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半是明君,一半是魔鬼,十三个丞相死一半,初期几个是和窦太后斗争的结果,中期几个是和王太后斗争的牺牲的,最后几个是和争夺太子之位有关。
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记得关注哦,更多精彩等你来!
首先,我给介绍一下汉武帝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其事迹见《史记》、《汉书》,其轶事多见《汉武故事》。
其次介绍一下,武帝时期的丞相。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有十三位丞相
卫绾【丞相任期: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建元元年(前140年)】
汉武帝当太子时的太子太傅,汉景帝晚年时被任命为丞相。卫绾的优点和缺点都不突出,是个安守本分的老实大臣,因此汉景帝才选卫绾做自己与汉武帝之间的过渡丞相。随着汉武帝的皇位基本稳固之后,卫绾便卸任回乡,善终离世。
窦婴【丞相任期: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
窦汉武帝祖母窦太后的侄子,也是汉武帝的表叔。窦婴是除了窦太后外最有影响和威望的窦家成员,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不过由于窦婴是儒家弟子,与崇尚道家的窦太后在很多政治问题存在巨大分歧,因此曾被长期雪藏。
汉武帝登基后,一方面需要得到窦太后的继续支持,另一方面要推行儒家改革,再加上丞相储备人才的缺乏,因此窦婴成为汉武帝第一位亲自任命的丞相。不过随着汉武帝的第一次改革被窦太后推翻,主持推行改革的丞相窦婴也被免职回家。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开始亲政,而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舅舅田蚡为代表的新外戚家族与窦婴为代表旧外戚家族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最终演变为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窦婴伪诏案”。最终窦婴因为“伪诏”的罪名被杀并诛灭三族。
许昌【丞相任期: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
汉高祖时期的功臣柏至侯许温之孙。许昌是个崇尚“黄老之道”、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实人。窦太后在推翻汉武帝的第一次儒家改革后,许昌接任被免职的窦婴接任丞相。汉武帝亲政后,便随便找个罪名将许昌免职。
【田蚡】丞相任期: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四年(前131年)
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异父兄弟,据说相貌丑陋,但善于文辞。汉景帝时期窦家得势的时候,田蚡曾经以非常前辈的姿态对待窦婴。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田蚡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太尉。但随着汉武帝被窦太后架空,田蚡也被免职回家。
汉武帝亲政后,田蚡被任命为丞相。这时的田蚡便仗着丞相的权势和王太后的庇护,开始奢侈腐化,独断专横,甚至直接威胁到汉武帝的皇权。而田蚡与窦婴的矛盾更是变得无法发调和,最终引发了“窦婴伪诏案”。
窦婴被杀之后,得胜的田蚡却突然得了严重的怪病,在转年的春天便因病而死。田蚡直到死前都无法出来工作,这也成为汉武帝建立“内外朝”的契机。汉武帝后来在调查刘安的时候得知田蚡曾接受刘安的贿赂,说道:“如果武安侯现在还活着的话,就该被灭族了。”
薛泽【丞相任期:元光四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
汉高祖时期的功臣广平侯薛欧之孙,是个能力不突出、性格品德也没什么特别、在史书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事迹的一般人。汉武帝在薛泽做丞相期间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内外朝制度”,薛泽本人在当了几年丞相后卸职回家,得以善终。
公孙弘【丞相任期: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
西汉第一位非功臣贵族出身的丞相,也是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大臣。公孙弘大器晚成,做丞相的时候已经是个老人了。在任期间公孙弘厉行节俭、关注民生、推行儒学,是汉武帝时期最有作为的丞相,为“汉武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公孙弘还有阴暗的一面,当时的汲黯、淮南王刘安以及后世的司马迁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高,而“主父偃之死”更是公孙弘一生的污点。不过汉武帝对公孙弘却是非常信任,公孙弘也成为汉武帝时期仅有的两位在任上善终的丞相。
李蔡【丞相任期: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
飞将军李广的堂弟,曾立下不少军功,因此接替公孙弘担任丞相。李蔡在任期间政绩突出,尤其是整顿吏治、改革货币、盐铁专营三项政绩。元狩五年(前118年),李蔡因被控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的土地而遭到调查。李蔡不愿受“刀笔吏”的侮辱,自杀而亡。
庄青翟【丞相任期: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
汉高祖时期的功臣武强侯庄不识(也作庄不职)之孙,就任丞相后与御史大夫张汤发生激烈冲突,因此庄青翟便在汉武帝面前诬陷张汤。没想到张汤竟然以自杀来证明清白,庄青翟被愤怒的汉武帝投入监狱,并在狱中自杀。
赵周【丞相任期:元鼎二年二月(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
其父赵夷吾曾任楚国太傅,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因为拒绝跟随楚王刘戊造反而被杀,因此赵周算是烈士后代。元鼎五年(前112年),一批列侯因为所献黄金的成色和分量不足而被废除爵位。而赵周则被指控为这批列侯隐瞒罪责,在监狱中自杀。
石庆【丞相任期: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
其父石奋因为自己与儿子五人都做到了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所以人称“万石君”。石庆为人谨慎老实且才干平庸,因此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和劣迹。太初二年(前103年),石庆病死在任上,成为汉武帝时期仅有的两位在任上善终的丞相。
公孙贺【丞相任期: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二年(前91年)】
早在汉武帝做太子的时候,公孙贺就是太子舍人,是汉武帝最早的嫡系班底之一。公孙贺后来还娶了卫青的姐姐卫孺,成为汉武帝的连襟,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公孙贺本人的能力也不差,在汉匈之战中立下不少军功,因此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公孙贺据记载公孙贺并不愿意当这个丞相,曾说:“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不过公孙贺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此言竟然一语成谶。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孙贺被诬陷使用“巫蛊”诅咒汉武帝而冤死在狱中,三族也被诛灭。
刘屈氂【丞相任期: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中山靖王刘胜之子,汉武帝的侄子,西汉唯一的宗室丞相。刘屈氂刚就任丞相便遇上了著名“巫蛊之祸”并镇压了太子刘据的造反。之后刘屈氂与李广利立昌邑王为太子、诅咒汉武帝的阴谋被发现,汉武帝将刘屈氂腰斩于市。
田千秋【丞相任期:征和四年(前89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
本为护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因为在“巫蛊之祸”后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成为汉武帝任命的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晚年的时候被允许坐车出入宫廷,也被称为“车丞相”。田千秋的丞相一直当到汉昭帝时期,为“昭宣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汉武帝在位54年,在位期间的13位丞相,有4个自杀,三个被杀,超过了一半的人死于非命。即便剩下的6个,没有死于横祸,但真正能够得到善终的,也就那一二个。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因为皇帝拥有可以短时间内就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权力,所以古代在皇帝身边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伴君如伴虎”。而且越是聪明有为的皇帝,越容易出现“伴君如伴虎”的情况。而武帝恰恰属于雄才大略之主,在他的治世下,你可以有大展才干的机遇,但也会有危急生命的险境,因为你只是他阶段性的棋子。
二、我们可以把武帝的宰相分为武帝早期、中期、晚期,或者为亲政前、亲亲政后。早期主要受外戚干政影响,因为武帝幼年继位,所以离不开奶奶窦太后为首和母亲一系的外戚支持,所以景帝选择的过渡宰相卫绾离任之后,窦太后的侄子立马接任,随着武帝的长大,亲政破在眉睫自然会有其有冲突,另外舅舅田蚡的新外戚自然也不满窦氏外戚掌权,所以武帝利用这两派分脏不均,杀了窦英,进而也灭了田蚡,这也可划为亲政前。亲政后要大展宏图,所以武帝此时需要一个听话的人,能认真执行其命令的宰相,所以这个时期有俩位宰相在任上善终,但是留下的事迹却聊聊无几。
三、武帝晚年,爆发了巫蛊之乱,武帝疑神疑鬼,朝中大臣也人心惶惶,借巫蛊告密揭发者多之,而武帝有重酷刑法治,所以冤死不记其数,宰相也因此惧怕而铤而走险,谋不法,所以宰相多死。
综上,宰相多死,究其原因是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你才气过人不愿被体制束缚自然会违法越轨,皇帝自然要灭你。
【我是董督晋典,记得关注哦!关注!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鼎盛的一段时期,他在位的时候积极的开疆拓土,消除边防的祸患,采用外儒内法的方式治理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他的统治下,汉朝走向了巅峰。纵观汉武帝一朝,竟然有十三位丞相,那么汉武帝这么频繁的换丞相有什么原因呢?
在汉初的时候丞相的权势极大,可以说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到了汉武帝之后,情况就变化了,汉武帝是一个非常重视权势的人,再加上当时法治非常严苛,稍微有一点问题就会被汉武帝免职甚至处死,所以说在汉武帝在位的50多年的时间里接连换了十多个丞相。第一个丞相是卫绾,他德高望重,很早就开始担任呈现,还曾经教导过汉武帝,但是因为后来年老体力不支,很难治理好国家,所以在他生病之后,汉武帝就允许他告老还乡。
第二个丞相是窦婴,但是窦婴因为和田蚡的争执闹到了汉武帝那儿,窦婴记得景帝的遗诏中有“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所以派人将遗诏给了汉武帝,而当时的尚书上没有记载这份遗诏,所以窦婴就这样以伪造遗诏被杀。第三个丞相许昌是窦太后任命的,窦太后死后自然也就失势了。之后的丞相田蚡权势极大,甚至对于汉武帝都产生了威胁,结果在迫害了窦婴等人之后就病逝了。之后的丞相还有很多比如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等等,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除了少数是得以保全,大多要么自杀,要么被杀,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啊,而汉武帝也用自己这么频繁换丞相的方式加固了自己的统治,使得皇权更加的集中。
汉武帝时,举全国之力抗击匈奴。为了完成这一霸业,就必须整合国内各种错综复杂的力量,达到权利高度集中。而丞相,位高权重自然成了权利整合的牺牲品。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外戚田吩拜相。武帝利用田吩打压窦氏一族的势力,窦氏一族势力受到重大打击。元光五年,在汉武帝大力打压外戚王氏和田氏中悲愤死去。丞相成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十三个宰相,八个非正常死亡,你说危险不危险?霸道的皇帝肯定担心宰相对自己的威胁!都差不多,朱元璋,唐玄宗都是频繁的换宰相都是如此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总共换了十三位丞相,善终者寥寥,之前的丞相从来没有这么悲催过,产生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一统帝国下拥有极大权力的相权与亟待扩张的皇权的冲突太太。汉武帝本人权力欲极强,又有雄才大略,像他这样的皇帝,是决不允许权力掌握在别人手中的。那么他想搞事,就得从限制相权这条野路子开始。相权在反抗中,自然会惹得皇帝不满,而难以善终。先看一看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的任期和结局。
可以说,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实在属于“高危职业”。那么究竟是不是相权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了皇权,或者是如郭嵩焘所讲“西汉与宰相共天下”的局面,更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导致这丞相之位经常三年一更换呢?还是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丧心病狂的屠夫?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相权的职责设置“过度”宽泛,确实影响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请注意“过度”和“高度”这两个词语。相对于汉朝之前的丞相制度,我们在讲汉代官僚机构时,提到过丞相之职责除了外治天下,还通过御史中丞对皇室之事多加干涉。可以说除了军事之外,全国之内,事无巨细均归丞相总管。
在汉初时,皇帝们都以无为而治为重心,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照着老制度走就是最好的发展。丞相此时也是无需作为,惠帝时期的丞相曹参曾经因为“无作为”被弹劾,他对于皇帝的问责,也是用“萧规曹随”以回复。丞相职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与民休息,的确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但是到了第七任皇帝刘彻这里,国家经济达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于是这时的汉武帝想开始作为了,对他来说,首先就是需要大量成立自己的人员体系。因为武帝继位之初,国家大权掌握在窦太后群体手中,他需要选拔大量的人员以辅佐自己收回皇权。
这时最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我们之前提到丞相的秘书处有东、西两曹,工作职责是掌人事选拔、任免,虽然最终的抉择权归皇帝本人,但是其人员的选择范围和最大建议权均属丞相。因此皇帝想作为的话受到的最大限制恰好在于“人事任免权”上,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
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非常受武帝信任,但他所安插的同僚太多了,有的甚至从闲居一下子提拔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因此武帝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
如果非要说此时皇权和相权的最大矛盾和冲突,那便是这人事任免的问题。
(二)“常以列侯为丞相”严重影响到了汉武大帝工作的开展
武帝继位之初,国家权力集中在窦太后手中。窦太后一直主张的是“黄老之道”,而汉武帝遵的是儒家学说,两人根本的信仰不同。当时恰逢卫绾年老退休,武帝一心借窦婴、田蚡之力以对抗窦太后。但是此时武帝集团力量单薄,不足以抗衡窦氏势力,故窦婴、田蚡先后被窦氏罢免,而中间的许昌则是作为窦氏代表被武帝所罢免。
如果说前期四位丞相的更替命运是刘、窦之间对于皇权的角力。那么接下来的几位便是能力不足,不能协助武帝大展宏图而被诛除。
自田蚡之后的薛泽、李蔡、庄青瞿、赵周、石庆不是列侯家族就是纨绔子弟。其能力才干较汉初七十年里的丞相,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这些在武帝眼里白食千邑的列侯丞相,经常在三年之内,就因“犯事”而被下狱,或自杀,或被武帝干掉。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庸才不符合雄心勃勃的汉武帝的用人准则,事实上这是皇权与旧制相权的交锋。
武帝继位之初为了从窦氏手中拿回权力,曾想大肆培养自己的嫡系团体,故在第一年时就发布招贤令“召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亲策问以古今之道”。在一时半会儿改不了丞相旧制的不足这一情况下,这个举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时大批士人出现,如主父偃、东方朔等人,为武帝提供了不少谋略。
武帝通过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入侍武帝的内臣。他们名为侍从之臣,实际重点参与谋议。这些中朝官员的秩爵并不显要,但是身份特殊,他们不仅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同时武帝破格将士人公孙弘提拔为丞相,随后封侯。
这种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这些小官又易于控制,从而达到以卑制尊、以轻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特别是当时为适应对匈奴作战的需要,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减少廷议决策对皇帝的影响,刘彻设立了以卫青为首的内朝。这样军事作战保密的目的达到了,而皇权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从此西汉的政治制度便形成了内朝的尚书机构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以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此项重大改革一步一步地将丞相的权力限制到了外朝,并且只有执行权,而决策大权终于回到了汉武帝手中。
(三)汉武帝的极端性格
汉武帝人生的前期,在收回皇权的路上,一步一步地运作,终于将本该属于皇帝的决策权拿了回来,此时的争权措施属于政治斗争的手段。而到了晚年,惨死于“巫蛊之祸”的这些丞相,不再是因为权力斗争而死,而是由汉武帝的性格导致。
虽然丞相一职在汉武帝时期被看作高危职业,汉武帝的治理手段也显得颇为偏激。但是出于国家发展的目的以及结合汉武帝自身的性格,也就不难理解这种“一朝十三相”情况的发生了。
故此,总述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并非指的是某位宰相的职权有威胁皇权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而是在于一开始的职责设置太过宽泛,丞相君主制用于汉初是符合社会背景和国家发展的,遇到这些垂拱深宫的皇帝也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碰撞。但是制度的运作还是需要人来实施,遇到汉武帝这样雄才伟略、好大喜功之人,加之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这种旧制度下的“丞相职责”(相权)便与现实显得格格不入,改革创新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以上内容主要引自《皇权共天下》一书。
感谢邀请,这个时期是我的研究方向,故仅发表个人意见,姑妄言之,供大家批评指正。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与皇帝本身有关。丞相高官难以善终,与汉武帝相似的还有许多王朝。如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虽然,清代已经没有名义上的宰相,但是权力还是一样存在的。终其一点就是“明君视丞相为股肱,雄主视丞相为爪牙”。
古代讲求知遇之恩,知在前,遇在后。君臣相知可以说是千古幸事。帝王分为好多种,就其个人而言,心怀仁厚的有为之君往往将丞相视为自己良好的合作伙伴,和自己意志的坚定执行者,相应的皇帝会赐给它们相当丰厚的酬劳。如汉文帝五位丞相都很有威望与作为,而且都得到了善终。唐太宗时期宰相多达数十人,除谋反之外也大多平安终老。宋代更是鲜见难以善终的宰相。
而气吞天下的英主却往往对于宰相多有防范,甚至刻意制造矛盾。汉武帝是一例,朱元璋是一例,武则天也是一例。他们将宰相视为自己的潜在竞争者。猜忌造成了君臣之间困境,往往也伴随着宰相的频繁更替,宰相难以善终未解决。如果运气好,换上来的也是贤能的宰相,比如武则天时期的娄师德,狄仁杰,张柬之等等。如果运气不好,那么奸相便会当道。如唐玄宗早期有姚崇宋璟,之后便是李林甫杨国忠。国家也随之衰败。
除了公孙弘,差不多替皇上背锅,少有善终,相位就成高危职业了。
汉武帝喜欢干大事,难免不出错,一出错,找丞相背锅。因为皇上不会错!错在丞相执行时没体会皇上意旨。
谢邀,不仅仅是汉武帝的丞相是高危行业,而是丞相(宰相)本身就是高危行业。
这个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丞相是百官之长,是外朝的最高行政长官,替皇帝管理国家的,汉朝施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属官“十三曹”,类似于后来的六部,皇帝的属官是“六尚”,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可以看出,丞相的属官组成了政府的机构部门,皇帝的属官则是伺候他饮食起居的,这就说明,丞相才是国家的管理者,皇帝不参与国家治理。
但是,论谁做皇帝,也不会只在宫里生孩子,而不掌实权,而当皇帝要管事,必然跟相权产生冲突,矛盾就多了。
而且,丞相不仅管外朝及国家大事,还要管皇宫里的事,比如,皇帝的钱袋子是少府管理,少府是九卿之一,归丞相管,御史中丞是住在宫里的官,他是御史大夫的副手,理论上也归丞相管。
所以,丞相实际上无所不管,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皇帝的私生活,都可以管,这样皇帝还有多大权力呢?
汉武帝这样强势的人,跟丞相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了。
于是汉武帝就让外戚做大将军、提高尚书台的权力,大将军和尚书台都是宫里的官,也是内廷,这样内外廷相互制约。
本来丞相是最大的官,卫青担任大将军,大将军就成了内廷最大的官,不仅仅是武职,而是真正的宰相,位在丞相之上,并且,大将军掌握决策权,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丞相就成了撅着屁股干活的了,丞相的威胁就基本解除了。
但是呢,让外戚担任大将军,大将军成了实际上宰相,外戚又威胁皇权了。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总体来说,是皇帝不断的用自己的秘书取代真正的宰相,当秘书威胁皇权了,又用新的秘书,取代宰相,成为新的宰相。
宰本身是古代君主的私人管家,负责祭祀时宰杀猪牛羊三牲的,后来化家为国,就成了国家的管理者。
丞、相都是二、副的意思,也就是皇帝的副手,汉朝大将军、尚书台本身也是皇帝的秘书,提高地位成为宰相。
魏晋南北朝时,录尚书事是实际宰相,曹操的权力来源是录尚书事,而不是丞相,当录尚书事威胁皇权后,又用秘书中书令取代尚书令,成为新的宰相。
当中书令权力太大,又用侍中取代中书令,成为新的宰相。
尚书本身是皇帝的佣人,侍中、中书令本身是宦官,也就是太监,也是皇帝的秘
书、佣人。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其实最早都是秘书,隋代初年设五省六曹制,五省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也都是秘书。
明朝的内阁,内阁大学士本身也是皇帝的秘书,供皇帝咨询。
清朝的南书房、军机处,也是皇帝的秘书处。
所以,相权威胁太大,汉武帝时代丞相下场不好,再正常不过了。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十三位丞相,还不算两次上位的,他们大多结局差强人意,或废或死,好结果的不多。所以后人常说武帝朝的丞相不好当。但细究起来,丞相换人如走马灯般,固然有武帝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时势造就,其中既有争夺权力布局的需要,也有政策推行的必须,后期丞相多因政争死亡,也说明中后期武帝朝的形势严峻,符合当时实际发展轨迹,丞相们的兴废,也记载着汉武时国力国策的盛衰。
汉武朝十三位丞相分别是卫绾、窦婴、田蚡、许昌、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卫窦田许三人是武帝初期启用的人,两位外戚,卫绾是老臣,德高望重,景帝看重他留给太子使用,做事稳当能够平抚各派,是合适的平衡人才,也是过渡时期可靠的朝中中坚。但不久就以老病辞归,丞相换上破吴楚七国之乱有功、时封魏其侯、更重要的是窦太后侄子身份的窦婴,窦婴之后是武帝的娘舅田蚡,窦田因灌夫之争惹出大事,窦婴被杀,田蚡虽善终,武帝也对他的专权不法、特别是勾结淮南王的事耿耿于怀,如果长命一点,下场未必很好。到了许昌为相,这几人当丞相的时期,刘彻的政事大体受到后宫窦、王太后和老臣的制肘,难以大展身手,这几人的任用,基本是照顾到各方势力和颜面的平衡之术。等到外戚和后宫代表人物的一一下台,武帝真正大权在握,所用的人也就不一样了。(南方鹏首发)
在励精图治,凝聚国内人心,对外大打匈奴反击战时,所任用的丞相也是服从这一大方向需要,如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等,有的是摆设,方便君权大行其是,不使政策受到强力阻挠,到李蔡当丞相时,局势起了微妙变化,对匈反击战形势大好,国内政治清明,独尊儒术加强了皇权,汉武朝的文治武功在其时几乎达到最高峰,但丞相却因为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李蔡同他的堂兄李广一样,不愿受辱对质而自杀,从这里似可看出武帝不仅要独掌朝纲,连相权也要它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完全为他所用的实质。庄青翟、赵周、石庆等人的更替,也昭示汉朝国势产生剧烈变化,形势逐渐严峻起来,由外而内,国力渐渐支撑不住,开始重用酷吏,盘剥官员和百姓,庄青翟就是因为与张汤之争而死。(南方鹏首发)
公孙贺之死,意味着武帝朝的外强中干,过份强调武事国策的无以为继,汉武以公孙贺之事掀起巫蛊之祸,大行株连,压服反对声音,维持对外用武的国策,但衰弱的国力确实再也支撑不起汉武的大刀阔斧了,随之出现的刘据卫之夫也陷入巫蛊之祸的旋涡,局势渐渐失控,在此期间,借势铲除了介入储君之争的刘屈氂,至此,各种势力几乎被枚平,但汉武却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和无以为继的失落,之前毫无建树,只凭几句直言便当上丞相的田千秋的出现,预示了国策即将改变,弃武为文,朝堂需要老好人,来平衡各方,维持运作,恢复国力。
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几乎与皇上的权力相对等,算是历届王朝中相权效高的一个朝代。
汉武帝杀丞相。在历史上也是著了名的。汉武帝执政五十四年里,一共有十三任丞相,七位被罢免,六位被斩杀。
汉武帝在历朝皇帝中,斩杀丞相堪称历史之最。
汉武帝登基之初,卫绾是被罢免的丞相,窦婴是被斩杀的丞相,田蚡是诡异而死的丞相
还在汉景帝时期,卫绾是汉景帝的侍卫。因为人老实厚道,执行力又强,很被汉景帝器重,把他派给太子汉武帝刘彻做太傅。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卫绾任汉武帝第一任丞相。算是汉景帝留给汉武帝刘彻的丞相吧。
汉武帝刘彻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想改革,将西汉初期的郡国制,改革成中央集权,想要改革成中央集权,就得执行法家政策。
汉武帝刘彻怕硬性从黄老术改革成法家权术,会象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刘彻就想找出一件,可以包装他执行法家政策的漂亮外壳,来掩饰他的法家权术。
卫绾无力胜任这重大的改变事业,主动提出辞职,告老还乡。这个结局在汉武帝朝,算幸运的丞相。
就在汉武帝刘彻苦苦找寻改革之路时,董仲舒为汉武帝刘彻献上了一套《天人三策》的论书,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高兴得很,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件可以为他掩饰中央集权的外套,用儒家学术包装他喜欢的法家学术,实行中央集权制。
那么谁可以担当丞相,来助汉武帝改革成功呢?
窦婴,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不仅在汉景帝时期,为平吴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是汉景帝朝的大功臣,还是位尊崇儒术的儒学派。
结果窦婴为丞相后因与田蚡(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争权夺势,被田蚡陷害入狱,终因“伪造遗诏”案,被汉武帝斩杀。
窦婴死后,田蚡任汉武帝朝第三任丞相。田蚡不仅尊崇儒术,口才也是第一流的好,更重要的是,他在汉武帝刘彻与窦太后争权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刘彻、窦婴、田蚡君臣三人也曾同心协力,大张旗鼓地推行进改革“建元新政”,可推行改革“建元新政”得罪了窦太后,窦太后把窦婴、田蚡罢免丞相,窦婴、田蚡回家休息。
窦太后死后,田蚡任丞相。田蚡终因太过骄横而死。虽然没有证据田蚡是被汉武帝刘彻所杀,但田蚡死得特别诡异。
《史记》中的记载是。死于疯癫病,算是疯狂而死吧。
公孙贺接受相印时,不喜反而伏地泣哭,不肯接受相印
汉武帝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孙贺被提任为丞相时,不喜反而伏地泣哭,不肯接受相印。这是为什么?
因为公孙贺,亲眼目睹了汉武帝朝,前九任丞相的悲惨惨剧,所以当汉武帝刘彻在朝堂上宣布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伏地而泣,怎么都不肯接受丞相一职。
圣旨不可不接,公孙贺任相后果然出事了。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私自挪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获死罪入狱。
公孙贺为救儿子公孙敬声和汉武帝刘彻商量,用被通缉了很久,一直未被抓获的江洋大盗朱安世的头,换取他儿子公孙敬声的命。汉武帝刘彻同意。
没多久,江洋大盗朱安世被公孙贺捉拿入狱。然,让公孙贺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救出儿子公孙敬声,反被江洋大盗告了御状。
朱安世揭发公孙敬声,与卫子夫女儿阳石公主有私通。并且他们还在汉武帝刘彻的官道上,埋了木偶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刘彻早死。
汉武帝刘彻大怒,灭公孙贺全族(卫子夫姐姐夫家),连同汉武帝刘彻自己的女儿阳石公主,及卫青(卫子夫的弟弟)的儿子卫伉一起斩杀。
公孙敬声的此次惹祸,将卫子夫家外戚这一门,被汉武帝刘彻全部铲除。
汉武帝朝被斩杀的丞相
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被而问罪。李蔡不堪忍受审讯,自杀。
庄青翟:在与宠臣张汤的争权斗势中,被张汤在临死前给汉武帝刘彻信中,告御状说:“庄青瞿陷害张汤。张汤是冤死的。”
汉武帝刘彻见张汤信后震怒,庄青翟畏罪自杀。
赵周:被控告包庇列侯所献黄金不足,知情不报而获罪入狱,赵周狱中自杀而亡。
刘屈氂:在围剿太子刘据反叛时立功,后汉武帝后悔追杀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为给太子刘据报仇,刘屈氂获罪,被汉武帝刘彻斩杀。
汉武帝朝,十三任丞相,50%获罪死亡,其恐怖之烈,当属历史第一朝。
《史记》中,司马迁说:“当此之时,国家多事,汉武帝对大臣督责严厉,丞相相继被指控获罪而亡。”
汉武帝刘彻的侍从,有一次曾问过汉武帝:“陛下您这样斩杀人才,就不怕把天下人才斩杀尽了吗?”汉武帝说:“傻瓜,天下人才是杀不尽的。只要朕下诏招贤,就又能招来一大批人才。”
汉武帝朝一次又一次地,在全国海选人才,这对于草根族是幸,汉武帝又一批又一批地斩杀人才,这对草根族又是不幸。汉武帝朝是人才最多的王朝,也是斩杀人才最多的王朝。
这其内中含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汉武帝刘彻15岁登基,在位54年,是历史上大有为之君。在他执政期间,一共任命了13位丞相,每位丞相平均在位时间四年,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丞相是葛绎侯公孙贺,在位11年,牧丘侯石庆,在位9年;最短的是魏其侯窦婴和彭城侯刘屈氂,在位时间仅仅1年。
在这十三位丞相中,6位被杀或自杀身亡;1人(武安侯田蚡,在位5年)被惊吓成病,惊悸而死;3位(建陵侯卫绾、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毫无建树;1位(牧丘侯石庆)战战兢兢从生死线上活下来;1位(平津侯公孙弘)靠逢迎术苟活;只有最后一位丞相富民侯田千秋功成名就。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有两大特点:
一是死亡率极高,半数不得善终;二是大多庸庸碌碌,尸位素餐。
是什么原因导致,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出现如此怪异现状?大体说来,两个原因:
一是汉武帝冷酷无情的秉性;二是汉武帝独裁政治的需要。
1.汉武帝冷酷无情的秉性
自古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汉武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私生活就可见一斑:废弃对他登基起关键性作用的陈阿娇、逼死皇后卫子夫、赐死最宠爱的钩弋夫人、为政权跟他母亲彻底翻脸、两次巫蛊案杀了太子一门及亲生女儿、亲家满门等。可以说汉武帝是一路踩着亲人的血迹走过来,一生伴着亲人的啼哭走过,但每一次过后,他的心肠似乎更加坚硬冷酷。
对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对待大臣就更不在话下了。魏其侯窦婴,是他的表叔,对他忠心耿耿,甚至因为他得罪自己的姑妈窦太后。但是当窦婴受到武安侯田蚡陷害时,他明知事情真相,但为了讨好母亲,让窦婴蒙冤入狱。
后来,当他意识到如果窦婴一死,他正好可以乘机借力打力,一举解除母亲和田蚡一党势力的牵制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毁掉景帝遗诏的底档,使窦婴戴上一顶“制造伪昭”的罪名,用窦婴无辜的血,为他扫平独裁的路(笔者认为那份遗诏案的真凶就是汉武帝,见本人百家号另一片文章《一道离奇的遗诏》。)!
对这样一位冷血动物,众大臣心知肚明,只能小心伺候,能躲则躲。他的连襟葛绎侯公孙贺年轻时就跟随汉武帝左右,可谓发小,汉武帝对匈作战,公孙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汉武帝要拜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吓得哭倒在地,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丞相的印绶。什么样的人能使一个亲人加朋友吓成这样?
事实也如公孙贺所料,最终他被阳陵大侠(实际上就是强盗)朱安世诬告,说公孙家以巫蛊诅咒皇帝,尽管廷尉调查到最后,没发现任何确凿证据,但汉武帝还是毅然决然地诛灭了公孙贺全家,包括涉案的阳石公主,他自己的亲生女儿!
以汉武帝的冷酷,作为是非焦点的丞相,自然是高危职业,只能说被他选中了,等于提前给预定了去往阎王殿的车票。
2.汉武帝独裁政治的需要
古代,皇权和相权之争一直是朝堂政治生态的一个方面。相权虽不能替代皇权(除了个别超级猛人),但皇权也替代不了相权,尤其是在政治清明的社会,皇权往往受相权制约严重。其实这种相互制约的生态是良性的,可以有效遏制皇权走向不受制约的极端,给国家决策带来灾难。历史上就有自觉约束皇权的圣明之君,比如李世民就规定,没有宰相签字的圣旨是无效的。
汉武帝不能容忍皇权的分割,他需要绝对的独裁,所以丞相只能是他的摆设,顶多是执行机构。由此,他还首创了“内朝官”,汉武帝让一批身份地位的学者和身边近臣来充当自己的决策参谋,最后的决策完全由他定,订完了直接下圣旨给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执行,直接剥夺了丞相们的决策权。而内朝官们都是一些品阶低微的小人物,只是他的参谋,跟外朝官们几乎没多少利益瓜葛,从此他独断乾坤。
汉武帝创造的这个内朝官制,后期一直伴随整个封建王朝,各个朝代虽有差异,本质一样。于是,汉武帝的丞相们逐渐都习惯了当“机器人”,一切按皇帝的指示办,一切安圣旨执行,慢慢地都成了名不副实的丞相。后来,丞相们发现,这种做法才最安全,于是西汉的丞相大人们都成了尸位素餐的瘪货。
殊不知,正是汉武帝亲手创造的内朝官制,成了加速西汉灭亡的毒瘤。到了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内朝官们都被外戚把控,这时的内朝官不但能决策,而且个个都是高官,决策和执行一把抓,最后外戚们成了帝国“二皇帝”,从此汉室江山就以滑坡式的速度堕落,这一切的根源,就从汉武帝的内朝官开始。
都说祖上建功,儿孙作孽,这件事完全是汉武帝为他的子孙埋了个大坑!
当然,汉武帝时期大臣们的下场也不是这一两句能说得清的,欢迎大家分享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