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不高兴有心事就想发个圈圈,也不是希望有人安慰有人同情,算是释放一下心情!有时转发一个好文章或者心灵鸡汤类的,都会引来朋友的追问,而如今智能手机的普遍,家里亲戚就连老爸老妈都有微信,不加不行,加了他们只要看到我发的心情,就开始电话不断询问,搞得我现在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不轻易发圈圈。
朋友圈一般有一下几种类型:
男女神型:作为颜值担当的男神女神们,经常把美美的自拍发到朋友圈。无论是侧颜杀还是凹造型,他们360度无死角的盛世美颜往往得到大堆人的追捧,点赞数量也是杠杠的哦。
善于交际型:喜欢交际人缘超级好的人也很喜欢发朋友圈,饭桌是出镜率极高的场合。在他们的票圈里,精致的小蛋糕、清新的果汁、滋滋作响的牛排很好地体现了“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之一理念。当然了,大合照与KTV也是少不了的。
多愁善感型:这大概是比较不受待见的一类吧。平时酷炫狂炸叼的人偶尔发一条淡淡忧伤的朋友圈会引来大家的关心,但要是有人每天悲伤逆流成河,那就很非主流了。毒鸡汤也是这个道理。
脑洞大开型:这一类朋友圈是相对比较有意思的,它担当起了朋友圈的娱乐消遣功能。在一堆日常大小事与心灵鸡汤中,你不觉得一句有意思的调侃简直是一股清流吗?一般对于这种票圈,点赞都是发自内心的。
学霸型:学霸一般很少发朋友圈,如果偶尔出山了,那肯定是班级的大事件,母亲节父亲节,或者是母校的校庆日...
???型:最后一种,虽然总是一本正经地传播谣言,但偶尔也会出现午餐晚餐和一脸懵逼的你自己。没错,你的母亲大人。
不过,曾经有传言说“越爱发朋友圈的人越孤单”。至于是真是假,那就见仁见智了。
一、网红类型的人
身边有些人是网红,她们几乎每天都会更新说说,日志,自拍,直播视频。晒照片简直是网红的日常。微博,微信朋友圈,空间同时更新,不过大部分网红会在微博和空间更新比较多,微信留点个人空间,一般都是特别好的亲戚朋友才会有她们的微信。
二、做微商,刷单,开网铺一类的人
他们每天都会晒自己的货物,宝贝,还有今天出了多少单,获了多少利润,有多少人购买了这款商品,而且偶尔会发些文字说说来吸引顾客,会找些模特来帮助推荐自己的衣服,晒各种美照,每天都会更新只要她还想赚钱。
1.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上大学之后天天发自拍,搞直播?难道真的是因为你长得很美很帅吗?别人可以认为你是在找存在感,因为寂寞吗
2.你是否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一遇到什么事就想发说说,一点情绪也发?那是因为你还不够成熟
3.你是否是为了让某人关注到你,所以经常更新动态让她感受到你的存在?其实你想多了,他可能会屏蔽你
发说说到朋友圈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有时候可以得到心里的释放,有人点赞了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就是在评论聊天很好玩,或许有些人只是想纪录一下自己的生活,等到一定年纪之后再回味
不管是因为什么,就是那句话所说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发条说说
除了感觉爽,更重要的是,分享是一种美德。
也许现在朋友圈是你闲着没事打开手机的最重要理由吧,请好好体会这种中枪感。
相信你一定有在朋友圈围观、被围观或者转发分享文章的经历。但是,请认真想想,当你点击“分享”按钮时,是什么让你想要转发这篇文章、视频或相册?
只是因为好看吗?答案似乎没这么简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刷朋友圈这件事。
分享文章和获得金钱、美食一样开心
其实,分享信息本身就能让人愉悦。哈佛大学神经学家简森·米歇尔和戴安娜·塔米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两人给被试者装上脑扫描仪器,随后向他们发问,“是不是愿意分享自己对喜欢的滑雪板或者喜欢的小狗的态度”。
结果,那些“有话要说”的被试者在滔滔不绝地自由表达和分享信息时,他们的脑电波和获得金钱与美食时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为了“说”个痛快,放弃到手的银子。
两位科学家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将被试者分成两组,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选择——是闲呆一会儿,还是告诉别人自己喜欢吃什么三明治。不同的是奖励方式。在第一组成员中,选择什么都不做获得奖励多一些,第二组刚好相反。
然而结果却出奇的一致。无论哪一组被试者,都是选择分享观点的人多。人们分享观点、自由表达的欲望并不能被金钱“收买”,即便闲着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人们也更倾向把话说出来。
现在,可以理解身边的“刷屏党”了吗,钱都可以不要,刷个屏算什么。
什么文章容易被转发?
虽然人人爱分享,但每天接受海量信息,总不可能见一篇转一篇。除了话题有趣、文章好看,就没别的因素了?
沃顿商学院的营销教授乔纳•伯杰和助手凯瑟琳·米克曼一起就“内容分享”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两人搜罗了6个月间出现在《纽约时报》上的近7000篇文章。结果发现,“转发文章”真的有迹可循——积极的文章和令人担忧、生气的文章更容易被转发。
在《纽约时报》上,像“纽约城坠入爱河的新人们”这样积极的新闻就比像“明星动物管理员之死”这种消极的新闻更受欢迎,也更多的占据了流行新闻排行榜的前列位置。
还有让人生气和担忧的话题,也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你一定见过《震惊中国的XXXX》,“不转倒霉三年”之类的文章。
其实,这说明你正处在“唤醒”状态。人们处在唤醒状态时,自律神经会被激活,更能促进传播行为。简单来说,正是唤醒决定了一条信息是否会被传播。
除了生气与担忧具备较高的唤醒性,能有唤醒效果的情绪也有积极向上的,比如敬畏、和幽默等。
炫富可以理解,那自黑呢?
当然,也有些文章并不是靠“唤醒”获得高转发量的。这些文章通常比格很高,人们转发是为了获得类似于“哇,你懂得好多”的赞美。
在伯杰看来,这是人们在努力获得网络环境中的社交货币。社交货币就像现实生活中买商品或服务的钱,能帮助人们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更多好评和积极印象。
出乎人们意料的信息就很容易“赚”得社交货币。假如你发现了什么违背常理的新事物,你是保守这个秘密,还是会告诉朋友呢?比如“每个人一生平均会花两周的时间站在交通灯前”,“你知道微笑时皱眉能够消耗卡路里吗”,你是不是也觉得有趣,希望转发给朋友,告诉他们自己是冷知识大王呢。
同理,还有一种就是游戏。游戏闯关会让人们看起来比别人聪明和睿智。还记得几步围住神经猫掀翻朋友圈吗,不就是大家都希望自己用的步数最少吗。
人们都喜欢被赞美,所以,秀智商、秀阅历、甚至秀颜值、秀土豪、秀贴心都可以理解。
可为什么有人偏偏不做英雄也不做美人,专门自揭老底,在朋友面前分享糗事?误航班、坐错车、出门忘带钱包钥匙,低头认怂装小白?
千万别被骗,自黑也是为了赢得社交货币。自我贬低说到底还是为自己服务——获得更多的同情、安慰,甚至是赞美。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给出明确解释。如果一个人的人缘并不是太差,当他自嘲“我很笨”时,没有人会真的白目到回复“是的,没错”吧。毕竟还是好人多,大家会安慰说,“你很好,你很棒,你很聪明的”。
因为此刻很想跟大家分享呀!
特别想得到别人的回复和点评。
你说无聊也好,寂寞也好,反正我就想和大家有互动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一书中对此有透彻解析:
“当我们独自一人消费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满不在乎。但是,一旦我们知道有人在注意我们,我们就会开始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都有可能成为展示自己的一扇窗户。”“还没到青春期的少年群体试着通过接受或者拒绝同龄人的消费习惯来寻求身份认同。”“消费行为已经进化成一种不折不扣的表演”。“当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大舞台时,人们就只做‘印象管理’这一件事情,现代人做的事情都是在回答‘我希望这个世界怎么看待我’这个问题。这也是互联网成为商界无价珍宝的原因之一,它变成了一个公众聚集在一起,向这个世界推销自己的场所。”“你要记住,网页上的文字之所以会出现,都是为了塑造这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同理用在朋友圈中,你发一些受伤的图片,你此刻是想的得到朋友的安慰,你发一些吃的图片,你此刻是想得到朋友的羡慕,你很享受这种感觉。
朋友圈就是一场市场营销,你发出去的内容就是你为产品所做的宣传,你希望产品在客户心中是怎样一种形象,你就会发怎样的朋友圈。但产品依旧还是那个产品。
大家说我说的对吗?
很多朋友都喜欢发朋友圈,晒各种东西,新衣服,新包包,和男朋友的约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是为了刷“存在感”。
因为现实不是那么的引人注意,就希望在朋友圈里得到别人的赞同。其实,你以为你是在晒,其实是缺。
类似地,QQ空间,微博等交友平台也是如此。
习惯性去刷朋友圈,一个是无聊打发闲散时间,另一个是想看看有什么新鲜的事儿发生,也就是所谓的猎奇心理。
工作后的我,刚开始一段时间会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是我认为的堕落的生活。
看着每天朋友圈里他们的成长,不知道什么感觉。直到工作一年之后,现在不刷朋友圈了。
原来之前刷朋友圈是潜意识的无聊,没有自己热爱的东西。而现在都25岁了,到了结婚的年纪,房子车子也没有,想想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吧,挣点钱,哪怕不多也行,需要为未来储备点粮食了,现在再看朋友圈也没意思了,就是房子车子哪些。
总结一句就是不能再堕落了,朋友圈只是别人的生活,自己也要谋划自己的生活了。
朋友圈,朋友的网
我们关心外界,微博、等获得信息及时便捷,用户多;我们也关心与自己打交道的人,这些离我们更近,朋友圈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但为什么要了解?
认识的人,会对比!父母常说邻居家的孩子……这就是事实,不会去比较离你远的,越是近,越有说头。你会看看认识的人的生活怎么样,比自己的呢?哪个结婚了,哪个外出旅游了,哪个炒了个菜,背后展现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地和自己的比较。(比较不一定坏,有时激发去调整自己的生活)
假如你的朋友发布了这样的生活动态,他的生活你也想要,是不是既为有这样的朋友骄傲,又很激励自己。认识的人,要关注!因城市化、现代化等,不再是一村一街的都认识,认识的人住得不近或日常交往还未必多。哪怕小的动态,认识关心你的人都会觉得有趣。
认识的人,拒绝失联!有些人,认识,但又不会发个消息打个电话去联系。根据朋友圈的动态点个赞写个评论,至少表明自己和对方的联系还在。
认识的人,好奇有新事!怀着朋友最近发生了什么,最近有哪些事呢的好奇心理,就点进去,即便发现好像也没啥太大的事,但下次一样有这样的好奇。
或许,是因为这些认识的朋友网,让我们每天必刷朋友圈,可能是一种必要的联系,也可能是一种束缚的网,既然被网住了,周围都是连接着你的丝,怎么可能轻易完全脱身?(刷刷没事,但时间过长,可能就不太好了)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刷朋友圈,这个问题也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无数次了。我们早已经将手机这个词,演绎的全面,真正做到了机不离手,然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要事要处理,我们只是做着忙碌的姿势刷着朋友圈,或发或赞或关注别人的生活或评论,求关注求赞同求存在感,往往收获别人的秒赞,会觉得自己还是有关注度的吧,找到了那么一丝丝存在感,是不是虚荣心在作祟?我们越来越缺乏勇气,敢孤独的勇气(不是寂寞)我们从来不敢自己跟自己好好相处,安静下来看看书,三分钟见不到手机,便向毒瘾发作般,坐立难安,生怕自己又错过了见证朋友圈里的某些重要时刻。或羡慕或感叹,刷着朋友圈,跟自己的生活相比较,是不是有时候看到别人生活的不那么幸福,还会有一丝丝优越感??无用功,重复做,终觉无意,果断关闭,修心向内,不如好好关心身边实实在在的活人。
我也是一打开微信和qq,开着朋友圈,想刷就刷,从来不克制,但我更多时候做的是跳读和扫读。
1主要是有时候看见朋友圈的小红点我会手贱心痒,忍不住去消灭小红点,去刷一刷、看一看。
2在工作中,想喘口气,也是随手就拿起手机,希望能放松一下。在朋友、家人甚至爱人面前,有时也离不开屏幕,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手机,心里面有很多只小蚂蚁爬来爬去一样,这跟毒瘾发作前的感受接近了。3日常中,我们也经常「害怕错过」,这并不少见。我就是总是忍不住发朋友圈的闷骚啦,哈哈哈!
不仅总忍不住要发,还要忍不住看别人的,自己忍不住大概是因为思维太活跃了,时不时有主意蹦出来,想要分享出来,生活中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太多,想要让大家都知道一下;但其实也经历过这么多苦恼。
发朋友圈要是没有点赞或评论,我多少都会有些失望或自觉无趣,或看到某朋友或同事点赞了别人却没有点赞你自己,则多少也会有所“记恨”或在意,也会可能刻意不关注不点赞对方的朋友圈,但有时又对于人家不发朋友圈或只开放三天而感到愤怒,真是奇怪的情绪!当我点赞评论了对方而对方没有回应你,我也会产生同样的情感反应,是我自己太敏感还是人之常情?真是烦死了!总之这几种情况都会影响你能否继续活跃于朋友圈。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我还是过多地、更偏向地注重他人的反应或看法,而不是更关注自我的表达——这样的表达首先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因此来说,要通过朋友圈来表达自己,做好分享,不断修正自己,寻找完整的自己,就不能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表达自己不能过于注重别人的反馈,否则你无法真正把自己发掘展现出来。
朋友圈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像我之前论述过的问题,不能因为微信群聊得不到别人回应而尽量矜持不开口,别人发的信息也力所能及地予以回应,这也是一样的。这不仅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寻求更强大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同时是不断减少向外的索求的过程,并且不断向外输出正能量和价值的过程。
现在我基本把朋友圈当作是我学习和输出表达、梳理自己的思考的一个渠道,跟写或知乎文章是一样的,并且定期会把朋友圈打印装订成册,自己收藏,成为自己的作品。像这样的:
封面
目录
内页
总结:我忍不住发朋友圈主要是通过表达自己来获得他人认可和关注,或者说直接点是空虚寂寞冷;但在越来越多人对朋友圈不感冒情形下,我这样的发圈又必然得不到自己所期待的反馈;于是我改变心态,主要把朋友圈作为表达自我、梳理自己思维的渠道,并不断总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