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戏曲?

从小就跟着宣传队天天唱样板戏。这也是我爱唱戏的一个情节吧。


河南曲剧豫剧越调


70后的我,自小板凳露天看戏,广播收听的感染,看多了听多了,不知不觉的就喜欢上了。戏曲可以释放情绪,解压心情,放松思想。戏曲是故事的回顾,往事的再现,它能够感受到悲欢离合,体会到生活的百态,


父母爱听京剧,由于家中收音机和留声机经常不断的播放京剧让我很厌烦,不知不觉我长大了大约上高中的时侯好象突然发現我也爱听京剧了不仅爱听还想学唱,从此以后我变成戏迷了,我水平不高但学习认真参加了几处票房活动还曾经在剧场彩唱过,我还认真学习了京剧字韵知识並请教过多位名家有点入门一知半解了並且能夠学写了一些京剧学习心得了,我现在退休了京剧给我带来快乐、学习了知识,愉悦了精神,结识了新友。京剧让我认识到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


小时候看戏是被逼无奈,因为听不懂,奶奶听戏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昏昏欲睡。

后来慢慢地开始爱看戏,是因为戏曲演员服饰装扮特别漂亮精致。

现在长大了,能听懂戏曲中所包含的故事了,也多了一点点责任感,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呀,它从历史中走来,而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


因为我从小喜欢戏剧


扮相漂亮弦乐优美


遗传基因吧,我老爸就是音乐老师喜欢喜剧,而我只是喜欢唱我们老家的山西运城河东蒲剧


戏曲是古老,故事表演赛。剧有很多种,唱腔南北东。生旦净末丑,全国一般同。戏为家乡戏,我爱家乡人。腔韵亦本土,性情也同行。我听英雄唱,朴实真动听。因此爱听戏,戏迷我自称。


因为莆仙戏在我们莆(田)仙(游)地区是很受众的一个地方剧种。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戏台下看戏,从我记事起就喜欢上了,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莆仙戏演员,现在也梦想成真了,台上演尽戏曲人生,台下过好自己生活。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学好戏就要先学好做人,这句话一直在提醒着我,就算你戏演的再好,你没有艺德,又有什么用?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就是个觉得戏曲能让人成长能教会人学做人


小时候经常去别人家玩,看到电视里边的演员唱戏和表演深深吸引了我。也是机缘巧合从事了戏曲专业!


小时候受爸妈的影响喜欢上戏剧的,那时候一到星期天,爸妈都会看梨园春,然后自己也跟着看,慢慢自己就试着唱着玩。现在发现了、抖音平台,让我有机会试着做自己喜欢的爱好了。谢谢抖音平台!


戏曲大多演古代帝王将相,忠臣奸臣们的,如书本上的,旡现场表演,戏曲是现场表演和语句,能看来忠臣奸臣的真面貌,行动表演出來了,认清了忠臣和奸臣的面貌和动作。


因为我喜欢演戏天天开心,又能锻炼身体,又能天天上电视那可以自己喜欢演什么就演什么我又能当演员了


戏曲是中国的精髓呀!

上小学时正是《样板戏》很盛行的小候,而每天早上听过有线广开始曲社会主义好后,插一段新闻,天气预报后,就是样板戏了,紅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海港,杜鹃山。几乎每天听时间长了,耳濡目染,爱好上了,有了兴趣后,也看古装戏,龙鳯呈祥,打鱼杀家,霸王别姬,五家坡,失,空,斩等等,是越听越精,慢慢的学唱,还研究上了,从梅兰芳,张君秋,荀桂生,尚小云,也就是说,四大花旦,四大须声,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花脸,老声名家一下也记不清了。基本能分辨是哪一派,但不准确,爱好一直至今,不光喜欢京剧,而且,越剧,沪剧,锡剧,杨剧,淮剧,秦腔,云南花鼓戏,京韵大鼓,河北梆子,河南豫剧,爱好广,但不精,这也许是各人爱好吧!而从小受熏陶也有关系!再见!


我为什么喜爱戏曲。我的父母都是河北梆子演员。笔者从小受河北梆子艺术的熏陶,以至大学时就很后悔没有报戏曲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市政府机关工作。单位的同事领导都知道我喜爱河北梆子戏曲,每逢节假日有演出事宜,单位领导都给我报个节目。我的演唱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他们说我不是专业胜似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小的时候夏天最开心的娱乐就是下午陪爷爷一起去看黄梅戏,我记得那会儿一场戏5角钱,爷爷可以看一下午,我那会儿小,经常钻来钻去,我记得有一场戏是那个千金小姐被强盗抓走了。然后我看千金小姐的扮演者去后台洗了个头走上台就开始哭了,台下的奶奶们也跟着一起哭,然后就觉得好神奇,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我曾经有一次跟着戏剧班的人走了,我告诉我妈我要离家出走去学唱戏。一直跟着那个戏剧班走到桥头,天快黑的时候,我就跟他们拜拜了,我说我要回家吃饭了。后来回家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劲儿的哭,边走边哭,好不容易看到个路口觉得很眼熟,赶紧往家跑,到家被我妈骂了一顿,说去桥头找我没找到。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我爸那段时间特别痴迷《龙女》这部电影黄梅戏,天天看,天天看,一遍又一遍的看,我本意是守着看电视,结果总是等不到。看到后来这部黄梅戏电影每一句唱词,念白我都熟记于心,到现在都能够唱出来,感觉是刻在骨子里了。


小时候经常有来村里唱戏的,从此和戏曲结缘。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唱唱戏,听听戏,很开心。


关于戏曲,只是一种情节,也是一种寄托,从未想过要去学唱戏,似懂非懂的欣赏也是好的。地处鲁西南的我的家乡,深受河南豫剧、曲剧、坠子以及山东梆子等多种戏曲的影响,爷爷奶奶爱听戏,姥娘更是十足的戏迷。小时候我家还是一台黑白电视,天线还要用高高的竹竿架在房外,碰上信号不好还要出去摇天线,但那已经是很幸福的了,爷爷奶奶家都没有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放卡带的那种,碰上有唱戏的节目,俺爹就让我们去叫爷爷奶奶,一路飞奔的往房台上跑,一进爷爷奶奶家门就开喊又唱戏哩,快去看吧,然后就跟着爷爷背着手拖沓拖沓的往我家去,后面奶奶不紧不慢、稳稳当当的跟着,那时节跟着电视爷爷奶奶看完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断桥》《拷红》、马金凤大师的《花打朝》、《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杨八姐游春》和牛得草大师的《审诰命》,还看了刘忠河先生的《打金枝》,《大登殿》,张宝英的《秦香莲》、《寻儿记》,包公系列等等都跟着看过,曲剧海连池老先生的《卷席筒》、马骐老先生的《寇准背靴》、张新芳大师的《陈三两》是老人家爱看的戏,还看了《小姑贤》,给我印象最深是我们山东梆子《墙头记》,听了很多很多,大多记不住了,这也是我现在只对老戏感兴趣原因,现在听来还是记忆犹新,老人家的讲解道理还如在耳边,那时节跟着老人家看戏听戏只是图个热闹,啥也不懂,虽然爷爷奶奶老给你唠叨,这出戏演的啥唱的啥,有啥道理,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来爷爷奶奶却是大智慧,老人家都没有多少文化,爷爷读过几天私塾的,奶奶却是一字不识的,讲论起戏里的道理却如数家珍。姥娘是个铁杆戏迷,听的戏也杂,因为有过逃难山西的经历,她老人家除了河南戏,还喜欢晋剧、眉户戏,关于评剧,老太太算是我的启蒙者,那时跟着她听《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特别喜欢赵丽蓉,关于戏曲姥娘懂得比爷爷奶奶都多,随便哪出戏你问她,她都能给你说出戏里的人物、谁好谁坏、剧情如何,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小时候最喜欢是赶会了,有吃有玩,还能听戏,老一辈的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哪里有唱戏的,十里八乡的人都去了,图个乐呵,但是爷爷奶奶和姥娘听完戏跟我说的最多的却是要学戏里的好人,孝顺、守信、良善、忠君爱国等等,不要学那些坏人,下场都不好,我想这就是农村老人对于戏曲最朴实最淳朴的思想吧,戏里演绎的悲欢离合虽说和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可带给他们和我的影响、带给我们的道理却是久远至深的。入伍后,爷爷买了台电视,每次去电视里放着的都是豫剧,我也会陪着老人家看一会儿,听他们继续讲从小时就听的道理,姥娘家买了影碟机,堆得满满的都是戏曲的盘,我想这就是生活吧,尽管艰苦,却很满足。时光总是过得太快,不经意间带走了奶奶、爷爷和姥爷,在子孙日渐长大,可以更好的孝敬他们的时候,这实实的是终生的憾悔,戏曲也就成了寄托,听着戏仿佛又回到了那炎热的夏天,满院儿的石榴树、枣树,那房梁上的燕子窝,那水缸里冰着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爷爷放羊的鞭子,奶奶纳鞋底的筐儿,都还在,爷爷还是躺在那用了几十年的竹躺椅上,奶奶坐在堂屋的正座,收音机里放着的是那段百听不厌的“老皇兄……”


原始地址:/wenhua/3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