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
你要的冰天雪地环境没有!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算是异地办学的成功典范,让哈工大的名气不断提升,也获得了越来越好的生源,稳住了学校的师资。毕业生就业相对老校区要好得多,同时,也可以提升深圳市的教育资源,一举三得。
实际上,西部和东北高校因为地理位置,在招收优秀学生方面,要比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高校弱了一些,而且西部高校的师资也有一些流向了发达地区。这或许是这些年内地西部和东北高校实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不过,异地办学却为西部和东北高校找到了突破困境的思路。
然而,最近有媒体爆料异地办校将被严控,而这就意味着一些高校需要改变思路。一些网友议论哈工大深圳校区可能要被“撤销”。或许,有些认为,就算是如此,也只是换个名字,该学校办学实力还是非常厉害的。当然,有人说哈工大深圳校区也是因为有哈工大的牌子,才发展得不错。
毕竟,哈工大的名气已经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如果学生更名将会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很难在短期内提升知名度。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导致大量的优秀生选择了沿海高校,而这样的积累,让许多高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入到了良性循环。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比起来,的确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导致了教育资源不平衡,更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
理论上来讲,高校是对人口的“二次分配”,尤其是所在高校地区存在大量的优质就业岗位的情况下,这样的“分配”非常明显。可是因为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师资有所流失,加上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导致缺乏大量的就业岗位,致使这些地区也陷入到了发展怪圈。
从各高校的发展上来看,其实异地办学的确为西部和东北高校提供了发展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师资流出。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这种异地办学的势头严控,那么对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育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流失。
除了可能带来高校本部的人才流失,科研设备逐渐出现空心化外,还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平衡以及当地的发展。在异地办学越来越凶猛的情况下,确实需要严控。
至于已经有了异地校区的高校,那些校区何去何从,可能会随着各种规范文件的出台,这种现象会被遏制,一些异地校区可能会与本部进行剥离。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算是异地办学的成功典范,让哈工大的名气不断提升,也获得了越来越好的生源,稳住了学校的师资。
不过,当异地办学被严控之后,西部高校和东北等地区的高校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
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地区经济需要作出转变,这也是高校能够发展好的一个重要前提,可以说高校与所在城市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也就是说,只有高校所在的城市做大做强,才能让高校产生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有更多条件去培养人才,去留在人才。
可以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解决了经济问题,高校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不仅仅有哈工大的感觉,还有清华北大的感觉
水平更高的老师,更好的试验条件,和清华北大和本校硕士们整天混在一起,更好的食宿等条件,离HK近更容易获取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信息,发达地区本市就容易去很好的单位就业,等等,是挺不一样。
感觉是什么?听着虚无缥缈的。老师是共享的,哪边有课去哪边。学术是很严谨的,无论在哪里上学,工大的校训都不会变,“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才是哈工大和哈工大人的灵魂所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Shenzhen),成立于2017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直属,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于广东深圳的一个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是首批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7年获批开展本科教育并更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依照其官网介绍,哈工大(深圳)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有10个学院、4个研究院;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全职教师4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