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了最多经济学家的大学是华中科技大学?

华科经管专业要学数学,这为学生研究经济打下良好的数论和建模基础,而且华科提倡跨专业复合型研究!


在武汉的大学圈子,早就有“爱在华师,玩在武大,学在华工”之说,华中科技大学(华工)教学风气严谨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素有名气。这所大学开始以工科出名,近几十年来毕簬蓝缕,发奋图强,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名牌大学(985、211双一流大学)不仅出院士、科学家,也出经济学家。

国际经济学界排名前1000位经济学家中,华人有19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有3位,其中石寿永排列前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全球招聘的14名经济学家中,有4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先后有三位所长也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1981年开设经济学系,于短短的几十年间培养出了石寿永、田国强、谭国富、艾春荣、谢伏瞻、巴曙松等一批斐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成绩斐然,被称为经济学界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现象。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多经济学家,主要是做好了以下三点:

一是有一批知名大家担任学术带头人。其中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教授;伊利诺伊大学博士、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统计学家林少宫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夏振坤等。在张培刚教授领衔的发展经济学领域和以林少宫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华中科技大学不仅做到了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理工科的知识结构利于教授和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述和论证经济理论,并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理论搭建经济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定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学生在文理交叉领域的经济学专业比文科生更容易做出成绩;

三是心口相传的学术传统。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严谨务实的教学传统和治学风格代代相传,使得经济学人才代有相传,层出不穷。


武大经济学派的支流。


因为中国经济学家都不特懂经济。


学在华科,这句话不是假的,说明了华中科技大学扎实的学风,校风


第一次听说。


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当年被划右派,是华科收留了他做扫地僧,应该跟这有关。

还有一个华科现在不太愿意宣传,大家也不太清楚的事实,华科现在的很多优势专业其实都有着武大的背景,比如前面说的发展经济学,还有机械自动化,新闻传播学,等等等等,要么是直接胎于武大,要么是武大的老教授老院长到华科去创建的。所以从一开始创建,它的起点就很高,又依托这些创建人或者是专家强大的行业资源,发展不可能不快。


因为张培刚是华工的!


经济学首先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倚重人文学养,更依赖数理工具。经济学者如果缺失数理工具运用能力,难免沦为在不着边际的理念和概念中兜圈子的糊涂虫。

说的刻薄一点,中国当代绝大多数所谓的经济学家不是舔食西人新自由主义牙慧而自以为高明的意识形态贩子,就是大搞胡猜乱测的小丑式媒体明星。他们喜欢从人性自私这一经济人假设出发,说一些诸如“自由是责任、公有制邪恶、市场是高效的”之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胡话。

华中科大培养出的经济学家却迥别于上述丑类。

据国际权威资料,国际经济学界前1000位经济学家中有19位华人,其中,华中科大毕业的就有三位,他们是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石寿永、佛罗里达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艾春荣、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田国强。石寿永排名第48位。石的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理论、货币理论与政策等,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能够修正原有货币理论不足的新的货币基础理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薪特聘14位海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华中科大就有四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三位所长毕业于华中科大。

在我国政府的最高智囊机构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家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副主任谢伏瞻两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多次主持和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课题,其研究项目,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战略的拟定和健全有重要参考价值,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另外,该中心下属的三所七部中,华中科大校友张军扩、陈小洪分别担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的所长。

此外,新锐经济学者巴曙松、在农业领域颇有研究的李佐军、在经济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的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等,也都毕业于该校。

为什么华中科大这所理工见长的院校能造就出如此众多出色的经济学家呢?原因在于:

第一,有一位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先生作为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华中科大的经济学科建设,意义深远。张培刚老先生生前担任华中科大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1941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学校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张培刚先生是到目前为止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人。

除了张培刚先生外,华中科大还拥有一批知名的大家,如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统计学家、40年代末期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林少宫教授,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夏振坤等。在张培刚领衔的发展经济学和以林少宫为带头人的计量经济学两个领域,华中科大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

第二,数理知识成就大经济学家。应该说,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正是华中科大毕业生后来能在经济学界大展身手的重要学养优势。早在40年代就在美国从事统计学研究的林少宫教授是计量经济学的国际权威,他十分重视运用数学工具表述和论证经济理论,并注意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用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做定量分析,这些都在方法论上端正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态度,拓宽了治学思路。

许多毕业于华中科大,在国际上有名的经济学家不少是数学和其他理工科出身,他们比文科生更能在文理交叉领域做出成绩。


中国出了最多经济学家是华中科技大学?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上表可以看出,华中科大的经济学并不出色,怎么会培养出比较多的出色的经济学家呢?

那是在2006年左右校友会的统计数据,名单中有3人在华科学习过(与南开大学并列):

艾春荣1982年毕业于华科数学系,199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石寿永1984年毕业于华科管理学专业,1988、1991年分别获得多伦多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田国强1982年毕业于华科数学系,1987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请问以上3人,是不是读过小学、中学,那么他们的经济学家身份是不是他们读过的小学、中学培养出来的?

为什么和华科并列的南开大学没有人宣传,唯独有不少文章吹嘘华中科技大学,包括华科自己。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当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有多少人是华科经济学专业培养出来的?

难道不能令人深思吗?


看了一些文章,觉得烟消云散见光明的文章比较靠谱。

80年代初期,华中工学院有经济学专业吗?既然没有这个专业,能够培养出著名的经济学家吗?滑天下之大稽也!

谁培养的人才,一看最终学历,二看从事的专业。以上两条均与华科无关,这贪天之功,华科只是过路客而已经,起不了3人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决定作用。

有人借此把华科的文科也吹嘘一番,请看学科评估

华科的文科不如同城的华中师大,只能和湖北大学比高下。

华科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在全国985大学中,属于中等水平,有数据为证!

华科最擅长的吹牛手段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不象有的人说的那么金光闪闪。

华科是好学校,特别是它的医学为华科争光不少,工科也比较好。

但是不能吹嘘的比清北华五还要高大吧!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一流大学,是211和985大学,她不仅工科强,在人文经济方面也较强,能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都是人中龙凤。在华中科技大学,有种说法是:交一年的学费要学两年的知识,否则毕业不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严格,学生必须在校努力学习,绝不允许学生混日子,否则降级或开除。严格的管理,再加上高素质的学生,使学生们走入社会在工作中如虎添翼,能迅速取得成绩。至于说华中科技大学出了最多经济学家,一方面该校经济学专业较强,学生在研究经济学之前就是深厚的功底,其次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在校时学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荣,毕后华中科技大学以有这样的学生为荣。


这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有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教授。

从张培刚教授的履历当中可以看出,他是在武汉大学开花,华中科技大学结果的。张培刚教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为武大培育了董辅礽、李京文、何炼成、曾启贤等一批经济学家;为华科大培育了徐滇庆、张燕生、张军扩、巴曙松等一批经济学家。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张培刚的发展经济学为新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后世学者提出的“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就是根据其理论提出的著名论断,对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原始地址:/faxian/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