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画的国画(我的母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无疑,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是母爱,歌颂母亲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在我国的绘画领域中,也大量涌现出用画笔描绘母亲的美作。
首先我想到的是南海岩,他笔下出现最多的是藏族女子的淳朴形象,亦多母亲的展现。看这幅《雪域母亲》,色彩浓郁,笔墨凝重,画里的母亲透着那股雪域高原所特有的厚重和沧桑,但她仍虔诚的祈祷,神情中透着执着的安详。
看完南海岩的藏族母亲,我们欣赏一下罗中立于1983年作的的《春蚕(又名母亲)》
这幅作品不仅多次出版和参加展览,而且在2014年的秋拍中4370万成交,当时创下罗中立单品成交最高价。画面上的老人完全隐去了脸,投射头顶的一束光,把焦点全集中在她的满头银发和双手上,皱褶的双手和嫩绿的桑叶以肥胖的蚕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来体现这位母亲形象,用心良苦。
与罗中立同时期的一名油画家徐芒耀,我国少有的具有现代观念的具像画家。他用叙事性的画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位终日为家务琐事所劳累的老母亲(2011作)。
这位“母亲”在2013年春拍中356万成交。
母亲这一题材被多位艺术家演绎着,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幅史国良笔下的母亲。
此幅画甚为朴素,几乎全以水墨而出,那几笔红花成为点缀,图中的老妇人经历了一生的沧桑,神情依然祥和淡定,在生命的临近时却依然关系儿女亲情,看得出他们依恋生活。该作品2013春拍,138万成交。
有没有被感动,心里有股酸酸的感觉?下面这幅大家一定心潮澎湃,那就是1953年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祖国这一强大的母亲永远在身后支撑着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应该为我们有这样的母亲骄傲而自豪,愿祖国母亲永远蓬勃发展
太多了,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于蓝演的电影《革命家庭》,曲云演的电影《苦菜花》,张瑞芳演的电影《母亲》,孟郊的诗《游子吟》
我住这个地方是山东省邹城市。The孟子的故乡?这尊雕塑是汉白玉做的。相当的端庄。俊美。做的太好了。
表现“母亲的经典作品”,每一位儿女心中都有。
所以不必问。
本人的大作《我的二妗子》,正在发表中。
母亲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也是世上最珍贵的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母亲就把孩子当成了宝贝,用生命全部身心和母爱之情呵护者,疼爱者,害怕有一点点的差错伤害着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母亲不仅给了孩子生命和所有幸福,还教会很多人生道理。母亲做的一点一滴都影响着孩子,教育着孩子,让孩子怎样茁壮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母亲的爱惊天动地,感泣鬼神
表现”母亲“经典的艺术作品
梵高《母亲肖像》
高更《母亲肖像》
罗中立《春蚕》
伦勃朗《伦勃朗的母亲》、《一位老妇的肖像》
普瑞莫.孔蒂《母亲路易莎.帕罗蒂》
丟勒《母亲肖像》
华加索《母亲肖像》、《喷泉旁的母亲与小孩》
蒙克《母亲肖像》
弗洛伊德《母亲肖像》
阿希尔.戈尔基《艺术家和他的母亲》
大卫.霍克尼《我的母亲,博尔顿修道院,约克郡,1982年》
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惠斯勒《灰马黑的改编曲第一号:画家的母亲》
皮埃尔.奧古斯特.雷诺阿《孩子与母亲》
爱德华.蒙克《逝去的母亲》、《母与女》
安格尔《母亲肖像》
文森特.梵高《母亲鲁林与她的孩子》
常玉《镜前母与子》
陈逸飞《穿红衣的母亲》
陈丹青《母与子》
段建伟《母亲》
文学和影视剧中“母亲”经典的艺术作品有:
老舍《我的母亲》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高尔基《母亲》
鲁迅《我的母亲》
矛盾《春蚕》
冰心《繁星》《春水》
杨贵媚《妈妈在爱我一次》
‘张少华《我的丑娘》
巩俐《漂亮妈妈》
萨日娜《母亲是条河》
章子怡《我的父亲和母亲》
岳丽娜《娘道》
曲海峰《我的母亲》
叶璇《叫一声妈妈》
宋春丽《下辈子还做母亲》
王雅捷《养母的华样年华》
陈小艺《苦菜花》
萨日娜《你是我的生命》
苗圃《樱桃》
刘丹《悠悠寸心草》
张爱玲《倾城之恋》
宋丹丹《我爱我家》、《家有儿女》
彭玉《空镜子》
斯琴高娃《大宅门》
鲁圆《守望幸福》
倪萍《两个人的芭蕾》
狄莺《豆花女》
黄素影《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曹颕《妈妈,我想你》
代代相传。父母应有的责任。一代交一代,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儿女。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没办法。祖传。
谢谢老师邀请:我个人认为古时候表现母亲的经典艺术作品有:孟坷的母亲,为了让失去父亲的小孟坷成材,他母亲曾三次搬迁,给孟坷找最好的老师,使孟坷成为中国早期的思想家,大学问家,还有名震天下的岳飞的母亲,为了让岳飞报效国家,母亲亲自在岳飞后背刺字《精忠报国》还有汉代王陵的母亲一死激励儿子追随刘邦,在现代也同样有不少教子有方的好母亲,我记忆最深的是《苦菜花》中英雄的母亲含莘如苦把几个孩子养大,鼓励教育他们拿起抢扞保家卫国,总之还有很多英雄的母亲……………
就从文学电影谈起:
一,根据长篇小说《苦菜花》拍摄的抗日战争电影《苦菜花》里,由老电影表演艺术家曲云饰演的母亲,善良坚强又深明大义,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普通中国母亲的善良博大的胸怀。
二,1984年由谢晋根据李存葆的中篇纪实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其中由老电影表演艺术家王玉梅饰演的连长梁三喜(已牺牲)的母亲,同样坚强善良又深明大义,坚持用牺牲了的儿子换来的抚恤金和卖猪的钱,还儿子生前欠战友的账。
三,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由老电影表演艺术家刘淑琪饰演韩英的母亲,在明知道女儿即将就义,仍强忍悲痛聆听女儿豁达坚强的演唱诉说……
四,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饰演杨晓冬母亲的老电影表演艺术家陈立中,明知儿子身陷囹圄凶多吉少,仍然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强忍悲痛鼓励儿子……
这就是伟大又普通的中国母亲们的缩影。
……
这是我创作于1972年的油画作品《母亲》,当年它参加闽赣两省油画联展
在那篇很多人喜欢读的、我的原创文章《坚持,有时倒不如趁早放弃!(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母亲)》写到了两个与我母亲有关的小故事,它们一直在影响着我......现录于下:
第一次是学挑水。
那年,我九岁。什么原因,我忘记了。我找母亲闹着,要学挑水。由于人太小,没有资格和条件使用大人的挑水工具,母亲找来一个很小的木桶(给父亲送饭用的),又找来一个很大的钢精锅(铝制品),把这两样东西扎上一段绳子,算是解决了盛水的工具。我不会从井里打水,就要求不认识的大人为我打水。从家里到那口大水井的距离不少于五十米,我挑得摇摇晃晃,一路上,不知停下来休息了多少次,终于到了家门口,我又进不了高高的门槛。母亲闻声帮助我跨进了门槛,鼓励我再挑到家里的水缸边,母亲再把那路上溅了近一半的剩水,倒进了硕大的水缸。
我记住了母亲那种甜蜜的笑容,也记住了那一路上的坚持。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慢慢地承受了为家中挑水的义务。
一直挑了九年。
第二次是学砍柴,那时好像是十三岁左右吧。
那天,巷子里的几个小伙伴约我一起上山砍柴。我和母亲说了,她表示支持。
工具是向小伙伴借的。刀,也是小伙伴帮我磨的。
第二天清早,就带上了午饭从家里出发,走了十多华里的路,从大路走到小路、山路,再在无路的山上,找到枯树枝(干的,才能算是柴火),我爬上了树,砍好了自己的木柴。每一根、每一段,都来之不易。装好后,吃完带去的饭,我试了一下,能挑得起,就把它挑回了家。
写起来很容易,挑上担子,就不容易了。
一路上的艰辛,超过了我学挑水时的几十倍。担子里面的干柴,不是水桶中的水会溢出去,会越来越轻;更恶心的是你还得倍加珍惜它们的来之不易。
一路上的艰辛,足够让你体会坚持意义:艰难、痛苦、无奈......而你根本就不敢放弃!
说是小伙伴,全比我大好几岁,而且他们全都有好几年的砍柴经历。他们所能做到是,陪着我把柴火挑到我能认识得了的山路时,他们就换上了自己平常的步伐,回了家。
后来的路上,我流干了泪水和汗水,喝着永远也喝不够的水:从泉水、山沟水、一直喝到田水(那时,人们还没有化肥可用,大自然没有被污染,小孩子也不用家人担心被拐卖),享受着无比的困苦和孤独,也享受了路人鄙视的目光......这一切,都已经刻骨铭心。
回到家中,母亲,还是那种甜蜜的笑容,她告诉我:三天肩头四天脚,你得学会忍受。我答应了母亲。
这两回事,都是百分之百的坚持!
后来的五十多年,我学会了写作,有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和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学会了摄影和作曲;学会了制作MTV;学会了几种乐器的演奏......我连续画过七十多个小时,越画越来劲。
这五十年下来,自己压根儿就没觉得需要谁的鼓励、需要如何才能坚持。
我,前二十多年画了油画,后二十多年画了中国写意画;内心的计划,原本想四十多岁后再画中国写意画的。后来,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提前几年画起中国写意画。
我知道,只有画画才是我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做的事。这叫做:心甘情愿!
哦,原来,坚持这个词,早已被社会滥用!
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热爱、什么酷爱,什么坚持!
酷爱,做不到;热爱,做不了。
坚持,有时倒不如趁早放弃!
哦,原来,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就是爱!就是真爱!
敢于放弃,有时比什么酷爱、什么热爱、什么坚持,都来得更加地实事求是!
(后记:九十三岁的母亲,于端午节那天下午永远地离开了我......,走时的表情安祥如睡,她勤劳节俭,一生没有去医院看过医生)
创作上面那件油画作品《母亲》、正值青涩时期的我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光临我的
苦菜花开的时候
文/于永军
当麦色青青染绿无边春色的时候,当山坡上枯草又长出绿叶在风中摇曳的时候,当洋槐枝头吐出一簇簇花蕾芬芳四溢的时候,当那淅淅沥沥的雨滴撩开春晓面纱、山雀黄莺钻进麦田里觅虫的时候,苦菜花也开了。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
每逢这个季节,我便想念起遥远的苦菜。遥想麦埂上的、菜地里的、沟坡上的、石头缝里的,遥想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有的含着嫩嫩的苞蕊,有的泛着黄黄的小花。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用于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实验。正由于那时的修炼,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说到这里,要感谢上苍的护佑。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于是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什么灰菜、西天谷、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子里便是菜。
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1962年的那个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一商量,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来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在亲情浓浓的年夜里,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一个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来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一顿苦菜渣,绝对是中国最美的好滋味。
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走向远方。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我去镇上找同学告别回来,一眼看到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几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接下来的情景是: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最远的记忆是最深的记忆,而最深的记忆常常是最不全的记忆。
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的时候,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岁岁这般。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年年苦菜花儿开,岁岁不同苦菜事。
有一年三月,正是苦菜花开的时候,我随工作组下部队,离老家十几公里,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来一个突然惊喜,事先并没有打电话。不承想,吉普车刚一到村口,大老远就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来?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来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来了,夜来(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不知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心灵感应,也不知“母子连心”是否真的乃天性使然,但这偶然之中是否有着必然的因素呢?我想是肯定的。
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天边的云朵告诉我,娘在天上;故乡的风儿告诉我,娘在风里。娘坟头上盛开着的苦菜花,便是娘给儿子的笑脸。(文章原载2013年4月1日《齐鲁晚报》,作者自荐)
《母亲》
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
一生都在默默的奉献
能包容我们所有的过错
所有的任性
能有始至终的支持我们
鼓励我们
那就是一一妈妈
让我们对伟大的母亲
说一声一一
妈妈
我们爱您
为了母亲
让我们更加勤奋的工作吧!
带给母亲更大的骄傲与光荣
这样
她会很高兴的
所以
我们要不谢谢的奋斗(*^o^*)
母亲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成人
陪伴我们成长
每当你起床时&;o<
母亲早已将饭菜做好了
正等着你来品尝呢
每当你睡觉时
母亲总会坐到床边
为你讲那一个个故事
哄你睡觉
你可知回报呢?
有人说
母爱如丝
也有人说
母爱如水
那么母爱到底该像什么呢?
快去回报你的母亲吧!
趁现在时光还早
不要等到她年老体弱的时候
再去回报
那就太晚了!
谢邀问答;
《——母亲》母亲望子回;遮阳探儿远。饭菜全备好,等待早早归。谨以此图片,献给我刚刚去世的母亲。
1.衰老的母亲
李自健《发》
罗中立《春蚕》
乔玉川《年轮》
弗洛伊德《母亲》
惠斯勒《母亲》
安迪·沃霍尔《朱利安·沃霍尔》
梵高《母亲像》
2.年轻的母亲
皮诺.德埃尼《母亲与女儿》
勒布伦《艺术家与孩子的肖像》
卡萨特《母与子》
贝尔特·摩里索特《艺术家的母亲与妹妹》
塞尚《唐怀瑟序曲艺术家的母亲及妹妹》
夏尔丹《学习》
夏尔丹《餐前祈祷》
3.喂奶的母亲
刘建中《母亲》
达卢《来自布伦的年轻母亲正在喂孩子》
格里特德奥《年轻的母亲》
PieterdeHooch《正在哺乳的母亲与女仆》
Brocky《母亲与孩子》
索拉里《绿垫圣母子》
4.圣母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岩间圣母》
凡艾克《喷泉旁的圣母和圣子》
凡艾克《圣母和读书的圣子》
鲁本斯《圣母在圣子基督面前》
母亲(原创散文)
时间回到五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苏联撤离专家并苛刻赔偿的艰难时期,又经历文革运动,大办钢铁运动。工业百废待兴,农业收入欠丰。最主要农村生产粮食大部分征购国家。老百姓过的是咽糠吃野菜树皮的日子。那时候我还未出生。听我大哥说,五二五三年,母亲挑一担萝筐,带上七、八岁的大哥。大哥人小,就背个小蛇皮带,步行七八公里到新圩街上去乞讨人家的红薯。正赶上入冬雨天,北风凛冽。母亲头戴一个破竹笠,大哥戴一个破草帽,身披一片薄膜。风刮着雨横扫着泞泥路上艰难行走的母子。风雨多掀翻母亲帽子,她身后亦步亦趋的大哥草帽吹歪遮住脸,薄膜早就被风刮卷刮烂。母亲全身衣服,大哥一身上下早就湿透。冬天的风雨不打算放过眼前衣单体薄的子民。母亲脸色灰白,嘴唇发青,开始在风雨中哆嗦。大哥在风雨和泥泞夹击下已迭倒几回,身上多是泥巴。雨从脸上和泪水挂下来,分不出哪是雨哪是泪。脸色惨自,嘴唇乌青,左手提着只鞋,右手帖胸口握紧挂在肩上的小蛇皮袋。一路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跟在母亲身后,一路伴着哭泣声。母亲又放下空萝筐,用衣摆抹去大哥脸上的泥浆点和眼泪,并戴正草帽和抻正薄膜。鼓励大哥说:快到了,快到了。马上有煮薯吃了。母子俩走得很慢。冷风厉雨的追击,坑坷泥泞的鞭策,雾濛的天色,这场景正是初冬南方风雨天气的描画。母亲起初做最多的动作便是不停回望,那慈母关切的目光紧紧温帖着举步维艰的大哥。后来又多次放下萝筐,给大哥正帽拉衣抻膜。母亲的疼恋,大哥的泪水,交集成一幅风雨中母子相依相恋的画图。泥泞之路依旧延申,母子俩依旧仍要赶路。饥饿的肚子,冰冷的雨水,似乎还要考验百折不挠的母子。路上少有行人,只有雨的底吟,风的浅歌,伴着湿滑路上行走的母子一路前行。苍茫的天地间,承载着为饥饿而奔波的两个灵魂。或许,母爱也有一丝愧疚,不该在风雨冷天气中把幼子带出来。更或许,大哥会觉得童年中难遇的风雨磨励,会升华童年对艰辛岁月的认识。以幼儿的苦难,伴随苍桑母爱的孤单,行走在灰暗的岁月的路上。以苦寒的微笑,向温饱的希望招手。三个多钟头行走六七公里路程。那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呵!一路含泪的母疼,一路悲怜的儿心。终于到了。到新圩街上。母子俩全身湿冷,衣裤脏乱不整,挨家挨户的乞讨。那个年代,谁家还有余粮呢?但眼前可怜的母子,要是还有下饨,谁愿意挾风带雨的出来借粮呢?有好心人家捧出热粥,给母子俩喝。有人叫两人到火炉边烤火。热心的老乡们东家几个红薯,西家几个红薯的给母亲筹集了半担萝筐的半好半烂的从薯仔。那是乡亲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援助,其实他们多数人也正受到饥饿的威胁。那个年代,连笑容里都有苦涩的影子,摔也摔不掉影子。母亲从没讲过她的经历,也许母亲短暂的一生中,经历过这样太多的事情。唯有大哥,在幼小心灵中烙下印记。在我七岁那年,他不经意的讲给我听。从此,我的泪水和心念永远停留在那岁月的风雨中,风雨中滑倒又爬起缓慢行走的母子。那是我最亲切的母亲和大哥。母亲在我九岁那年去逝了。那是一九七二年的秋天。我童年象断了线风筝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