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

首先要知道,要稳固一个政党政权,不能单靠政治,重要的还有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政治才能得以改革,统治才能得以推行

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使用黄老学说,轻徭薄税休养生息,在释放更多劳动力的基础上,进行重农抑商,通过法令减轻国民对于军队的过重义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推行政治改革,形成了三公九卿,尚书台制度,汉朝时期的“三公”虽然位高禄厚,地位尊崇,但实权掌握在皇帝近臣尚书的手中,这就相当于掌握在皇帝手中,汉朝初期的太尉是最高武将的称呼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到了汉武帝以后,太尉被改为大司马,此后,太尉的权利堪比丞相,到了后期,太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与丞相相同,自此“三公”才达到权力的平衡。

在地方上,汉朝初期还是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到汉武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其推行推恩令,如需长子继承王位,并且将财产超过300万的大户前往京师附近有中央监管,并如需地方检举

随着而来产生文化的变革,从商鞅变法开始确定了小家庭制,移风易俗,重尚孔孟之道便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你的一个问题,汉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汉朝自刘邦建国到结束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汉朝在建国之初实行了很多巩固国家的政策,政治上实行郡国制和郡县制,不断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对外和匈奴实行和亲的政策,促进西域的和亲与稳定,使国家经经济不断提高,在几代皇帝的努力之下,出现了“文景之治”,之后的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通过不断对匈奴用兵,打击了匈奴的势力,稳定了西域地区,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看了下其它的回答内容,都说得挺好的,老爹对于这个问题,再做一些补充。

问题中的“汉朝”,其实描述得不够准确。因为汉朝是后来的学者,为了更好的研究,而取得的一个统称。实际上,汉朝应该包括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

我们着重讨论的是: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的统治?

01.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刘邦所制定的国策:无为而治

自秦朝末期到西汉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几乎可以说是连年战争,这也就导致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不容乐观。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残破,就连汉高祖刘邦的乘舆,都凑不齐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更别提那些开国将相了,他们都只有坐老牛破车的分。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刘邦君臣只好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

这就是刘邦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制定“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国策。

02.叔孙通制定朝仪,以及萧何督造未央宫

除了制定“无为而治”的国策以外,刘邦还让叔孙通主持制定朝仪,以及让萧何督造未央宫,借此彰显皇权的尊崇地位。

我们知道刘邦未称帝之前,只是秦朝的一个底层亭长。正因为刘邦的这种出身,使得刘邦对怎么当皇帝,缺乏经验。

从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点。据《史记》的记载,刘邦做了皇帝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去拜访自己的父亲刘太公,见了面依旧是行跪拜礼。两个人,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但是刘太公的家臣,就私下告诉刘太公,今时不同往日,刘邦不仅是你的儿子,他更是一国之君,哪有一国之君,跪拜自己臣子的道理,这样会让皇帝的威严受到影响。

听了家臣的建议之后,刘太公在下次刘邦来看望自己的时候,就去门口迎接刘邦,并且不让刘邦跪拜自己。刘邦问了才知道,是这个家臣的建议,于是重重赏赐了这个家臣,并且将刘太公尊为太上皇,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

第二件事,也是《史记》中记载的。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封赏那些功臣。但是,那些功臣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是没有一点规矩。要么喝醉了酒,乱喊乱叫,有的甚至拔剑砍庭柱;要么大吵大闹,争论谁的功劳更大,这些事情,让刘邦非常的烦恼。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让叔孙通去主持制定朝仪。叔孙通和一些儒生,商议制定具体的朝仪,并且每日演练。在汉七年的十月,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新朝仪,在长乐宫举行朝会大典。结束后的刘邦,非常高兴,对叔孙通说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刘邦还让萧何主持,督造了未央宫。这些都是刘邦为了彰显皇权的尊崇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

03.娄敬的3条建议,帮助刘邦巩固统治地位

第一,放弃建都洛阳,改为西都长安。

娄敬给刘邦分析了建都长安的好处。在关中地区建立都城,可以充分利用,关中南有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以及黄河如带,环绕西、北、东三面的有利地形。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之地约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约占十分之三,财富则占三分之二。

刘邦被娄敬的建议打动了,并且咨询了张良之后,决定在长安建立都城。

第二,迁徙六国王族之后的豪强大族,至关中附近地区。

首先,可以增加中央直辖的关中地区的人口,因为人口锐减是汉初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次,把这些人从他们势力盘根错节的故地迁到京畿地区,易于控制。最后,关东地区大都是诸王封国,把他们徙入关中,也就起到了弱诸侯而实京师的目的。

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

第三,与匈奴和亲。

最开始的时候,刘邦对于匈奴,是采用征讨的方式。但是,这个方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娄敬的三条建议,非常有效地帮助了刘邦,稳固政权的统治地位。

04.萧何修订秦律,制定了新汉律——《九章律》

刘邦在进入咸阳之后,为了获取咸阳百姓们的支持,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颁布了“约法三章”。也就是,对杀人、伤人、盗窃三罪进行处罚,其余的法律条文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一律废除。

西汉建立以后,由于“三章之法”不足以惩奸,刘邦就让萧何修订律令。

萧何在李悝《法经》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合为九章,也就是《九章律》。

从“约法三章”到《九章律》,是对秦律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的过程。并且萧何制定的新汉律,非常有效地恢复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从而间接地,帮助刘邦稳固政权的统治。

05.张苍制定章程以及消除异姓诸侯王

刘邦众多巩固自己政权,统治地位的措施之一,还有让张苍制定章程,以及消除异姓诸侯王。

其中这个张苍制定的章程,就是我们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的统计局。专门负责统计各个郡县的人口、土地以及其它事情的记录。

重点还是要说到刘邦消除异姓诸侯王的措施。比如:诸侯王不得使用皇帝礼仪;诸侯国之二千石官,由中央任命;诸侯王无虎符,不得擅自发兵;诸侯王不得擅自赐爵,赦免死罪;诸侯王不得收纳亡命之人;诸侯王当定期入朝;诸侯王之间不得私自会晤,等等。

综上所述,就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统治,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可能还有些疏漏的地方,可以在评论区里,做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史记》

汉朝建立之初,在经历秦末暴政的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后,民生凋敝,生产活动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国库空虚,社会资源极其匮乏,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以下措施稳固证券:

政治上,汉承秦制,中央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军事上,建立完备的武装力量,中央设立南北军,作为守备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地方上设立材官和骑士,作为预备军。

法律上,依据《秦律》制定《汉律》,废除连坐。

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重农抑商,轻徭薄赋。

思想上,重视“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

外交上,缓和与匈奴关系,实行和亲制。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西汉初年,从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武继位初期,期间共历五帝,前后约70年。这七十年,是西汉政权从建立到巩固再到加强的一个过程,基本上解决了汉初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西汉向着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迈进。

汉初的大约70年时间里,西汉政权的巩固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刘邦建国之后的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时期,而后文帝、景帝的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时期,汉武帝即位初期解决遗留问题,加强中央统治的时期。

汉朝建立之初面临的威胁

从公元前209年开始波及天下的农民起义,到楚汉争霸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建立汉朝的公元前202年,长达七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停滞。汉朝建立之后,作为一个新生的大一统政权,汉朝在伊始就面临着三大方面的问题。

①经济困顿,民生凋敝

汉立初年,在连年战争的袭扰下,经济困顿,民生凋敝,饥荒四起,饿殍遍地。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随时有可能再次上演秦末农民起义的一幕。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干,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汉书》

秦朝因为暴政,刚刚传到二世的手上,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第一个兴起的中央集权王朝,就这样亡于百姓之手。汉初,要想立国得以长久,稳定好被连年战争摧残的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成了汉王朝的当务之急。

②裂土封侯,王侯割据

西汉建立之初,并没有完全传习了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基础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独创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裂土封侯,大封天下,其中异姓王就得封八位。分封这些异姓王,是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有的为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有的则势力强大,不王之则不附。

除了分封异姓王,汉初高祖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这些诸侯王,无论是同姓还是异性,在分封制度下,都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对中央王朝的权威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③匈奴崛起,边患不断

秦朝统一天下后,对匈奴接连采取强硬的手段,以重兵暂时解决了匈奴问题,并且修筑长城,将匈奴阻挡在了长城之外。但随着中原地区陷入内乱,原本被平息的匈奴又趁机崛起,给新生的汉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携灭西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对匈奴用兵,企图解决匈奴问题,结果在作战中失败,刘邦自己被围于白登山七日,险些命丧匈奴之手。后刘邦虽然脱险,但是匈奴一直是威胁汉王朝安全的一大隐患。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

汉初解决问题巩固统治的手段

1.发展经济与修养民生

①总结秦王经验,行“无为而治”

汉王朝是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建立的政权,高层统治集团大都出身寒门,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对秦朝时暴政也有深刻的体会,并将秦亡的教训总结为四点。

这四点分别是“秦行繁法严刑”、“秦多忌讳之禁”、“不施仁义”和“赋敛无度,天下多事”。汉朝通过对秦亡的总结,认为民不聊生,最终官逼民反是秦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治国之策上选择了顺应民意的“无为而治”。

②连续推行仁政,且持续时间长

从汉高祖起,就大力推行仁政,实施了一系列休养民生的政策。对统治阶层实行了严格的措施,推动普通百姓恢复生产生活,使社会重现生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满足百姓对生产生活的需求。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

高祖之后的文景二帝,继续推行仁政,以发展经济,休养民生,推行轻徭薄税。在汉文帝前期,甚至一度取消了田租税;在文帝后期与景帝前期,税收也非常低,只占收成的大约三十分之一。

2.国家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

①沿承秦制,设三公九卿

在官吏制度上,汉朝的制度基本上延续了秦朝的制度,继续采用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并结合汉朝的实际加以改进,将“三公”的权利平衡,逐渐形成了一个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官吏制度。

②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

在汉高祖初建汉朝之时,其总结秦亡一大原因就是废除了分封制,所以刘邦在建朝之初大封天下。但是分封异姓王是刘邦迫于战争时的形势,不得已给手下功臣的承诺,并不是刘邦自己的本意。

为了避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分裂,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杀的景象,刘邦从开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着手铲除异姓王,并大封刘氏宗族子弟,使汉朝的天下变成了刘氏一族的天下,并与各诸侯杀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③削藩降权,行郡县之实

经过刘邦的前期操作,全国的诸侯王大体上都已经是刘氏宗族,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诸侯王的实力迅速扩张,对中央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汉文帝开始,又着手进行削藩以巩固中央统治。

到了汉景帝时期,由于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很快将其平息,并以此加快对诸侯国实力的削减。将诸侯的封地收回,使诸侯王的封地与郡县大小无异,极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增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经济,汉武帝开始推行“推恩令”,将诸侯王本就不大封地近一步分割缩小,并以各种借口夺爵削藩,还强制将诸侯王在封地的行政权收回,将诸侯国仅留虚名而行郡县之实。

3.对待边患问题

①以“和亲之策”换取时间

汉高祖刘邦在试图击败匈奴受挫后,刘邦认识到以当时的国家实力,还不足以用军事手段解决匈奴问题。为缓解匈奴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压力,开始同匈奴和亲,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达到稳定自身,发展经济的目的。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在整个汉朝初年一直存在,从汉高祖时期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前后和亲达十余次。通过和亲,汉匈双方约定边界,停战互市,形成了双方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汉书》

②主动出击,以绝边患

汉初的“和亲政策”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且在和亲的这一时期内,匈奴时常违背约定,纵兵侵入汉境抢掠,使得主动和亲的汉王朝备受屈辱,匈奴每每兴兵,汉王朝就要求以和亲,并以棉、酒、米等物供之。

经过汉初近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中期,国家实力强劲,国库充足。国家的钱财“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中的粮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汉王朝有了同匈奴一较高下的实力。

汉武帝因此下令主动出击,在长城以北寻歼匈奴主力,求击败匈奴,以绝边患。经过多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在河南之役、河西之役和漠北之役等数次大型战役去匈奴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后,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基本消除,此时对西汉王朝威胁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因素得以解除。

结语

汉朝在历经70余年的努力之后,通过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将威胁汉朝统治的因素一个个解决。终于将一个权力并不集中,对全国控制还十分虚弱的帝国,治理成了华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盛王朝。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群国并行,内忧外患

在楚汉争霸之中,项羽逆时代潮流,实行分封制。但由于其分配地区偏颇,导致各地起义,在这场起义之中。刘邦成功集结各路反对势力,成功将项羽逼入绝境。最终项羽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于是刘邦就成为了汉朝的第一任皇帝,但因为各路反对势力有巨大功劳,因此刘邦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来稳住这些势力。

因为刘邦不得不这么做,千疮百孔的社会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动荡了。汉初由于秦末天灾和各地起义造成了原本就缺少粮食的老百姓,在战乱之中还要被强行征收粮食。以至于导致百姓食不饱的情况已是常态化,社会上吃人的现状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饿死街头。

原本就处于积贫积弱的大汉王朝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外部骚扰又不断发生。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这些战争使得众人忙于权力的斗争游戏之中而无暇顾及北方匈奴的侵扰。

就在此时,北方的匈奴看到了良机,不断侵扰我国北部边疆,以至于汉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家处于穷困和人数缺乏阶段,因此也无力与匈奴对抗,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一次次侵扰和掠夺边疆地区,这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大汉王朝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文景之治,七国祸乱

汉高祖刘邦也深知仿效分封必会造成中央政局的动荡,于是其采取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原本他以为白马之盟可以解除这个分封制的弊端,于是其分封九个同姓王。没想到的是在刘邦一死后,这些诸侯王就蠢蠢欲动。

在无为而治的政策之下,汉朝的经济也有所发展,汉朝也不是那么一击即破的朝代了。这些诸侯掌控着七十几个县城,然而中央却只控制了十几个郡,而他们拥有着这七十几个县城的人民、土地和税收,这对中央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日益激化的情形下,汉景帝决定采取晁盖的建议——削藩。然而这就给了这些诸侯国一个起兵谋反的机会,他们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因此文帝杀掉了晁盖,课其也于事无补。

最终汉文帝决定出征平定七国的混乱,七国叛乱的平定使得汉景帝将官员的任命权和地方的行政权直接收归中央,诸侯王也成为了有爵无权的贵族。此后,地方诸侯的国家相当于只是汉朝的地方郡县而已。

武帝继位,强力削藩

文景之治之后,汉朝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此刻汉武帝继承祖制,继续对藩国进行削弱的策略。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地方诸侯不得不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后人,因此领土就被分的越来越小。而地方领土的不断缩小就意味着中央的土地被不断扩展,这样解决了大量的割据势力。

同时早在汉文帝时就规定了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祀祖先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根据自己所统领的藩国人数为依据来向中央献黄金助祭。只要地方诸侯藩国人数每达千人就要贡金四两,而余数超过五百人的也就要贡金四两,并且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

凡是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而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在祭祀宗庙时,继续遵循汉文帝的制度要求献酎金助祭。然而收到黄金之后,汉武帝却以所献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直接废除了诸侯106人,从此进一步削弱了割据势力。

以至于王侯尚存,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也就出现了封土而不治民的历史景象,中央借此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

内外朝制,强化皇权

汉武帝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除了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分裂势力。同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不断强化了中央皇权。

汉武帝时期,其开始提拔一些身边的年轻的亲信大臣,通过升官的方式让这些人成为皇帝在政务顾问,因此皇帝将国家大事开始与自己的亲信商议,从而就忽略了原本应该在朝廷商议的朝臣。久而久之,在中央朝廷就开始逐渐形成了内外朝这种情况。

皇帝提拔的谋臣成为内朝的相关人员,这实际上就建立了除中央朝廷以外的非法定决策机构。而由丞相领导的文武百官虽然是法定一级的决策机构,但由于皇帝对相权的抑制使得其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其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内外朝的商议机构由于其处于不同办公场所而被称为内朝和外朝。

与此同时,汉武帝强化了其对军权的控制。为了改变汉初军队分散,而首都却无重兵把手的情况,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常备军。先设立羽林军、天水军等六军;后来又加强训练战亡的军人子弟,来加强中央常备军的势力,这也就开启了历代王朝存在的内重外轻的军队部署情况。此后,汉武帝掌握了一支强力的中央常备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就从未消失,最终汉武帝将其结束。同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开始越演越烈,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就是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同时其通过建立中央常备军直接掌控了军队的控制权,形成了集军政财于一体的强力君主。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汉朝成立初期,中原大地经过多年的战争,经济水平急剧下降,人口数量大量减少,如果不采取措施休养生息,只怕天下又会打乱,于是,汉初多位皇帝将恢复经济作为汉朝的首要任务。

刘邦初建汉朝,接秦之弊,社会经济残破。刘邦及其大臣总结暴秦短命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天下,“乃举措暴政而用刑太极故也”,决定惩秦之失,改弦易辙。

刘邦在统治政策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废止秦朝社会经济军事化政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一是组织军队官兵复员务农,“以有功劳行田宅”

根据官兵的功绩大小、爵位高低,赐予他们数量不等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政策解决了军队复员问题,使大量官兵转化为拥有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并优崇其地位,保护其权益,为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探寻了一条道路。

二是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下令因秦末战乱而流亡山泽的人回归原籍,恢复他们原先的爵位和田宅。

这一政策使脱离农业生产的流民重新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土地财产,实现了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重新结合,有力地安定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

三是释放奴婢,“皆免为庶人”。下令将在秦末战乱中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者全部释放为庶民。

此举解放了一些身陷奴隶地位的劳动力,提高了其地位和身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是轻税薄赋,减轻负担。

崇尚节俭节用,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实行“什五税一”(即十五分之一)或“什一之税”(即十分之一)的薄赋政策。更多地让利于民,更多地让民众获得经济发展的实惠。

这些政策,很好地赢得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秩序,实现了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直接结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巩固了新生的王朝政权。


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以下的政策来稳固政权的统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想稳固政权,当然要使人民安居乐业。

汉代时期,天下一统。赋税尽轻,供养政府,尚有富余。实际只要三十税一。在战国时代,孟子说:“什一而税,王者之政。”而且汉文帝时,免收田租十一年。

汉朝初期为了稳固政权为了威固政权稳定,减少匈奴的侵袭,采取了和亲政策。文帝景帝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同时碍于国内诸侯势力,不能贸然大规模对匈奴用兵。

至于和亲是不是耻辱,我感觉在汉朝人眼里嫁妹子绝对不是耻辱,就是一种外交手段。你看汉武帝嫁到乌孙去的解忧公主,简直是史上头号能搞事的和亲公主。

汉代时期为了稳固政权,农田归民间私有,收上来的税,作为政府经费,归大司农管理。

而山海的所有权,由皇室来继承。收上来的关税归皇室所有,归少府管理。


汉初,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战争和楚汉争霸战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在对匈奴作战中失利,由汉臣贿赂单于焉支,才使得刘邦回到汉地。

在立国之初,汉朝统治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交错,相互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汉初统治的积极作用。一直到武帝时,颁布推恩令,逐渐分化诸侯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实行无为而治,一改秦法的严苛,降低政府税收,使经济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在武帝在位时实行了盐铁官营;

在文化上,采用黄老思想,推崇无为而治。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博取百家之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层面为加强君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外交上,经历了北伐匈奴失败后,汉朝采取对外和亲的政策,使得前期得到了相对安全的发展阶段,为武帝时期出兵匈奴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汉初承袭了秦代的法制和一些基本国策,不断的充实人口,恢复经济,积极调节上层建筑,最终成就了武帝时期横扫漠北,远征西域的功业。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汉朝,不仅有自己的发展,还全面的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在政治上,汉朝实施了郡国并行制是在汉朝初期的时候,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各国的实力,发布了“推恩令”,巩固中央的统治权力的政治体制得到了加强。

在经济上,因为劳动力的流失而导致了耕地荒凉,在秦朝末年的时候统治者也因此得到了生产力被破坏的教训。他们为了拯救生产力,列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然而这政策不仅让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文化上,在继承秦朝文化的基础上被改造的更加完善。由此可见,汉朝的生命力更旺盛一点。

一,汉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政治措施:

1,官吏制度:秦朝时期的官吏制度被汉朝时期大致延续了,汉朝建立的官制更加适合专制主义,这种政治体系在巩固中央的的统治权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汉朝推行郡县制度。每个王国的权力都非常强大比如在三公九卿在地方政治政治体系中,丞相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而其他官职员都是由各地诸侯任命的。

二,汉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

1、重农抑商,以农为本:在西汉初期,因为秦朝刚经历过战乱,使全国的农业经济处在了无法前进的状态,当时的人口从两千万降到了八百万,导致劳动力损失严重,出现无人耕种土地的情况,为了让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汉高祖当时为了让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上,采取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农业生产恢复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时这些政策没能普及到各个国家,因为那时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刘邦管辖的地区得以实施,而其他地区还是老样子。直到汉朝的大局安定下来,税率才得以全面推广。

3、倡导节俭,约法省禁:刘邦在霸上汉元帝十年时,就有“约法三章”,不让军队的人滥杀无辜,不让掠夺百姓的东西,在建国初期,看着国家经济困难,为了让财政负担减轻一点,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百姓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安定了民心。

三、汉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文化措施:汉朝初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被秦朝时的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在这其中秦朝时期的集权主义是最重要的,并且还加强了这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汉朝政治文化的各个角落。

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这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保证人民的利益,才能维护统治。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汉朝,全面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

在政治上,汉朝初期实施郡国并行制,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各王国的实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得到加强。

在经济上,统治者吸取了秦朝末年,劳动力流失而、导致的耕地荒芜生产力被破坏的教训。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在继承秦朝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完善。

可见汉朝,初期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升级,这些做法也使汉朝相比于秦朝来说,更有生命力。

一、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1)官吏制度

汉朝时期大致延续了秦朝时期的官吏制度,但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适合专制主义的官制,这种政治体系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后世各朝代的官吏制度发展。

在汉朝建立初期,采取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分别负责,处理政务,协助军事,负责监察。九卿则有更加细化的工作,所有官员中丞相地位最高,这种官吏制度构成了汉朝初期政治运行的主要形态。

在三公九卿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尚书台制。汉成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地位和待遇与丞相平等,在职权上也不再是过去的副丞相,而是与丞相平起平坐的御史府。

汉朝初期的太尉是最高武将的称呼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到了汉武帝以后,太尉被改为大司马,此后,太尉的权利堪比丞相,到了后期,太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与丞相相同,自此“三公”才达到权力的平衡。

汉朝时期的“三公”虽然位高禄厚,地位尊崇,但实权掌握在皇帝近臣尚书的手中,这就相当于掌握在皇帝手中。

(2)地方制度

汉朝初期,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在手下大臣的帮助下刘邦顺利称帝,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册封了7个异性诸侯王,其中楚王韩信实力最为强大,随后刘邦通过各种计谋,将实力强大的异姓诸侯全部诛灭,分封了九个刘氏王侯用来拱为中央统治。同时封列侯140位,用来奖励功臣,在他死前,刘邦曾与大臣立下了“白马誓言”,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在地方上,汉朝沿袭了秦朝时的制度,推行郡县制。各王国权力强大,在地方政治体系中设有三公九卿,除了丞相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外,其他官职可由各地诸侯王自行任命。

汉武帝继位后,为削弱地方势力,实行了“推恩令”其中规定准许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将土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嗣。并且汉武帝还常常对地方诸侯挑剔刁难,废除爵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诸侯的实力大大被削弱。

此外,为避免地方势力做大,汉武帝将全国财产超过300万的富豪迁住到京师地区,由中央政府直接监控。同时全国被分为13部,每部设立刺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刺史可直接上书弹劾官员。

二、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1)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西汉初期,刚刚经历过秦朝末年的战乱,全国的农业经济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当时全国总人口由秦朝末年的2000万下降到了800万,由于劳动力的损失,出现了很严重的土地无人耕种的状况,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

首先,组织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政府组织军队中的士兵复员,免除这些士兵的徭役,鼓励他们进行生产。

之后下令全国在战乱中流亡或者是被卖到外地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生产,最后政府规定那些曾经因为饥饿而把自己卖为奴隶的人,可转为庶民,这个政策,让当时成千上万的奴隶获得了自由。

在这些措施下,各地农民和军队中的劳动力重新回到了农业生产上,这些措施为之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惠帝和吕后掌权时期,曾多次大赦天下。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景帝时期,依然存在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缓慢的状况,皇帝曾亲自下田耕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人民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的这种行为极大鼓励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使汉朝初期的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他统治时期,汉朝已经出现了国富民足的繁荣景象。

在商业方面,汉初的统治者都采用了抑制打击的措施,他们认为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农民们舍本逐末。汉高祖在建立汉朝之后,规定商人需要另立户籍,并且不准穿丝绸的衣服,不准骑马,不准携带武器。可以说在各种方面都对商人进行了人身侮辱,到了汉惠帝和吕后时期,这些侮辱措施虽然放宽了,但依然规定商人子弟不学进朝做官。

(2)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汉初的统治者深知天下安宁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首要前提,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刘邦在占领“三秦”时就颁布政策,鼓励农民开荒种田,到了公元前199年,为了鼓励生产,汉高祖下令凡是生下小孩的家庭可以免除两年的徭役。公元前196年又规定,凡是进入蜀中汉中和关中定居的人民可终身免除徭役,之后又发展成世世代代免除徭役。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也是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战争没有结束,所以政策没有普及到全国各地,只在刘邦直辖的地区得以实施,而其他的地区依然是按照秦朝时的税率,直到汉惠帝即位,汉朝大局安定,这个税率才全面推广开来。

汉文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赋税政策,并且还规定,凡是替政府向农民购买大量粮食的人,就可以进入朝廷做官。这个措施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粮,并且给农民增加了收入,使百姓生活富足。

(3)倡导节俭,约法省禁

汉元帝十年刘邦在霸上时,就曾“约法三章”,禁止军队乱杀无辜,大肆掠夺,建国初期面对国家经济困难的局面,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刘邦提出,通过对官吏俸禄官府费用的计算之后,再向百姓征纳付税,避免征税过重。同时地方贵族征收的赋税作为个人的生活费用不用上缴国库,这些措施减轻了当时百姓们的负担,安定了民心。

汉惠帝和吕后统治时期,继续贯彻了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废除了妖言令等罪名,国家迅速安定下来。汉文帝时期废除了家族连坐制度,崇尚节俭,在他统治的23年里,极其节俭,哪怕是身为皇帝身上都会有补丁,后宫的夫人也不会穿华美的衣裳。汉景帝时期,曾五次大赦天下,减轻法令,亲自耕种田地,号召全天下的百姓勤俭节约。

三、汉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文化措施

历史上的所有朝代诞生后都继承了前一个朝代的文化,文化不会因为战争消失,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灭亡,秦朝时的文化深深影响了汉朝初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秦朝时期的集权主义,这种思想渗透到了汉朝政治文化的各个角落,并且还进行了加强。

同时,汉朝还对秦朝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汉朝时期对秦朝时期的严苛的法律,禁行了缓释。

汉朝还将秦朝“大一统”的理念进行了升级,在秦朝“大一统”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上,构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反对诸侯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将思想统一于儒学之中,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关系,社会人际关系趋于稳定和谐,这种政治理念被一直延续了下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总结:

汉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升级,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维护统治,必须要保证人民的利益。


汉初的政权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汉高祖刘邦即位时汉朝便尝试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实现统治的维稳,但刘邦去世以后汉朝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夺权的政治斗争,而吕后之乱平息后,历经“文景之治”的汉朝又面临地方势力强大、社会矛盾激化的困局。可以说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汉朝的政治统治才算真正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一统”政局。我按照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应经历“庶、富、教”三阶段的思想将汉初统治维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为“治”:完善制度,巩固统治,增加人口

刘邦夺得天下以后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巩固政权。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承袭秦制,继承秦始皇建立的一套制度,继续实行郡县制,同时废除人民讨厌的秦苛政,最后杀一波可能会对巩固统治造成威胁的功臣。在保证国家得以正常运行,不会再被战争推翻以后正式开始进行和平的建设。其后刘邦听从陆贾的建议改变治国方略,用文治的方法治理天下,实现了“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社会转轨,一举奠定了汉初政治统治的基调:

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汉书·陆贾传》)

在这一阶段,刘邦采取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恢复秩序,巩固政权,实现了汉初的“治”。

第二阶段为“富”: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让人民富起来

汉代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秦始皇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是秦朝灭亡重要原因。所以汉朝为了避免灭亡,就要简化刑法,减少工程,与民休息。于是“无为而治”就是汉初具体的修养措施。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这项措施就实行了起来,哪怕是后来吕后乱政也力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而其后的“文景之治”更是把这种修养政策贯彻到了极致,人民真正富了起来: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钱多的花不完都烂了,粮食多的吃不完也烂了,这得多有钱啊。在这一阶段汉朝以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使天下安定,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实现了“富”的小目标。

第三阶段为“教”:独尊儒术,重视教育

人一旦有钱就会躁动,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汉朝也是一样。“文景之治”致力于发展生产使社会富裕了起来,但同时也忽视对人心道德的教育,社会中的一些隐患再次威胁着汉朝的统治。比如人们对财富追求过度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长期的政治放松,无为而治也导致了地方诸侯势力过大,而社会人心的道德沦丧更是不必多说了不知礼义廉耻、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汉朝就进入了统治维稳的第三个阶段即“教”的阶段,注重人心道德的建设。而这一阶段的关键措施就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教育发挥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更以太学、察举制等措施给儒者至高的地位,一时间社会人心安定,人人钻求儒学,封建道德深入人心,实现了长治久安。汉朝完成了统治维稳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教”的阶段,从此国家进入正轨,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人心各方面都无法撼动汉朝的统治。

结语

综前文所述,汉初统治巩固的三个阶段具有一种普遍性意义,任何新生政权都要以“治”排除制度上、军事上的威胁,以“富”解决民生凋敝、社会动荡而有人造反的威胁,以“教”来孵化人心,实现长治久安。正是因为很好的完成了这三个阶段,汉朝才能达成“大一统”的恢弘局面,其制度为历代王朝所延续。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刘邦打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汉朝初期主要是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实力迅速增强,经济繁荣。开始改变了对外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实力强盛离不开汉朝初期的铺垫。

郡国并行制

刘邦因为在楚汉之争中为了战争需要分封了异姓诸侯王。所以在建立汉朝以后,刘邦为了防止异姓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开始逐一消灭异姓诸侯王。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在地方采取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维持大汉王朝的稳定。

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朝建立以后,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国家混乱不堪,于是汉高祖刘邦决定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到了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最后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废除秦朝严苛法律

汉朝时期,没有了秦朝严苛的法律。秦朝的法律主要以法家作为指导思想,所以非常严苛。百姓苦不堪言,早在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就和咸阳的百姓约法三章,把原来繁杂的法律改成了只有三条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抵罪,盗窃需要判刑。当时秦朝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建立汉朝以后,刘邦也没有继续沿用秦朝严苛的法律,实行法制和礼制并用的手段。

刘邦开始重视儒家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刘邦发现一群乡野村夫都不懂得尊卑,于是叔孙通给刘备提出建议要实行儒家的礼仪制度。叔孙通经过改革以后,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群臣都非常遵守礼仪。刘邦开始重视儒家的礼仪稳定了汉朝内部。也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打下了基础。

总结

汉朝经过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文帝、景帝的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汉朝在初期就稳定了政权,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实力的强盛打下了基础。汉武帝一改汉初的和亲政策,开始攻打匈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秦朝末年,楚汉称霸。西楚霸王项羽被逼乌江自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然而新生的王朝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刘邦是怎么采取措施稳固政权的呢?

汉高祖刘邦

西汉初年,新生的汉王朝面临很多外部威胁。为了稳固政权,刘邦做出了如下的举措。

剪除异性王

楚汉争霸时,刘邦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支持拉拢人心分封几位异姓王。汉王朝一成立,首先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分封的异姓王。这些异姓王不单单是只有一个王的称号,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中拥有钱粮,官员任免,最重要的是拥有军队。他们在封地之中,和皇帝一般无二,只不过王国不如帝国大。

刘邦一建立汉王朝,就立马着手清除异姓王。其中楚王韩信,刘邦找理由斥责他不来朝拜,先贬为韩王之后又贬为淮阴侯,最后韩信被吕后骗入宫中杀死。九江王英布更是直接造反,刘邦亲率大军讨伐,结果还被射中肩膀。经过刘邦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清除了所有的异姓王,解除了他们对新生汉王朝的威胁。

刘邦首先剪除西汉王朝最直接的威胁异姓王,他接下来又做了什么呢?

白马之盟

刘邦剪除异姓王之后,颁布白马之盟,分封宗亲。异姓王一除,汉王朝最直接的威胁解除,他们的地盘又有谁来接受呢。刘邦想出了一个办法,颁布白马之盟。我们来看看白马之盟的条例:其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这一点笼络人心。其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第二点前半部分就很重要,只能是刘姓宗亲,才能封王,刘邦或许想不管后代怎么打天下还是姓刘。通过这一手段,刘邦分封了大量的宗室为王,替他镇守各地。

刘姓诸王

刘邦做完这两点,西汉来自内部的威胁基本解除。他又开始考虑西汉王朝内部的威胁!

远征匈奴,和亲求稳

秦汉时期,汉民族政权始终在北方匈奴的威胁之中。秦朝之时,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河套地区,但并没有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开始修建长城防范匈奴!

等到西汉时期,刘邦以为自己手下的兵勇刚刚经历过楚汉战争的洗礼,兵锋正盛。于是他轻率大军攻打匈奴,哪知道中了圈套被匈奴困在白登山。匈奴王还写信恶心吕后,让他跟自己!随后还是陈平贿赂匈奴王身边人,刘邦才得以脱身。

经此一战,刘邦深刻的认识到匈奴不是好惹的,现在的汉王朝还打不过他们。于是刘邦为了国家的稳定,就只有认怂,派遣女子和亲。大家做个儿女亲家,都是一家人可别打来打去。他和亲的做法为后世历代帝王所效仿,稳定了新生的汉政权!

西汉与匈奴

汉高祖刘邦经过以上的努力,将汉王朝成立初期内部与外部的威胁一一解除。汉王朝经过随后几代帝王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大盛。不仅镇压内部七国叛乱,更重要的是打的匈奴闻风丧胆。大汉,从此走向世界之巅!


大家好,我是小北最光阴,欢迎大家关注。

汉朝建立之初,主要采取了三条大措施来稳定政权统治!

第一,选用黄老学说治国,推崇无为而治,与国休养生息;

大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国穷民弱,百姓们都快连饭都吃不上了,刘邦就是从农民阶级成长起来的,他自然知道农民吃不上饭的后果,若是大汉和大秦一样,也不让百姓们吃上饭的话,那天下立刻便会有第二个大泽乡起义,会出来另一个‘刘邦’来结束他的统治!

大秦选用法家治国,刑罚比较严厉,大汉便选用了与之相对的黄老学说治国,推崇无为而治,让老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最起码能吃得上饭了。

第二,打压地方豪强;

大汉一直都有皇陵制度,天子即位之后,便会选出一块土地来建造皇陵,在这期间便会将关东地区地方大族全部安置到皇陵附近,以此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汉初时期,大汉皇族对于地方豪强的打压应该是历代最狠的,只要地方上有豪族兴起,或者是贪官污吏横行,大汉天子便会派遣一位法家酷吏过去,法家酷吏到位之后,二话不说,直接把地方豪族和贪官污吏杀完,再把土地给分派下去,然后这个地方就大治了。

第三,软硬兼施,安抚匈奴;

匈奴是汉初时期最大的外患,汉初时期匈奴屡屡犯边,大汉天子遂令精兵强将屯驻边关,之后匈奴再犯边之时,便会遭到大汉官军百姓的拼死反抗,父亲战死,长子拿起武器继续上;长子战死,次子拿起武器继续上;儿子死完,妇女拿起武器继续守城;在大汉边民的拼死反抗之下,匈奴入侵的成本越来越高!

再加上匈奴此时已经开发到了西域一带,西域国小民弱根本无法反抗匈奴,匈奴在这里劫掠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于是匈奴便开始了西进政策,开始大规模的向西探索,而不是对大汉用兵。

大汉见匈奴态度软化,遂实行结亲之策定下盟约,长城之内为衣冠之国,大汉天子治之;长城之外为引弓之国,匈奴单于治之;

有了上述三策,大汉对内打压豪强与民生息,对外安抚匈奴解决外患,这才巩固了大汉皇族的统治地位。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刘邦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秦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争,只能背井离乡不断迁徙,流离失所的生活实在苦不堪言,往往是饱一顿,饿几天那种。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秦朝已经灭亡五年了,当他拿着丞相递上来的户口统计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四大难题:人口损失很严重、田地荒废没人种、诸侯王们势力强劲且影响巨大威胁到了中央政府、冒顿单于威胁着汉朝边疆的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面临的问题很严峻,稍有不慎,便会动摇汉王朝的统治。为了摆脱这一局面,刘邦需要来一次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在内,全方位的政治布局。

一、经济上

孟子讲:“什一而税,王者之政”。

刘邦觉得不可:我要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朝时期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理论上来讲,百姓们只要缴纳了十五分之一的田租后,其余资产便可以归属于自己。这个税率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言,已经非常优厚了。

当时汉王朝为了鼓励百姓们进行生产工作,他们除了降低赋税外,还给每户农户解决住房问题,并分配100亩的良田,好保证农户的生计问题。

《汉书·食货志》: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吕后还下令保护农户的住房,防止地主随意兼并农户田地: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如果是退伍军人返乡,可以享受六到十二年免除徭役的待遇: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史记·高祖本纪》)

为了发展农业,汉代继承了商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汉书·食货志》)

二、文化上

汉代是一个畅行读书改变命运的朝代,刘邦在陆贾的劝谏下,改变了对儒生的歧视,他亲临孔庙,祭拜孔子,以示对读书人的尊重。

刘邦对读书人的尊重不光表现在尊孔上,他还下令建立了”天禄阁、石渠阁”等在内的一批国家图书馆,负责收集整理天下流行的藏书。

三、政治上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他见证了秦王朝统一六国和走向灭亡的过程。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他意识到新生的汉政权要想走向繁荣富强,首先需要处理好的便是“权力的分配和制约”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皇权对相权的制衡、皇权对诸侯王的限制……

一言以蔽之:刘邦操碎了心。

在大方向上,汉初推行了如下政策:

1、实行郡国并行制,对异姓诸侯采取先安抚再逐渐分化权力的手段;

2、治国方针上,推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方法;

3、外交方面,采取和亲的手段,换取和匈奴短暂的和平。

而在细节方面,汉朝统治者建立了包含人才选拔、舆论监督、官员考核标准在内的行政人员管理体系。

以举孝廉为例,地方上有名望的老人,可以直接向中央举荐人才,以及弹劾地方“孝廉官”名不副实。

朝廷在考察该官员在地方上的政绩时,便会将弹劾或者举报的信息纳入核实范围。

总结

汉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他们一方面采取了亲近人民,让人民修养生息的手段换取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加强皇权对地方、丞相和诸侯王的掌控力。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在诸侯将相的推举下,开国称帝,建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王朝建立初年所采取的措施、政策,犹如基石,后世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更新,以维护王朝统治。汉朝在建立之初,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六国遗少)在威胁着新生王朝,所以在王朝初年所颁布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显然,刘邦、吕后等汉初掌权人做到这一点,使两汉延续达四百多年。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汉朝在建立之初所采取的措施。

在法律方面,废除秦朝严刑峻法,主张德主刑辅,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秦朝时期,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主,主张严刑峻法约束人民。导致官吏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对待人民过于严苛,结果就是导致人民对政府产生逆反心理,在秦朝建立不久,就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不过是二世而亡。

而《新语》就曾指出秦国覆灭之原因就是:“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秦朝动用“太极刑罚”约束人民,反而激起民怨,人民发动暴动推翻了暴秦,而汉朝作为新生政权,必然会汲取秦朝灭亡之教训。

所以,汉初在法律编写时,采用儒家与法家相结合,以儒家教化为主,法律约束为辅。因此,萧何在编写汉朝法律时,仿照秦朝法律,作汉律九章。其中汉初的法律中保留了法家思想的精华,也注入儒家义理。达到了宽柔相济的效果。法律上宽和,汉初整个环境就相对宽和,环境宽和才使得汉朝初期的战后重建任务就相对顺利。

在地方区划方面,采取郡国并行制

虽说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后世七国之乱,打击了汉朝的发展,并于最后被推恩令所淘汰。但是浮人还是想给这条制度单独拿出来说明,郡国并行制这项政策恰好在汉初那种特殊环境很好的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秦朝在统一全国时,朝中大臣关于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始皇决定采用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显然中国集权制度的发展史上,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一次质的飞越。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让这种先进制度为天下百姓所接受,推行郡县制的时候,采用“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的弱民政策,这样的做法反而使人民与秦朝离心离德,郡县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反而出现巨大的反作用力。

所以,刘邦认为秦亡是孤立而亡,在此基础上,决定推行郡国并行制。其作用意义如下:

一、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经济是国家之命脉,尤其是汉初,刚刚经历过长年战乱洗礼,战后重建尤其重要。要知道刘邦在剿灭异姓诸侯国后,全国共有十个诸侯国(九个同姓、一个异姓),直接归中央管辖的只有十四个郡,可以说诸侯国掌握着西汉初期大量的土地,所以诸侯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西汉初期战后重建任务的进展。郡国并行制对于全国的诸侯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点作用:

1、调动诸侯国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诸侯国之间的界限,大多以历史、地理等因素为基础来划分。所以各诸侯国的经济特点,跟战国时期尤其相似,所以各诸侯国能够成为各具特色经济区域。且诸侯国具有高度的财政自主权,从这一点来看,郡国并行制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各诸侯国发展本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各国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充分开发当地自然资源。

如齐国有黄河之利,黄河带来大量有机土壤,齐国膏壤浅里,适宜种桑麻,因此齐国的布业发达。靠近渤海,渔业、盐业高度发达。而且齐地矿产资源丰富,可以采挖铜矿铸钱。吴国,东临大海,盐业发达,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赵国铁矿丰富,冶铸业发达。燕国、代国地处边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半农半牧经济。长沙国,水资源充沛,多大湖平原,故水稻种植业发达。各地诸侯王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能够充分因地制宜开发本国资源,促使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保护皇嗣,使政权不至于异姓被篡夺。为什么是郡国并行制保护了皇嗣,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随即出现了诸吕乱政的现象。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上的地位,惠帝刘盈死后,便对刘邦其他儿子展开杀戮,刘邦共有八子,吕后就杀害了四位,将他们的封地分封给吕氏子弟。

而在郡国并行制的背景下,诸侯国拥有军队,且实力不逊。所以吕后杀害刘邦四子多采取诱杀的做法,所以诸侯王一般不轻易离开封国。而中央政府迫于地方诸侯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也不敢强行征召。所以,居于这一点,诸侯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就很好的保护了皇嗣。就拿后来即位的汉文帝来说,汉文帝刘恒到了封地之后,吕后碍于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便不敢拿刘恒怎么样。因此,吕后死后,周勃等大臣剿灭诸吕势力后,才可以拥戴代国国君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所以,这一点上,郡国并行制很好的保护了皇嗣,不至于政权被吕氏所篡夺。

三、拱卫皇室,维护国家统一。汉朝初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既要满足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要防止六国势力的反扑。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诸侯国实力膨胀,尾大不掉;而郡县制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是秦末汉初时,六国势力依然很大,秦末就是孤立无援而亡。所以分封制到郡县制这一次飞越中,郡国并行制就很好的在那个时期发挥的很显著的过渡作用。

汉初,六国遗少尚在,这些势力依然企图东山再起,重演战国割据局面。虽然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之后的七国之乱,也给汉王朝造成了经济损失,但是在汉初时,郡国并行制相对打击了原六国势力,所以在那个时期,郡国并行制是必要的,否则,必然会导致新生的大一统政权夭亡。

所以,郡国并行制在汉初这一特定时期,是拱卫了皇室,加强汉朝在地方上的统治。

在经济方面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实行什五税一制度;刘邦时期采取重农抑商,发展农业,吕后时期,复弛商贾之律,减轻对商人打击,发展商业,调动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经济的发展,汉朝初期的统治者是遵循黄老思想,采取相对无为而治的政策,为人民减轻税负,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承接秦朝末年经济崩溃的局势,且人民经过多年战乱,汉初的经济形势已然不容乐观。

《汉书.食货志》这样记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汉初,天子、功臣的供养尽可能节俭,量入为出,都是为了给人民减轻负担。为了战后重建,刘邦让士兵复员;释放奴婢为庶人;招抚秦末流亡人士,复故爵田宅,尽一切措施解放生产力。

刘邦时期,刘邦极为重视农业,采取崇农抑商政策,特备在通知后期,待商人极为严苛。而到了吕后时期,农业相对繁荣一些,便对商人相对宽和一些,这就促使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发展则调动整个社会的活力,是汉初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汉武帝时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在学术思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政策,使汉初思想界再度出现百家争鸣大好局面,使思想界出现复苏期

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汉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因为学术思想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思想界也是高度繁荣。而后秦朝统一六国,便出现了法家独霸、焚书坑儒等思想专制主义局面。而汉初黄老学说的盛行,无为而治造就了宽和的环境,同样促进了诸子百家的共同发展。所以汉初的思想局势,便是儒法并存、杂家林立。

汉初刘邦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对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都采取容纳,这一政策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均在沿用,所以汉初时,是思想界经过秦末打击后的一次复苏时期。刘邦的这一政策得到诸子百家的肯定,得到了文人阶级的支持,使人才不断流入汉朝官僚阶层,为政治集团出谋划策,这对汉初的政权建设、吏治整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对待异族方面,实行和亲政策,保障和平,有利国内的战后重建

秦朝末年,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朝政府,无暇顾及北方匈奴。匈奴趁火打劫,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而汉初时,匈奴不断利用其骑兵优势,骚扰边境,杀害边民,对汉王朝的边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叛汉朝,投降匈奴,次年刘邦兴兵三十二万讨伐匈奴,由于轻敌冒进,刘邦与其先头部队被匈奴三十万骑兵围困于平成白登山,最后还是靠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险。可以说,白登之战是汉朝与匈奴第一次的军事交锋,也是第一次军事试探,在见识过双方的军事实力后,双方也是保持了克制。

刘邦为了保证国内战后重建任务的顺利开展,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开放边境城市,与匈奴开展贸易,保持了汉、匈两国几十年的和平,为汉武帝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础,赢得了发展时间,保证了新生王朝不被兵祸拖垮。

浮人语

汉初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是有开创性的,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汉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统一强大是有决定性的贡献。汉初制定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还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帝北击匈奴的见识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新语》、《资治通鉴》等。


经过多年的征战,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刘邦积极实施各项政策。

一、积极安抚楚国的百姓。(1)汉高祖刘邦为老对手西楚霸王项羽举办隆重的葬礼。

(2)刘邦下旨赦免项羽的亲属。

(3)刘邦将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册封为列侯。

二、在政治方面,汉高祖继续沿用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1)在中央,汉朝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刘邦把兄弟、儿子和侄子册封为诸侯王。

(3)在地方,汉朝实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存。

三、在管理方面,汉高祖主张“无为而治”。

四、在经济方面,汉朝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政府大力发展生产,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

五、与匈奴“和亲”。匈奴多次入侵。汉高祖亲自带领汉军讨伐匈奴,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包围。汉高祖刘邦被迫向匈奴人求和,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且筹集大量的布匹等重要物质作为陪嫁物品。汉高祖刘邦采用这种屈辱的和亲政策,获得汉朝与匈奴人之间几十年的和平。为汉朝的发展赢得了时间。

六、将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陆续铲除。(1)刘邦以出巡为名,诱骗楚王韩信出来,然后以谋反的罪名拘捕韩信,再押送长安就近监视。吕后又派人把韩信骗进皇宫,然后安排人将韩信处死。

(2)汉高祖以谋反的罪名剥夺彭越的爵位,准备把彭越流放到四川。在吕后的劝说下,刘邦派人直接把彭越剁成肉酱。

(3)韩信和彭越被杀以后,九江王英布发动叛乱。刘邦亲自带兵镇压叛乱,打败英布。最后,英布兵败身亡。

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安排萧何制定《汉律》治理国家。

七、接受张良的建议,对开国功臣们论功行赏。并且,刘邦首先将结怨最深的雍齿册封为列侯。其他功臣们看到连雍齿都获得封赏,都逐渐安稳下来等候封赏。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以后,爱护百姓,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恢复生产和增强国力。汉高祖刘邦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开创了大汉王朝几百年的基业。


刘邦打败了项羽之后,成为了天下共主,建立西汉政权,定都长安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又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来稳固政权

一为了强化皇权清理异性王

为了以后防止异性王能翻犯上作乱,刘邦先后废杀了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诸侯王,并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二思想方面

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废除连杀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法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三监视六国贵族后代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将关东的强宗大族和名门望族十几万人一同迁入关中居住,置于中央集权的控制之下,使六国后裔不敢妄动干戈

四经济方面

刘邦大力发展农业,如减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隶,解放生产力,还让士兵门返回家乡,以功劳来领取房屋和田地,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恢复国家经济

汉朝之所以能比秦朝传世更久,皆赖能与人同利,懂得体恤民情,正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汉初立国之本内为“休养生息”,外为“和亲匈奴”。

刘邦和沛县的老哥们一起以沛公名义起兵举事,凭借一介布衣和三尺长剑,一举打败暴秦和西楚成为中华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

刘邦的大汉江山得来的过程十分不易,整天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着刀头舔血有今儿没明儿的日子。所幸的是江山算是搞到手,可是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江山实在不咋样。

起初,秦朝建立以前中原地区经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相互攻伐角逐的过程连年的战事早就搞得天下破蔽不堪,老百姓也是整天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后来,秦朝的崛起顺带手完成统一中原。

老百姓以为天下统一后可以过上安生的日子,哪成想秦朝根本不是省油的灯,连年的徭役负担和边防工事使得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所以,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朝数百年的折腾,刘邦所接管的江山早已经是个破烂摊子,所以刘邦觉得天下不能再折腾,群臣一番商议后,便制定出“休养生息”的国策。

休养生息说到底是官不扰民,当官的就把官当好,不要无缘无故去打扰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负担,汉朝的赋税比较合理,30税1的政策已经非常低了。

休养生息最经典的是“萧规曹随”。萧何去世后,曹参作为丞相接班人,成为新的大汉丞相。成天饮酒不理正事导致整个朝政官吏都无所事事,丞相府办事处每天都是一片喝酒划拳卡拉OK的乱象。

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便问曹参使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曹参说,陛下才能不如先帝,我曹参也觉得不如萧何,两位英明的君臣制定的策略,咱们照常实施就是,何必改来改去给老百姓增加负担。

和亲匈奴是大汉立国以来另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以和亲嫁公主的方式笼络匈奴,与匈奴结为甥舅之国。

可以说和亲政策给大汉王朝的边疆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亲政策的起源是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

话说,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是游牧民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首领,经常给大汉边境进行非正式友好访问。

刘邦一气之下点集兵马要讨伐冒顿单于,结果遭到匈奴的围困,因为此次战役使得刚刚建立的大汉政权差点根基动摇。历史上称此次事件为白登之围。

自从白登之围后,汉匈达成和亲协议。汉朝定期选择公主嫁到匈奴,也不知道这公主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反正汉朝说是真的就是真的,也没人关心真假,估计都是些冒牌货。

汉匈的和亲整整长达160年,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着手解决匈奴问题,经过2朝后的汉宣帝时期彻底解决匈奴带来的边患问题,和亲也因此结束。

汉朝立国之初,“休养生息”和“和亲匈奴”政策给大汉王朝的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为汉朝400年江山奠定基础。


原始地址:/tuijian/984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