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以特色化之则万事圆通。


这个问题问的好,代表了不少企业经营者的困惑!这些年我在给企事业单位做“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乐意就这个问题分享下自己的拙见:

一,近现代以来,不少人崇洋媚外,总以为在管理领域,还是西方的管理学厉害(类似于西医比中医厉害的偏见),岂不知世间最高明的管理学在我们东方,在二千多年前以《论语》、《道德经》、《易经》为代表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连西方国家,现在开始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个人和机构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本土文化,我们应该具有基本的文化自信,不要妄目菲薄!

二,人性化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这就像孔子在至理名言中所说的那样(用现代语言表述):管理者本身言行端正,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效法,政令畅行无阻;如果管理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他说的很有道理!看看现实,不少做企业的过分迷恋所谓的条条框框、规章制度,或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或奖少罚多、苛责于员工……这些不合乎人性的管理,注定难以走的长久。附带提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三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不懂人性化管理。

三,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管而管、自觉自发,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能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说:不搞特权,带头遵守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敬业爱岗,吃苦在先,冲锋在前;将心比心,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真心关爱所有员工的疾苦;出现问题,不怨天尤人,主动承担责任;公私分明,从不以权谋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凝聚人心,提升团队战斗力、自发性。反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若品德不端、个人约束力差、经常玩两面派,给员工们说一套自己做另一套,那他必然会日益失去公信力,最终导致政令难行。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兼容并蓄,德主刑辅”的管理理念将会日益被证明更适合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个人以上拙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这段话出自巜论语.子路》篇是圣人孔子讲给弟子子路的一段话,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就是放在现代也是对各方面做领导的人们,也俱有很好的启示和警醒作用!

现在某些做领导的时常感叹下属和群众不听召呼,不好管理自觉性差,缺乏主人翁意识。但唯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自已本身做的如何?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领导干部道德高尙大公无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已先做到,就像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干部和共产党员带头冲锋在前,不惧献上宝贵的生命只为信仰和穷苦百姓!试问做领导干部的如能够沿续这种以身作则的好作风,何愁下属和广大群众不心悦诚服地跟随前行不令而行?

那种不知道正人先正己,言不由衷的领导只能成为台上他说,台下人说他的尴尬局面……


大体意思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其句”被司马迁引用,赞李广,如有兴趣可看下《史记•李将军列传》,熟悉下具体事例事迹可能有助于你更好理解这话的内涵。


有些道理是多年实践出来的


说明人首先是感性的,其次才是理性的。

你告诉我一个道理,或者规劝我应该如何如何。我的第一反应永远不是思考你说的对不对,对我好不好,而是反过来在你身上找毛病,看你是不是个完人,有没有资格来教育我啊?

多数人都是如此。

所以古人云,上等人听到真理,躬身而行,中等人听到真理,半信半疑,下等人听到真理,大笑。

要让多数人相信你说的,那就得让他们别笑出来才可以呀。。


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出处:《论语·子路篇》。

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引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杜绝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本应自觉遵守,结果却要国家来作出硬性规定,真的是让人深思。回想以往许多官员会上喊的要精简节约,散会就铺张浪费,节约喊了很多年,结果一直不见成效的原因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明身教或自身实际表现(正直、品德高尚)的作用大于一切!


我认为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第一,我的理解是就是说自己一身正气,能够以身作则的话,即使不是像命令,也会有人帮助他.如果自己没有一身正气,不能够以身作则的话,别人就不会帮助她,其实这个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点类似吧!

第二,在管理的角度上讲,我认为这就是权威和威权的关系。权威就是这个人,不一定是有多高的职务,或者说他有很高的职务,她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别人都服他在心里面扶她,他的指令大家会执行的很好!维权是什么?威权就是他有很高的植物,有权力在手上,别人就是怕他的权力,所以才会执行他的指令!但是大家并不是心里面服他!

第三,其实各有各的理解吧,我的理解大概是这样,我觉得还是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理解比较对我们有用吧!

以上理解,不一定正确,还请参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好与不好。不是看你怎样说。而是看你怎样做。并从行动中表现出来。你所做的事。都是积极向上的。别人就看在眼里记上心上。并以你为榜样。如果你的行为,所做的事情。跟你的行动不一样。你嘴上说的再好。别人也不会相信。正是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不要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

不要一边做着破坏秩序的事,一边说法制不完善。不要往地上吐完痰,然后说着人民素质不高的言论。不要拿了好处后,说其实我不需要。


道理都懂,自己做不到,都是教育别人了。这正是道德说教的悲哀!


出自《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这句话的意思,重点强调了表率的作用。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要处处给下属做好表率作用,让下属效仿,从而确保政令的畅通。如果一名领导者,手里面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对下属严格要求,对自己放松要求,下属就不会执行相关的命令。最终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个人理解:王阳明的心学对这句话理解更深。“知行合一。说明了这句话的全部。所谓身正既心里就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不告诉他他也会去做,一旦心里不认可,就算是被逼着去做也绝不会全力去做…因此儒家提倡修身养性,就是希望在根源上使其身正这样就会自然去做正确的事情。——题主以为呢?[微笑]


意是要想领导和差遣别人必须自己严格要求,刚正不阿,以德服人,别人才能听你的号令。


这才说到正题,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你不下令,我也会勇往直前,如果你的所作所为是自私的,是违背人民意愿的,你下达什么命令,我也装不知道。有一些人总是把别人当傻子,自己最聪明。那我就傻给你看。


作为领导,自身刚正不阿,其属下也会效仿,不用施令也会规规矩矩好好尽力做事。作为领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有邪恶不正,其下属心里会有鄙视之,虽然施下号令,也无人去听从去实施。工作无法进展。领导也就玩完了。


这里面包含了阴阳哲学,阴者因也,即自身的所作所为,阳者果也,即他人自动会接收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阴阳一体,人会不自觉按照内心对一个人的评价去决定对待的态度,其影响力大于这个人所说言语“令”的作用。这段话再次提醒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为人处事,当时时自省,诚意正心修身,遵道而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


原始地址:/wenhua/1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