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小孩喜欢打人、抢玩具,该如何教育?

两岁的孩子打人,抢玩具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都属于阶段性的行为,家长不要太焦虑。

两岁小孩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期,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erribletwo”。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2岁的孩子开始明白自己是独立于母亲之外的一个个体,他们在生活中开始尝试追求自己的独立,常常以反叛的形式向成人展示自己的独立意识。

首先说说孩子打人。面对两岁的孩子打人,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度过这个时期的。家长要先观察,孩子打人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有的时候,孩子是在表达“友好”、“欢迎”、“喜爱”,这样的情绪,可是他不会表达,也控制不好力度,所以他和别人打招呼,也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打人行为。有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打人或者拉父母头发的时候,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可是父母觉得有意思,被逗笑了,之后又有了几次类似的情况,而孩子看到父母笑了,以为这个行为是好的值得表扬和鼓励的,所以越发爱打人了。以上两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宝宝,和别人打招呼,要温和,并给孩子示范摸和打人的区别,而有的时候是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打人,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也是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你知道孩子很生气或者很难过,被打的人会很痛,所以他也会很难过,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能不能有什么方式来代替打人发脾气。

至于孩子抢玩具,源于物权意识的萌芽,对孩子来说,他刚刚建立物权意识,但是关于物权的概念模糊不清。他开始明白什么叫“我的”,但是他还不明白自己的和别人的这样的区别,在他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小朋友抢玩具,也许并不是真的在抢玩具,他以为这个玩具是他的。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加强孩子的物权意识教育。让孩子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让孩子意识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没有支配权,需要经过物主同意才行。日常生活中,父母动用孩子的东西,就应该先征求孩子同意,以身作则得告诉孩子,他拿别人的东西也一样,不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

对于孩子来说,两岁的孩子除了打人和抢玩具之外,可能还会有,开始经常反对父母的要求,有时候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拒绝,经常对父母说不。等等。这个时期,虽说是基本每个宝宝都会有的经历,但是的确是非常考验家长的时候。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放平心态,多现在孩子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拿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啊。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要给他讲道理,不过这都是家长惯出来的。不要总怪孩子。




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开始进入叛逆期,他们思想内自我开始萌生。

平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去游乐场,去公园,让他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多多培养孩子的同伴意识。慢慢地,让孩子学会分享。

再者,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比如在家庭中,分分水果等事情上,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去分水果给家人,当然每个家人要对孩子表示感谢。

另外,告诉孩子玩具是其他人的,要玩的话,一定要争得别人的同意,因为你不是玩具的主人,日常在家可以在这些方面引导孩子,比如,你可以借用孩子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

2岁小孩喜欢打人、抢玩具,该如何教育?




我们楼下邻居的孩子就是有一天开始突然打人了,打了我家宝宝并且还咬了一口,当时我很生气,由于是邻居,也没说什么,只是心中不快把孩子拉走了。后来我在想如果是我家孩子这样,我会怎么做。

首先,如果宝宝动手打了人,我会让她立刻道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动手了就是不对。当然不能劈头盖脸的呵斥,这样孩子会被吓到,而且还会有逆反心理。我会蹲下来告诉她说,宝贝,你打人了对吗?小朋友被你打疼了,你应该道歉。虽然是语气温柔,但是我的态度会让你觉得这个事情真的是她做错了。道歉之后带她回来我会再次告诉她为什么。平日里我也注意自己的行为,遇到熊孩子让人发怒的事情也尽量保持好情绪,不动手。夫妻两人之间做好沟通,不能经常动不动就吵架,更不能动手,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爸爸妈妈的一切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针对于孩子抢别人的玩具这点我就更不担心了,因为我们家宝宝从来不拿不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她会经常跟她的小伙伴分享她自己的玩具,这或许也是我们经常教育的吧,在幼儿园她的老师会告诉她好东西一起分享,在家里我也这样教她。虽然一开始她很不乐意,但是慢慢的通过分享后她发现小朋友跟她玩了,而且别人的玩具也分享给了她,自然她就愿意拿出来自己的。她经常会看动画片,里面也有这样的场景我就会趁热打铁告诉她应该学习。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的时候是分不清对错是非的,都是有赖于家长和监护人的引导,罗马不是一日建成,自然好习惯好性格也不是一次教育就养成。




两岁小孩喜欢抢玩具,打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实他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家长应耐心引导我需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与小朋友和谐相处!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居多!通常喜欢打人抢玩具的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他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从来没有分享,有什么都是自己吃自己玩。个人建议啊!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生子女家庭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中,就应知道,遇事要与别人分享我也是在游戏,还是在,饮食中,其实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与其他小朋友更好的一起游戏!

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只要大人在,平时生活中,多加以说教,大人可以明显看到孩子的进步




理解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的阶段,抢东西,打架——自我意识的引导与保护;喜欢抢玩具,但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即自我意识的萌发.直接告诉孩子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交换获得玩其他玩具的机会

建立强大的自我!同1岁的他相比,2岁的他简直是超人!他能爬会走,也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他开始知道“我”这个字的含义,也开始想要向世界展示最强大的自己。于是,他拒绝帮助,拒绝一切给予,他要展示自己!此刻,他想的是脱离你,而不再是靠近你。

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他们已经会说话,还有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了一个崭新的模样.

家长需要多带宝宝到公共场所玩耍,多接触其他小朋友,利用每一个机会,对宝宝进行示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可以进行短暂的互动、友好的交往以及一定程度的分享的,包括一起玩玩具、玩沙玩水、玩滑梯、分享食物、互相帮助等等。培养规则,时间观念也是可以在这个年龄段开始逐步进行和实现的。




2岁小孩喜欢打人,抢玩具,必须教育!

但是!

——被教育的,首先是家长。

为什么呢?

因为,2岁孩子喜欢打人和抢玩具,这其实是适龄行为。如果家长过于焦虑,那么首先应该通过自我学习和亲子教育,认识到这个适龄行为的规律,才能学会放下焦虑,带着真诚的好奇,去观察和尊重孩子的身体、能力以及情绪的发育发展,才能帮助孩子把这些行为中蕴藏的机会好好利用,得到相应的成长;

两个适龄指标:

第一:自我意识。

2岁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敏感期,宝宝刚刚发现世界上的东西原来是具备属性的,以前世界在他眼中是混沌的,之所以他的东西随便其他人玩,是因为他还不知道那些是他的;现在他刚刚知道,为了探索这个界限,他必须做出超越界限的行为来明确认识,就好像在黑暗中知道了周围有一圈绳子栓着你,你必须不停去摸黑往外探,才能知道你能去到哪里,该在哪里停下来。

所以这时候家长最忌讳过早地用道德观去曲解孩子的正常适龄行为,既不能打骂孩子抢东西的行为,也不能强迫他去分享,去大方,而是要尊重地、耐心地、一次次地告诉他:

这个是别人的;

那个是你的;

你要用他的东西,要去问问他同意吗?

他要玩你的玩具,你同意吗?

(最后这一句非常重要!好多大人碍于面子,不许自己家孩子抢别人东西,却非要自己孩子学会大方分享,孩子是会被大人的双重标准给搞混淆认知的!这恰恰会让他失去边界的确切概念,以后更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和大方分享了!)

第二,2岁也是身体大肌肉能力、物理认知和观察能力高速发展的时机。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乒乓球方面有天赋,你可以轻易地打出旋球、杀出很有威力的杀球,你会怎么做?

肯定是花很多时间去练习和享受,经常用旋球一发得分,用杀球给对方点colorseesee啊!

这时候如果你爸妈跑过来,一会儿拿走你的球,一会儿抢走你的拍子,不停跟你说:“别打了,吵死了!球打坏了!拍子坏了!小心手疼!小心别把别人打到了!”

你什么感受?

其实2岁的孩子就是这样,突然发现自己力量那么大,可以把一个碗从高处“啪”的一声摔下来,那个碗很神奇地在地上弹了两下,然后开始滚动,还有骨碌骨碌的声音,最后旋转着慢慢停下来!多好玩啊,他沉浸在自己的观察和能力中,这时候,你出现了——

“啊呀你这个淘气孩子,怎么天天摔碗啊,妈妈还要怎么跟你说呀,碗摔坏了怎么办?绊着你怎么办?汤洒了一地怎么办?吵死了,妈妈快被你烦死了!”

嗯,想想孩子什么感受?

所以,当你为孩子的行为烦恼时,首先请转换思路,在想教育孩子之前,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受一些教育了?

只有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你才能体会他成长的烦恼,从而放下作为家长的烦恼!




打架很正常,小的时候打架可能还有助于生长。但是抢玩具就不对了,也不能进行批评教育,不然会对小孩造成心理影响




三岁前的宝宝用语言教育这不可以,那个不行,即使是孩子不得当的行为需要我们制止的,只用语言来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三岁前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都还远不如成人所想像的那样。建议你这样教育引导:

1、用动作制止孩子不得当的行为,而不是用嘴巴制止。

知道孩子近期喜欢打喜欢抢,就陪孩子时离孩子近一些,在孩子出手打和抢之前,用动作制止,即抓住孩子的手,让宝宝打不成,抢不到!语言只能制止有理志的成年人,语言对制止年幼的孩子、及不理志的成人的效果几乎是零。

2、嘴巴用来引导。

当成人的动作制止了孩子不得当的行为后,嘴巴里说出的话也是引导孩子的话,而不是否定或是制止孩子的话,这样才有效。如成人用身体挡住了孩子的去路后再对孩子说“如果你想跑,可以到楼下草地上跑”;成人用手抓住要抢玩具或准备打人的宝宝的手之后说“想玩玩具请对朋友说‘可以借给我玩一下吗?朋友借给你就可以拿来玩’”;“如果不喜欢不高兴可以对朋友讲‘你让我生气了,我不喜欢,请你不要这样做’”不要让孩子每次都听到成人对自己说“怎么又打人?哎呀不能打人!不要抢玩具!你怎么又……”这些话即不能帮助孩子改掉已有的不得当行为,也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处理方式,无效的言语不要说,以免成人的语言无法给孩子任何引导。

3、“正常行为”与“正确行为”。

两三岁的孩子大都会出现打人,抢东西的行为。因为两岁半左右幼儿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看到什么都是自己的,自己的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自己的东西在别人那里,本能就是要拿回来放在自己身边。有人阻止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就是不对的,会本能地反击——打!抢和打是保护自己及保护属于自己物品的一种本能行为反应。我们称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的行为叫“正常现象”。但正常不等于正确,所以,即使孩子的行为属正常范围,成人也要给予教育和引导,让宝宝的行为变成正确行为的范畴。

4、替换法。

用一个成人认可、欣赏、赞成的行为或方式,替换掉孩子不得当的行为。先正面示范,如讲故事、交谈、情境模拟等方式。再正面引导,告诉宝宝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可以这样做,现在要如何做。最后再不断地提醒和描述性地表扬孩子做得对的地方.

以上回答来自妈妈网网友佟老师。希望这个回答能对大家有用!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妈妈网官方号,每天都会推送最新最全的孕育资讯,集结妈妈们的智慧,这里只有纯干货!




那家长有没有想想孩子到底因为什么而打人,抢玩具是抢别人的玩具还是保护自己行使自己玩具的权利。不管怎样打人就是不对的,要告诉孩子不可以随便打人的。孩子肯定跟着大人学的,有时候不听话大人随口来了一句:“再不听话,我打你了。”别看着小小的一句话,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别的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就认为孩子不听话可以用打人的方式来让他停止这一举动。所以教育孩子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教育孩子应该好好跟别人讲道理,不能采取打人的方式伤害到别人。孩子要打人的时候家人应该及时阻止,再对其教育批评。




孩子2岁正是发育自己物权意识的时候,你的是我的,我的是我的。这个时候不要一味的和他强调抢玩具不对,你只需要告诉他玩具是别人的,并且把他抱离当下就好,事后也不用多去指责。当他正在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带着他说谢谢,还玩具的时候说拜拜。至于打人,还需要观察家里是否有人会时不时和他说“打”这个字。例如有没有说不听话就打你,或者时不时打一下他的手之类的事情。如果有,恭喜你,孩子学到了。想要孩子不打,首先身边人不打。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家人可以打我不可以,他的观念就是你们可以打,我也可以。下次他再打人,不妨抓着他的手说,你可以摸摸哦。之后抓着他的手去摸摸。

有时候和孩子说话不要去说“你不要.....”,可以去告诉他“你可以......”例如他在超市跑,不要和他说“不要跑”,你直接和他“你是选择牵着妈妈慢慢走,还是选择坐推车”。让他去选择,这样效果更好。




首先说说孩子打人的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不同,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各有所区别,这些区别也会让我们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1岁左右的孩子,是在尝试通过支配手部动作来获得关注和沟通,我们可以稍作引导;

而孩子到了1~3岁,因为并没有边界概念,可能对手部的力量把握也并没有那么成熟,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失控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打人」。表现在孩子有情绪了,有脾气了,不开心了,哪里不满意了,可能脾气一来就打人了,伴随着各种激烈的表现和肢体反应,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内心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即刻回应。

面对这种情况的回应的方式,我曾经在《5.如何当好情绪教练,帮孩子建立良好情绪认知?》课程里讲过,就是那三步法:第一步,先介入,想办法下降孩子的情绪水平,第二步,介入「冷静游戏」并让孩子学会表达感受,最后,和孩子一起复盘找到生气的原因,并加强正向刺激。而当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妈妈和孩子一起和孩子一起道歉,需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示范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该承担的错误,我们需要认真地去面对。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子引导:

「孩子,那位哥哥在哭,被你推倒后全身也弄脏了,哥哥很痛。我们可以过去和哥哥说对不起吗?」——真实地描述哥哥的状况,也让孩子意识到他行为发生后的后果,以及当下的真实状况。

如果在这样子的建议后,孩子主动去道歉了,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强化:

「哥哥,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推倒你或者打你的。是希望可以和你一起玩游戏,但是用错了方法,我们很抱歉,很对不起你。不知道我们可以怎么做让你开心起来呢?」——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受伤的孩子说的,也是对受伤的家庭说的。这个过程是用父母的语言去强化如何对责任负责,以及如何去更好的道歉和寻求原谅。

「孩子,我知道你和哥哥玩,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和哥哥一起玩呢?」——这个过程是引导孩子去学习其他的办法,比如拥抱、握手、语言、交换玩具等方式去和其他同伴一起玩耍。

而孩子抢别人的玩具,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物权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分享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一个完整「分享观」应该包括这几个维度,这些都需要父母有策略地影响孩子,孩子才能够真正学会如何更好地看待「分享」,并学习处理「分享」的事情。这些纬度包括:1.尊重别人的物权;2.学会分享、交换和轮流玩;3.学会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分享,并做出选择。

第一、二个纬度最好的渗透场所是在平时的家庭生活和同伴的交往中,而第三个纬度,最好的示范场所是在「要不要分享」的当下,孩子自主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在早期,我们就应该渗透并且引导孩子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捍卫我们自己的物权。比如说,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决定如何处置」,当出现强迫分享的情景,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说清楚,告诉孩子「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而在孩子们关系好的时候,父母主动引导孩子们彼此交换、分享和轮流玩,多参加合作型的活动或者游戏,还有平时里可以通过看相关的绘本、讲相关的故事都可以强化这个行为。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道歉或者一些行动进行弥补,可以通过几步来做到这一点:

第一步是,让孩子主动承认自己做的事情;

第二步是让孩子必须知道自身行为影响他人;

第三步是,让孩子学习并说出道歉的语言。

想要他主动道歉,首先要让他能够明白打人和抢玩具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影响到了其他小朋友。而只有当孩子明白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原始地址:/jingpin/5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