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天才讲师许晨阳,回国效力6年后,又继续去了美国任教,你怎么看?

走走学学,回来再贡献,再走走交流交流,好学者!好,好,好!


爱吃洋面包


6年,有没有评上“优秀”、“先进”?


应该从我们的从业环境检讨一下我们自己吧。


这是个人的选择,


不必介怀!


都是陈年旧事了还翻出来有意思吗?是不是没新闻可发了?什么都有两面性,不要揪着一方的小辫子不放!都动动你们的猪脑子,别都自作聪明了!


龙归大海鸟入林。


为什么国内的顶尖人才都往美国跑?


没看法。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是幸事。


个人意愿非常正常,不要乱给人扣帽子


无所谓,尊重个人选择。


中国取得目前发展,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这样的人他想走,谁也留不住,能留在国内的,千辛万苦都会回来,为什么只盯着他,很多回国后取得更好成绩的,比比皆是,不用看别的,看看两院的院士,四十岁左右的院士大部分都是国外回来的,别拿环境说事,现在的国内条件,怎么也比建国时候好吧


个人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权评价,更不能恶语相向,还有这个跟爱不爱国没有任何关系,不要企图用爱国来绑架任何人,这种行为很可耻。


作为北大培养出的世界一流的年轻数学家,许晨阳离开北大讲坛,去了美国麻省理工(MIT),其实是去年的事,并不算新闻。之所以冷饭热炒,冷灶猛烧,除了北大这个最大的大学IP外,也有着人才流失的痛惜的共鸣,许晨阳如此,对于同一个时间段离开清华的颜宁,我们的感慨,也同样如此。

简单普及:许晨阳是谁?

许晨阳,是一名80后,当年以出色的数学天赋,获得数学奥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顺利进入北大数学系。本科仅仅三年就修够学分,研究生阶段,导师是田刚教授。博士阶段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时,曾在MIT任职一年。

之后在2011年回国,就任北大数学系的讲师。2017年,曾与施一公、潘建伟一起获得求是科学大奖。他的主攻领域是纯数学,就是几何代数理论,偏多维。毋庸置疑,许晨阳已经是80后一代中,最好的数学家了。

实话无情:许晨阳结束了回报母校北大的支教生涯

在一项数据统计中,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留学意愿国;只是,我们也能猜想的出来,世界第一大意愿国还是美国。并且,在纯数学研究领域,美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在我们前面。

可以说,当年许晨阳能够放下自己在MIT第一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听了自己导师田刚的意见,回到北大数学系的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执教,多多少少也有回报母校与导师,回来支教的意思。只是,我们也明白,支教也总是有时间需求和期限的,就如同,许晨阳离开北大和中国,去平台更高更好的MIT一样。

人才既是稀缺资源,也是弱势群体,机遇和平台,一个都不能少

在许晨阳去MIT的同时,我们也得知,MIT也同时从哥大和耶鲁挖了他的北大师弟张伟和恽之玮任去正教授。并且,这样的事情也有先例早在在2005年,MIT就挖过北大教授张永和去作建筑系主任。可以相见,在美国藤校大联盟中,彼此之间,互挖墙脚,实在是常规回合。

在看着这样一个个北大培养出来的的年轻新秀,在美国高校任教之时,我们心里多少也有些复杂。说高兴吧,是为他们本人的际遇和平台;说心酸吧,说明北大在研究领域确实还比不上藤校;说期待吧,那就是不知道他们在将来功成名就之后,是不是还会像杨振宁老爷子那样回来。

面对大V们的离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北大数学系号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选拔难度之高,让人难以想象,能够顺利毕业,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许晨阳作为北大本校培养的人才,离开之后,确实会对北大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离开,也给了其他一样年轻的数学家们机会,比如北大国际数学中心还有刘若川、范辉军、关启安等等。

倒是我们作为广大的吃瓜群众,应该如何看待“海归再归海”这样的事呢?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共识呢?退一步来讲,有了诸多华人教授在藤校,那我们的清北毕业生们,申请这些高校的PHD,就会容易很多呢?再加上能量不可小看的高校双边互动,这些也是可以积极看待的。

结束语:看着颜宁离开清华,我们很多网友们指责院士的选拔制度;看着许晨阳的离开,又有很多人在指责北大的行政和待遇问题。这些大V们离开,确实让人不爽,但我们也不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春悲秋的哀叹。举个例子,如果当年杨振宁不是留在美国,他还能拿到诺贝尔奖吗?如果何柄棣不是留在美国,他还能证明中国本土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吗?放开心态,我们正在越来越好,我们现在的双一流,不就是在向藤校看齐吗?西湖大学不就是民办高校的藤校试验版吗?


没有什么,人生都在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中国人有句俗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证明自己,创造价值。保持底线:不做危害民族的事。


该反思,为什么留不住


这又是一个类似颜宁的人物,有一身的才华却没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这又是一个高端人才的损失,他们曾经也有一腔报国志,学成选择归来。

难道真的是我国人才太多了,才不稀罕这样一个一个人才的出走吗?

就这么一个天才似的人物,搜狗或者百度输入法竟然连他的名字都无法直接打出,反而是十八线的小明星的名字都可以直接出来,这是不是我国科研人员的悲哀?还是我们国家甚至民族的悲哀?

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从小就成绩特别优异,对数学更是非常有天赋。

1998年,17岁的他被选入四川省数学队,并代表省里参加了冬令营,最终取得了决赛的金牌。1999年,他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且成为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一名学生。

2004年,他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用了3年的时间提前修完本科,研究生也提前一年毕业,本硕阶段只用了5年时间。随后,他前往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进修,于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他又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他进入过3所世界上最顶级的大学,师从的教授也是业界的大拿,他同时也是超前完成学业的,27岁的顶尖博士,前途不可限量。这是一个学霸的金光灿灿的履历!

他不是伤仲永式的人物,他毕业后有更辉煌的人生,前期的种种铺垫只是为了以后的爆发,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后来都取得过哪些成就呢?

2011年,他就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当时的那批人比如在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早已经成为了教授。

2012年,他学成归国,回到北京大学,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只是成为一名讲师。

2013年,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4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评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2016年6月22日,许晨阳获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颁发的“拉马努金奖”。同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许晨阳获选庞加莱研究所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ThePoincaréChair),是唯一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同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100万美元。

2018年,许晨阳获得“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2018年和颜宁一样出走,去往了麻省理工学院,并被聘为教授。

他当初出走的原因之一,说的也很是委婉:

第一,想出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看。

第二,北大人才太多了,觉得有我无我一个样。

但是实际上不论是普林斯度还是麻省,那些顶尖的地方,他都已经去过了啊。当初选择回来时,一定也是放弃了那些地方吸引他的东西,包括他说的顶尖的研究环境。

我觉得第二个原因,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才是主因吧。

你北大不识货,人家别人还抢着要呢。

难道人家麻省理工的人才比我们北京大学少吗,人家怎么就能给个教授当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家麻省理工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近百人,而北大除了个屠呦呦,其他的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的华人不算了)。

只能说国内总是拿着珍珠当鱼目。对于这些年轻的人才总是重视不够。

现在已经不是像老一辈的科学家一样,可以无私奉献,以一腔爱国的热忱,就可以留住,甚至拿人家当劳力用,比如袁隆平爷爷90多了还去田里。

现在的时代变了,对于科研人才也应该用市场的眼光去看,也是要让人家名利双收的好吗?

而且国内这种评选教授熬资历、论资排辈的制度确实应该改改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正道!


北大清华的学生堪称天之骄子,然而他们在出国留学后,却有一部分选择留在了国外。而许晨阳则是为数不多学成归来,在短暂就职后,却仍然选择去国外工作的人。那么,他出走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许晨阳旧照)

许晨阳于1981年出生于重庆,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之后,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93年,凭着优异的成绩,许晨阳考进四川省重点中学成都树德中学。

在中学时期,许晨阳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学校足够的重视。

先是被选入省数学代表队,并于当年的奥林匹克冬令营中一举夺得金牌,因此顺利地被选入国家数学集训队。由于他在数学竞赛中,表现优异,因此得到保送北大数学系的机会。

对于许晨阳来说,在进入北大之前,数学就是不断地刷题。尽管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长时间的刷题,也让他有时候会产生厌烦感。

真正让许晨阳发现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的学科,是在他进入北大之后。

入学后不久,许晨阳就惊讶地发现,初高中时接触的数学是人类在一、两千年前就知道的东西,像“小池塘”。但到了大学,接触的是“几百年来很多非常杰出的思想搭建起来的东西”。

这种领悟,让许晨阳决定将数学作为他毕业的职业规划。

对于许晨阳来说,大学生活让他觉得有滋有味。

一方面,身边都是智力超群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家容易形成良性竞争,这让许晨阳对学习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

身为学霸的许晨阳,通过不断努力,仅用了3年便拿到了学士学位。

接着,许晨阳又用了2年时候拿到了北大数学硕士学位。

(许晨阳和导师在一起)

在这之后,许晨阳如愿考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普林斯顿大学在国际上享有“全宇宙数学中心”的美誉。这也意味着,许晨阳在这里将会接触到更高深的数学领域。同时也让他在数学方面的视野更加开阔,做出更多的研究来。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许晨阳又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许晨阳先后和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代数几何的猜想。这不仅让他完成了由学者到研究者的身份变化,还让他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一阵轰动。

在许晨阳学有所成后,他受北大邀请,重新回到母校北大。

原来,由于近几年来,北大清华留学生流失海外的比较多,国家出于重视人才考虑,出资让北大设立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当然,这个研究中心一方面是要把尖端的数学人才吸引回来,另一方面,也是想培养更多的一流数学人才。

研究中心的总负责人,正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数学家,也就是曾经带过许晨阳的导师田刚。

所以,当研究中心成立后,田刚便代表北大热情地邀请许晨阳回国。

(在教学的许晨阳)

对于许晨阳来说,他一直认为中国在数学领域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改变中国在数学体系这一块的教育不足,并在数学研究方面,实现从弱到强的发展和突破。

但是,许晨阳在国外的同行和合作者们却认为他不够理智,甚至有人还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回到国内来从事教育工作,完全和支教没什么两样。

许晨阳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种时候回国,依然能在所研究的课题上有所突破。同时,还能因为工作出色,得到更多成就感。这种感觉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的。

许晨阳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做教授的时候,先后获得了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及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并于2016年被选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不光如此,许晨阳在学术研究和成果方面,也取得了诸多突破,这让他在世界数学界倍受瞩目。

(许晨阳旧照)

2017年,拿了多项国际数学大奖的许晨阳,获选参加庞加莱研究所的讲座教席,成为该讲席唯一中国青年数学家。

紧接着,许晨阳又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及“数学突破奖”等重要奖项。

就在许晨阳拿奖拿到手软时,国际顶尖的学府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在经过多番思考后,许晨阳告别了工作5年的北大,接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请他为终身教授的邀请。

许晨阳的决定,再次在国内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有人对他的决定表示理解,但也有网友骂他是白眼狼。

这些议论,并没有对许晨阳造成困扰。他在出国之前对媒体表示,他不过是想去世界顶尖的地方多看看,他走了也不代表永远不回来。

(参考资料:《顶级数学家许晨阳:科学人才流动无问西东》等)


太好了,又一个战士冲到了第一线!

深入敌营,这是英雄啊!


原始地址:/resou/4192.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