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兵临南京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为什么说“水太冷,不能下”?

钱谦益再不堪,人家后来还继续反清的。还是比明末大部分文人强。[捂脸][捂脸][捂脸]


其实这事儿还真TM不好说。在明朝当官属于中高管,也就相当于给明皇帝打工挣钱,明公司大政方向错了,管理经营内外不善~倒闭了,后来想明白了,总不能跟着老东家去死吧。再说接盘的新东家开出的条件也还行,老东家不用的好建议在新东家这里管用,大多数职工们过的不饿肚子,也就跟着干了。


文未必如人。骨子里的软弱,惜命之下必苟活。风云际会,乾坤倒转。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机会主义性在实际社会中,生存遭遇重大危险时,不得不做出二选一时,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机会性在大多数人身上就会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人的气节和杀身成仁的人格魅力只能体现在个人对生命存在的价值和非凡精神的取向中。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如果知道后人有多少女人比男人,更有骨气的话,他应该为这句话打脸吧


我感觉谣言应该不能再传了。


大宋养士三百年,只出了一个文天祥!大明文官已经成为晋商,徽商等“财团”的代言人。挺像美国的,所以对于这些文士来说,君未必是君,臣也未必是臣!


他不愿,不想死!


这是错把段子当历史了,知乎有个回答,罗列了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中的考证,可以参看。感兴且古文及格的搜索“李子寒泉”即可,就不搬运掠美了。

国破之际,柳如是拉他一起殉国,钱谦益怂了是有的。至于“水太凉”什么的,是文人笔记编出来恶心他的,连地点都说错了。

只是顺便谈一下感想,现在的人,不讨厌坏人,讨厌的是人设崩塌的人。

老妓从良,人所共赞,全想不起她卖了一辈子的事情;贞女失节,人所共骂,之前的好品行都不作数。

说到底,都是幸灾乐祸。看她收不住了吧,看他人设崩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钱谦益是东林领袖,士林楷模,平日君臣大义的道理想必讲了不少,人设是立起来了。后人往往批评明末士子“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只会口嗨和殉国,钱谦益连殉国都做不到,人设当然崩得不能再崩了。

一个人设崩塌的人,大家当然不介意往他头上再泼点粪。连死都不敢,说水太凉想必也是可能的,也更符合多数人的想象。

至于真相,呵呵。


朝代兴衰更迭,无非江山换姓。暴政昏君不死,恶性轮回不止。人家朱家自己把江山玩垮了,你小柳儿却让老钱去殉死,看来脑子的确是进水了。老钱答曰“水太凉”,也许也是他心凉了吧。

满清入关,使得华夏版图扩大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你我至今受其益,这好象才是事实。不信的话,您可以百度一下中国历代版图看一哈。


1645年,在吴三桂协助清军占领黄河以北之后,多尔衮调整了战略思路,有关系见好就收变为一统天下。

于是下令八旗权力南下攻城拔地,其中豫亲王帅部南下经扬州直取南京,在扬州督师的史可法兵败后,多铎大肆屠杀,是为扬州十日,随后南下兵锋直指南京。

弘光朝廷在大军压境之下依然内斗不止,延续多年的党争愈演愈烈,义正言辞的士大夫依然满口仁义,天下无敌。当然,八旗军没有因为东林士人大话吓跑,没多久就兵临城下。

即便强敌压境,东林领袖们依然到处掣肘,主要原因就是即位为帝的福王朱由崧,他是万历时期受宠的郑贵妃之孙,郑贵妃是东林党的死敌,为此东林党人对弘光朝廷极为不满,先是打算用力潞王,但是被挫败。除钱谦益之外的东林党大部分被诛杀。

后来又莫名其妙地发生太子案,大悲案,童妃案,搅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正好给多铎可乘之机,肃清江北的明军后,多铎重兵围城。

这个时候,作为东林党都翘楚,钱谦益被寄予厚望。但是,士气低落,钩心斗角的现状让朱由崧决定弃城逃走,本来尚可一战的局面迅速溃败。多铎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南京。

这时候,本来和柳如是约好一同为国死难、时任礼部尚书的士人翘楚钱谦益,率领百官毕恭毕敬迎接多铎。

一开始,面对江河日下,不甘国破家亡的柳如是想着以死殉国,平日治国安邦满口正义的钱谦益也大义凛然,赴死的决心丝毫不亚于柳如是这个青楼女子。

可惜,等到需要跳江的时候,留下了千古名言:水太冷。然后拉住要跳河的柳如是,一起活了下来。

作为礼部尚书,既然没死,自然要去朝廷上班都,可是皇帝逃跑,六神无主,本来散乱的局面更加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而大部分朝廷大员这时候却被怕水冷的钱谦益带领下列队迎接多铎。

多铎进城后,在家闲居的钱谦益一天不见了踪影,很多人还以为这位大儒良心发现,可能要为国尽忠了。就在狐疑不定的时候。

差点尽忠的钱谦益又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众人不明就里,难道又是水太凉?

原来多铎占领南京后,推行剃发令,但是遭到了巨大的抵抗,这时候钱谦益又展现了他超高的情商,居家时候家人突然找不到他,就在狐疑之际钱谦益神态自若地告诉大家,自己头皮太痒,去剃头了。

当然,怕死的名士钱谦益并不是要做和尚,而是剃了个金钱鼠尾头。有了表率,多铎的任务完成事后,因为钱谦益献城有功,又是剃发表率,顺治皇恩浩荡的任用他为礼部侍郎。

当时有人感慨,写了一首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钱谦益不能说他怕死,对文人来说,死很简单,而且他六十多岁了。

但他看到南方崩溃这样快,是不敢死的,所以他后来为弟子郑成功和鲁王政权出钱出力,并组织过郑成功北伐,孙可望东征的楸枰三局的战略活动,可惜失败了。


钱谦益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一言难尽,明末大儒和东林党魁再加内阁首辅一系列的高帽子砸下来俨然他成了明末政治文化精神上的一面旗子,可惜,他空负才名空居高位妄为领袖,不但成了反复小人更是给了明末有骨气的读书人沉闷的一击,精神上的贞洁不如一个婊子,终成千古笑柄。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诗人、政治家,江苏常熟人。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也是文坛领袖。明亡后,依附南明弘光政权,为礼部尚书。后归清,为礼部侍郎。

弘光二年(1645年),清军势如破竹,直逼南京,二三十万南明守军望风而逃,清兵所过之处,白骨遮天,碧血满地。

当时,被老婆柳如是拉着殉国的钱谦益十分矛盾,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死,这才冒出了这句:“水太冷,不能下”,接着又一句:“老夫体弱,不堪寒凉。”彻底击垮了柳如是。

是的,钱谦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他之前的履历来看,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滑头,毫无品格可言。

一、为官入东林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中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他的仕途功名,则重重设障,寸步难行。先是父丧守制三年,除服后,赋闲将近十年。直到天启年间典试浙江,放了一任学差,其间还牵涉到科场舞弊案,差点要命,幸好查清与他无碍。遂转右春坊中允,为东宫属官,以少詹事官衔编纂《实录》。

其实一个文人做史官是相当不错了,但钱谦益不满足,当时东林党崛起,与阉党势同水火,看准机会的钱谦益加入了东林党,应该说东林党看重钱谦益的名气,而钱谦益希望借此走高,可惜事与愿违。

二、崇祯时崛起

不久,阉党大获全胜,他们开始清算东林党,意外的是,名气甚大的钱谦益并没有收到太多牵连,只是革职回乡而已,后世有人认为钱谦益很可能是暗中讨好了魏忠贤,才获得了宽大处理。

后来崇祯皇帝继位,逐一打击阉党,钱谦益曾经东林党的身份这次派上了用场。1628年(崇祯元年)七月,一纸令下,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东林最困难时期,钱谦益不但努力撇清自己,还与内监方面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他才得以在《东林点将录》排名靠后,免受牢狱之灾。如今却凭着东林这块金字招牌,伸手要更大的官。这充分证明钱谦益的投机心理。

三、奢侈在南明

李自成攻进北京后,钱谦益跑到南京,成了弘光政权的重臣,可惜钱谦益只是个出色的文人,对于真正的国家政事无所是从。

“谦益之起也,以家妓为妻者柳如是自随,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都人咸笑之。谦益以弥缝大铖得进用,乃出其妾柳氏为阮奉酒,阮赠一珠冠,值千金。谦益命柳姬谢,且移席近阮,闻者绝倒。”——《南明野史》

这样的人能为国家做出什么?1645年五月(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二年),多铎、洪承畴率军逼近南京,马士英、阮大钺与小王朝逃亡。钱谦益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臭名昭著的《降清文》:“大事已去,杀运方兴,为保全百姓之计,不如举郡以降。谁非忠臣,谁非孝子,识天命之有归,知大事之已去;投诚归命,保全亿万生灵,此仁人志士之所为,为大丈夫可以自决矣!”

钱谦益剃发降清!

钱谦益晚年过得还不错,清政府没有亏待他,据说他晚年还暗中支持过反清复明,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是不想愧疚的死去吗?


钱谦益是大儒,按儒家标准,应该主辱臣死,为君主殉丧。至少也是威武不能屈吧。

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钱谦益也有不必死的理由——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本身就不主张为君主而死。孔子周游列国,谁给官做效忠谁,凭什么他的门徒就不能当墙头草。

再说了,孔家后人不也带头降清,在江南人民为反剃发易服而流血抗争时,孔家不早早就剃发易服了吗?

他们都可以降。凭什么他钱谦益就必须死?

最后,我想说,千古艰难唯一死,我们有资格指责钱谦益吗?

现在的汉人,哪个不是当年在清军入关时投降了的人的后代?

五十步笑百步,真的没必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全是谎言。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官迷钱谦益?“水太凉,不能下”也只是滑稽的不愿殉国的借口,换一个上吊自缢的死法,估计钱谦益也会说一句“死相太难看”而拒绝。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大文学家,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作为文章大家,钱谦益名扬四海,,号称“当代文章伯”,在明清之际的文坛上,人们仰之若泰山北斗,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也说他“主文章坛贴五十年”,称他为王世贞后文坛最负盛名的人,顾炎武也推其为一代“宗主”。

“学而优则仕”一贯被封建文人奉为金科玉律,书读得好不搞政治,岂不是白读书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坛巨擘”般的人物,他半生仕途坎坷,老钱在崇祯时最有希望的一次入阁登顶成就政治理想,是哪一年的“枚卜大典”。钱谦益被东林党积极入推选举,而温体仁和周妍如则被拒入选名单之列,转而把矛头转向成命召回的钱谦益,以天启元年的“浙闱关节”一案攻击钱谦益操纵推举,钱谦益入阁心切,与温等人争辩,群臣纷纷为止辩护,但这恰恰犯了当朝统治者结党营私的大忌,钱谦益的政治希望在龙颜大怒中化为泡影。

老钱一步之遥与阁老擦肩而过,可想而知他心底里的怨念有多么大。为此老钱还赋诗一首,悲愤感伤:

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都门有客送临贺,延辨何人是魏其?杨柳曲中游子老,车轮枕畔逐臣知。寒灯冷炕凄凉夜,不醉何因醉酒悲?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能够深深感受到老钱同志对权力的追求的醉心程度,最终酿成了他之后悲剧。

当清军南下时,老钱写下诗句:

满朝肉食曳华裾,殉节区区二十馀。名谊居平多慷慨,身价仓促自踌躇。当年靖难难屠忠义,今日捐躯愧革除。方景铁黄生气在,一回瞻拜一唏嘘。

他一边哭一边痛骂小人误国。在生死存亡关头,只有二十几个人殉节外,其余人都屈膝投降,甘心降敌。但这首诗犹言在耳,仅过去了一年,钱谦益便也“以降江南为己任”,节毁忠灭,献臣求官,将生命价值和信仰根基毁于一旦。

他以“为国为民”为遮羞布和自我安慰,试图在降清之后,挽回自己的声誉和占据道德制高点,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与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文人身份格格不入的伪善。钱谦益头昏脑涨地把身家性命通押在投降清朝上,为的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为了官,为了权。然而降清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偏差得十分之厉害,清朝仅授予他礼部原职,同样以异朝之心冷眼对待,政治上的冷局以及乌托邦美梦的再次幻灭,使得老钱心力交瘁,抱憾不已,于是在柳如是的劝说下,开始投身于资助或者间接参与抗清活动,但这其实只是在政治上走绝以后的一种策略而已,试图在抗清事业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综上,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出,钱谦益的一生言行举止,其实都围绕着“权力”二字的。怕死是因为明廷这条路已经走不通,试图从满清这条路打开突破,然而满清的路子走不通,又转而试图从抗清路线找机会。过度的欲望,摧毁了这个本应该在文学上成就更高的文章大家,一生名节尽毁。

柳如是劝其殉国时,其实他言之“水太凉,不能下”其实也没什么,在国破家亡之际,道德绑架为国殉难本身其实就不太可取,真正让人不耻的是,这边痛骂别人屈膝投降没有殉节,而那边立即就投降清廷,谋求仕途。

老钱完全可以像黄宗羲,顾炎武一样,以明末遗失民的身份隐居山林,并不一定要死。所以他不想死,更多的不是怕死,而是怕没有官做。


《子不语》语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年间,一个前明遗老眼看大明亡了,自己也不想苟活,想要殉国。但是又不想死于刀绳水火,便想仿效信陵君。娶了一堆小老婆,整日和她们鱼水之欢,想着这样把自己折腾死。最后督脉都断了,身体佝偻,只能匍匐而行,就像虾一样,人们都叫他人虾。就这样,人虾还是又折腾了几十年才死。

个人感觉这个故事就是作者袁枚在指桑卖槐,故事中的人虾就是在嘲讽钱谦益。

钱谦益是前明东林党人,文采出众被称为江左三大家。明亡后,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也依附过去。

后来清军兵临城下,钱谦益和夫人柳如是相约要跳湖殉国,但是走到湖边,他却说“水太凉”不敢跳,但柳如是毅然跳入湖中,后被救起。人们也时常讥笑他连一个女子都不如。

后来清军攻到城下,他主动开门投降。自己投降就算了,还帮清军写信,劝自己的朋友们跟他一起投降。更可笑的是,清军颁布剃发令之后,钱谦益对别人说:“今儿个头皮好痒啊。”然后就把辫子剃了。一点文人的节操都没有。

关于“水太凉”、“头皮痒”或许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文人讽刺钱谦益而编造。但为何编造?还是因为他太软弱。后来乾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将那些抗清义士列入英祠,赐号“忠正”,而钱谦益呢?赏给他一首诗: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观钱谦益初学集因提句》

那个在我们印象中只会写“一片两片三四片”的弘历皇帝,这首讽刺诗写的还是不错的。


钱谦益曾经是东林党魁首,是文坛领袖。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他是一个风流才子,流连烟花柳巷,与秦淮八艳是好朋友。后来他明媒正娶秦淮了八艳之一柳如是。

柳如是是然是妓女,但是她有才学,有气节。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柳如是爱与东林党人交往,她常穿着儒服男装,与这些当代才子名士谈论时势、和诗唱歌。后来她遇到了钱谦益,钱谦益毅然娶了柳如是,并且为了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读书论诗,诗词唱和,小日子过得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可是好景不长,清军占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南京建成了弘光朝廷,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柳如是说过:“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清军铁骑兵临城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

钱谦益答应了,他们来到水池边。钱谦益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听后,一言不发,“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救了。

钱谦益投降了清朝,去北京做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柳如是坚决不去北京,她固执地留在南京。钱谦益做官半年后称病辞归。回到家乡后,钱谦益和柳如是暗中支持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

钱谦益探花出身,他是文人,但是缺乏文人的傲骨;柳如是妓女出身却有爱国的义举。

明朝的文人是最没有骨气的一代文人,钱谦益投降了,复社四公子侯方域也投降了。这些须眉男儿尚且不如弱女子。

钱谦益嫌水凉,不过是借口而已,死都死了,害怕水凉、水热吗?他不过是怕死而已。

不过也不能怪钱谦益,他是识时务的人!

@润杨阆苑


因为钱谦益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他也是明朝末期伪君子的代表,要说就是这群人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也没什么错的。

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以来就一直位财政发愁,户部的国库不够用,他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撘进了军费里,而当他号召群臣捐献时,大臣们比清军入城还要难受,一个个推三阻四,哭穷哭的比谁都真,最终也没有慕到几个钱。而李自成攻破北京,挨家扫荡,发现大臣们一个个富得流油,最穷的地方反而是崇祯的金库。

钱谦益生不能为明朝分忧,想让他殉国更是天方夜谭!他在政治中失败,被迫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是一个土财主,贪污了多少可想而知。如此一个吃里扒外的贪官,无怪为后人唾骂。


钱谦益就是个有才无德之人,让他给明朝殉葬那是想都别想的事。

钱谦益是明末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顾炎武、郑成功还是他的学生。

可就是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却一丝气节都没有。他生性软弱,贪生怕死,只顾个人安危,不顾国家存亡。

当清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他的爱妾柳如是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再三劝他以身殉国,无奈之下钱谦益决定率家人偷水自尽。

钱谦益大张旗鼓地发表了殉国声明,可是到了这一天,他却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硬是没有投水自尽的意思。

他深情地凝望着大好河山,眼中透露出悲凉之意,要他主动投水自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突然他摸了摸湖水,竟大声说:“这水太凉了,怎么办?”

最终他还是没投水自尽,反而投降了清军。不仅如此,他还写信劝别人投降,甚至带头剃发示众。

如此斯文败类,罔顾国家大义,人神共愤。好歹老天有眼,清廷也鄙视这种人曾两次将其下狱,甚至在他死后也挖苦他。他最终是两边都不讨好。


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恨得牙痒痒的,我就想冲上去撕他。

钱谦益——中华5000年最恶名昭著的墙头草。虽一生都在“礼部”任职,却毫无气质可言。你以为他“忠君”?你以为他会为国殉身?小女子当年就是蒙蔽了双眼,跟错了人!

虽才高八斗,但德行极不匹配。虽一直任职于“礼部”,却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

若单论才华,钱谦益(1582.10.22~1664.06.17)还算是诗书满腹。他22岁考取“探花”(一甲三名进士)在诗坛小有成就,被誉为“清初诗坛盟主”。一直任职于礼部,还曾主要承担《神宗实录》编纂工作。

但徳行龌龊,曾数次被任用,又数次遭贬。

1621年,浙江“乡试”发生“科场舞弊案”。作为“主考官”的他遭“罚俸”处分

由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作为“东林魁首”,钱谦益受到排挤。又因为受到“崔景秀”等人的弹劾,于1624年被革职回乡。

1628年,朝廷推举“阁臣”。他派门人“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遂与温、周结怨。

因浙江考场舞弊案,温、周趁机追奏钱谦益受贿。钱引咎撤职,受“杖刑”。

1637年,温体仁指使“张汉儒”诬告钱谦益贪肆不法。虽有司礼太监求情,仍被“削籍归乡”。

钱谦益就是这样一个利用主考官之便贪污受贿,败坏科场制度,而又打击陷害,混迹于官场的小人。

如果仅仅是这些,我都懒得说他了。特别让人愤慨的是钱谦益的“节义”,简直是千夫所指!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议立新君。钱谦益暗中推举“潞王”朱常淓。但军权在手的“马士英”的一方势强,所推举的“福王”朱由崧成功即位。

马士英尽诛“东林党”诸人。但由于钱谦益见风使舵,上书给马士英歌功颂徳,马士英唯独放过了他。

这里要引入一个“插曲”。

柳如是(1618~1644)——

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后被辗转变卖,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但她并不沉醉其中。琴棋歌赋俱精,是“秦淮八艳”之一。

柳如是虽是青楼艳妓,却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常与人纵谈时势。

20岁时与钱谦益相遇,因仰慕其才华。钱谦益又在虞山为她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她被感动了,23岁时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婚后育有一女。

钱谦益苟且偷生

1644年,清兵进逼南京。柳如是劝其与自己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走下水池。试了试水,说:

水太冷,不能下

柳如是鄙夷地着他:若跳崖,陂太陡;若自尽,脖难受。分明就是苟且偷生呗!于是独自奋身欲跃入水池中,被钱谦益生生拉住。

这回算是看清了他的真实嘴脸。从此二人生隙。但经不住甜言蜜语,慢慢地柳如是又原谅了他。

看到大明大势已去,钱谦益立马改旗易帜,于滂沱大雨中率诸大臣大开城门跪迎清军进城。而当时与其交好的“越其杰”和“袁枢”均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1648年,因受“黄毓祺”案牵连,锒铛入狱。柳如是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清廷感动,释放了他。但对他随时监视,行动上失去了自由。

开门降清并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挨来的是行动上要随时上报。于是他再度转变阵营。

1649年,他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却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甚至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并“尽囊以资之”。

但起事遭遇失败。他仍不死心,先后参与郑成功北伐的秘密策划。但郑的北伐再度失败,他这才死了心

1664年6月,钱谦益去世。1776牟,乾隆亲诏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乙编(注:《贰臣传》分两部分。“甲编”是记载那些因“未遇其主”,但降清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明朝降臣。“乙编”是记录那些对明、清两朝都不忠心的降臣)。

这就是钱谦益,一个有才无德之人

这就是钱谦益,年轻时是浪子;中年时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时是奸贼;居乡时是土豪劣伸;在朝时是贪官污吏。

这就是钱谦益,一生反反复复,没有立场,没有民族气节。除了想做官以外,从来没有想到别的。

这就是钱谦益,委曲求全,可不计一时之毁誉!

这就是钱谦益,始而叛明,再而反清。本意是在索取仕途,却以“忠明”的借口掩饰,此乃欲盖弥彰!

这就是钱谦益,做了婊子,还想立贞节牌坊。


原始地址:/redian/1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