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家很能说,出去死活不说话?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面对一个陌生人你会主动打招呼吗?孩子才三岁,不是天生的外交官,有他自己的认知,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什么“没家教”、“不礼貌”……这些标签对孩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父母要能接纳孩子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更何况不爱跟外人打招呼,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现象。但也只是暂时的,一旦熟悉起来,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打招呼了。

首先,想要改善孩子的这种现象,父母就要多带孩子去外面玩,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对孩子也是如此,只有多接触“外人”,让孩子熟悉起来,当孩子建立了一定的熟悉度与信任度,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与人打招呼了。而不是大人觉得面子问题,这次孩子表现不好,下次就不带他出去玩了。且最好与人聚会或逛街,或相约看电影时,有其他小孩在场,这样孩子们能更快地融入其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面对同龄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很快打成一片。甚至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其次,作为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尤其带孩子在外面碰到熟悉的人,父母要开心地与人打招呼。孩子感受到父母那种与人打招呼的快乐,孩子也就会慢慢受到感染。每个人面对陌生的人和事,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父母不能一边教导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一边又责怪孩子不懂礼貌。是的,对于父母熟悉的人,对孩子来说也是陌生人,只有让孩子肯定了这个人,他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多带孩子外出,与人相处,让孩子熟悉起来,才是王道。

最后,每个孩子的感受都值得我们尊重,不要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孩子每次的成长,好好鼓励,相信孩子下次会做得更好,更相信自己榜样的力量。为孩子在迷茫的时候,撑起一片阳光的蓝天,父母开怀,孩子快乐。




身为孩子本都应该每天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无限呵护和关爱中,可是有些孩子却常年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独自生活或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给孩子内心留下了孤独和无尽的思念······而老人对孩子大多溺爱到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上本该有独立能力的孩子,而大多爱孩子的老人们大都是包办孩子一切,总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做这个做那个的,等大一点才让他自己动手。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看见一个老人吃力的抱着大约五六岁的小男孩,可能老人抱累了所以想放小孩下来,可孩子却吵着要抱不肯下来,老人满脸的宠涨表情,那时真想让老人狠点心放孩子下来,这么大点的孩子就该自己走路的,若不走给点小教训也是行的。再有老人多数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落后,更多年形成的思维与表达这些生活方式对孩子也会造成很大影响的,比如老人们都喜欢家里安静,喜欢干净,不喜欢麻烦的东西,还有老人的安全防犯意识感没有青年人强,而小孩天生的认知心,好奇心,昌险心正从内心萌芽出来,老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习惯,很可能把孩子内心的东西扼杀在摇篮里。在我印象中大多老人们带出来的孩子碰到熟人都不会喊:叔叔阿姨,然后躲在身后害羞,记得听过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能学习到更多的基本礼貌用语,卫生习惯,思维方式,在休息时间陪伴孩子玩耍等等,这些教育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对他以后长大了走什么样的人生都有影响的,留守儿童内心世界都有一个期盼: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看看我???所以身为父母尽量亲身亲力抚养孩子,哪怕自己少赚点少花点都要把孩子带身边,孩子们不管从心理上、物质上才会更多的感受到来自父母对他们的温暖关爱。




孩子和大人一样,进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或是与陌生人接触时,会紧张,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由于孩子的情绪调节系统不如大人成熟和完善,所以往往会表现得胆小。

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有的会很快适应,有的孩子可能更为敏感,需要更多时间。大人这时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尽量不要批评他。

有机会多带孩子见见世面,与外界接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比如在家里来客人时,主动向孩子介绍陌生人。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叫:叔叔阿姨好,爷爷奶奶好……家长不要焦虑,站在孩子这边反而会让孩子放松。

在孩子主动打招呼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越大,这种对于陌生人的焦虑会慢慢减轻。




这个问题吧应该来说与孩子的性格有关的,在家里孩子无拘无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会担心说错话了被人笑话。而出门以后,他所面对的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就不想说话了。家长针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应该多与孩子去一些孩子多的地方玩,先让他与同龄的孩子接触说话,再慢慢的多说。




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完美型父母。

第二个问题,社交恐惧症。

什么是完美型父母?就是对待自己或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从而引发焦虑。

社交恐惧症就更好理解,表现为自卑心或不自信,主要源于安全感的缺失。而孩子安全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环境。

所以,这两个的问题合并到一起实际只是一个问题。孩子出现社交恐惧,错不在孩子,而是根源于父母。

既然找到了症结所在,就从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开始调整。

首先,父母学会放松自己,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允许孩子犯错。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在错误中寻找经验,才会慢慢走向成熟。

第二点,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儿童社交恐惧症并不是大不了的毛病。父母不用过分担心,所以焦虑没有必要。

第三点,从现在开始不再用控制和命令的口气与孩子交流。

父母与孩子很难成为朋友,是源于身高和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试着放下父母长辈的架子,蹲下你的腰板和孩子好好说话,你一定会看到一个年轻的自己。并且你开始发现孩子身上更多你从前不曾了解的优点,在闪闪发光。

第四点,不急不燥,循序渐进。

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尽可能地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通过一起聊天和游戏,形成习惯,再慢慢邀请其它小朋友一起加入。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对开放式的社交进行适应。

第五点,多鼓励,少说教。

说服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听觉没有触觉更有体验感。但是语言交流当中表扬和赞美最具魔力,它能让我们的孩子产生愉悦的情绪。

更多的表扬和赞美会让孩子充满自信。特别是针对3至9岁的孩子,来自母亲的鼓励尤为重要!

我是蛋蛋巴巴,关注育儿和情感话题。很高兴与你交流,欢迎在下面评论区表达您的不同观点。谢谢。




原始地址:/rebang/6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