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变法者大都没有好下场?

变法者很少有好结局的,因为改革触动的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像这种虎口夺食,既得利益者肯定反抗比较激烈。最早的商鞅变法,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是他的改革还是继续实行下去,算是比较好的结果。王安石的变法也失败了。张居正的变法他死了也就废除了,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等仁人志士也都失去了生命。最成功的改革当属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改善了民生,综合国力增强。基本实现了周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


古代叫变法,现代叫改革。变法也好,改革也好,都是改变现有利益分配,建立新的制度,既然都有利益分配了,自然就是有权有势了,而变法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对抗势力,早晚是被打落在地的结果。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为什么要变法?就是国家内忧外患,内有隐忧外有强敌,如果国家强大就不会想着变法,能变法都是被逼的。强大国家变法,很少有能够成功坚持下去的,比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都是半途而废,君王死而变法灭。变法大臣要么死在君王前面,要么就是叛逃或者被杀。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变法就是触动贵族利益,他们过惯了无法无天的无忧生活,突然要他们像老百姓一样安分守己,这几乎不可能,所以就得拿他们下手,这就得罪了贵族集团,如果不杀贵族,就会得罪百姓,他们会不相信官府,认为言而无信,国家如果失去了对民众的诚信,就离灭亡不远了。

接着变法变法,就要动祖宗,也就是开国之君定下的规矩,有些开国之君对那些功臣有过约定,福泽子孙,这样就对现在变法不利,就会引起朝野动荡,官员必定以此争斗,这就涉及到礼,周礼在古代盛行,不论对错,都死死奉行,这就又得罪了一批人。

再者你变法肯定要在荒芜的地方迁移百姓,荒芜之地寸草不生没人愿意去,变法者肯定要用暴力,这就又得罪了一批人。

变法必定要强军,强军就要裁军,裁军就更会得罪那些将军,变法者裁他们的军就相当于夺他们的权,这又得罪军方。

如此种种,你觉得变法者会不死的惨烈吗?变法是需要流血,需要勇气更需要一个开明又年轻的君王,还要有一个更能贯彻表达得继承者


中国古代的变法有很多,但变法发起者往往不得善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核心利益,引发了保守一方对改革者的猛烈反扑和打击报复,所以自古以来改革者大多下场凄惨。且以商鞅变法为例做简单分析。

战国时期,国力不强但野心不小的秦国,是极度渴望强大的!秦孝公继位后,决心进行改革,意图强盛。商鞅在看见秦国的招贤令后,由卫国入秦国,并提出了一系列变法图新的改革举措,深得秦孝公信任。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工,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工赏赐的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编订户口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原有的旧制度基本被废除,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大发展,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为后来的秦始皇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出于政治原因以及旧贵族势力的反扑,诬陷商鞅谋反,百口莫辩的商鞅最后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实在让人痛心惋惜。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但是变法者又在秦国强大后被守旧势力诬陷、迫害致死,这不仅是秦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确实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变法中,其具体实施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商鞅、吴起、王莽、王安石(罢官)、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戊戌六君子等,概不如此。

这些人没有好下场,道理其实很简单。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以及戊戌变法等古代重要的变法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变法的时间往往发生在所在朝代的中后期。一个朝代从建国开始,然后慢慢发展,到了这个朝代的中后期,早就形成了固有的利益集团,而且这个利益集团的势力必然十分强大。

之所以要变法,就是因为这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影响了国家的强盛,要么则是影响了国君的权威,大概如此。

实施变法者针对这个原因,肯定要对症下药,采取的措施必然是围绕如何进行利益再分配,既然要进行利益再分配,自然是从既得集团的利益中分蛋糕出来,这就减少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对变法内容及变法者进行百般刁难和攻击,而国君(或继任者)一看形势不对,为了平息众怒,同时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好拿变法者找个替死鬼开刀了。

所以谭嗣同会说出:“古来变法者,哪有不流血牺牲的”这样的话。最后,用我钦佩的谭嗣同的绝命诗《狱中题壁》作为这段文字的结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首先谢邀,然后说一下。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正好,而且是我这两天刚刚研究过的。

以中国史为例,自夏商周三代开始,历代变法者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举例如下:

1.殷商时,商纣王帝辛改革国家制度,加强宗主国权利,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结果,周武王趁殷商精锐在外,忽而起兵,乘虚而入,经过牧野一役,纣王自焚於鹿台,商灭周兴。商纣王的改革以国家灭亡而终止。

2.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列国纷纷变法图强,锐意改革,但不少改革者的结局并不美好。

齐国管仲改革,管仲病死于恒公之前,桓公本人患病,被乱臣所禁,饿死宫内。

吴国伍子胥变法,吴王阖闾死,伍子胥被夫差赐剑自刎。

秦国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但商鞅本人被车裂而亡。

楚国吴起变法,成效初显,吴起便惨遭楚国贵族射杀,楚国变法失败。

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结果其本人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

3.秦朝时,始皇帝焚书坑儒,外修长城,内筑驰道,各项变革并举。急功近利,激起民变,秦国二世而亡。

4.汉时,景帝想限制诸侯,加强中央权力,导致晁错冤死,七国之乱;武帝时,太子欲行仁政,被冤自杀。

5.隋炀帝创科举,服外族,创三省六部,修运河,其攻不可不伟,然因暴政急政,导致民变。公元618年4月11日,隋炀帝杨广被令狐行达缢弑于京都。

6.唐朝,因为变革政治制度数次导致内乱,四镇之乱中数万百姓遭殃,甘露之变中无数朝臣被杀,甚至于皇帝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

7.宋时,仁宗朝庆历新政以朝臣范仲淹等人的罢免而终;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虽历时数十载,结果神宗死后新法毅然被废,王安石革职回家。

8.明时,张居正改革成就斐然,然而其死后新法尽废,其本人不仅被抄家,而且被掘坟鞭尸。

9.清时,百日维新终以六君子的慷慨赴死而终。

综上,历代变法者中,能够善终的实在是少数。为什么这些变法者基本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哪?鄙人思索良久,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利益纷争导致变革者处处被动,天天被攻击,无时无刻处在被包围攻击的环境之中,稍有不慎便会失败。

2.变革者是政治变革的牺牲品。说来可笑,变革者一心变革,给国家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结果自己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侵犯利益者的出气筒,导致很少有变革者可以善终。

3.变革者力量的弱小。可能有人觉得这句话是在扯淡,但实际上是有根据的,变革者虽然抱紧了当权者的大腿备受重视(有的本身就是最大当权者),但每一朝主张变革的人就那么几个,他们的力量与顽固势力比起来显得分外弱小。所以,就算变革者本人一时受宠,顽固派暂处下方,但是一但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变革者就会遭到疯狂的打击报复。

4.古代政治的不良传统。这个传统包括:结党营私,痛打落水狗,鸡蛋里面挑骨头,站队等等各种不良风气。

总之,以上种种导致变革者的下场多数不好。想通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好啊!以变革为导向,才是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送各位一句题外话: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关于这点,可能是我们文化中的问题,个人感觉也很难说清。而且战国的改革者中,好像只有韩国的申不害善终。吴起,商君都被杀。就连司马迁在给吴起和商君用词时都喜用:刻薄,寡恩。对法家更是“严而少恩”,偏见之深就可想而知。

改革者的举措,多会是新思想指导下的新行为,必然会触及已经阶级固化了的既得利益者。无利益冲突时一团和善,一旦伤及利益,就马上沦为仇敌。宋时的王安石变法,连向来以公正史者形象而出名的司马光,也成了王安石的反对派。

即便是现代,改革者也会成为罪人,这可能是人性的本能所致?特别在我们这种以血缘,家族制度为主的文化背景下,人的站队,好恶大多是靠屁股而非用脑。

原本缺少公德意识的偏执,使得我们考察事物时,很少能立于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角度,变法者无好下场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历史,上演的多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原始地址:/qinggan/45350.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