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的书刊是不是数字信息资源?为什么?

纸质的书刊包括报纸、图书、杂志等,也是数字信息资源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一是纸质书刊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永久性。只要条件好,纸质书刊就可以永久保存下来,人类源源流长的文明成果,大量的文化遗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通过纸质的书刊记载和保存的。像世界第一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达1.62亿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也达3600册以上,居世界第十位。

二是纸质书刊携带方便,且具有珍藏价值。许多中外知名的名著,都是用金银、铜板、丝绸做出来的艺术品。

三是阅读时间随意并可间断性。

当然,纸质书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保管、存放不便;存放空间大;投入资源多;出版、印刷、发行等成本高、时间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存储和载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有的纸质载体独揽天下的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发展到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知识经济形态。传统纸质的书刊被赋予了新的载体形式,出现了一种更经济、更便捷的形态----电子书刊。

电子书刊除了可以有传统的文字说明外,还可以开口说话,做出动作。电子书刊的载体有软盘、照片光盘、集成电路卡以及网络出版物等。

因特网的出现,使得出版业又面临一场以电子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大飞跃。目前几乎所有报纸、期刊、杂志都已电子化,并已上网服务。例如《人民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电子书刊不仅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具有检索方便、纸质成本低、售价低廉、较强的时效性、可以及时更新。

尽管电子书刊发展迅猛,但是我认为纸质的书刊与电子书刊会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是的可以借鉴前人好的文化


确切的说,它是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种,但是它不能取代其他媒介。

就现在发达的互联网科技而言,纸质媒体因其传播速度较慢,所以也有一些说法是纸质报刊不能作为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种。

然而实际上,即便现在信息在网络上传播速度快、覆盖人群规模大,也不能撼动纸质报刊可作为数字信息资源参考的地位。


纸质书刊是指各大新闻界的报纸,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军军事报、各地区、地区市的报纸等等,还有各类刊物和出版的书籍。数字信息是通过各大网站平台,它有官方网站和自媒体网站向公众传播信息,使读者在电视、电脑、手机上都能够看到和学习。所以说现在传播读者信息的就是两种,纸媒体和网络传媒。


现在的纸媒已数字化了,因为现在的纸媒全部参与网络,既有网络版,又发行纸质的传统媒体,譬如人民日报,既有网络版还有传统的纸质邮寄,还有新闻客户端,微信客户端,微博客户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化,现在大多数纸质媒体是这样(除个别刊物半数字化,因他们为了经济利益没有开通,数字化传播,但也逐步开始数字化订阅了)。所以纸质媒体,在近几年基本全部数字化了,所以也是数字化资源。有些还把他们前几年没有实现数字化的媒体进行了数字化整理上传。

但较早时期的一些传统纸质媒体不是数字化,还是纸质订阅,保存也是纸质保存,也无法网络搜索其资源,所以他们就不是数字化。(仅参考)


【传媒业态类话题】

谢邀。纸质媒体数字化重要的分野是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数据库的推广和促销,见广州市花城区官网可以经百度任意查阅,就无功也受禄地分享若干时间。以为这待遇可以久长,至少比国家图书馆限制放松挺大,不必拘泥于特定时空,拿来主义和为我所用。

从1979年起为编书就经常跑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好些人不知道,新闻出版事业的众多传媒机构,凡是称中国和人民社的皆为国家和省级单位,而称北京的为国家的、称首都的为北京市属。上海图书馆比较特殊的是民国资料众多,且有电子化细目可查。

这里,我所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对我几十年专门研究一一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的李又然部分,都起到各自不可替代的资料信息作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缩微制品,首都图书馆的更新版本,上海图书馆的电子查询,均有数据云。

我入职报刊社历经和见证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全过程,也是纸媒向电媒过渡和反哺的全过程。感谢我原单位的同事加朋友们,最早将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文字刻成光盘,而近20年所写的Word、出书的同时都被转成PDF存入大小U盘或可移动硬盘,想用就调出。


原始地址:/tuijian/3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