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签订三方协议与虚假就业率有没有关系?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分别时,相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现在会非常的忙,而在诸多的事情中签订三方协议是一个零所有毕业生都很难堪的事情,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虚假就业率的问题。

毕业生必须签订三方协议,已经成为各高校的明文规定:

凡是经历过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候不管是院领导还是我们的辅导员一直和我们强调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签订三方协议,除非是考上公务员或者是考上硕士研究生。

同时,高校为了能够保证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还有一些列的强迫规定。例如如果在大学毕业时没有签订三方协议,那么你的毕业证或者是学位证便没有了,将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和毕业证和学位证强制性挂钩,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只能是签订。

虚假的三方协议导致了虚假的就业率:

面对来自学校的压力,很多大学生迫于无奈只能是在毕业时随便找一家公司签订一份就业合同,而往往这些公司都是一些没有实际生产值的空壳公司,之所以会有很多大学生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顺利的毕业,能够顺利的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虚假就业率的诞生,每年我们都能够看到几乎所有的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都非常的高,几乎是百分之百就业,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因为有大量的毕业生虽然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并没有真正的就业,只是一张上交给学校一张虚假的三方协议罢了,于是高校便得出高就业率的虚假消息。

记得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么寝室两个考上研究生的,剩余的4个人全部都是在网上随便找了一家提供这样服务的卖家,盖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公司的公章,就这样上交到学校,最后便顺利的拿到了学位证和毕业证,而他们最后并没有去三方协议上的公司上班,但是学校只需要你的三方协议,至于是真是假,这或许就不重要了。

教育部最新通知不准高校强迫毕业生: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每年都会在毕业季来临之时下发这样的通知,今年同样也不例外,教育部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毕业生签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确实,在每年毕业季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每年都会有,但各高校为了保证自己的就业率,或许还是会将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与三方协议挂钩,最后得出一个较为虚假的就业率。

总之,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我们,当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应对?作为高校,是否应该为了追求虚假的就业率而强迫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呢?


一般大学毕业时,学校都会要求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证明学生已经就业,同时也提高学校就业率,但也有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签订三方协议,但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就会走关系随便签一份,这样两者皆大欢喜。


写这个回答我希望可以更多的学生知道,三方协议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学校的就业率而去浪费三方协议。

三方协议对毕业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一份,而它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学校的就业率而服务的。

它的本意是学生证明自己的学籍,并且更好的为学校、公司、应聘者建立起一条纽带。

如果你毕业的时候去的是私企,那它的作用还没这么大,但是如果你去的是国企,如果没有三方协议,或者你的三方协议已经被你随意使用了,那你的劳动合同可能就不是那么好签了。因为很多国企都是照规章制度办事,大学毕业生,毕业证、学位证、三方协议缺一不可,而三方协议是一个人只有一份,不能补的,上面的编号也是独一无二了,你也没办法买别人的。

所以毕业生们,不要为了应付学校,随意使用掉自己的三方协议


近年来,大学生“被就业”事件在多所高校出现,其中详情值得关注与探究。部分学生在个人所得税APP中竟然发现自己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工作且领了工资,这种“猫腻”到底从何而来?是高校迫切需要就业率,还是企业偷税漏税的挡箭牌?“被就业”乱象还需要加强治理,在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企业的通力合作中,确保就业趋势与环境。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糊弄了谁、有何危害

三方协议映射出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最能体现应届学生就业率的就是三方协议给出的数据,同时该数据也是衡量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的依据。如果关键数据缺乏监管,就会出现人工注水的情况,甚至沿袭成为不良风气;对于三方协议在不加审核的情况下,就加盖企业公章;没有签订协议,就不发放毕业证;或者直接从电商网站对三方协议进行代签,让其成为生意……这一系列乱象,让学生深受其害。

虚假的数据严重危害了学生和企业的利益。因为数据造假,企业不清楚学校的真实水平,只得借助经验与排名的方式考核学生;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签订的第一份协议就带有造假性质,影响非常不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会上报教育部,然后由教育部对相关数据进行判断与调查,最后调整高校的专业布局和招生政策。就业数据关系着国家人才战略和高等教育人才的塑造计划,如果数据存在虚假,很可能出现连锁效应,让政策继续走偏。对于上述问题,教育部已经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不能将签约和发放毕业证书挂钩。确保高校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就业水平,才能更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大学生“被就业”、没有真实性的三方协议必须废除。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为何出现

首先,高校就业存在行政化倾向。当前个别高校受金融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就业形势,不得不通过行政方式或者短期行为拉高就业率,落实就业率任务和指标。应届生就业率作为考核与评价高校的核心指标,不止是衡量高校领导政绩、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审核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关键因素。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政府需求的关键,对地方政府而言,关系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关系着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所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与办学质量。

其次,高校的就业评价指标不科学。很多高校针对应届生就业率都有明确的要求与考核机制,所以很多高校挖空心思拉高就业率,二级学院会接到来自学校的就业率指标与进度指标,这些还与辅导员的职务晋升、业绩考核、评审晋优等挂钩,正因如此,个别高校甚至出现冒着被教育主管部门惩罚的风险注水“就业率”。一些高校甚至背地里规定,如果毕业生没有签署就业协议,就不给予毕业证书,面对种种压力,应届毕业生会想方设法找关系、托熟人在协议书上盖上公司的章印,甚至找签约代理公司来落实盖章任务。

最后,监督体系不够全面。与高校相比,应届毕业生作为弱势群体,一些大学生对“被就业”抱着不甘的态度,当出现“被就业”问题时,一些大学生会直接向高校专门主管就业的部门反映,或者向社会上的新闻媒体说明这种情况不公平,或者在贴吧、知乎等网站上发帖寻求帮助,但其结果是只有少数错误被纠正,较少的问题被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学校缺少来自第三方的监管,学校压力主要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施压,在就业率方面,教育部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自媒体的监督职能正在逐步增强,但只有引起政府主管单位的注意,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更强的约束。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治理: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应发挥作用

政府应积极助推产学研合作,帮助高校就业去行政化。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形成发展共识。企业作为经济效益的重点,很多战略都是围绕该目标进行,所以政府必须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与政策保障,让企业全力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虽然高校和企业间的价值观没有冲突,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难免出现冲突与矛盾,所以政府必须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在产学研合作中,加大惩罚与奖励力度,通过监管机制,助推产学研发展。另一方面,从高校就业中去除行政化。对当代高校的教育机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化的形象。为达到去行政化的效果,除了要形成良好的大学制度,还应坚守学术导向,形成良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机制。通过行使不同于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展现学者的民主与自我管理效果。助推高校结构性和教育性改革,让高校专业结构和市场就业需求一致,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另外,政府要主动形成人才监测机制,通过分析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特殊人才。

打造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优化就业率的考核与统计过程。一方面,打造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建设更多的体现为专业、学科以及课程建设,为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必须体现学科创新性,完善专业结构,拟定有效的专业课程,建成一支创新创业型的师资团队。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拟定富有个性的评价机制。虽然个性化的评价机制目前不能全面实施,但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个性化评价,为学生留出更多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优化就业率的考核与统计方式。对就业率的统计主体进行改革,由第三方提供透明、公正、公开的信息,结合国外做法,通过第三方中介统计就业率,通过监管、审核,从源头上避免虚假资料。同时,由政府制定标准,优化统计指标与方法,结合就业规律,在时间上保障应届生理性就业。

增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大政府与学校监管。一方面,转变观念,为高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企业自己设置科研部门相比:和高校合作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高校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所以企业可以主动反哺高校,从科研经费上进行资助。同时,由企业对高校输送教育资源,将最新动态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增强政府与学校监管力度。目前,很多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上还存在制度缺陷,高校作为统计主体,也是就业率数据的关键,这种自评的统计方式为就业率趋高提供了平台,外加监管不力,让就业率数据存在种种虚假。对此,政府应当改变和高校的发展关系,在政府放权的同时,增强监管力度;在深化就业率统计的同时,增强弄虚作假的惩罚力度。


有时候真是感觉时代在变,当初我们自己毕业那会儿,都是很积极得去签署三方协议,总觉得有了这个企业也有个约束,我们自己也有个保障,那个时候离职什么还要缴纳违约金的。但现在已经变了很多,还有多少人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呢?所以有时候真不知道这个数据究竟意义在哪?如果真要统计,直接统计社保的缴纳情况不是更好吗?都说是大数据时代了,统计这个会有多难?就看你想不想这么做了,毕竟学生也想找到规范一些的公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保障一些。


原始地址:/jingpin/5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