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宝宝饮食和外出需要注意什么?

宝宝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冷饮;水果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不要直接食用;多喝汤粥之类,帮助宝宝排汗同时也可以补充津液。

带宝宝出行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在空调环境和无空调环境切换时,要注意让宝宝有个过度阶段,如何过度就要宝妈们根据具体环境决定了。


夏季天气炎热,宝宝的运动量大,容易造成缺水,所以第一要素就是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妈妈可千万不要用甜饮料来为宝宝解渴,而应当鼓励宝宝多喝温水,多吃水果蔬菜,还应当在家中准备营养丰富的粥汤和解暑饮料,如绿豆汤、小米粥等。

另外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有了充足的维生素,能让宝宝在夏天也能精神百倍。总体来说夏季的饮食应当以清淡爽口,少量多餐为原则。

宝宝夏季外出第一要素就是做好防晒,出门一定要穿戴好防晒衣物以避免全身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紫外线最强烈的中午,这个时间段要减少宝宝的户外活动。妈妈要给宝宝选择适合宝宝年龄的儿童防晒霜,出门前记得涂抹哦。

其次就是要注意防蚊虫叮咬,带宝宝外出时,应避开黄昏和黎明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尽量给宝宝穿薄的、浅色的长袖衣裤外出,注意远离草坪、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的地方。

必要时可给宝宝佩戴儿童驱蚊手表或喷宝宝专用驱蚊水,防止蚊子咬伤引起感染。


夏季天气炎热,不管对大人还是宝宝来说,都是受折磨的。天气的炎热易使宝宝没胃口吃饭,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宝宝夏季饮食怎样才合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适当增加食物量

夏天气温高,宝宝的消化酶分泌较少,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感染上肠炎等肠道传染病,需要适当地为宝宝增加食物量,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最好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如黄瓜、西红柿、莴笋、扁豆等含有丰富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食物。可用这些蔬菜做些凉菜、在菜中加点蒜泥,既清凉可口,又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

(2)多变种类与花样

应多食用牛奶、鸡蛋、瘦肉、鱼等优质蛋白,因其脂肪含量低,口味清淡,非常适合宝宝食用。还有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它们所含的植物蛋白最适合宝宝的营养吸收。多变换花样品种,以增进儿童食欲,在烹调中,鱼宜清炖,不宜用油煎炸,还可巧用酸辣等调料来开味。

(3)多给宝宝喝开水

此外,白开水是宝宝夏季最好的饮料。夏天宝宝出汗多,体内的水分流失也多,宝宝对缺水的耐受性比成人差,若有口渴的感觉时,其实体内的细胞已有脱水的现象了。脱水严重还会导致发热。宝宝从奶和食物中获得的水分约800毫升,但夏季宝宝应摄入1100-1500毫升左右的水。因此,多给宝宝喝开水非常重要,可起到解暑与缓解便秘的双重作用。

(4)要注意补盐

天热多汗,机体内大量盐分随之排出体外,缺盐使渗透压失衡,影响代谢,人易出现乏力、厌食。所以夏季食盐要适量,不可过多或太少,切勿忽视。

(5)少吃冷饮、冷食等

冷饮吃得过多,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并刺激肠道,使蠕动亢进,缩短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影响孩子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特别是幼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健全,黏膜血管及有关器官对冷饮的刺激尚不适应,多食冷饮,会引起腹泻、腹痛、咽痛及咳嗽等症状,甚至诱发扁桃体炎。

外出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出门,天气太热或者太冷对宝宝都不好。夏季要注意及时给宝宝补充水,不要在阳光下暴晒,防止中暑。

安静的公园,居民区都可以去。出门之前准备好宝宝在外面可能用到的东西,宝贝要吃的东西,简单的清洁用品,换洗尿布和衣物等,最好再带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防止宝宝无聊。

出门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不要让宝宝脱离家长的视线。注意不要长时间在户外逗留。


夏天来了,气温也渐渐地上升闷热的让人透不过气,很多宝宝在夏天都会不同程度发生这样那样的夏季特有疾病。作为宝妈的我们,在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来减少宝宝生病呢?

由于夏天气温高。宝宝出汗多,喝水也多,胃液被冲淡,因而常导致宝宝消化能力减弱,引起食欲减退、厌食的现象。同时气温升高,食物也很容易发臭发酸,细菌也很容易生长繁殖,是肠道病多发季节。而且,夏季炎热高温,在加上儿童生长代谢旺盛,部分较小的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夏天也是一个极易中暑的季节。

那么夏天宝宝的饮食和外出需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此时在宝宝饮食上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同时,外出时也应当注意,否则很容易导致中暑或者蚊虫叮咬。

在饮食上,饮食宜清淡,给宝宝准备清淡的饮食,可经常给宝宝煲汤、煮粥等,夏季天气炎热可绿豆稀粥、丝瓜稀粥、南瓜稀粥等,可清凉解暑、降火止渴,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鲜的蔬菜或几只小虾,再加点冰糖,宝宝就喜欢吃了;

水果宜适量,在两餐之间也要适当地给宝宝吃点水果,可补充营养,但应注意控制不可吃太多,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性的疾病;食物宜新鲜,夏季是很容易滋生细菌的季节,食物很容易腐烂,隔夜的饭菜不宜给宝宝食用,且在挑选蔬菜水果时要挑新鲜的有助宝宝健康;

宝宝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夏季容易出汗,水分在体内流失较快,应当给宝宝及时补充水分,以满足其新陈代谢的需要,多喝水或者喝鲜榨的果汁,不宜喝冷饮及碳酸饮料;运动宜适度,夏季应带宝宝适度的运动,可促进宝宝的消化吸收,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宝宝增加食欲。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不能让宝宝吃太多的甜食,以及含糖饮料,甜食吃太多,再加上没有做好口腔卫生的话,就会很容易引起龋齿,此外,甜食以及含糖饮料(包括果汁)是导致儿童肥胖发展的重要因素。减少儿童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能够适度降低BMI,从而减少发生儿童肥胖的风险。

带宝宝外出时,要注意防治溺水,夏季宝宝常喜欢到河边玩耍,家长应当注意看护且不能让宝宝经常玩水以免风寒入侵;夏季天气炎热,蚊虫也非常地多,家长应注意看护,以免被毒虫咬伤、避免蚊虫叮咬,同时家长带宝宝外出时,可随身携带清凉油、风油精、痱子粉等以备不时之需。


谢邀。我觉得夏天最困扰宝妈们的问题就是宝宝的防晒问题。许多宝妈会比较纠结,因为一方面想要宝宝多晒晒太阳,一方面就怕宝宝晒伤,不好把握这个度。今天我就来详细说一下夏天宝宝外出的防晒问题。

为什么宝宝要多晒太阳呢?因为皮下的胆固醇就可以在紫外线的帮助下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容易导致佝偻病。但是宝宝的皮肤其实是非常娇嫩的,不仅怕宝宝被晒黑,更怕被晒伤。那么补维D和防晒伤,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我们先根据宝宝的年龄段来看:

2岁以下宝宝可以这样

吃维生素D3

鉴于宝宝皮肤娇嫩,不适合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所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吃维生素D3,每天400IU(国际单位)即可。

每天1-3次日光浴

如果就是觉得晒太阳好,那每天1-3次日光浴,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满足1天维生素D需要量,但需要注意避开紫外线最强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尤其在夏天)。

2岁以上宝宝可以这样

宝宝长时间在户外(2小时以上)

比如去海边玩,需考虑皮肤防晒,且不需要担心维生素D合成不够。可挑选防晒指数15以内的物理性防晒产品。出门15分钟之前涂抹,每隔2-3个小时再涂一遍。

宝宝短时间在户外(2小时以内)

可以不涂防晒霜,让小胳膊小腿裸露在阳光下。这时一定要记住:皮肤出现最浅的粉红色,合成维生素D的量已经足够,接下来可以待在阴凉的地方玩或者穿防晒衣(建议选购UFP(紫外线防护系数)&;25,U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5%的防晒衣)。

宝宝不方便去户外

如果宝宝不方便去户外,在家里把窗户打开,注意让阳光直接晒到宝宝的皮肤,皮肤晒成浅浅的粉红色就好啦。

晒好太阳回家后

如果有涂防晒霜,立即清水洗掉。最好当天晚上洗澡时不要用肥皂,以免皮肤表面的皮脂层被破坏,导致刚刚合成的维生素D还没来得及到达血液就顺着洗澡水流失掉。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

或者天气不好(有雾霾或阴天下雨),以及生活在北纬45°以北(东北、内蒙部分城市),那就乖乖地吃400IU(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2岁前,还是2岁后,都需避开紫外线最强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也就是当儿童在阳光下的阴影长度短于身高时,就不要室外活动啦!各位宝妈们谨记哦!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谢谢~


夏天孩子饮食要注意这些

1、夏日炎炎,孩子容易出汗,而且出汗多的时候,阴液也随之流逝,除了给孩子喝水外,还要补充身体丢失的阴液。我们可以给孩子煮碗生津止渴的酸梅汤,特别是在孩子运动后更加适宜。

2、坚决不给冰冻、寒凉的食物给孩子吃。冰冻、寒凉之品会对孩子的脾阳造成伤害,脾阳一旦受损就会降低脾胃的运化功能,孩子容易出现胃口差、容易腹泻等。脾是后天之本,是孩子抵抗力的来源,所以脾阳受伤,孩子就会反复生病。

3、不要强制孩子进食过多的食物。天气炎热,孩子的胃口会相较其他季节有所减弱,但是家长看到孩子吃东西少了,就会紧张起来,怕孩子吃不饱,没营养,于是会给孩子劝食或者给滋补之品。脾的运化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脾的极限就会造成积食。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顺应季节的变化,孩子胃口差,不想吃太多东西,家长不要强制喂食。家长还可以尽量多给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再补充能量的同时还可以补充水分。

外出要注意这些

1、穿衣不要太清凉。夏天,天气炎热,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穿短衣、短裤。给孩子穿衣服可以略清凉,但是有两个重要的阵地要重点保护,分别是孩子肚子和后背。原因在于孩子的肚子和后背是阳气的所在,一旦受凉就很容易生病

2、不要让孩子过度暴露在太阳底下。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孩子需要拥抱大自然给以的阳气恩赐,多增加户外活动,但是,家长要做好防嗮。过度的暴露在太阳底下,会让孩子的阳气升发过度,出现发热的症状。

3、注意孩子安全。孩子的安全意识薄弱,还准确不能判断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外出游玩时,家长要警惕防止孩子溺水、跌倒、蛇鼠咬伤等。

我是郑医生,一名专注中医育儿的中医师,更多中医育儿知识期待你的关注!


原始地址:/kepu/4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