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女性超过三十五岁都算高龄产妇,要定期去做产检和各个阶段的筛查。建议平时要注意不要着凉避免感冒,平时要多喝水多是易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要多休息不要劳累不要熬夜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在怀孕初期不要性生活。在怀孕初期三个月每天要服用叶酸增补剂可以预防胎儿大部分神经管的畸形的发生。
谢谢邀请!
如果是高龄孕妇,在怀孕期间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就会比较高。如果孕期血糖偏高,建议应该饮食控制,如果饮食控制血糖不满意可以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
建议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每天碳水化合物的进食量250到300克就可以。蛋白质适当摄入,蔬菜可以不控制,但是水果必须要控制。
关注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会啊,首先吃的不要太咸,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维生素和果蔬纤维对于血糖也有很好的帮助
怀孕之前用中药调养肝脾就不会了。
我就是怀孕二胎时血糖高,我整个孕期就坚持吃粗粮,不吃水果,就吃蔬菜,我血糖控制的很好,就是嘴馋的时候难受不过好在我挺过来了
虽然是高龄产妇,但是注意饮食,加强运动,是可以避免妊娠糖尿病的。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是必要的。
高龄产妇从怀孕开始就注意饮食会避免血糖高吗?
不应该抛开怀孕之前的饮食情况和血糖情况来猜度孕后及产后血糖
如果怀孕之前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不好的话,身体锻炼又欠缺,导致血糖偏高,但还未发展成糖尿病的话,那么怀孕后的注意饮食就能起到控制作用。担心血糖高的话,医院产检就能测出。
如果怀孕期间没有高血糖,那就在产后继续保持好的饮食习惯。
孕期要补充钙铁,多到户外晒晒太阳,喝牛奶和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
多到外面晒晒太阳,心情也跟着阳光明媚起来,愉悦感会让血糖更乖巧。
产后如何才能让血糖更乖巧
由于产后需要保证奶水质量和产妇自身的营养需求,要求摄入更多营养,需重视。血糖方面不能太大意。
要少食多餐,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奶蛋瘦肉和鱼虾,植物蛋白可食用豆类和藜麦,别吃肥肉肉皮之类的高脂肪食物。主食尽可能以糙米杂粮替代或多掺杂,面食要以全麦粉或杂粮粉替代。主食可以尝试藜麦,好品质的藜麦是孕产妇的优质营养源,还有助于消化减肥,避免产后肥胖。
还要低盐低油,不控制盐的摄取量易导致水肿,不吃甜点、糖块,尽量不喝咖啡和茶。
产后坐月子选择在向阳的屋子,出月子后可以到户外晒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保持好心情,减少抑郁发生。情绪好了,血糖也就控制得好。
避免血糖高,不仅需要饮食调节和控制,还需要运动,情绪的配合。
谢谢邀请!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高龄产妇是指第一次生娃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产妇,是否要从怀孕就注意血糖问题,继续往下看。
图源网络
妊娠期糖尿病(怀孕后才出现的高血糖)的高危因素:
1、年龄,怀孕年龄≥35岁。
2、、超重或肥胖,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孕期饱和脂肪摄入过多,爱吃猪油炒的菜、爱喝肉汤、爱吃五花肉,这些食物饱和脂肪可不少。
4、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好多孕妈都有这问题。
5、孕妈自己低出生体重,孕妇本人出生体重≤2.5kg,成年妊娠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高9.3倍。
6、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孕前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在妊娠期进一步加重。
7、乙型肝病毒携带状态,携带者患妊娠期糖尿病概率是非携带者的3倍。
8、孕早期高血红蛋白水平,孕14周前血红蛋白(Hb)>130g/L的孕妇,孕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增加。
9、多胎,双胞胎或三胎孕妇,更容易高血糖。
10、家族遗传史,如有家族史,孕期高血糖的风险也是很高的。
如果有以上高危因素确实需要多多注意妊娠期高血糖,当然除了注意饮食,其它方面也是要注意的。绝大部分孕妇通过管理能避免妊娠期高血糖。
图源网络
降低妊娠期高血糖风险的注意事项:
1、科学健康饮食(参考下图),注意每天食不过量,主食粗细搭配,水果、坚果不要吃的太多,整个孕期少油少盐。
2、适量运动,如果你的产检医生没有说不让活动或少运动,就要保持每天至少30分钟以上的运动,最好是在餐后40分钟就开始,如果时间充足,可以每个正餐后都适量运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
3、管理体重正常增长,一般你的保健手册上面都有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如果没有也可以问一下你的产检医生。从孕中期开始每周监测体重增长,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增长。
4、注意定期监测血糖、血压。
图源网络
您好。我也是老二期间又扣上了妊娠糖尿病的帽子。
我从事糖尿病行业十年多了,而且父母都有糖尿病,平常很重要饮食,但因为夏天太热,运动量少了,血糖控制得不是太好,空腹血糖高了0.1(孕期糖尿病筛查的诊所标准是:空腹小于5.1,餐后1小时小于10.0,餐后2小时小于8.5。),就被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每天要在家测七点血糖值,后来住院生产时,每天在医院要测七点血糖和七次尿。
所以,注意饮食的同时还要多运动。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少运动或不运动。这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1.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尤其不要为了控制血糖,不吃主食。不吃主食也不好。
2.运动,尽量选择有氧运动,如走路、孕期瑜伽等。
3.血糖高的孕妈妈要做好自我血糖监测:一周一次3次血糖、三餐前血糖、三餐后、夜间血糖。
附上孕期血糖控制目标:餐前血糖≤5.3,餐后1小时血糖≤7.8,餐后2小时血糖≤6.7,夜间血糖不低于3.3,否则该出现低血糖了,也很危险。
4.最后说说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2-3个月的平均血糖值,是不能忽视的一项检查。孕期糖化血红蛋白要低于5.5%。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有孕期各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给我这个生过二个娃的妈妈私信,一起交流。
妊娠高血糖的发生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时为高峰期。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发布的第8版全球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中的关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流行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20-79岁糖尿病女性为2亿多人口,其中1/3处于生育年龄;
2千多万(或16.2%)的新生儿在妊娠期间暴露在某种形式的高血糖中,其中85.1%估计为GDM;
1/7新生儿受GDM的影响。
一般推荐在妊娠前或妊娠期前三个月进行早期的血糖筛查,目前并没有统一推荐的筛查工具,空腹血糖、随机血糖、2小时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均可。妊娠后,如孕妇血糖表现为WHO的非妊娠成人的一般糖尿病诊断标准(如空腹血糖≥7mmol/L,2hOGTT或随机血糖≥11.1mmol/L),应及早进行干预。
妊娠早期GDM的诊断目前仍存在争议。早在2010年,IADPSG指出在妊娠早期空腹血糖≥5.1mmol/L可考虑诊断为GDM,但后来的证据显示,这一指标并没有很好地反映24-28周时的诊断结果,因此,2016年该组织取消了这一推荐。GDM的筛查一般在妊娠期24-28周间,一步法的2h75g-OGTT被各大指南所推荐。
肥胖是促进GDM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一项涉及2万多女性的研究显示,随着BMI的增加,GDM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后代T2DM风险,与母系糖尿病具有更亲密的相关性。同样地,后代的GDM风险具有相似的结果。相关机制包括高血糖使胎儿更容易暴露于促炎的环境中,相关的炎症因子可影响后代的糖尿病风险。
饮食治疗、运动及体重管理均作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一线治疗方案。既往观点认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占总热量33-40%)可降低餐后血糖及减少胎儿的过度生长,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饮食会导致脂肪摄入增多,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最近的研究显示,复合碳水化合物(复合糖)含量(而非单糖)较高+低脂的饮食,较低碳+高脂饮食相比,尽管餐后1h及2h血糖前者较高,但仍然处于目标范围内,而游离脂肪酸水平前者则明显较低。
血糖监测是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的基石,连续血糖监测(CGM)被证明能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婴结局。
二甲双胍在T2DM合并妊娠的报道并不算太多,目前证据显示,在该人群中应用二甲双胍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体重增加,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也更低。但也有报道其具有更多的小于胎龄儿,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添加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的高血糖对母婴的短期及长期均存在不利影响,各大指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均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尽管如此,目前在诊断与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出名要趁早,生娃更加要趁早。
成才可以大器晚成,但是生娃一旦晚了,要不久久怀不上,要么怀上了妈妈问题多,或者是孩子风险大。
高龄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高龄也代表着我们的胰岛素工作的时间久了,那么工作的效率也会降低。
而怀孕的时候胎儿需要通过胎盘从母体摄入葡萄糖,因为胎儿需要葡萄糖,所以激素就会分泌于抗胰岛素(主要是分解葡萄糖,促进葡萄糖消耗的物质)
所以怀孕时血糖会代偿性的增多。
而高龄胰岛素分泌更差,所以更容易得妊娠期糖尿病。
除了高龄之外还有家庭有糖尿病史;过往生过早产,巨大儿,流产等不良妊娠史;高龄,肥胖等。
高龄要备孕就要注意饮食
饮料,面包,蛋糕等糖份高的食物尽量不吃
白米饭变成燕麦小米大米饭或者是红豆荞麦饭等,一半粗粮一半
水果少于250克,蔬菜大于500克
本文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菁妈育儿。更多母婴育儿知识请关注菁妈育儿。
你好,非常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如果准妈妈的年龄超过35岁,就称为高龄产妇,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就会有所下降,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减弱,在高龄怀孕过程中,准妈妈很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妊娠期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准妈妈如果在孕期血糖偏高应特别注意,要及时做血糖检查。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会造成孕期准妈妈血糖的偏高。孕期高糖、高脂食品的大量摄人,食品的刺激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而当胰岛的功能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胰岛素的分泌不能满足准妈妈身体的需求时,就会引起准妈妈孕期血糖偏高。怀孕控制饮食,科学合理的膳食,能够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但不一定能完全避免。所以建议你一边科学饮食,一边仍然要做血糖检测,如果血压高还是要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干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