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缺一不可。想有个好文笔,看书和练笔这两件事都得做。

关键是怎么看书?怎么练笔?

搞清楚这两件事之前,先建立一个文章的完整概念。

一篇文章,包含了五个要素:文体,文笔,文风,文胆,文新。分别代表着文章的体裁,描述,风格,境界,时代。文章的要素最终是通过文笔表达。文笔是五要素的党代表。

在立志看书,练笔,写文章前先得给自己做一次定位。你是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

在文章的五要素中,首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起来最能发挥自己叙事逻辑,最得心应手的文字风格。这个不难!你自己是个什么人,平时都是怎么和人说话沟通的,最有说服力的手法,最能感染人的,总有你最拿手的一面。

对,平时说话最擅长的方面,这就是你的定位。文章无非是把语言转换成文字。

说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拿手,最舒服,最顺畅的一面。这就是你风格。

你就是你,你的文章就是你。一个有血有肉有辨识度,有定位的你。

文如其人,生活中你或许爱幽默,或许爱悲伤,或许冷静冷酷冷笑话,或许说话很毒舌,或许喜欢夸奖别人,或许你喜欢风花雪月,或许偏爱黄段子,管他呢,选定一个就是你的定位。

然后按照你个性鲜明的定位,再去看书,去练笔。看和你风格相似的书,写和你风格一样文。

没有定位,这世上的书你看不完。没有定位,练笔除了费墨,你也写不出来。

做自己最擅长做的,选对了,一个字没写,你先成功一半。

关于看书

每天忙的要命,哪有那么多时间看书,功成者都说,不要滥读,要精读。这话可看做真理,把选中的书精读烂熟,胜过读书破万卷。

中国人先看中国书,古书西游记该看,红楼梦该看,近代老舍,钱钟书,沈从文。后三位都曾入选过诺贝尔奖候选人,种种原因无法授奖。这是中外一致认定中国最懂写作的五位作家。这些基本书读完,就可以找些和自己风格定位相近的书或文章,选些精品,细细读来,读的多了,书里的很多东西就上你身了,甩都甩不掉。

要是忙累如狗,西方的书可以少看,东西方价值观,逻辑思维方式,说话叙事套路差别不小,你的读者是中国人,尽量学习东方风格,选一头,学贯东西是很难的事。中国有几位文豪临摹了一辈子西方书,赢得了文学巨匠,文学大师的功名,结果呢,在现代计算机时代,用大数据语义分析对照,发现原来不过都是些伪原创。在写信的年代,信息不对称成就了很多中国文学大师。何况我们都是普通人,非用筷子吃西餐指定不香,非要牛排上抹豆腐卤,很难当上大厨。

找到和自己风格定位一致的书,精读,把玩,拆解,学习,欣赏,像华罗庚说的把一本书读成几页,那算是读懂了。

关于练笔

有了定位,有了样例书,就可以放手临摹了,换一个当下背景,情境,写点小短文,段落也成,看看师承如何。经常来他300字,然后和样书对比一下,品味一下,练习就是练习,别长篇大论。你能把这300字写好,3000,30000早晚的事。连这300字练习都懒得写的,那就算了。那就去看,现在上每天文章论斤称,看看总不会太累。

你要敢去评论,把你的风格写出来,不要怕短,写几句即可,看看能收到多少赞。一直练到精品上身,神评常现。

最后想说的是,好文章都是把别人的想法写出来。你的想法不重要,把大家的想法表述出来,引发大家共鸣,这点很重要,文笔要有读者思维,要为大家代言,别为自己带盐。文笔要有价值度,提取出大家内心深处无法表达或不敢表达的东西。文笔要有辨识度。文笔练习应有针对性。

总结

读书,学前要思,先有定位,再去读书,只读精品。

文笔,写出个性,用你的风格写出大家,你就是大家。


很时髦的问题,我见过当地自诩读很多书,文章又会写的诗人作家。个人觉得,凡自诩读书或爱看书的,都有掺水嫌疑。首先,读书是个私人问题,因为它解决的是心灵问题,即,读书多半为谋心。文章,应酬文、八股文、公务文、为评比而写的文章除外,凡出自本心,经过个人思考的,都带有个体性,这类文章的高下,即可看作者的阅读量、阅读的深广度,也可看出作者的思考层面。读书与著文,作家王蒙有过精到准确的见解。

凡自诩不需看多少书而能写好文章写好诗的,都是耍流氓的话。


我让你看的书不一定就是你的,你看我说你有没有对自己产生感想,或者说你自己有没有印象,对他有没有一个深度的读书?并不是说你看的书就是你的,并不是这回事。读书是很关键的方面,但是要看你怎么看怎么读书。是不是读进去了?

关于写你不但读书不会说,那也是不行的,还得要自己去看别人怎么样写的,然后自己反思一下,在自己写!还是要多练,这是没办法。


这其实是相辅相承的,如果不练笔的话,你即使一年看一百本书,顶多也就是学到了书里的知识,但是对文笔肯定没有帮助。但是如果你只是练习,不看书的话,脑中空空,又怎么练呢?

如果你想提高文笔,那么就需要看书和练习相互配合。

首先,看书肯定是没错的,但要有目的地看。既然你的目的是提高文笔,那么在看书的过程中,看到好的词句,就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好启发不如烂笔头,小时候老师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记下来,看十遍可能你都记不住。

记下来以后,接下来就是练习。我们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把记录的那些词汇用上,每次不用多,用一两个就行,但是要反复地用,连续几天写文章都尝试去用。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词汇就变成你自己的了,下次写作的时候,即使不翻笔记,也能够不假思索地写出来。把好的词汇变成自己的,这样你的文笔才算是真正提高。你想一下,一年下来,你会掌握多少词汇量,文笔会提高多少。

其三,要注意一点,有些词汇可能是直接就能用的,但是一些句子直接用肯定就不太合适了,这样有抄袭之嫌,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文笔只有表面上的帮助,一旦离开这些摘抄的东西,你文笔还是不好。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对摘录的句子做一些加工处理,稍微变动一下,这样不但更符合你文章的意境,而且也算是你的原创。这样多练习几次以后,你对这类的句子就会应用自如,文笔岂不是又提高了一大截吗?

提高文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可以说没有捷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练习。

我是写作培训师汤小小,欢迎关注我的号,一起探讨写作的问题。


好的文笔是练出来的,个人感觉要多思考,多读些名篇名著,更要多动笔,这对提高写作能力都有提高。个人体会写东西要抓重点、写特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另外本人写东西,喜欢言简意赅,最不喜欢啰嗦。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汇报工作,别人发言材料写5到8页不等,我写了1.5页,结果是我的汇报给领导留下了印象。比如在写文章控制在1500字以内为佳,最好是在1000字左右。读书的时候从写作者角度去读,既然要写作,那么你在读书的时候就不能从普通读者角度去读,读内容、读结构、读角度、读语言特点等。总之,把读书和练习相结合必有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人之言,肤浅。


缺一不可。

不可否认有些人写字是比较有灵气的。

但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想练写作的话首先需要多看书,看大量书,持续输入,然后可以找到一个喜欢的作家的风格,然后研究一下Ta的文风,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或者平常有看到写的优美的文字什么的进行摘录。

看过一本书叫作《刻意练习》里面有提到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就是靠着先模仿文笔的方法来练习写作的,这也是一种刻意练习。

我有写过《刻意练习》的读书心得,可以进我主页看看我写的内容。或者有空你可以买一本回来看看。

也许会大有收获。


好的文笔,这个概念还是稍显宽泛,因为文章的题材不同,对于写作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写小说的要求与写论文的要求更是差异很大,因此宽泛的谈文笔,其实意义不大。不过,写作确实与阅读和实践密切相关,俗语中“文选烂,秀才半”,就是指人们通过反复阅读《昭明文选》,对于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为何阅读《昭明文选》,就可以考上科举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其一,《昭明文选》本身并不仅仅是古文选本,更是对古文加以分类和排比,让人们知道文章的类型。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同类型的文章,人们才能了解到这类文章写作的格式。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这种分类文选,对于熟悉和了解古文的写作范式。

其二,古文学习并不是宽泛的写作学习,而是在熟悉相关范式后,才能开始模仿和学习某种类型范式的写作。如果,不了解特定的写作类型,那么就无法进行某种范式的写作。

《古文观止》是晚清吴楚材编辑的一个古文选本,这本书在民国以后流传很广,八十年代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曾经对此书进行过整理和译注。但是,民国学术大家吕思勉则认为这本书对于学习古文并无好处,他推荐的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因为这本书才是接续《文选》传统,对于古文进行分类和选编,只有熟悉了文辞的类型,才能更好地加以模仿和实践。


文笔好是书面表达能力强的重要表现,要做到这一点,古人的经验主要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所谓多读,首先所读的东西要有一定质量,读优秀的、经典经典的读物才能取法乎上,低劣的读物读得再多也无益于事,甚至起反作用。二是阅读要有相当的量,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三是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既有量,又有质。四是不能把读仅仅理解为阅读,最好还要有一定量的背诵。背诵是难度最大然而也最让人受益的“读”,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多方面的。

而多写同样重要,多写要与多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效果。一味强调多写而读得很少,写作更多是一种自我重复,可能会变得熟练,也会有一定提高,但效果很有限。只多读而不写,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但不是最理想的。只有多读多写相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要做到多写,就要克服对写作的畏惧感和惰性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使写作成为一种像说话一样的表达需要,实现写作化生存。其次在多写基础上多改,养成推敲修改的习惯。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假以时日,文笔一定会大有长进,不要幻想有灵丹妙药、终南捷径。


说某个人文笔好一般是指公文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文学情感方面的应该叫文采好。大家的回答都比较专业和透彻,我从工作经历说一点吧。在机关工作十年,身边同事文笔好的有数学专业毕业的,有学美术的,有学计算机专业的,而我们有一位古文学研究生毕业的同事一个简单的通知也写的不成样子,所以文笔好一定是先天带来,后天培养的。如果没有先天因素,再怎么培养,再怎么看书,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成果。


文笔好是看书多之后练出来的。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你先天再聪明,胸无半点墨又怎能文笔好?

再者,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因为看得多了,所以书中语法、词句修辞、典故运用娴熟。

同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同样的道理。


老夫試來作答耳。敬請諸君留意也。正食而觀此帖者,請停箸,免飯菜噴而出耶。騎馬而觀帖者,勿策馬而馳,免墮地而跛也。溯大清帝國以前,文武百官操文習武,天下之仁人志士皆是也。故文筆之好坏舉足輕重也。實乃官以文隹為大,文佳必光宗耀祖也。時至今日,而天下大變也。尚科學也!

其一、酸文人已成無用之別名也。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也。奈何?袋中之錢少也,而樓貴也。入不敷出也。

其二、文人墨客多風流藴藉,譜之不可靠也,相交相知可也,至若生兒育女,成家立業,多有坎坷悲苦也。斯婦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之痛也。終致雞飛蛋打也。

其三、文人之間相輕也,無友也。當今之社會,個人之力微也,故相輕猜嫉難以成事。兩袖輕風尚能自娛自樂乃文人之根之本也,知恥而已矣,悲而不奮也,是故成事多有不足。聽吾一席話,先生自當慶幸文筆之不隹也。

嗚呼,酸文人勿對號入座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分靠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说的多好啊!

阅读是写作的父母,哪一个作家,文章家没有读过一大箩筐书,古人早就总结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读书的奥妙和重要性。

文笔之优劣,当然不是从娘胎里就自带的。后天的努力占了绝大部分,读书,死读书,也不成道理。你看,那些下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文人大家,他们早年都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四书五经,读诸子百家,读名家名著,无不涉猎。

要想文笔好,除了多看多写多想,在没有什么捷径的了。


我觉得二者兼备,它就象理论和实践,只练不看,没写头,只看不记,那就象没有穿线的针,空空一场,什么也捞不到,这就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样,只说不做,那是空想。只做不想,那是死做。只有想和做一致,才算完美,同样,好文笔也是靠多看和多练才行的。好文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练出来的。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


要想文笔好,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迅速提高,那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觉得写得好的文章,立马把它抄下来,抄十遍左右,直到完全记住滚瓜烂熟,那么此时你想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自然而然就会写了,这个办法看似很笨很麻烦很费时,其实是最聪明最省时的办法可以几天内就学会了,文笔瞬间提高,而那些聪明办法,没有一种可以几小时就可以提高的,对就是几小时功夫,只要几小时你能抄好记住滚瓜烂熟,那么对文笔提高那是瞬间的。至于其中的写作手法你根本不需要去分析记忆理解,因为滚瓜烂熟后已自然融入你的文笔了。


文笔要好就要平时对写作多思考、多研究。并增大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增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增加自己的技巧和见解,以此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构建成自己的创作体系才会对写作的套路和布局轻车熟路对创作的素材信手拈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手法才能使你因为风格独特旗帜鲜明而脱颖而出。金庸和古龙两人能快速的写出那么多的大部头武侠小说是因为他们运作了自己己经成熟的体系和素材;金庸和古龙的作品能让人在众多的它人作品中感到与众不同独树一旗而过目不忘,是因为他俩成功的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老道地发扬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


首先看书,看书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的看,需要代入我们的思考,多学习作者比较好的文笔,遇到好句子好的描写摘抄下来,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读书之前,建议可以先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确写的很好,给我们很多指导,另外看书也可以读一些关于写作方法技巧或者写作训练的书,了解文学基本常识,这样我们写作路上也会顺畅好多。

然后练习,但是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练习,可以写出来发给一些专业人士评论。有一个网站叫天使领域网站,那上面有个拍砖,就是你写出文章发表上去,其他人读完了给你一个评论,哪里有问题,上面不少大神,确实能学到不少。

另外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然后试着写下来。

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收获。


文笔好,这是一个综合的基础,不仅要多看,还要多练。

首先,你得有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多个方面、角度去阐述你说要写出的文章。

其次,要有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一篇文章,也就是这样,你才能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好文。

第三,要有文字的组织基础。一篇好的文章,文字的配合尤为重要,日常的文字组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首先,是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基础;在此之上就需大量涉猎古今中外的书籍了,但由开卷有益至择善而从还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艰辛阶段,因为直面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穷其毕生也只是博览沧海一粟,所以,好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是逐步的积累;

其二,就是阅读后必有所思,表达出来就要诉诸笔端,这需要在学生时代打好语法修辞的基础,同时学习一些写作的基本常识,对于下笔的谋篇布局还是大有裨益的,日记,随笔,小议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为练笔;其三领悟功夫在诗外的道理,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小从一花一草一滴水一缕风,大至名山大川,银河宇宙,均可细致观察入诗入文,加上自身的体会,构成独有的文风;以上是三点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文笔好,一般来说,是多读多写的结果,而且二者缺一不可,也没有捷径可走。不过,一流的文笔,也就是那些文采斐然的绝妙文字,却还要有天生才情,这也正大师的文笔不可超越并且风格独异的原因。


舒明月在《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中有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会读,但真正会读的人一定会写。这个观点我也同意。这也并非如何新奇的观点,三岛由纪夫强调好的作者一定首先是好的读者,有些写作教程不断重复写作的根本是思维和眼界,说的都是一回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道理。

实在找不出提高文笔的方法,不妨回归本源,从比照文本入手,看看自己所写的,和别人所写的,究竟差别在哪,这和一个人始终无法提高自己的外语口语水平,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和母语人士的录音带对比,往往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发音不准还是重音不对,一目了然。

我就用舒明月这本书里的例子,来简单说明一下,究竟怎么读,才算会读,才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文笔。

首先是带着问题去读,要归纳总结,知道什么是好的。风景描写有很多,有些名著以出色的风景描写见长,比如霍桑的《红字》、梅尔维尔的《白鲸记》、夏多布里昂的《阿拉达》。将这几部风格各异的名著摆在一起,分析其中风景描写的长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好的风景描写,一定是动静结合的。

举例来说,《红字》第十六章“林中漫步”里有大段的风景描写,随便截取一段,“周围的树林一片朦胧,风吹过,噼啪作响。树枝在他们头顶沉重地摇曳着。一颗肃穆的老树对另一棵树悲叹着,似乎是在讲述树下这一对人的凄惨故事,或是无奈地预告着行将到来的祸事。”

再比如《白鲸记》里有大段风格沉郁的景色描写,第三章截取一段,“屋子里比外面还黑,房梁架得很低,地板又铺得不平。使人以为是进了一条破船的船舱。外面狂风吼叫,就好像在大风中失事的破船,摇摇欲坠的感觉很厉害。”

也是静中有动的。为什么一定要静中有动?读的时候要想原因,要想这么写的好处。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静中有动有很多好处。

一是有画面感。

纯粹的静态景物描写不是没有,18、19世纪的小说家经常恪守严格的景物描写规范,比如巴尔扎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很清楚,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视角不明确,没有人进到一个房间这么观察事物的,这番描写是通过谁的眼睛看到的?二是失之冗长,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而静中有动的描写,就很容易有画面感,寥寥几句话,就能把气氛营造出来。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都不长。而且我们也很容易知道在画面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什么,所有景物描写都是主人公心理和生理的投射。

二是空间感。赫斯特两人在其中漫步的树林很大,作者只截取了这样一个部分,一颗肃穆的老树,另一棵树,风,空间感就有了,能写得少就不写得多,和说话是一个道理。《白鲸记》这一段也一样,写得很少,就有了空间感。这种空间感的好处在于它神秘,可操控性强。作者没写其他部分,写到后面,需要用到其他描写,来烘托气氛,来反衬人物,再加嘛,好作者要勾着读者一步一步跟他走,这样静中有动的描写就是手段之一。

我只说这两点,优点还有很多。

回到了这个问题,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上面两段描写,哪段更好?

我的答案是,《白鲸记》中这一段更好。

为什么?

首先是寥寥几笔,就有一个内外的空间对比,用船来暗喻这样一间破屋子,既写出了它的摇摇欲坠,也重现了作品的主题——航海。但这样的一间破屋子,也是好的,因为外面风雨大作。这样几句话的描写,就有了三个层次,一是现实中这样一间避雨的破屋子,二是比喻意义上的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航船,三是作为谶语,暗示接下来要发生的情节。几句话,这么多层次,当然写得好。

为什么霍桑这一段就要差一些?首先是不出奇不出新,现在看有些平常,但霍桑还是用自己老道的笔法玩出了些心意来,比如强调树,是老树而不是新树或枣树,不是三棵树而是两棵树,暗示的就是林中漫步的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处境的对比,再加上风,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紧张空气,情景交融是做到了。

但敏感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霍桑的描写出问题,也是出在这上面,所有的情景描写,都有一个多余的尾巴,是把描写过渡回人物描写的过渡句,在上面这个例子里,就是“似乎是在讲述树下这一对人的凄惨故事,或是无奈地预告着行将到来的祸事。”

这也是霍桑的创作理念,他习惯于将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情景描写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心理描写和情景描写互相交织的氛围来,但读者如果动笔把这些心理描写全部删掉,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还会使作品更流畅。

在阅读的时候不断对比,不断设问,不断寻找答案,总会有提高的,最起码,总该能知道自己要提高文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吧。


原始地址:/kepu/4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