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走路早真的会罗圈腿吗?

小宝宝是不是有罗圈腿,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在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了。办法就是: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假如有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去正规医院骨科就诊,以确认到底是不是,如果是的话,及时进行治疗。

宝宝走路早并会一定会造成罗圈腿,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有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需要及时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

另外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会被误认为是罗圈腿。在孩子1岁左右走路的时候,腿部发育还不能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轻易被误以为罗圈腿。此外,2岁宝宝有时会有轻度膝外翻或膝内翻也正常,大多能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纠正,无需担心。


罗圈腿多与缺钙、走路早有关

专家说,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可能是遗传造成的罗圈腿,绝大部分罗圈腿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引起:

1、生理现象

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膝内翻到正常,再转变为膝外翻再到正常的过程。一般来说,新生儿是膝内翻,也就是所说的罗圈腿,至2岁时接近正常;2岁后逐渐成轻微的外翻,至10岁再恢复正常。

2、过早走路

过早走路导致罗圈腿是因为幼儿腿部骨骼钙化不够,腿骨较软,过早走路容易导致膝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形成罗圈腿或X形腿。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tips:一般情况下,9~10个月的宝宝逐步学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3、缺钙

缺钙有2种可能:

(1)身体缺乏维生素D导致幼儿患佝偻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缺钙;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

(2)可能是幼儿在0~2岁期间生长发育非常快,骨骼需要的钙量较大,幼儿钙量不足导致缺钙。

孩子有罗圈腿应该如何应对?

错误做法:

我国民间有个传统习惯,常给刚出生的孩子用夹被、棉被裹得紧紧的,外面还要捆绑上两三道绳带,看上去好似一个行李卷,说是为了预防“罗圈腿”。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孩子的生理要求,也预防不了“罗圈腿”。如果让孩子像棍儿一样直挺挺地躺在“蜡烛包”里,不仅妨碍孩子的自由活动,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非常不可取。

正确做法:

孩子2岁前: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可适当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同时督促他积极进行运动,改善肌肉张力,让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慢慢纠正过来。

孩子2岁后:

罗圈腿越早矫正越好,孩子2岁以后如果发现罗圈腿可以接受骨科专家治疗,一般会采用矫形支架来矫正。一般来说,孩子5岁前是黄金矫正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还处在儿童发展期,孩子与父母接触机会多,孩子佩戴矫形支架可以得到父母的监督。5岁以上,孩子往往难以主动配合矫形支架的治疗。如果孩子在5岁前没能完全矫正罗圈腿,可以选择在孩子成年后进行手术矫正。

家长如何预防宝宝发展成O型腿

1、定期体检

医生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腿型是否出现病理的改变。一般一岁以内的孩子,每月保健一次,一岁后3个月保健一次。

2、适当地补充维生素

很多家长以为给孩子补钙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其实维生素D是促进钙、磷吸收贮存,也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当然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

3、避免让孩子过早地学站学走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越早会走路越好。所以在孩子2、3个月的时候就扶着孩子站了。其实不是的,孩子过早学习站立,下肢过早负重会影响孩子腿部的发育,孩子会更容易出现O型腿。而且孩子月龄太小,对腿部的控制不好,站立的姿势不对,会进一步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一般来说,等孩子会爬之后,可以自己抓着东西站起来了,才让孩子学站学走。

4、避免让孩子使用学步车

由于学步车的构造会给孩子一些不适当的支撑,让孩子不能以正常的姿势学走路。而且学步车也会妨碍家长观察孩子学走路的姿势。


因为孩子在胎儿阶段退市环抱状,出生后需要不断的锻炼调整,开始走路阶段腿都会有些弯曲的,等体能增强后就能恢复正常呢,11个月开始走路不算早,而且不是早走路容易弯,而是开始走路就是弯的。宝妈不用过于担心。如果真是罗圈腿的话就应该是缺钙。


罗圈腿多与缺钙、走路早有关。专家说,除了非常严重的畸形可能是遗传造成的罗圈腿,绝大部分罗圈腿主要由以下三种原因引起:

1、生理现象。婴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经历从膝内翻到正常,再转变为膝外翻再到正常的过程。一般来说,新生儿是膝内翻,也就是所说的罗圈腿,至2岁时接近正常;2岁后逐渐成轻微的外翻,至10岁再恢复正常。

2、过早走路。过早走路导致罗圈腿是因为幼儿腿部骨骼钙化不够,腿骨较软,过早走路容易导致膝关节变形内翻或外翻,形成罗圈腿或X形腿。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发育情况,适当掌握婴儿的走路时间,切不要操之过急。

一般情况下,9~10个月的宝宝逐步学会站立,扶着东西可蹒跚地走步;到1岁时可以独立走步。有的小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比以上规律稍早些或稍晚些。

3、缺钙

缺钙有2种可能:

(1)身体缺乏维生素D导致幼儿患佝偻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缺钙;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

(2)可能是幼儿在0~2岁期间生长发育非常快,骨骼需要的钙量较大,幼儿钙量不足导致缺钙。


亲,没听说过宝宝走路早会引起O形腿这个说法,只是宝宝刚学走路时你得给宝宝查一下微量元素,看看宝宝缺不缺钙,如果宝宝缺钙给宝宝补点钙,平时多带宝宝晒太阳,只要宝宝不缺钙就不会O形腿。

宝宝过早的学习走路是对骨骼有一定的影响的,最好是先学习爬。让宝宝多爬得一段时间对宝宝发展有更多益处。


宝宝有罗圈腿与走路迟早没有多大关系,罗圈腿大多是因为宝宝缺钙造成的。

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缺钙佝偻病的原因,和一些特殊的习惯造成的。

宝宝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种营养素都要求极高,很容易就会缺乏,宝宝缺钙是常见现象。所以,一定要给宝宝补钙,补钙的同时要注意添加维生素D,才能够促进钙的吸收。

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造成宝宝罗圈腿,比如:宝宝很早就坐进了学步车,学步车的高度和宝宝不协调,宝宝的腿长时间在学步车下弯着,就会造成宝宝罗圈腿。学步车太高,宝宝的脚够不着地,学步车太低,宝宝就会弯着腿行走。另一个是宝宝长期穿尿不湿,这个很明显,如果没有穿尿不湿,宝宝的两腿不会是分开的,是正常直立行走,而长时间穿尿不湿,就会影响宝宝的腿型,造成罗圈腿。

要查宝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罗圈腿,可以检测微量元素,看是否缺钙,给予早期干预。

治疗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D,较中度的病例可口服维生素D,重度的可以注射维生素D,可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

宝宝一定要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补钙方式。

鱼肝油务必保证每天一粒,如果今天忘了,第二天就要吃两粒了,这样才能确保每天一粒。鱼肝油和晒太阳要互相结合和互补。

宝宝适度锻炼身体,也不要活动量太大,循序渐进,坚持时间。

生活习惯造成的罗圈腿,要注意改变宝宝的习惯。不坐学步车,少穿尿不湿。


很容易就会缺乏,宝宝缺钙是常见现象。所以,一定要给宝宝补钙,补钙的同时要注意添加维生素D,才能够促进钙的吸收。


谢谢你的邀答!其实一般两岁以内的宝宝走路多少都会有“罗圈腿(O型腿)”的生理现象,医生的专业叫法是膝内翻,在两岁以后会随着骨骼的发育慢慢长直。过早走路,对宝宝骨骼发育多少会有点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不过作为父母,如果宝宝过早走路还是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的站立,做一些游戏或抱着分散宝宝走路的好奇,小心适度就好。祝宝宝健康成长!


你好,感谢邀请,我是从业6年的儿童康复治疗师,太早走路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从婴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来说,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从婴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来说,太早走路,违背了宝宝从翻身,会坐,会爬,会站到会走的规律。孩子3个月翻身,6个月腹爬,7个月坐,8个月爬,10个月扶站,12个月独站,12个月后独走,都是遵循了神经发育学,与肌肉骨骼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使用学步车,就违背了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过早的步行会导致孩子还没有做好核心肌肉的准备,肌肉力量也没有达到支撑全身重量的,过早给关节过度的压力,易引起骨骼的变型,时间长了,容易出现病理性“o”型腿,加上学步车的帮助,宝宝自己不控制平衡也不会摔倒,不利于独立行走及平衡控制,也会影响宝宝身体肌肉的正常发育。

步行需要具备几点:躯干的核心力量要好,身体的协调性要好,平衡协调要好,双下肢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撑自身重量,踝关节的控制要好。太早走路的话,双下肢没有足够步行所需要的力量,从而也导致躯干的核心力量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走路也左右摇摆,骨骼也会变形。

我们人类的步行,是经过长久历史进化而来的,步行是生长发育中很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刻意的学习或是训练,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帮助,这样反而影响了整体的发育,甚至会造成躯体的变形,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目前没有任何专家证明,孩子x型腿和o型腿与孩子走路过早有直接关系,只能说某些人有这方面的推测,但是也没办法证明大龄孩子或成年人的罗圈腿与走路过早有关。

相反的孩子过早的被家长朋友有意识的扶着走路,由于孩子爬的时候,视线比较近,影响倒是不大,过早的扶孩子走路,由于这个时候他的视力不好,为了能看清事物,他可能人为的睁大眼,调整焦距,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视力问题,对眼睛发育不好。

所以本着为孩子一生着想的出发点,我们家长朋友不要过早的去扶着孩子让他学走路,孩子翻身、坐立、走路,都有一个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阶段,他自己就会了。

什么是膝盖内翻和膝盖外翻?

O型腿和x型腿这两种腿型,其实就是传说中的膝内翻和膝外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下肢畸形,膝盖内翻和膝盖外翻可以分为发育性膝内翻和膝外翻,还有病理性的膝外翻和膝内翻。

发育性膝内翻和膝外翻,是由于下肢站立负重后,大腿维持关节的肌肉还不够发达所产生的异常,这种畸形会累及双侧,膝盖内翻和外翻大多数是发育性,也有少数是患有佝偻病所导致,还有些是先天性的畸形,骨骺损伤,骨折畸形愈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

膝内翻和膝外翻的症状

膝外翻患儿平卧双下肢自然位伸直或双足着地站立,双膝内侧紧密靠拢,双踝内侧间距加大,步态不灵活,走路时双膝内侧相互摩擦,双足间距加大故称“X”形腿。严重者可并发髌骨向外脱位。

膝内翻的临床表现与膝外翻相反,双足靠拢后双膝内侧间距加大,双下肢呈括弧状,也称“O”形腿。

X线片上测量正常男性股骨与胫骨轴线之间向外角度为4~7度,女性59度,大于此角为膝外翻,当股骨胫骨轴线为0度并向外侧成角时为膝内翻。

下肢发育的三个阶段

一般孩子的发育过程会经历这三个阶段,0-2岁生理性膝内翻,2-7岁生理性膝外翻,7岁后之后正常的6°膝外翻。也就是7岁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两岁以内多数孩子孩子早期的“O型腿”都是属于生理性膝内翻,是下肢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两岁以后多数孩子的膝内翻能得到自然的纠正,一旦孩子膝内翻得到纠正后,双下肢的发育又向膝外翻发展,“X型腿”则更常见,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双腿则慢慢变直,“X型腿”得到改善。直到7到8岁以后下肢形状逐渐稳定,这就是生理性的膝外翻不需要纠正。

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发育性的膝内翻和膝外翻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三种:膝、踝间距5厘米以下为轻度,5~10厘米为中度,10厘米以上为重度。一般情况来说,会走路之前的膝内翻和膝外翻不需要治疗,会走路之后的膝内翻和膝外翻,需要对照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均需要治疗,尤其是中度以上的情况。

提醒注意

怀疑孩子有膝盖内翻和膝盖外翻的问题,一定要得到专业医生的全面检查,确定发病的原因和类型,然后听取医生的意见,看看需不需要治疗和矫正,如果需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量不要自己去购买矫正设备矫正。


我身边很多新手妈妈,都非常关心宝宝走路的问题,害怕宝宝走路早会造成罗圈腿。今天我就统一来回答一下,宝宝走路的问题。

可能造成孩子罗圈腿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很多情况下,孩子罗圈腿是遗传的。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罗圈腿,要注意问下老人,家里的长辈,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子。

2.走路太早

孩子走路过早、站立过早确实会影响到宝宝的腿骨发育,所以建议顺其自然,宝宝如果有强烈需求,要走路或站立,就让宝宝走。如果宝宝还小,不想走路,家长不要强行干预。

3.走路姿势不对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买学步车,但是有的孩子因为用了学步车,开始喜欢“踮脚尖”走路了。这种情况下要及时纠正。

4.缺钙

缺钙也可能影响到宝宝走路。如果缺钙的话,宝宝的肌肉张力不够,无法支撑。

建议:

宝宝走路早可能影响孩子罗圈腿,但不是全部。有的孩子天赋高,就是比别人说话早、走路早。家长们要注意关注孩子走路的姿态,及时纠正。

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小果育儿管家,胎教育儿,我们一家人的事。


原始地址:/tuijian/1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