好中名列前茅。下面的这几本,倒不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文学作品,而是对我的人生观,有过较大的影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影响我的,在于认识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概念的模糊性和意义的多重性,以及这两者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状态。这份表达的背后,是昆德拉所认为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谜和悖论。在昆德拉看来,有才智的小说家,应该毁掉确定性,把一切肯定变成疑问,引导读者思考世界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不管是文字、文学,还是这个世界,我都需要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感受、深思。文学作品的意义,远不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节的表象本身,而在于文字的排列组合里所设计和隐藏的,晦涩地暗示着这个世界真相的深刻内涵。
在《万寿寺》里,我第一次接触到小说的无限可能写法,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也由此知道了卡尔维诺和莫迪亚诺,这些被王小波所学习和致敬的文学大师。
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小波的这句: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在书中所感受到的全新的世界,并非偶然,不同的书本让我们有机会去经历不同的世界,这正是读书真正的意义。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仿佛在遭受重锤的轰击。
表面上看,书中讨论的是宗教、体制和国家。撇开表层的浮光掠影,陀老那铺天盖地的语言风格所表达的,是善恶的本质、自由的悖论和存在的荒谬。
人性的弱点、宗教的意义,都在一个我未曾想到过的高度,爆发出令人心悸的绚烂光彩。
这类文学作品,让我的人生观得以摒弃那些僵化凝滞的概念定义,“只要…就能…”的粗糙鸡汤,和非黑即白的粗暴定论。在复杂的人性,和由人组成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深度。
3.科学类
作为一名理科生,除了课本和科幻之外,我也会接触一些科学类的书籍。
之所以看这类书,是因为我们在靠文学和科幻类书籍去探究其它世界时,我们的肉身仍存在于现在的这个世界里。对这个世界,多一些确切的认识,是“活在当下”所需要的功课。
科学类书籍里,对我冲击最大的,是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
虽然我们目之所及的世界,是如此的有序。物理规则在一丝不苟地发挥着作用,让万物以一个可以被人类所理解的确定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
其实,当我们在看人类探究真理的三大方向:宗教、哲学和科学时,只有科学,在捍卫着这个世界的确定性。
而量子力学的出现,从科学的内部,让确定性的阵地,摇摇欲坠。
反对量子力学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回答说:“别去指挥上帝怎么做。”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玻尔三部曲、薛定谔的猫……经典世界的因果性、客观性组成的世界观,被冲击,甚至被颠覆。人类在经历错愕、迷茫、不安之后,仍然不得不接受了被大量的观测结果所证实的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霍金说:“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对我而言,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科学和哲学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科学和哲学在寻找真理之路上,殊途同归的可能性。最近重读的《时间简史》,进一步地帮我加深了这个认识。
我的人生观,在阅读科学类书籍之后,变得更为开放,更为谦卑。不再用优越感来包装自己现有的知识,也不再对新的知识心怀抵触。
4.哲学类
我算不上是哲学深度阅读者,但哲学一直是我的爱好。
无论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还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强烈的共鸣感。
第一次完整阅读的哲学家著作,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这是一本表达加缪哲学思想的文集,西西弗的故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片段。
加缪的哲学体系,是以“荒诞”为核心的“存在主义”。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人对单一性和透明性,始终存有欲望,而世界本身,又充满了多样性和晦涩性。
荒诞从虚无中来,但又超越了虚无,因为加缪给出了反抗虚无的建议。
其实哲学并不和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比如之前的艺人自杀热点事件,总有许多人会皱着眉头评论:“人生在世,活着最重要啊,怎么能自杀呢?”还有人评论说:“艺人、文学作家、哲学家总是多愁善感,心理脆弱,动不动就自杀。”
对这些评论,我是不以为然的。自杀,其实是哲学里真正严肃的问题。如加缪所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么庞大的命题,又岂是浅薄的看客们可以评论的。
认识哲学的困难,在于我们最基本的逻辑能力的缺失。许多人无法运用逻辑,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进行理论的推导。因而哲学作品,就显得艰涩难懂、高深莫测。
哲学类书籍对我人生观的帮助,是让我时刻保持避免成为井底之蛙的警惕。哲学家们的思想高度,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在探究世界本质时所跋涉过的漫漫长路,都值得我始终心怀敬畏,恭谨以对。
5.幻想类
幻想类书籍,包括科幻、奇幻、玄幻,不管我读过多少经典作品,都放不下对它们的喜爱。
《那多手记》,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它介于现实和奇幻之间,没有明确的定位。最吸引我的特点,是频繁的脑洞大开。
手记一共有十几本,都是独立的故事,质量稳定,几乎没有次品。所涉及的题材,包括了幻术、心理暗示、意念转移、多重空间、嵌套宇宙、平行世界……
其中个人最偏爱的,是《过年》、《凶心人》、《幽灵旗》和《亡者永生》。故事里,有新闻的真实,有情节发展的诡异、惊悚、跌宕起伏,还有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的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
作者那多,作为《萌芽》主编赵长天的儿子,既传承了父亲的文学素养基因,也并未囿于父辈的文学范围,开拓出了一片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天地。
当然,如果纯论脑洞,科幻类作品肯定不遑多让。无论是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这科幻三巨头,还是刘慈欣这样的后来者,他们的作品所展现出对未来的预见,格局的宏大,都可以令人瞠目结舌。
幻想类书籍对我人生观的帮助,在于让我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多元化、多维度。从另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也从另一个新的视角看自己。
世界绝不是单一的,请放开我们被束缚的想象力。
6.武侠类
如果从综合层面来对武侠作品的经典程度做排序,金庸大抵会排名第一。如果从作品对我人生观的影响而言,我会毫不犹豫地首推黄易。
黄易的作品,如果速读,则只能尝到浓郁的色情味道。只有精读,才能略窥黄易在哲学、历史、社会学方面深厚的底蕴。
无论是《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还是《边荒传说》,黄易一直在描述他对佛、道、魔的认识,对汉族和异族之间关系的定位,以及他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引用一段我自己以前写过的话:
黄易所描述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摆脱生命的局限。任何和生命有关联的东西,不管是英勇盖世,称王称霸,还是享尽荣华富贵,阅尽人间极乐,都会因为生命长度的局限,而犹如过眼云烟。人生一世,和南柯一梦相比,真正的区别,只在于时间的长短。那应该如何摆脱生命的局限?黄易给出的答案是——跨过天人的界限,由人“入圣”。
自古以来,入圣之路各异,但也殊途同归。释迦摩尼参佛入圣,老庄由道入圣,孔孟以儒入圣,而黄易笔下的武学天才们,“籍武道窥天道”,勘破生死之祕,经武道的极致而入圣。通俗地解释,“入圣”两字,在于参悟世间万物的至理,将精神与其融合为一,最终在肉身消亡时,精神已永存,形灭神在。
是黄易,让我的人生观里第一次领悟到,“终极”并不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而是个可以被思考的对象。
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是《龙门阵》,小学三年级时订的,当时小时候懂的不多,但潜意识里要学习神仙能耐,摆阵做法,看书名那一定是教学习能耐的;后来到手后才发现是讲故事的,故事也都很有趣,从此开始比较喜欢看书;直到上大学去重庆,才知道四川说的摆龙门阵是啥意思,想想就对自己小时候的幼稚感到好笑!
那我也说两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当他第一次读《百年孤独》,就被震撼了,并发言,如果一辈子只能读一本书,那一定要读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