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有很多种因素决定得
有的是遗传天生就是这种性格
有的是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让他觉得干什么事都没那么重要,不那么急。
既然想让他改变这种坏习惯,首先父母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首先把自己身上这种坏毛病改掉
然后每天给他定制一个时间安排计划表,就像在学校一样,让他在家和在学校都感觉是一个样。长期这样下去他就会改掉拖拖拉拉。
转自网络:
拖延症实质上是一种责任逃避和惰性的心理。造成拖延症的主要问题还在于父母自身。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管教过程中,可能是过于急切,过于严苛,父母本身就有强迫症,控制欲比较强。在孩子做事过程中,不停的督促,不停的要求,甚至会有一些很严厉的批评,呵斥、吼叫等。父母的要求过多,催逼过多,督促过多,强令过多,孩子有孩子的节奏,他往往达不到大人的节奏和要求。既然达不到,他就拖延,或者从心里逃避这个责任,不愿意去做。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的心理,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的,想做不想做。
如何帮孩子彻底摆脱拖延症,让他做事能够变得利索起来?
第一,从父母自身做起,不要再过多的督促和要求,帮助孩子强化时间观念。以往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父母可能督促的多,要求的多,特别是否定的比较多,你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对,你咋总是这样磨磨蹭蹭的?你为什么老是这样子?你能不能利利索索的把事情做完?等等。孩子往往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和高度,达不到就干脆放下不做了,或者延迟去做。慢慢的就形成了这种逃避的心理和惰性性心理,这就是拖延症。
为了彻底改善孩子的拖延症,父母一定不能再有过多的督促,强化和要求。要帮助孩子树立和强化时间观念。做事情前,先制定计划,规定时限,达成协约定,定一个具体的时间目标。比如,在7:30之前必须把语文作业写完。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完成的事,并要陪伴孩子一起遵循这个时间规定。等做完事之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对照所规定的时限看有没有达到。如果达到了,就要及时的肯定和大力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加油,向新的时间目标和限定迈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拖延症就会有一些改善。
第二,要强化训练,帮孩子树立起做事的专注力和专注度。
1.做事情之前,先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要明确时间规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专注如一,绝对不能去打扰孩子。
2.这个过程,父母也要去专注的做自己的事情。但建议不要去看电视,也不要去做家务,更不能玩手机。做家务或者看电视往往会弄出来一些响声和动静,这样会干扰孩子的专注力。玩手机就更不行了。虽然玩手机不出声音,但是孩子的心里知道你是在玩手机,所以他也会分心,心里不满,不会专注。因此,在训练孩子做事专注度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慢慢的训练出专注力来。
3,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了该做的事情,家长就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分析做事过程中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让他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不断增强自信。
第三,要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
孩子做事拖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包办,代替的太多,要求太多,设计太多,规定太多,致使孩子自己没有多少自主能动性和独立性。比如说,让他出去买东西,然后父母就会千叮咛万嘱咐,你应该怎么走路,应该和售货员怎么说,应该怎么包装东西,应该怎么把东西带回来等等。因此,孩子做事情之前和做事情之中,从来就不想这件事情到底该怎么去做?该多长时间之内做完?
要想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父母就再不能有过多的设计,更不能有代替,或者有干扰的行为。以往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还没有开始做,父母就开始帮忙设计,你应该这样去做,你应该那样去做,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父母已经帮孩子完全设计好了。所以,孩子做事时根本不用去过脑筋,因为父母提前已经帮他设计好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去干扰,或者督促,甚至是出手代替,这样孩子做事根本就没有主动性和独立性。
要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就大胆放手的让他自己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儿,比如,让他自己坐公交车上学,让他自己去购买东西,让他自己给自己规定时间做作业,吃完饭让他自己去刷碗,早上起来让他自己叠被子,整理书包、衣物等等。在训练孩子的自主能动性方面我深有体验,我的小孩从三年级到现在一直在我身边。他做事情,他写作业,或者上街买东西,甚至是上学,完全由他自己独立完成,我绝不参与,也不去干扰。比如说,吃完饭他自己刷自己的碗,早上起床他自己叠被子,整理衣服、书包,然后独自坐公交去上学。晚上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他自己做作业的过程中,我是绝对不会去中间打断,或者干扰,或者制造出来其他声响来影响他。他做作业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很早就能够完成,还能腾出来一段时间自己去读书。只有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能动性训练出来了,他的拖延症也就自然而然的就消除了。
总而言之,孩子身上的拖延症的根源实际上还在父母身上。为了彻底消除孩子身上的拖延症,让孩子变得做事干净利索,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还得从父母自身的改变做起。
小宝宝的汉字学习不要忽视哦~分享一个幼儿识字APP【猫小帅识字】。很多小宝宝都会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等他四五岁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来教他识字。这个软件的课程丰富,还有生动形象的图画和声音,更能激起宝宝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还能共度亲子时光!增进亲子感情!
更多孕产、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对于这大点孩子而言,拖延应该算是个普遍现象而非个例,有可能是因为:
所做的事超出孩子个人能力范围;
做的事情孩子提不起兴趣,而又被家长坚持,只好拖延应付;
家长还没有给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父母平时包办的太多,孩子缺乏自主做事的能力;
如下是我的建议,不知是否可以帮助到您
以比赛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一个不在状态的孩子讲道理有时是说不通的,得想办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小朋友一般不喜欢大人以命令似的安排任务,但还是会喜欢做游戏的,或者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其它形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孩子做事就会相对利索些了,而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事做完,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要让孩子对其磨蹭付出适当的代价。我家小朋友属于是在家也能待得住,在外也能玩得很开的。以前出门前也是各种墨迹,出去了又玩的不愿回家,后来我告诉小朋友每次出去就玩一个小时,你要是出门太墨迹那对不起我只能减少你在外玩的时间,经历这么一次后小朋友后续出门就利索多了;
教孩子认识钟表,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让孩子感受到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
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做。
要让他认识时间的概念,然后吃饭,写作业,都需要给他记时间!这样他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首先放下焦虑的心情,多看优点哦!
个人想法!这个真的要快点让他提速,要不让他以后会很累的,我家孩子也是写作业慢的很并且废话还很多,我真的是啥办法都用了,什么买了一个定时器,吃饭,写作业,洗澡啥都定时可是没啥效果,因为上面这些事情他那个没按时完成我都会给他妥协,所以效果不行,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我就还是定时,到时间完成成那就不做了,特别是吃饭和写作业,吃饭时间到了你吃饭慢到时间就不给你吃了,写作业磨蹭,到时间写不要就不写了,现在我个人觉得进步很大,不过这个也是要因孩子而异,这个对我家孩子还不错,希望对您在孩子拖延的事情上有所帮助,加油!
要想改掉孩子拖延的坏习惯,就得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让他认识到这是他必须做的事情,再亲近的人都没有义务帮他,他才会建立起个人责任感。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制定事件清单
清楚自己每天要做哪些事,自己一天的任务分别是什么,需要在什么时候完成。
鼓励+表扬
通过家长具体的表扬,知道了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为什么好。也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
体会拖拉的代价
只有经历了拖拉的后果,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说,孩子做事磨蹭,不要发脾气,不要采取过激行为,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外化即松绑
把孩子和问题分开,问题被外化了,孩子就不会再被问题捆绑。父母也获得了新的视角,也就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接纳和珍惜孩子,愿意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孩子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无论是软性和硬碰硬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这个问题就是有拖拖拉拉行为的孩子,其实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现任性。经常表现出“不想按照你说的那样做”的任性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这种执拗个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继续做我的,照样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他们任性的展现,孩子的任性经常用拖拖拉拉的行为来表现。家长把孩子送来补习班无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竞争力,所以老师常常会把进度落后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留下作课后辅导,照理说都已经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在复习及加强了,对部分学生却仍不见效果。原来他们就是为了排斥被留下这件事,也清楚地知道只要时间到父母就会来接,所以就拖拖拉拉地完成必须的进度,而导致效果不彰。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很难用言语说明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经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才舒服!”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来自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对孩子的行为诸多干涉。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喜欢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鲜少专注地把饭吃完,镜子是用来扮鬼脸而不是为了看是否穿戴整齐等等,能够深入体认到这点,才不至于让自己带着成人经验而无法忍受孩子的种种行为进而迁怒自己和孩子。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拖拉拉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说不听,要是我的女儿早被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