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喝多了会肾衰吗?

水喝多了会肾衰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源”到底是多少,就像题主所提问的那样,水喝多了会肾衰吗?

其实水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存在两面性的,也就是说水喝多了也不行,喝少了也不妙。那么到底人体每天要喝多少水才算合适呢?

根据肾脏的结构来算,一颗健康的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而每个肾单位又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每天人体肾脏所滤过产生的原尿高达180升,但是能排出体外的却仅仅只有1-2升左右,也就是说人体每天喝进去的水量在起到交换平衡时也要与排出的尿液保持平衡关系。因此,按照这个比例来换算成人每天饮水的量要保持在1-2升,最多不能超过2.5升。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人来说根据以上这个平衡点来喝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超过这个量也不是好事,人体的肾脏每天所工作的量也是与人体血液总容量有一定关系。如果超过这个量必然会对肾脏造成一定压力,对患有肾病的朋友有来说这个量就更加要注意了。

前面说水喝多了也不行,那水喝少了呢?

当然也是不行的,人体每天生理代谢都是需要水作为基质,没有了水作为平衡基质那细胞就像干了的葡萄一样失去原本的价值。再者人体每天散热,也会带走一定水分,所以,一定要记得主动喝水补充水分!

我是“杨医生说”,有问题欢迎关注,咨询!


其实,每天喝太多水对健康是有一定危害的,容易伤肾,可能造成肾虚,憋不住尿等等。

而且现在人光图快和量,灌水如牛饮,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胃中有大量的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变成身体可以吸收的体液。身体也会因为饮水过多而导致钠离子流失,体内机体调节系统失调;甚至可能导致人体因饮水过量造成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

正确的喝水应该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

喝水其实还有一个小讲究,就是会喝水的人,可分为三次喝:

1、临睡前喝200~300ml的水,睡前喝水可以使血液稀释,对冠心病、脑梗的病人有好处,不过切记不可喝太多。

2、夜间小便后喝两三口水,大约50ml左右即可。

3、晨起喝300~500ml水,可以补充人体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从尿、皮肤、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刺激胃肠的蠕动,清洁肠胃,冲淡胃酸,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等。

最后,一个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视气候、温度、身体状况和工作条件而定。一般来说,一个人每天要从体内排出约2.5kg的水,绝大部分需要通过喝水和食物来补充,因此每天要喝2000ml以上的水才能保持水分的平衡。那如果是250ml的水杯,也就是所谓的8杯水,但是如果你是400ml甚至更大的水杯,你则可以自己计算一下。

不要再认为喝水越多越健康。


慢性肾衰是肾脏病发展到后期时的一个病理状态,肾衰竭的发生是有很多因素的如饮食不合理,滥用药物导致肾毒性出现等因素,不过一般情况下喝水多是不会引起肾衰竭的。多喝水有利于促进我们体内的血液循环,辅助体内毒素的排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太过多的喝水,一是过量大量喝水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二是也会增加对肾脏的负担和工作,所以平常正常喝水即可,不用限制饮水。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拿着奶瓶,追在小孩子后面跑,让小孩喝水,但很多小孩只喝两口,又去玩了,甚至根本不喝。

让孩子喝水,是很多家长头疼的事。但有些孩子,根本不用家长催,自己主动喝水,而且喝得很多,家长觉得很得意:孩子太懂事了。

但是,小孩喝水太多是好事吗?不一定。

首先我们要看,孩子为什么会主动喝水,而且喝很多,肯定是因为孩子太渴了。那么,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渴呢?运动量大是一方面,但也不能排除病理改变的原因。

因为其他疾病也会引起孩子饮水过多,比如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但如果发现孩子饮水与平常不一样,异常过多饮水,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尿检和B超等检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旦确定孩子患上了小儿慢性肾衰,那么过多饮水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从而加重病情。

任何异常的现象,都要引起十二分的注意,如果能够在萌芽阶段解除疾患,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好事一件。


喝水过多一般不会导致肾衰竭,适当喝水通常能够促进体内毒素以及废物的排出,而且还有助于维持水以及电解质平衡,并且还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因此并不会引起肾衰竭。但是平时也要控制饮水量,避免喝得过多,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水中毒。肾衰竭一般是由于糖尿病或者是高血压所致,还有可能是因为肾毒性物质或者是药物过敏所致,如果是患有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可能会引起急性肾损伤,从而会引起肾衰竭。


我是肾病医生王伟,10余年肾病临床经验,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肾病。有问题随时评论或私信

1.不会导致您出现肾功能衰竭,只要不是摄入水的量过大,你的身体不会有什么坏处的。所以如果平时喝水多,并不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就不会有问题的。

2.饮水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病程早期,肾实质结构正常,肾脏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维持肾小球滤过率基本正常,如机体血容量未得到纠正,则进展致肾小管细胞损伤,出现肾脏功能受损,甚至肾脏衰竭的情况。

我是肾病医生王伟,10余年肾病临床经验,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肾病。有问题随时评论或私信


回答:

水对人体新陈代谢和营养物质运输都有重要作用,保持正常的饮水量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正常人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结石患者每天饮水量要3000毫升。肾脏具有强大排水功能,最大利尿时可达到16ml/分钟,每天可达2万毫升以上,因此大量饮水会加重肾脏负担,但不会引起明显的肾脏损害。喝水过多主要会加重心脏负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饮水过多会引起心衰,需要限制饮水。


喝水是一种很好的排毒方法,但是如果长期饮水过量也是会造成肾脏负担加重,导致肾衰竭的发生,每天饮水的量应该要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这样既能满足身体需求,又不会影响健康。建议平时放松心情,保持乐观情绪,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

喝水喝多了会肾衰吗?

关于喝水,估计很多人都了解一些,但是估计没有多少人了解的很全面。今天我来分析一下喝水喝多了会不会引起肾衰。

1.喝水喝的太多也会引起肾衰: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肾脏可以滤过水,而把里面的营养物质重吸收,但是如果喝水喝的太多的话,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一时半会可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长期喝太多的水,容易引起肾衰;

2.千万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才喝水: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渴的时候就不会喝水,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真正到口渴明显的时候,人体是很缺水了,所以才会提醒你渴了;这种情况下对肾脏也不好,因为体内缺水会造成肾脏的供血减少,不利于肾脏维持正常的功能;

3.正确喝水有益健康:

我们正常人每天的需要水的量大概是2000ml,这里说的2000ml是包括我们直接喝进去的水和食物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水;这里需要注意喝水尽量不要选择一些饮料,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而且它容易制得;喝水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次性不能喝太多,否则会使尿量增加,而且还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每次可以喝水140ml,多次少量饮用;喝水太多虽然会引起肾衰,但是真正是由于喝水太多而引发肾衰的案例是很低的,而且很少有人能达到喝这么多的水造成肾衰。

4.需要注意,某些人群是不适合多喝水的:

有一些人可能心衰或者肾衰竭,这类人都不适合多喝水,因为这时候多喝水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从而加重心衰;而对于肾衰竭的病人,他们的肾脏的滤过水的能力下降,如果这时候多喝水,会造成水分拍不出体外,不仅加重了肾脏的负担,而且还能引起明显的水肿。

最后小结:多喝水一般是不会引起肾衰的,但是也不要喝太多的水,成年人每天喝2000ml的开水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在肾病患者的日常调理过程中,喝水也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水,喝水会不会引起肾病加重呢?

既然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水,当我们出现肾病时,多喝水岂不是加重了肾脏负担?,这样会不会导致肾衰提前到来呢?,答案是:不一定,肾脏的主要工作的确是排水,但它每天能从血液中滤过180升原尿,并将其浓缩成1000-2000毫升尿液,工作量非常庞大,相比之下,我们每天喝的那点儿水根本不够肾脏塞牙缝的,但当肾脏严重受损,滤过功能严重下降时,多喝水就会对肾脏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那些少尿(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出现高度水肿的患者,喝水就需要“量出为入”了

这4类人多喝水,肾脏将被“摧毁”!临床上,喝水有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的人大致有四类:

1、严重贫血大量饮水会使得血液进一步被稀释,加重贫血,引发脏器缺血以及心衰等。2、严重水肿大量饮水的话确实会加重肾脏的水肿,甚至由于腹水的增加压迫肾脏和肾脏本身的间质水肿加重会导致少尿无尿的急性肾衰表现。

3、出现大量尿蛋白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严重,盲目多饮水可以导致肾脏滤过增加,尿蛋白漏出增加,会加重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损伤,导致肾病加重,同时也会加重低蛋白血症,导致药物效果降低、容易感染、水肿加重、容易发生肾前性的急性肾衰等危险几率增加;

4、少尿无尿此时患者的肾功能剩余无几,每天的尿量甚至在100毫升以下,这就就必须得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水肿、心衰。

对于不少人来说,“限水”就是很令他们头疼的一件事,比如透析患者。当然,如果身体排泄水分的功能基本正常,又没有上述提出限制饮水的问题存在,此时医生还会是会鼓励你多喝水,尤其在感冒、发烧、出汗多、尿酸高、肉眼血尿、结石以及造影检查前,都需要尽量安排白天多喝水,睡前少喝。


原始地址:/tuijian/3409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