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忍辱负重义薄云天
“侠王”的称号是文学作品的塑造,并不是真实历史上记载出现的,(允祥是雍正继位后,为避讳雍正名讳而改为允祥,死后被改回胤祥,这里统一说胤祥)虽说胤祥文武双全,但是并不像《雍正王朝》中演的那样多次带病打仗,事实上胤祥在雍正继位之后总理朝廷各项事务,被称为“贤王”更为恰当。
胤祥的一生辉煌过也落魄过,最后踏踏实实的为雍正办事,可以将他的一生分为两部分来说:
康熙年间: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个儿子,母亲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母亲是满洲镶黄旗包衣人(包衣阿哈是满语音译,即是家奴,简称包衣),在康熙的众妃子中身份是最低微的一个,但是胤祥却深受康熙的喜爱,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废太子事件之前,这十年里,康熙帝只要出京,就必定会带着胤祥,盛京谒陵,祭泰山,受宠程度这在皇子中是罕见的,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也曾说过十三子胤祥独受皇帝钟爱,前途无量。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受第一次废太子事件的影响,这个以往康熙心中的宠儿突然变成了康熙最讨厌的儿子,康熙甚至在胤祥请安的折子里回复道:“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到底胤祥在这场太子风波里充当了什么角色,能让康熙如此的愤怒和失望。
胤祥和雍正胤禛一直都是铁哥们的关系,从雍正上位后即刻重用胤祥就可以看出,当年在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胤祥必定是受人陷害,而且很可能是大阿哥胤褆所为,当年太子越来越膨胀,被康熙所不喜,大阿哥瞅准机会,用魇镇的方法谋害太子,而十三阿哥胤祥当时受宠的程度在皇子中是独一号的,被认为是皇位很有利的争夺者,胤褆为了一劳永逸,很有可能设计将胤祥一起拉下马,为自己夺嫡扫平障碍。
也有一种说法是,胤祥在废太子中上下活动,觊觎储位,被康熙察觉后开始讨厌胤祥,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如果胤祥争夺过储位,以雍正的作风,就不会重用他,甚至下场可能很惨,参考雍正其他兄弟的下场,胤祥绝对是雍正心中的好兄弟。
雍正曾在继位后说过:“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说明雍正对于当年胤祥受冤枉的事一清二楚。
雍正年间:
雍正继位后,立马把胤祥认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并晋升和硕怡亲王,基本上把全国大小事务都交给了胤祥,胤祥也是尽职尽责,将各项事务处理的妥妥当当,主要功绩:
1.治理水患
2.为国举贤,推举了很多年轻位卑的优秀人才
3.亲自审理案件
4.设立军需房,有效的保证了对准葛尔用兵的军事供应
5.对武器的制造亲力亲为
胤祥对雍正朝的功劳极大,成为大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可惜的是,这位雍正王朝的中兴大臣,积劳成疾,在雍正八年去世,上谥号为“贤”,并将其名允祥改回胤祥,这是清朝头一回的。
胤祥这44岁的一生辉煌过,也失落过,能在雍正朝大展抱负,为雍正朝的前期稳定局面起了关键期的作用,积劳成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中,无愧于“贤”这个称号,可以称之为“贤王”
传位給十三,清朝更好
《雍正王朝》,《李卫当官》都显示了胤祥十三爷可谓侠王称号当之无愧,为雍正登基做出了贡献!
提起怡亲王胤祥,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中的形象都是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被人称为侠王。我们都知道影视剧中的大多数都是夸张的,并不代表真实的历史。那么是历史上真实的怡亲王胤祥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怡亲王胤祥的侠王名号,是否当之无愧呢?
历史上真实的怡亲王胤祥是一个隐忍,淡泊名利的人。先来说一下怡亲王胤祥的性格中为什么会有隐忍。十三阿哥胤祥最初很受父亲康熙皇帝的宠爱,康熙皇帝每次出行塞外,身边必然带着胤祥。康熙皇帝之所以宠爱十三阿哥胤祥,主要是因为胤祥除了文武双全外,还十分有办事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过康熙皇帝对胤祥并没有宠爱几年,后来更是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就冷落了胤祥,不仅冷落还没有任何的重用,一直持续到康熙皇帝去世,十三阿哥胤祥在这样不受重用的压抑之中,逐渐磨炼出了隐忍的性格。
还有一个事情,也可以表现十三阿哥胤祥的隐忍性格。胤祥早年期间,腿部生了毒疮,这个毒疮发作起来,腿会十分疼。十三阿哥胤祥在如此疼的情况,也依然选择了隐瞒了一年之久。后来忍不住后才选择宣召太医来看,在太医来看的时候,也没有说任何哀怨的话,因为十三阿哥胤祥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乞求父亲康熙皇帝的垂怜。即便是后来成了怡亲王,得皇兄雍正皇帝的宠爱和重用,怡亲王胤祥身上有什么病痛,他也会选择忍住,即便是后来疾病缠身,他也依然选择继续处理朝政。
而怡亲王胤祥淡泊名利的性格,则体现在他很少会留下自己的画作和诗作。大多数的文人雅士都会选择在留下很多的画作或是诗作,希望能够留名青史,有这样的行为也很正常。不过胤祥却有不同的做法,他很多会留存自己画过的画和写过的诗,这也导致他的画作和诗作留在世上的少之又少。
虽然他不喜欢留存自己的画作和诗作,但是却影响他喜欢收集别人的诗作和画作,另外对于皇兄雍正皇帝的赏赐,他大多数的时候也是推辞不受的,因为胤祥对于赏赐以及财富都看的十分淡。
胤祥在四阿哥胤禛继位后,得到重用,被雍正皇帝封为怡亲王。得此重用的怡亲王胤祥,全力报答皇兄雍正皇帝对自己的重用之恩,怡亲王胤祥也是唯一一个雍正皇帝特准不用改名字避讳的人。怡亲王胤祥凭借自身的高能力,帮助雍正皇帝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事情,因此雍正皇帝更加的重用怡亲王胤祥。
之后雍正皇帝又将朝中大部分的事务全权交由怡亲王胤祥处理,胤祥也都处理得十分不错,尤其是在整顿财政和重视人才方面,怡亲王胤祥凭借认真负责且不姑息的态度,使得当时的财政有了很大的增长,怡亲王胤祥向雍正皇帝举荐了很多有才能但是地位不高的人才,是这些人才在后来都得到了相应的重用,也有效的帮助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因为早年的疾病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加上常年处理繁重的政务,使得怡亲王胤祥的病情加重,最终病逝,终年四十四岁。怡亲王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十分伤心,因为伤心过度,还生了一场大病。雍正皇帝生病之余,还命人为怡亲王胤祥修建陵墓,怡亲王胤祥陵墓的规格超出王爷陵墓的规格,陵墓极尽奢华。
修建陵墓的款项也是雍正皇帝的小金库中拨出的,因为怡亲王胤祥对于雍正一朝有着很多大贡献,被雍正皇帝赐予贤的谥号,不光如此雍正皇帝还加封怡亲王胤祥为铁帽子王,怡亲王胤祥这一脉在继承爵位时,不用按照规定依次往下递降了,怡亲王胤祥也就此成为了清朝的第九个铁帽子王,通过以上雍正皇帝对怡亲王胤祥的举动,可见怡亲王胤祥在雍正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真实的怡亲王胤祥,虽然不像影视剧中演的如此的侠肝义胆,但是对雍正皇帝这个哥哥却还是足够的重情重义,是个贤明且淡泊名利的好人。侠义精神呢,在真实历史上的怡亲王胤祥的身上也是有一些,只不过没有影视剧那样的夸张。
怡亲王胤祥对于身边的人,无论是下人还是地位较低的臣子,怡亲王胤祥都十分的尊重。怡亲王胤祥,即便是在当时已经十分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与重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和低调的态度。对于处在如此高位的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帮助雍正皇帝处理了如此多的朝政,立了很多功劳,多次获得雍正皇帝的赞赏,怡亲王胤祥也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依旧保持勤勉谦逊的态度。
正因为怡亲王胤祥有着这样好的品行,使得他最终成为了兄弟当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也为自己赢了在史书上的美誉。
“十三爷”胤祥忠肝义胆的形象,被《雍正王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历史上的十三爷,前半生可谓风云变幻,更突出了他的“侠”字,而后雍正继位,这位“十三爷”才声名崛起,叱诧一时,今天,丫丫就为大家揭晓“十三爷”胤祥是怎样的人,他又是为什么被称为侠王的:
替雍正受罚,圈进宗人府十三年
争夺帝位时,相比党羽遍布朝廷的皇太子胤礽跟手下能人众多的八爷胤禩,雍正手下信得过的人并不多,年羹尧算一个,十三爷胤祥算一个。
历史记载,皇十三子胤祥曾被圈进宗人府,那时正是雍正夺位最激烈的时刻,具体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而从雍正后来给予胤祥的悼词以及加上雍正即位后对胤祥的种种变现来看,这次胤祥被圈进,其实是跟雍正有极大关系的,胤礽事发,雍正被牵扯,那么就得有人替他背锅,于是胤祥自告奋勇前去顶嘴,宗人府十三年的生活胤祥守口如瓶,“士为知己者囚”,为了自己的大哥心愿受罚,无怨无悔,一个“侠”字,当之无愧。
雍正继位后的十三爷胤祥
雍正刚登基,在其他阿哥要么贬要么罚要么圈进的同时,册封胤祥位和硕怡亲王,而且古代一旦帝王登基,他的众兄弟的名讳都是要改的,然而,胤祥是唯一一个皇帝继位而不需要改避名讳的人,雍正本名胤禛,其他王爷阿哥都改为“允”,唯独赐“胤”给十三爷,不必改。
而且此后,在雍正的安排下出任议政大臣,总理朝政,掌管户部府库,整治吏治,配合雍正推行新政,追缴各部亏空,使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为之充盈。朝廷出兵西北,粮草物资供应千头万绪,“十三爷”出任首席军机大臣从中调度,出色地完成了后方支援前线的任务。
此后,十三爷胤祥便积极的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他的职务覆盖国家治理各个方面,革除积弊,推陈出新,使国家机器运转顺畅无阻,朝政管理井井有条。他的确是雍正得力的助手,难怪雍正讲“怡亲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为人低调谦逊,不居功自傲
与这些封赏名声相比,“十三爷”的“侠”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方面,在公务事上,他代表的事雍正,代表的是大清,所以威严霸气难免,但是私底下,胤祥是很谦逊低调的,他并不会因为自己为朝廷为雍正办了多么大的事情,居功自傲。
作为清朝雍正时期“最牛”的王爷,他的封赏最多,而他拒绝的次数也是最多的,雍正本想拿亲王的俸禄23万两银子在给胤祥,但是胤祥坚决不要,最后只要了13万两。雍正又命令原来只归胤祥兼管的佐领人丁全部划归怡亲王府属下,又于亲王定额之外增加一、二、三等护卫共17员,仪仗中也增加豹尾枪、长杆刀各二,以突出他的与众不同。又特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但是胤祥不接受,雍正也不好勉强,最后给他增加俸银10000两。
雍正多次为他封赏,胤祥死活不要,而且虽然胤祥手握重兵,但是他却十分安分守己,忠于雍正。
从这些可以看出:“侠王”二字,十三爷当之无愧。
真实的十三爷,先说开心的,我也比较喜欢十三爷。
第一十三爷生于康熙二十五年二月,比雍正小八岁,生母是敏妃张佳氏,母家地位在康熙的妃子里算不上高,但也算可以,不幸的是张佳氏就是身体不好后来早早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十三爷最大,只有十四岁,也正是这样,康熙帝怜惜十三爷年幼,让雍正的生母照顾十三爷,还让雍正负责他的数学,朝夕相处拉近了两个人的关系,形影相依,十三爷写的诗常向雍正请教,后来雍正把他写的诗装订成册,还亲自作序。这也是他们一生的情谊所在。
第二十三爷早年深受康熙喜爱,但是转折点就在康熙47年一废太子的时候,具体情况已经失落于历史长河里,有的说,为了帮雍正夺位,他承担了后果,有的说,太子帐殿夜警事件中他是其中告密者。就在此时夺嫡过程中,十三爷失宠于康熙帝,被圈禁了十年,于是他基本在康熙帝的晚期是销声匿迹的。这里也交代一下,他就在圈禁期间,身体健康也是每况愈下。
第三雍正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首席总理事务大臣,封为怡亲王,成为帝国的第二号人物,深得雍正的信任和倚重。雍正称他为,柱石贤弟。各种加封已经到了人臣的极点。他也为雍正一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他英年早逝,雍正伤心难过,说天塌下来了,死后也是各种哀荣。他们是君臣,更是兄弟,这一对兄弟是情深意重。
当然不是当之无愧了。
康熙的众多儿子里,有四个在爵位前面加上了绰号,分别是:
雍正是冷面王,八阿哥是八贤王,十三阿哥是侠王,十四阿哥是大将军王。
唯有“侠王”的绰号,显得最是不伦不类。
王爵,属于统治者体系中最高等级,仅次于皇帝。而侠则是以武犯禁的典型。这是两个对立的价值体系。
把对立的王与侠配在一起,还有比这个更中二的吗?
至于说到十三是怎样的人,按照他一生的轨迹来看,基本是:低开高走,中途震荡,尾盘拉升。
胤祥有两个唯一:
1、清朝唯一不避皇帝讳的臣子——皇帝叫胤禛、他叫胤祥。和皇帝一个姓,还一个辈字,名字里就差一个字。这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在其他朝代也不多见。
2、清中期唯一的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一共十二个,其中清初八个,那是因为晋升的机会太多。而清末的三个(恭亲王、庆亲王、醇亲王),则是在多事之秋,浑水摸鱼的机会也多。
唯有王朝中期,能得到一个铁帽子王的爵位,实属罕见。不止如此,胤祥还是在雍正刚刚即位后,就被晋封的。甚至,胤祥生前雍正还多次要求再给胤祥一个儿子升为王爵。这等尊荣在清朝也是唯一的存在。
那么,胤祥凭什么?可以把他的一生分为三段。
先说说,胤祥是怎么低开高走的。
胤祥的出身低。因为他的生母家族,既不是满洲贵族世家,也不是当朝的高官显贵,而是包衣出身,且早逝。这样的出身,如果不努力自然被落在后面。
好在胤祥早慧,这在当时的人们就有记载。随之得到康熙的肯定,认为他长大后“可堪大用”。所以,在康熙的历次出巡中,总会把胤祥带在身边。
此为,胤祥最初的低开高走。
之后,胤祥却转为了中途震荡。也是因为这段中途震荡,让小说家们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才有了胤祥“侠王”的称号。
小说或影视剧里,将太子胤礽被废时期,胤祥也被长期圈禁,称作康熙对这个耿直的儿子,做出来的保护措施。因此,耿直的标签贴到了胤祥身上,进而将之称作侠王。
但事实上,胤祥并未被长期圈禁,甚至圈禁都不一定有。但胤祥确实受到了冷落。因为在康熙四十九年,康熙曾在其他阿哥请安的折子上评价胤祥:
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
而之前明明是每次出巡必有胤祥,且被评为“可堪大用”。为何一前一后反差如此之大?
再有,康熙曾经两次分封皇子。第一次分封,胤祥不够岁数,错过。第二次分封,胤祥已经二十三岁了,却被跳过。
而这第二次分封,是在康熙四十八年。
再把时间往前倒,会发现第一次废太子时,是在康熙四十七年。
正是这一年,胤祥被大阿哥陷害,受到了康熙责罚。也就是说,胤祥是随着太子胤礽的倒台,受到牵连,才失宠于康熙的。
康熙四十七年,是胤祥由低开高走到中途震荡的转折点。
在此之后,胤祥确实受到了康熙的冷落,宠遇不再。有人以此认为其被圈禁。实际上,胤祥的情况比圈禁更差。因为胤祥在当时得了鹤膝风,也就是关节炎。胤祥因此行动不便,也就犹如圈禁。而这时候的胤祥也就是二十出头,所以在后来雍正也曾说他经历比较少。因为这之后的十多年,胤祥一直被病痛折磨。
关于胤祥受到康熙责罚的原因,在雍正登基后,已经给出了答案:
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
也就是说,皇考(康熙)随即查明真相并原谅了胤祥(鉴宥)。
证据是,就在之后的康熙五十年,十三阿哥胤祥与年纪相仿的十二阿哥胤祹,同时分户。而分户所得到的,与此前的八、九、十阿哥,相同。这也就充分说明了胤祥并没有被圈禁,是自由身。且与其他皇子是一样的待遇。
到了胤祥人生的第三段,便是尾盘拉升。
这尾盘指的是,雍正登基之后的八年。雍正刚刚登基,就把在康熙朝爵位不高的胤祥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算是连升三级。又将胤祥委以重任。
而问题的焦点,也是在此。这一系列的操作,被认为是胤祥当初替雍正扛雷,才被幽禁。这些高官厚禄,也是雍正做出的回报。
可事实上,胤祥之所以能被迅速提升,也是因为雍正身边真的没有几个得力且信任的人。
允祥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一面是大臣,一面是雍正。这个位置不好做,首先是皇帝要信任,其次也得大臣们信服。
可以说,雍正唯一信任的也只有允祥。
原因也很简单,两个人关系太好了。这在清朝也是难得一见的。朝鲜使者曾经记述,十三的丧礼上,官员们哭得悲伤的,会被升官;哭得不悲伤的,会被罚。
雍正比胤祥年长八岁。自幼朝夕相处。按雍正自己的话说:
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可以说,这两个人从小就绑在了一起。
而胤祥也在雍正朝,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
自朕登极委用至今,凡有交付之事皆能勉竭血诚,王本无所经历之人,而办户部繁乱流弊,俱为井井有条。
可以说,胤祥的一生,还是活在王权的体系里。领导(雍正)信得过,自己也有能力,是个好干部。但,并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侠气”。
常务副皇帝,你以为开玩笑呢
总的来说,十三爷允祥的地位与《雍正王朝》里的地位是一样的,但是他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我们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十三爷是怎么样的。
允祥在军队里并没有那么高的威望
在《雍正王朝》里面,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衙门,很多人都是十三爷带出来的,十三爷在军队的威望很高,所以十三爷在雍正继位,还有八王议政逼宫的时候,起的作用很大。
但其实上,在军队里面威望很高的人是大阿哥,而并十三爷,也就是将大阿哥的经历安给了允祥,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电视剧第一集康熙四十六年,这个时候允祥只有二十一岁,自然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军队经历。
雍正能够继位,在军队上面,主要还是依靠九门提督隆科多,还有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帮助。
允祥的武艺怎么样?
清朝皇子除了文化课之外,还必须学习满族传统的射马射箭,允祥在这一方面是学得比较不错的,精于骑射,并且百发百中,另外,允祥也十分勇敢,有一次狩猎的时候,突然跑出一只老虎,被允祥利刃杀之。
另外,允祥还是个文武全才,棋琴书画,对联,是样样精通,雍正继位之后,很多朝政是由允祥处理的。
允祥与雍正的关系怎么样?
电视剧里面有一点,是很真实的,那就是雍正与允祥的关系十分好,雍正比允祥大八岁,允祥的算术还是雍正交的,而每次随康熙到塞外狩猎的时候,两兄弟都是形影不离的。
再加上允祥支持雍正,还有允祥在内政上面的出色才干,才会被封为铁帽子王爷。
允祥并没有被圈禁十年
电视里,允祥被圈禁十年,一直到雍正继位的时候,才放出来,但其实上,允祥并没有被圈禁这么久,主要是生重病了。
总的来说,允祥并不是一个侠王,但是一个贤王。
我是晴空莽莽,我来回答。
康熙第十三子胤祥,雍正登基后的怡亲王允祥,去世后重新被赐还“胤”字。
胤祥出生于康熙25年,12岁后极为受宠,康熙皇帝无论是下江南还是北巡蒙古都带着他,可见重视程度。胤祥本人也极为争气,史载其“精于骑射,发必命中”,弓马娴熟,文武双全,具备满族巴图鲁的神勇。从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因何缘故受到波及,从此失宠还遭受圈禁,疾病缠身,直到康熙驾崩都没有得到多少重用。
雍正登基后立马任命允祥为四位总理大臣之一,并且封为和硕怡亲王。由于在康熙主政最后的十几年里十三爷遭受不少排挤和苦难,磨砺出坚强的性格,对政治局面有了一定深刻的认识,因此在雍正初期迅速地展现出自己的政治才华。
怡亲王允祥有识人之明。
皇权交替更迭,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康熙晚年朝野爆发出来的经济民生、军事兵权、刑狱等危机。胤祥化身救火员,先是处理好康熙、德妃(孝恭仁皇后)的丧事,马不停蹄地督管户部,参与西北军政大事(十四皇子胤祯交出的兵权),废寝忘食终究忙不过来。
这期间怡亲王允祥向皇帝举荐过不少良才,皆是从底层做起之后得到重用的。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自然要选拔为自己服务的下属,前朝那些摇摆不定的臣子不是被杀了,就是荣养了。诸如福建总督刘世明、陕西总督查郎阿、山西巡抚石麟、福建巡抚赵国麟等等主政一方的大臣都是在这一期间培养提拔来的。
怡亲王允祥是雍正帝最信赖的兄弟,一代贤王。
来自雍正帝的八字评价“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可以概括他生命最后8年的为人。
作为臣子“忠”毋庸置疑,父亲在位时默默无闻半辈子,兄长登基后获得诸多恩宠,怎能不鞠躬尽瘁?
作为弟弟“敬”爱兄长,也几乎得到了胤禛毫无保留地信任,与之对比强烈的是八爷党的悲惨下场。
作为贤王的所作所为,完美达成“诚直勤慎廉明”,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勤于国家大事,小心谨慎,公正廉明。其掌管的事务覆盖国家治理各个方面,革除积弊,推陈出新,让整个大清运转顺畅无阻,朝政井井有条,简直是全能!
是人都会有棱角,怡亲王允祥的棱角在康熙朝都给磨平了,虽然没有参与什么国家大事,但是站在角落里也是旁观者清啊。从小到大,从始至终坚定地站在四爷的背后默默支持,最终换来了人生后半段的光辉闪耀时刻,对他来说,大抵是值得的吧?
雍正登基八年,允祥积劳成疾不治身亡,雍正失去了最可靠的兄弟,朝堂失去了一代贤王。死后配享太庙,雍正亲自恢复“胤祥”的名字,谥号“贤”,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不降爵。
怡亲王允祥“侠王”的名号源于《雍正王朝》、《步步惊心》等影视剧,不过历史上的胤祥“侠王”之名也确实当之无愧。在人生的最后8年,允祥做过太多事:
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有功,这是为百姓民生;雍正对准葛尔用兵时,允祥调度有方分毫不错,也不曾向百姓摊派军需;允祥审理国家大案时,从来都是谨慎行事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后来的大清战神岳钟琪因汉人身份被嫉妒排挤,怡亲王上疏用身家性命为其担保。
在真实的历史中用“贤”字来评价允祥会更加贴切,影视剧小说中毕竟经过艺术加工了嘛。。
在清朝皇帝里,康熙后妃人数是最多的,仅陪葬在景陵的就多达55人,有如此多的妃嫔,其儿女就更不在少数了。
据记载,康熙的儿女也多达55人。而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在宫中的地位也不是最高的,她去世时,胤祥只有14岁,只得交由其他嫔妃代为抚养,而抚养他的妃嫔,正是胤禛的母亲。这种阴差阳错的安排,正好使得胤禛和胤祥二人自小感情深笃。
长大后的胤祥也很受康熙的宠爱,原因是:1、康熙为胤祥取名字,取的是《礼记·中庸》中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一句,因此可以看出,康熙对这个儿子是寄予厚望的。2、胤祥温文尔雅,十分乖巧。据说,有一回康熙在宫廷里召见自己的儿子们,要走的时候,诸皇子纷纷上前恭送康熙。
而胤祥因为年幼,根本没法凑到最前面去,所以他只能趴在地上,对着父亲走过的痕迹,边嗅边往前爬。这种恭顺和孝敬,让康熙得知后非常感动。
3、胤祥文武双全。胤祥自幼饱读史书,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而且他精于骑射,曾经手持利刃与猛虎搏斗,其英武勇猛可见一斑。至于《侠王》则是电视剧中对他的看法。
在正史中,胤祥在康熙废太子后,曾经短暂的被其圈禁起来。但很快,康熙又把他放了出来。但此后的十几年中,胤祥的行为一直未有历史记载。
有人猜测,胤祥是为胤禛“背锅”而遭到康熙圈禁的。如果这一点属实的话,那胤祥被称为侠王,乃是当之无愧的。“十三爷”允祥忠肝义胆的形象深入人心是拜电视剧所赐,他历史上前半生风云变幻,在雍正继位后被委以重任而叱诧一时。作为雍正的同父异母兄弟,他凭借其才干和人品赢得了雍正的好感和信任,成为雍正年间治国的股肱,享有“贤”王的美名。
允祥自幼被雍正生母扶养,其实雍正长期和他生母失和,反而和其养母佟佳氏亲近,所以这不是他们俩先天会走更近的理由。更多的原因是允祥性情仁和,才能出众,既擅长行诗作文,又能尚武骑射,这些特点连康熙都十分看中。
早些年康熙南巡时五次中有四次携他而往,还命他单独去祭拜泰山,这在封建王朝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雍正在潜邸时也是欣赏这位十三弟的才干和为人,和其他溜鸟走狗或心怀叵测的皇子不同,所以才和他多来交往,成为雍正暗中争嫡的帮手和将来治政的依靠。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允祥和皇长子被牵连而被一起圈禁,至于具体原因记载不详,只有将来雍正给予允祥的悼词里提及他是被皇长子陷害而拖下水的,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里面不会那么简单。
允祥站在雍正四爷这边,有些事他得出头,那事发后他就得替人背锅,他的圈禁雍正逃脱不了干系,允祥守口如瓶的“士为知己者囚”,能不让雍正感念其恩么,但他也付出了十三年销声匿迹的代价,这是允祥被称作“侠”和“贤”之所在。
雍正一登基就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允祥突然活跃在雍正朝的政治架构里,从此像上足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起来。出任议政大臣,总理朝政,掌管户部府库,整治吏治,配合雍正推行新政,追缴各部亏空,使康熙末年空虚的国库为之充盈。朝廷出兵西北,粮草物资供应千头万绪,允祥出任首席军机大臣从中调度,出色地完成了后方支援前线的任务。
允祥掌管的事务覆盖国家治理各个方面,革除积弊,推陈出新,使国家机器运转顺畅无阻,朝政管理井井有条。他的确是雍正得力的助手,难怪雍正讲“怡亲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允祥的低调,勤勉和谦逊,作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朝廷的中流砥柱又贵为皇胄,有骄傲的资本。但他对待朝务和雍正关照的事宜,无论大小,事无巨细,都会悉心料理,谦逊恭敬,从不居功自傲。
在雍正朝,允祥和同样是皇帝功臣的年羹尧和隆科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两者虽居功至伟但狂妄自大,使雍正感到帝王的尊严受到伤害,帝王的权力遭到侵蚀,雍正能不惦记他们的性命么。而允祥处处注意保全雍正作为皇帝的威严,懂得盈过即溢的道理,雍正的赏赐能辞就辞,辞不了就将数量折半,朝廷加封其子为郡王,他也推脱不受。
雍正八年,允祥积劳成疾病倒不治过世,雍正失去了最可靠的兄弟和政治上始终如一的盟友,连续几天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雍正下旨将允祥配享太庙,恢复“胤祥”的名字,赐谥号“贤”,并御题“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命允祥后人世袭王爵。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民间有一种理论叫做“福将理论”。十三爷允祥就是雍正福将,二人虽为兄弟,也为君臣,但是在历史上也是挂名了的好兄弟榜样。
从政治上讲,雍正也需要这样的兄弟,来缓和那些黑他的政敌带来的种种矛盾,他和允祥的关系直接证明了雍正并非只是靠整治兄弟才能上位的有为皇帝。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十三爷允祥是怎样一个人呢?
1.少年得志,聪慧孝道。
康熙二十五年,胤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生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和康熙皇帝的其他皇子很相似,胤详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慧,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康熙对十三爷的喜欢曾经引起八爷党何卓的羡慕嫉妒恨,认为康熙独爱十三子。说起他的孝道,十三爷也为人称道,允祥有腿疾行动不便,但是在康熙面前从来不展露以免康熙担心,而且对于别人称颂康熙,允祥都表现得十分高兴。
2.淡泊名利,隐忍倔强。
雍正时代的允祥大放异彩,有人总结为:理事之能才,识人之明达,手段之老练。尤其是在处理年羹尧和隆科多案件的问题上,允祥高度和雍正站在一起,而雍正皇帝也多次对年羹尧和隆科多的部署比如李维钧等打招呼,要求他们多与允祥联系。允祥的干事才能也是为人认可的,比如治理水患,强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在清查番库的过程中允祥表现出来的处事能力也为人称道。能够在雍正的眼里大放异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政治可靠,干事得力。雍正也十分满意允祥的作为,每每给予允祥赏赐,都被他一一拒绝,这说明允祥执行能力超强,而名利则看的很轻。对于他这个特点,在某些与之交往的宗教人士的记录中有所描述。
3.小心谨慎,待人随和。
《雍正王朝》里面的十三爷是一个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人物,而历史上真实的十三爷是一个比较接近这个艺术人物的性格,但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侠王”是艺术作品里给予他的赞誉,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允祥实际上十分谨慎低调,待人比较随和,并不是一个十分冲动的人。作为雍正的心腹人臣,雍正所有的政治策略和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无疑都得到了十三爷的支持和拥护,比如收拾兄弟老八老九老十,包括打击老三胤祉,作为兄弟的允祥并没有对此有所看法。
以上三点,是历史上真实允祥的写照。如果硬是要加上“侠王”的称呼,只怕还需要斟酌。
由于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揄扬,怡亲王允祥有了一个豪情万丈、侠肝义胆的人物形象,这与允祥真实的历史形象是有差别的。
真实的允祥,与其说是一个侠王,毋宁说是一个贤王,他的贤与八阿哥广鹜声气、锋芒毕露的贤不同,更多表现在谨慎低调、韬光养晦等方面。
允祥在雍正朝担当重任,地位尊崇,但是细考他的作为,大多是偏于行政管理而非决策,对他涉及的事务,很多时候允祥比雍正帝本人考虑得更为周详细致,同时每当有提高他官爵地位的事情或者有所封赏的时候,允祥总是第一时间婉言拒绝。
兄弟君臣,允祥与雍正帝既是兄弟,也是君臣,在雍正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允祥其实无从展露侠气,因为无论是以然诺许人,还是以节气为本,都与集权皇朝的画风不符,而允祥这么一个职位,更像是雍正帝的一个大管家,需要的就是巨细靡遗的认真精细、谨慎忠诚,而不是豪迈豁达与扶危济困。
胤祥的侠王称号主要是拜二月河先生在小说《雍正皇帝》和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宣传所赐,历史上的胤祥称不上是侠王,历史上的胤祥就像他哥哥雍正赐给他的谥号“贤”字到很贴切,说他是一个贤王倒是比较符合,下面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真实的胤祥。
胤祥的一生非常传奇,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磨练出了贤王性格
二月河先生好像非常喜欢胤祥这个人物,他在小说《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中对胤祥的生母的出身都做了美化,在这两部小说中胤祥的生母都成了喀尔喀蒙古的公主,他的外公则是喀尔喀蒙古的大汗。
但实际在历史上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十分低微,敏妃家族世代为镶黄旗包衣奴才,按照当时的社会身份来说胤祥生母家族还属于奴籍。而且敏妃在入宫时是宫女,并不是妃嫔身份,敏妃是以宫女的身份在某次服务康熙的时候被康熙来了性趣所宠幸,结果这一次就怀了胤祥,而敏妃也被康熙纳为庶妃。
因此胤祥的生母敏妃与老八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差不多,良妃出身乃辛者库贱籍,与敏妃家族的奴籍出身基本差不多,所以说胤祥与胤禩一样都是生母家族出身低微,也同样造就了他与胤禩一般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出人头地,这也就是年轻时代的胤祥。
康熙早期最为勤奋努力且才能卓越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胤禩,另一个就是胤祥,他们俩都是因为生母家族出身低微,所以想凭自身努力获得康熙喜爱。
因此胤祥与胤禩一般,自幼就是勤奋好学,努力向父亲康熙证明自己,所以胤祥在长大后越来越受康熙喜爱,而同样也与胤禩相似,胤祥也是做到了母凭子贵。
由于康熙对胤禩的喜爱,所以胤禩的生母良妃被康熙册封为良妃,同样也是出于对胤祥的喜爱,康熙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后追谥她为敏妃。
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2岁的胤祥第一次陪父亲康熙外出巡幸,一直到后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时期,10年间康熙每次外出必定带上胤祥,可见康熙对胤祥的喜爱。
这时期也是胤祥年轻时代最为高光的时期,康熙之所以如此喜爱胤祥也确实是因为胤祥本身文武双全。
虽然历史上的胤祥没有带兵上阵打仗,但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胤祥曾经陪同康熙狩猎,林中突然冲出一头猛虎,胤祥神色不动护在父亲康熙身前,随后持刀直接冲上去手刃猛虎得到了康熙的夸奖和赞赏,在骑射武力这方面胤祥还是比较不错。
除了勇武,胤祥还写的一手好字,他的书法造诣也非常深厚,曾经康熙让雍正和胤祥一同向群臣展现书法作品,胤祥的书法得到了群臣一致称赞,虽然这其中有阿谀奉承之嫌疑,但是康熙能让他二人在群臣面前展示书法,则说明了二人的书法水平非常不错,尤其是胤祥的书法。
胤祥还能写诗,在皇子时期经常与雍正互赠诗词,既增进了兄弟二人的感情,也得以让胤祥的一部分诗作流传于世。
可以说年轻时代的胤祥比较爱出风头,展示自身的才华,让康熙十分喜爱,按照胤祥这样发展下去,在康熙第二次册封诸子时,胤祥至少也能混个贝子或者贝勒的爵位,但是胤祥却终康熙一朝始终没有封爵只是一个光头阿哥。
这就是因为胤祥在一废太子时期被牵扯其中,以至于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宠爱,但具体胤祥是在一废太子时扮演了什么角色,史书中对此记载非常含糊。
根据胤禩之子弘旺编撰的《皇清通志纲要》中记载,胤祥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时,与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一同被圈禁起来,只不过胤祥被圈禁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康熙放了出来,但是自此胤祥失去了父亲康熙的喜爱。
但是关于胤祥为何会卷入一废太子中任何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应该属于是当时的皇室秘闻。不过按照康熙当时对保护太子胤礽的人都是十分欣慰,比如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在一废太子之后都被晋封为亲王,那么如果当时胤祥真的是在一废太子中出于保护太子胤礽而触怒康熙,他不至于后来失去康熙的喜爱,那么既然不是保护包庇胤礽而触怒康熙,那胤祥很有可能是想自己争夺储位参与了陷害胤礽的事情,因此事后被康熙所憎恶。
当然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能证明胤祥在一废太子时曾经参与陷害胤礽,所以这也只是猜测而已。但不管如何,总之胤祥是在一废太子之后彻底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也因此终康熙一朝胤祥都没有封爵,在政治上也没有得到重用。
康熙不止不再喜爱胤祥,还越发的厌恶胤祥,他在给老三胤祉等儿子回复信件时曾经提到过胤祥是不忠不孝之人,众兄弟应该对他严加管束,而且还要对他严加防范。从康熙给儿子们回复的这些话来看,康熙当时对胤祥已经是憎恶至极。
除了康熙对胤祥的厌恶使得胤祥逐渐淡出政坛,还有就是胤祥的身体罹患重病也导致他在康熙晚年淡出政坛。
胤祥的生母敏妃和两个同母妹妹都属于英年早逝,三十多岁年纪就去世了,所以胤祥很可能遗传了母亲敏妃的虚弱身体,他的身体非常不好,在20多岁的年纪就罹患了当时的怪病类似于现代骨结核病的鹤膝风病。
这个病使得胤祥也没有办法在活跃于政坛之上,康熙晚年大部分时间胤祥都是在寻医问药治病之中。
康熙作为老爹还是非常不错的,即使他当时非常厌恶胤祥,但是听说胤祥得病之后他还是派太医对胤祥关爱有加,不过胤祥为人性格极其硬气,每当康熙派御医来探望胤祥的病情时,鹤膝风病犯病时疼痛钻心,胤祥即使当时再疼也是忍着一言不发,从不在太医面前呻吟哀叹,他根本不想借此获取父亲康熙的垂怜。
从这可以看出胤祥的性格隐忍坚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磨练出了胤祥日后的谦恭谨慎的性格。胤祥年轻时擅长展现自身才华,锋芒毕露,也因此获得了康熙的喜爱,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但后来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一下从高处跌落低谷,胤祥可谓尝遍了世间冷暖。
因此在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的胤祥开始逐渐褪去锋芒,知道收敛,明白了在帝王家族应该学会谦恭谨慎,低调内敛,明哲保身的道理。
所以当胤祥到了雍正朝才能如此获得好猜忌的雍正十分信任和喜爱,胤祥在康熙朝的大起大落为他在雍正朝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
胤祥最终成为一代贤王,成为了雍正治国最为得力的助手,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于畅春园,当天在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手持康熙遗诏的拥立下雍正继位登基。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十四日,刚刚继位仅一天的雍正就下了第一道圣旨,册封在康熙时期一直没有封爵的胤祥为怡亲王,一般皇子或者皇弟晋封都是从贝子或贝勒开始封起,再高也都是从郡王起,而雍正对胤祥则不一样,直接就晋封亲王,可见雍正对胤祥有多么喜爱。
这主要在于胤祥与雍正自幼的关系以及兄弟两人的处事风格,胤祥在13岁时生母敏妃去世,雍正之后就将半大的胤祥交由哥哥雍正抚养,在这期间奠定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兄弟感情。
雍正继位之后胤祥可以说是雍正众兄弟中最鼎力支持雍正继位的人,他拥护雍正执行新政,是雍正兄弟之中最为铁杆的支持者,这都使得雍正对胤祥无比喜爱和信任。
再者就是两人在处事风格上极为相近,雍正是历史上非常务实的皇帝,他的处事风格也是很务实,而胤祥则比哥哥雍正更为务实。
胤祥明明有着很高超的书法造诣和文学造诣,但是他流传于世的作品非常罕见,这就是因为胤祥不想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早年求医治病,身体稍好一些就遇到了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委以重任,胤祥决不辜负雍正,在处理政务上基本是不顾身体虚弱没日没夜的操劳,一直到临死前胤祥还一直关心着为北运河两岸百姓修筑的河堤有没有建好,所以胤祥根本没空去进行文学或艺术创作,这也说明了他极为务实的处事风格。
雍正对胤祥封赏也极为厚重,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曾经一次性赏赐给胤祥23万两白银,但是被胤祥一再拒绝,最终胤祥只接受了雍正13万两白银的赏赐。雍正对胤祥类似的赏金赏银不在少数,而胤祥往往都是婉拒,实在不行才收下,不过胤祥为人生活非常简朴,因此他拿到的雍正赏赐金银除了满足自己的花销之外,他也不置办产业,而是把其余的全都捐赠出来作军费用以研发武器。
雍正时期西北前线战事不断,胤祥为了改良清军装备,自掏腰包研发铁炮,后来铁炮研发成功后胤祥更是将雍正所赏赐的金钱全部拿出来用以购买和铸造铁炮。
因此来说历史上的胤祥是极为淡薄名利,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在乎名垂青史,他更在乎的是能替国家办多少实事。
也正是因为胤祥这种极为务实的风格以及自幼与雍正兄弟感情深厚的原因才深得雍正的喜爱和信任。
胤祥对雍正的死心塌地追随换来的就是清朝历史上第一王爷的待遇,雍正赋予了胤祥极大的权力,胤祥在雍正朝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兼管户部、造办处、会考府、圆明园八旗禁军、参议军机处决策,胤祥基本等于掌握了当时大清的财、政、军以及人事大权,可以说胤祥的权力在雍正时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几乎等同于副皇帝。
而且胤祥的旌旗仪仗和俸禄都是远高于清朝历代亲王,清朝除了开国之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比胤祥的权力地位更高之外,清朝历代亲王都没有胤祥这么大的权力以及这么高级别的待遇。
甚至雍正都想在死后与胤祥同穴而葬,胤祥曾经奉雍正之命为其选择福地修建皇陵,而胤祥后来在现今清西陵河北易县泰宁山帮雍正找到了一块福地,雍正非常满意胤祥为他选择的这块墓地,于是雍正想着既然是福地,那不如咱们兄弟百年之后同葬此处吧。
胤祥在经历了康熙时期的大起大落早就看透了帝王家族,所以他是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继位之后杀伐果断,身为帝王的雍正已经没有了兄弟之情,即便雍正如此喜爱和宠信胤祥,他依然非常冷静,不恃宠而骄,不居功自傲,他始终保持着君臣上下之分的界限,所以胤祥一听雍正这么说,赶紧惶恐的跪下婉拒了雍正如此高规格的赏赐。
雍正看胤祥不允又提出在福地旁边单划出一块地作为胤祥子孙后代的家族墓地,胤祥依旧是惶恐谢绝了,最终胤祥恳请雍正在60里外的涞水县赏给自己一块墓地,雍正拗不过胤祥只得准了。
后来胤祥手舞足蹈的感谢雍正,更是迫不及待的派侍卫去涞水县圈定的墓地处拿来一撮土,胤祥当即将土全部吃了下去,以表示感谢雍正的赏赐之恩,这段事迹后世称为“怡王吞土”,是典型的皇家明哲保身的典范。
因此来说胤祥在早年的大起大落的际遇锻炼出了他日后的谦恭谨慎性格,使得他能和喜好猜忌、以对待兄弟残酷著称的雍正相处的很好。
雍正对胤祥可谓是有着知遇之恩,而胤祥也是全身心的去回报雍正的知遇之恩。胤祥在雍正朝身兼数职,工作非常繁重辛苦,但胤祥总是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人。胤祥在康熙时期就已经罹患鹤膝风这种顽疾,虽然几经医治得以遏制,可是胤祥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虚弱,所以胤祥在雍正朝时期身体状况并不好。
雍正四年(1726年)胤祥生了一场比较重的病,四个月间断断续续不能痊愈,雍正帝担忧之下甚至出内帑于宫中设谯为胤祥的病祈祷,但胤祥本身却丝毫没有闲着,四月份上旬忙着州府重新划分、官兵管理以及云南盐务事宜,四月中旬和五月份就亲自去勘探河道,上水利绘图,六月份研究将附近省份粮食调福建以济民,清查当地亏空,七月份又出京,规划新开河道,安排河工。
胤祥在办理公务时和他平时谦恭谨慎完全不同,胤祥是大包大揽,他是本着不推卸责任和竭心尽力的态度去完成雍正交代的差事,即便胤祥后来临终时还在操劳着国事。
在雍正七年(1729年),此时的胤祥已经罹患重病,身体日益衰弱,但他为了修筑好河堤,还是不顾病体残躯,坚持和部属一起翻山越岭勘探地形,同时胤祥还爱民如子,他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这种身心俱疲的工作状态加重了他的病势。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已经病的下不来床了,而北运河青龙湾修筑减水坝要开始修筑了,胤祥本想命人抬着他去现场勘查,但是身体实在不允许了,不得已胤祥将此事交给部属去完成,可胤祥还是为此感叹不已,他对部属感叹“本图遍治诸河,使盈缩操纵于吾掌之上,岂期一病沉废,已矣何言。”
胤祥在临终时已经病的神志不清,但偶尔清醒时还念念不忘的是修筑堤坝的事情,一再叮嘱部属要仔细勘探,否则水患会对运河两岸百姓造成严重的灾害。
胤祥最终没有等来堤坝修筑完成,没有看到运河两岸百姓不受水患侵扰的喜悦,当年五月初四胤祥因积劳成疾去世,享年44岁。
胤祥就好像诸葛亮对刘备父子那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去报答他的皇帝四哥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和国士无双的待遇,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性命报君。所以最终胤祥为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还是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胤祥死后雍正悲痛万分,雍正特许胤祥死后不用像其他兄弟那样改名为允字,而恢复其本名胤祥,就这样胤祥成为清代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大臣。雍正追思胤祥的功劳,决定打破满清以军功立铁帽子王的规矩,破格给予了胤祥家族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的待遇,胤祥也由此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
胤祥生前年轻时就与老三胤祉关系不太好,胤祉曾经轻视过胤祥的生母敏妃,并且在敏妃去世时胤祉理发,不尊重敏妃。所以胤祥自幼就与胤祉关系不好,但胤祥后来经历了康熙朝的大起大落,把事情都看得淡了看得开了,他和胤祉的关系稍微有所缓和。
但胤祥去世后,胤祉也不悲伤,还在胤祥的葬礼上迟到了,于是引起了雍正的震怒,雍正决心在胤祥死后替他出口气收拾一下胤祉,因此雍正以胤祉不念兄弟亲情为罪名将胤祉褫夺爵位圈禁于景山永安亭,胤祉被圈禁两年后抑郁而亡。
从胤祥生前死后的待遇来看,可以说雍正对胤祥真的是恩宠和信任有加,但胤祥始终保持着谦恭谨慎,这也使得雍正越发信任和依赖于他,可以说胤祥和雍正是非常绝佳的组合,就如雍正曾经感慨的说过:“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雍正与胤祥的兄弟搭档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雍正的功绩至少要有一半的功绩是属于胤祥的,可以说清朝的巅峰“乾隆盛世”是雍正与胤祥兄弟二人共同努力打下的基础。
写在最后
所以历史上的胤祥可并不是侠王,他在康熙朝经历大起大落磨练出来的谦恭谨慎就注定了他不能成为无所顾忌的侠王,但胤祥绝对算是历史上的一代贤王,他辅佐雍正为日后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历史小说和影视剧题材中,往往将康熙九子夺嫡视为康熙朝的重要事件,因史书中关于康熙朝的允祥记载不详,所以允祥也便自然被归入胤禛党的行列,甚至给年轻的允祥安置了一个“侠”的性格,以彰显人物性格。那么历史上真实怡亲王允祥又是怎样的人呢?
第一,清廉节俭
如果在清朝的王爷中选择最为勤俭的,怡亲王允祥估计能进前三名。我们知道,清朝的王爷是有赏赐庄园,特别是亲王级别的王爷,他们的财产十分丰厚,所以这些王爷的生活十分奢侈。
但怡亲王允祥确有所不同,雍正帝曾说“怡亲王于皇考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是怡亲王允祥在康熙朝为皇子之时,不是很受宠,因为他的所得物都应该与皇帝的赏赐有关,但他家计贫乏,可知康熙皇帝没怎么照顾过这个儿子;二是允祥这个人本身就很清廉,未曾跟朝中大臣同流合污,收受贿赂。
雍正即位之后,按照国制,对他的兄弟们也予以分封,每人给钱粮23万两,而允祥辞而不授,后来推脱再三,拿了13万两。其他的官物一样未取。可见怡亲王对于钱财之时看得很淡。正因如此,雍正帝十分欣赏他,并对他极为重视。给他加官进爵,让他掌管朝中要务。
第二,为雍正朝鞠躬尽瘁
怡亲王允祥是雍正十分重视的大臣,允祥是否为雍正的四爷党成员,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历史小说、影视剧多将他们归于一党,是因为后期怡亲王受到了雍正的青睐。实际上,允祥之所以能够得到雍正的重视,主要还是他对清朝的忠诚。
自被雍正授命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以来,允祥掌管户部,亲自勘察水利,提出很多治理水患的措施;管理各项钱粮调动事务,因他公正廉洁,使得雍正朝的财政收入大增,一改康熙朝国库赤字的情形。雍正七年,又受命为军机大臣,直至劳累过度,雍正八年五月去世。
允祥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所以怡亲王去世之时,雍正伤心过度,得了一场大病。
怡亲王身后得到了异于他人的殊荣。除了配享太庙之外,雍正亲自素服一个月,并规定朝中大臣不可宴请宾朋。不仅如此,还将“胤”字加于他的名字之上,特赐他谥“贤”字,并以“忠敬诚直,公勤廉明”八字加于谥字之上。可见怡亲王在雍正心中地位之重。
胤祥这个人应该和所谓的“侠王”不沾边儿。胤祥是个谨慎低调又沉稳细致的人,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那么豪气、坦白、直率。
在康熙朝,胤祥和哥哥胤禛称得上是难兄难弟,正因为共过患难,到了雍正朝胤祥得到了回报,成了雍正朝庙堂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完全比任何人更有资格掌控权力。胤祥和雍正的关系很特殊,即为兄弟、又为君臣,甚至还有点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为雍正考虑到事无臣细。雍正要行的新政比如设立会考府等,允祥全力支持,甚至要比雍正本人想得更周到,做得更细致。同时在雍正和臣工之间允祥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允祥往往代皇帝发令,口含天宪又身份尊贵正说明允祥所受的信任,但他并没有张扬跋扈。可以说允祥非常会把握分寸,既让皇帝放心满意,又让臣工倾心以对。允祥往往也为雍正荐贤,有不少被允祥保荐的人都受到雍正重用,一路被擢升。比如李卫,在户部郎中任上就受到允祥的极力保荐,认为他才堪大用。还有原来被认为“八爷党”的允礼,雍正原来要罚他去守陵,也是允祥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才能有后来的地位。
总之,允祥为雍正做得事很多,宫里、藩邸、陵寝、圆明园……几乎可以说允祥有点像揽总大管家这种角色。
见工作就上,见利益就让也是允祥的一个特点。比如初封亲王辞谢了按例所赏的二十三万两银子,只受了十三万;雍正赐给允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从儿子里挑,允祥也固辞了。
允祥应该是一个宠辱不惊,克尽臣职,对雍正忠心耿耿,在雍正身边又体贴扮演了多种角色的人。
胤祥的“侠王”称号,不是历史记载,出自文学作品。真实的胤祥是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也没有过从军的经历,所以,跟“侠王”有点远。如果说胤祥很有担当,有责任感,是比较恰当的,总归跟“侠”字难以沾边。
在胤祥身上,其实有一个不解的历史谜团,破解这个谜团,对了解真实的胤祥帮助很大。这个谜团就是,曾经被康熙宠爱的胤祥,为何一夜失宠?
祸连太子,一夜失宠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大清帝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废除太子之位,并被圈禁宗人府。随着皇太子被废事件的发酵,相继有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先后被圈禁,一时间,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大清帝国都笼罩在一片惶惶不安之中。
一年后,阿哥们除了大阿哥胤褆外,都陆续被释放,胤礽也被再次复立为太子。一年前的不快似乎都过去了,但实际上,让康熙皇帝晚年心力憔悴的“九子夺嫡”才刚拉开序幕。
关于这段精彩的清宫戏,现代影视作品多如牛毛,真真假假,史实难辨,不是本文的重点。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故事,十三阿哥胤祥由最受康熙宠爱的皇子,一夜之间失宠,终其一生再也没受到父亲疼爱。甚至有资料说,他竟然一直被被囚禁到康熙驾崩,十几年就没见过父皇的面!
曾经的宠爱
爱新觉罗•胤祥的母亲是章佳氏,康熙帝的敏妃。敏妃生前深受康熙皇帝宠爱,胤祥自幼就表现得才华横溢,不但书读得好,绘画书法也属上层。康熙皇帝曾经有一次让众大臣专门来赏析胤祥和胤禛兄弟俩的书法作品,众人环视“皆钦服”。作为满清皇室,胤祥还继承了祖辈尚武的习俗,弓马骑射一流,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不光如此,胤祥是诸皇子德行最高洁的一位,他笃守读书人的“温良恭俭让”。史书上有一则体现胤祥孝心的小故事:有一次康熙接见诸皇子,那是他还很小,挤在众阿哥中怎么也靠近不了父皇,连看都费劲。康熙走后,满心遗憾的他趴在地上,使劲嗅父亲留下的脚印。
胤祥还具备高超的政务能力,雍正即位后,他为皇兄毕生操劳,成为雍正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就评价胤祥:“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视胤祥为肱股之臣。
总之,胤祥是康熙皇帝诸皇子中才学、人品、能力最出众的一个。因此他深得康熙皇帝喜爱,自胤祥12岁起,康熙皇帝每一次出行都比带他随行,这是任何一位皇子都无法得到的恩宠。八阿哥的老师曾经就说过:十三阿哥深得宠信,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案,被父皇捧在手心里的胤祥,竟然突然被圈禁,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宠爱。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说一年,有的说四五年,还有的说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后,整整十四年!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康熙对最宠爱的儿子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为什么,康熙帝终其一生,都再也没有对他回心转意?遗憾的是历史并未做任何交代,随着失宠,胤祥这十几年仿佛失踪了似的,直到他四哥即位,他才再次出现人们的视野中。
失宠之谜
关于这段历史,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里表述的理由是,有一次胤祥因为兄弟相煎,愤慨之下说了句“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激怒了康熙皇帝,从而导致他的悲剧命运。情节虽然安排的非常合理,但不是正史,康熙连儿子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都忍了,还不允许胤祥发自内心的一句牢骚话?更不会因为一句话,囚禁最喜欢的儿子这么多年。
首先要排除胤祥做了有违道德的事这种可能性,在诸皇子中,胤祥的道德水准无可指摘。也要排除胤祥个人角逐太子之位的可能性,即便后来他出现九子夺嫡中,他保的是四哥胤禛,不是他自己。除此而外,还有三种可能性存在。
一、胤祥替人背了黑锅
替谁背黑锅呢?极有可能是太子胤礽或四阿哥胤禛。按照胤祥的品行,为了保护太子或四哥,牺牲自己,这样的事情他是可以做得出来的。笔者猜想,很有可能太子眼看就要身遭大难,胤祥或主动或被动地替太子承担了某些罪责,也许这些罪责也涉及到了胤禛。而这些罪名性质还比较严重,使康熙对胤祥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二、胤祥被他人陷害
在九子夺嫡过程中,康熙的儿子们相互倾轧已经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就差刀兵相向。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大阿哥胤褆为了搞垮太子,使用巫蛊之术。三阿哥得知情况后,又悄悄向康熙告密。手段卑劣得令当父亲的康熙恨不得抽自己耳光。
在这种情况下,胤祥被人陷害是有可能的,毕竟他太得康熙宠爱了。那么会是谁对胤祥下手呢?从史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三阿哥胤祉。胤祉在夺嫡过程中势力最单薄,基本就是外朝的几位文臣。他本来是没有力量,也不应该生出野心参与夺嫡。但可能觉得自己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得到康熙赏识,觉得自己还是有机会的。这个胤祉参与夺嫡的手段有点让人不齿,告密是他绝招。恐怕他不知道,他以告密的方式搞臭兄弟们,也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留下不光彩的印迹。
胤祉身上除了告密的污点,还有“违礼不孝”的劣迹,在胤祥母亲敏妃丧气期间,他违礼剃发,为此被康熙夺爵惩处。十六阿哥胤禄评价他的三哥是:乖张不孝,父恶子顽,心怀嫉忌。胤祥去世后,胤祉表现得非常出格,他参加丧礼迟到,又提前离场,因此被雍正削爵禁锢。
可见胤祉跟胤祥一直不对付,这个嫉妒心极强的伪君子,极有可能因为敏妃丧期自己的不检点,受到惩罚后而对胤祥产生报复心理。
三、康熙为了保护胤祥
这个说法显得有点残酷,但逻辑上说得通。笔者曾经看多一个孩子的作文,题目叫《残酷的爱》,大意是说他从小沐浴母爱,突然有一天母亲性情大变,每天变着法子折磨虐待自己。由此儿子幼小的心灵对母亲只有一个“恨”字。不久母亲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爱他,让他体味到了缺失已久的母爱。直到很久以后,父亲拿出了母亲临终前留下的一份遗书,他才明白当初母亲的行为。原来母亲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她担心饱受溺爱的儿子将来接受不了后妈,所以在剩余的岁月里,故意把自己扮演成“毒妈”。
康熙会不会也是一位对儿子爱得如此深切的父亲呢?有这种可能。暮年的康熙看清了儿子们的嘴脸,他担心他最爱的儿子会成为夺嫡的牺牲品,为了保护胤祥,他狠心把胤祥打入“冷宫”,以此换得兄弟们对他的忽略。
《雍正王朝》的说法是胤祥性格过于直率,康熙怕他连累心目中的储君胤禛,圈禁胤祥是为了保护胤禛。不过,从胤祥的行事风格来讲,他显然不是行事草率的人,二月河先生的说法,是基于小说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物的二次塑造,不能当真。
当然,关于“侠王”一说,也不必较真。
所幸的是,雍正即位后,胤祥很受皇帝信任,成为他四哥非常得力的助手,后人以“棠棣情深”来夸赞他兄弟二人。胤祥得到了他一生中别人最难以企及的两大荣誉,一是被赐“铁帽子王”,二是恢复本名“胤祥”,不必避皇帝讳(其他兄弟一律改“胤”为“允”)。
史书记载,雍正八年,44岁的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万分悲痛,在好兄弟去世后的第二天,他亲自到允祥的灵前祭奠,并宣布辍朝三日,自己身着素服一个月,以示对允祥的恩宠。要知道,雍正皇帝亲娘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如此伤心,可见这对兄弟的感情确实不一般。
在影视作品中,允祥有一个“侠王”的美称,指的是他乐于行侠仗义,浑身上下充满正气。历史上的允祥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他的正直和忠诚确实首屈一指。在九子夺嫡过程中,允祥站在了雍正的一边,也得以在雍正即位后深受重用。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母亲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死后追封),自幼能文能武,书画诗赋、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而且,允祥拥有在官场上非常吃得开的本领,就是善于交际,在诸皇子、王公大臣中拥有极佳的口碑和人缘。
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子,理应受到康熙皇帝的宠爱,事实也正是如此。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允祥第一次跟随康熙皇帝出巡,这年他12岁。在那之后,凡是重大活动,康熙带在身边的几名皇子中,一定会有允祥的身影。
实际上,允祥的母亲出身并不高贵,加上很早就去世了,他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靠的全是个人本事。不过,允祥似乎对权力不太感兴趣,在其他皇子都忙着结交大臣、互相攻讦的时候,他没有见风使舵,加入到实力强大的某个阵营中,而是主动投靠势单力孤的雍正(当时还是皇四子胤禛)。
原因很简单:允祥年少丧母,在深宫里缺少依靠,雍正性格孤僻急躁,没有什么朋友,却能够主动帮助这个小兄弟读书学习,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当允祥长大成人后,为了报答这份兄弟情,便心甘情愿地帮助雍正争夺储位。
由此就能看出,允祥不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他更看重感情,这在勾心斗角的皇室家族,确实非常难得。
康熙皇帝喜欢允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心胸坦荡,为人重感情。但让人意外的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遭到废黜后,允祥就从史书中消失了。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因为废太子事件受到牵连的皇子很多,其中大阿哥和八阿哥受到的打击最重,三阿哥、雍正等皇子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但是过了几个月后,除了丧心病狂的大阿哥被永远圈禁之外,包括废太子在内的其他皇子都被释放,官方史书却唯独没有提允祥的去向,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康熙皇帝的身边也很少再看到他的身影。
因此有人认为,在废太子事件中,原本躲在太子保护伞下的雍正同样受到牵连,允祥为了掩护四哥脱险,主动揽下了大部分责任,结果惹恼了康熙皇帝,被圈禁长达十多年,直到雍正即位才被释放。很多影视剧都采用了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史料依据,只是后人进行的猜测。
根据清宫档案中零星的记载,大概能够推测一下允祥当时的状态。据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允祥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同年夏天,允祥还受命参加蒙古王公的追悼会。由此可见,在太子胤礽复位的那段时间里,允祥和其他皇子一样,都已经得到释放。
但不能否认的是,经过这件事后,允祥就失宠了,以至于康熙皇帝第二次册封皇子的时候,允祥被排除在外,直到康熙皇帝去世,他甚至连贝子爵位都没捞到。即便允祥多么淡泊名利、潇洒豁达,因为这种事情失宠于父皇,心情也不可能好得起来。
也许正因如此,允祥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根据史料记载,允祥“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结痂,时流稀脓”。据说这是一种叫鹤膝风的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就会导致关节严重肿大,下半身行动不便,最终毒素凝结,危及生命。
在康熙皇帝和三阿哥等皇子的奏折中,也能发现他对于允祥病情的关切,多次指示派出御医为其诊断。但是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够发达,虽然医生尽力医治,但是允祥的病肯定没有痊愈,导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
雍正即位后,允祥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受封为怡亲王。因为允祥政绩十分出色,雍正曾经亲手写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制成一幅匾额送给他。后来西北战局紧张,雍正成立了军机处,允祥成为第一位首席军机大臣,足见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尽管如此,允祥却没有一点飞扬跋扈的样子,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内敛、谦卑恭敬的为人处世风格。雍正皇帝让他在泰陵(雍正陵寝)旁边选一块风水宝地,允祥推辞了;雍正让他随便选一个儿子,将来继承怡亲王的爵位,允祥拒绝了;雍正从大内拿出26万两银子补贴允祥,他不好推辞,最后只收了一半。
在和文武大臣交往的时候,允祥更加小心谨慎,他从不在家里会客,凡事都在军机处或者御前会议商讨。允祥也从不擅自做决定,每次都是和几位大臣拟好章程后,直接交给雍正皇帝审批。
因此,雍正朝前8年时间,允祥是实际上的国家“二把手”,但却没有受到任何猜疑,而且始终备受信赖,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可以说,允祥的为臣之道、处事风格堪称职场教科书,在这方面,向来被奉为贤臣楷模的张廷玉也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