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湖南出了那么多人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杰地灵。第二个是湖南人的性格,敢想敢干,胆子大。
现在大多把湖南人在太平天国之后的崛起归功于运回的巨额财富,这肯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来自湖南人身上的儒家的自觉及心怀天下的格局。湖南人应该是非常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地区,儒家的传承以及入世维护道统深入人心,同时又有很深的救国平天下的自觉,这也是湘军是平太平天国主力的原因,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湖南人见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并努力想改变现状,洋务运动基本都由湖南人或与湖南人关系密切的主导,大量资金投入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求救国之路,这是湖南人在格局上远高于同时期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事实上,更早更深入接触西方的一直都是广东福建已经江浙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人没有湖南人的眼界心胸和格局。
他妈的,还是少提些脑洞未开的提问吧
这问题非常扯淡的。。。。中国哪个历史久一点的人口大省出的人才比湖南少了??陕西,四川,河南,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等还有很多,哪个省人才比湖南少了??要举例大家都可以列出来一堆,这种问题有啥意义??
没觉得
没有这个说法啊,在整个的历史中,湖南的人才并不多啊!
在科举制之前,由于政治中心在北方中原,大的士族阶层也是由北方家族控制,官僚贵族也是北方中原人占据了整个朝庭,唐朝以前很少听到过南方士族家族能够占据朝庭的显赫地位,人才也大都集中在中原的各大士族家族中,很难有他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宋朝以后,南方经济的发达,粮食和钱财的充足富裕,支撑起了南方地区读书人的科举取仕之路,尤以江苏,浙江更是众多状元,进士的发迹之地,两地的科举状元占了全国状元人数的半数以上,尤其明朝的清流全是清一色的江苏,浙江人士,把持着朝政,主导着朝庭的政策方向,也出现了清流误国的现象,由于清流把持朝政,导致南方江浙地区的富人交纳的商业税收极低,造成明朝国库空虚,财力微弱,直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湖南的人才辈出,是在近现代百年的时间里出现的,主要是天平天国起义时间,湘军曾国藩收缴了江西大量的财富,然后利用这些财富兴办学堂,书院等,培养了一大批近现代优秀的人才,正是这批优秀的湖南人,创造了最辉煌的事业和历史!
华夏是个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地区的人都对历史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都是应该被写进历史的功劳簿的!
中国历史有几千年,湖南历史有什么名人,也就晚清出了几个名人而已,看看湖北的名人吧,从先秦到近代,历朝历代不断档:屈原、老莱子、养由基、黄歇、申包胥、尹吉甫、孙叔敖、文种、宋玉、伍子胥、钟子期、俞伯牙、刘秀、庞统、马良、马谡、习凿齿、米芾、张柬之、张继、杜审言、杜甫、皮日休、岑参、陆羽、孟浩然、公安三袁、宋祁、毕昇、陈友谅、杨溥、张居正、李时珍、熊廷弼、黎元洪、谭鑫培、李四光、闻一多、董必武、林彪、李先念、曹禺、朱光亚。。。
湖南人才辈出,主要的是在近代历史。因为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湘军将领与士兵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或高官厚禄,或发了意外之财。毕竟,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富,大多落入了湘军部队的手中。因此,伴随着湘军的解散,这些财富大多数流回了湖南。湖南的经济,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湘军将领,自曾国藩起,多系读书人,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由此,开湖南教育风气之先,培养了大批的顶尖人才。一部近代史,半数湖南人,就是真实的形容。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彭玉麟,谭嗣同,蔡锷,黄兴,谭延闿等,都是湖南人。共产党内,湖南人众多的。毛泽东兄弟,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陈赓,谭政,萧劲光等,也是湖南人。国民党将领中,湖南人也不少,宋希濂,陈明仁,郑洞国,贺衷寒,廖耀湘,唐纵,刘勘,廖龄奇,李仲辛等,也是湖南人。
历史上湖南人才不算很多,尤其是跟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几个省相比。
之所以感觉湖南人才多,只是近代尤其是1840年曾国藩之后开始的事情。到了毛主席为首的新中国功臣集团更是推向了高潮。由于这段历史距我们很近,所以你才觉得多。
但在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来说,湖南人才数量并不算多,甚至还没江西的多,更没办法和黄河流域的几个省比。南方省份在东晋衣冠南渡之前还处在半开化阶段。之前的夏商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南方还一直被视为蛮夷,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
志士北经,必是岳楼范文!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自古帝王都是坐北朝南,湖南的人文地理却是坐南朝北。
以此,一些出湖南去往外面闯世界的志士仁人,首先得经过洞庭湖边的岳阳楼,这里有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提醒着经此出去的湖湘子弟。这些英雄的人们去往北边——逐鹿中原——乃至经略天下,必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典范!
而长江就在湖南的家门口,而湘江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水源。没错,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着许多湖南人毕生的心水、血肉,奉献着他们奋斗的身影与生命!
而湖南人性格中的吃的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不信邪,更是一种地域共性,这种遇强则强的倔强,乃是世间英雄气的根本土壤。
有一句俗话,叫“宁可听江浙人吵架,不肯听湖南人讲话。”意谓湖南人脾性火爆,说话都带着火药味。骨子里的斗争脾性可见一斑。而这种火爆的斗争脾性,偏又神奇地催生了“湘女多情”的一面!
总之,实事求是的耕读传统,忧先于乐的家国情怀,骨子里的斗争脾性,倔强的性格特点,和坐南朝北的人文地理,成全了湖南人。
志士北经,必是岳楼范文!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战争红利
王船山先生开创了湖湘学派,否定了王阳明的思想,湖南读书人获得了思想解放。主要是批判王阳明的存天理灭人欲。读书人要干点实际的,有点现实社会理想。
然后就是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起义中混大了。他也是深受王夫之的影响。想在现实社会中混出个人样。
读书人肯定是江浙厉害。但是他们天天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他们就天天抱八股,玩些空洞的东西。没啥社会理想,就想做官混饭吃。
任何社会的巨大变革,都是思想的提前解放。
欧洲也一样,有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这样的大思想家,才有欧洲的文明。
有了马克思,恩格斯,才有苏联老大哥。
这也就是曾国藩在湖南开办学后的事。从这后的几十年里出啦不少。为什么。知识改变命运。这前真不多。
1864年8月,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是一个转折点。
从1864年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湖南这个中国内陆省份牛人辈出!
为什么?
两个原因:
一是湘军发了大财,从天京运回不计其数的财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宗族教育中;
二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湘军系在满清不遗余力地提携扶持湖南籍人士,为其提供更多展现才能的舞台。
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巨大,人才辈出,另一方面是有人提携扶持,舞台宽广。所以1864年之后湖南猛人辈出,群星灿烂,也包括著名的北大图书管理员。
所以,要想出人才就得靠砸钱,没有足够数量的人才基数,也很难诞生超级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