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不把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拓展资料: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1.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进行政治上的统一,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2.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喜欢周游各国,广收弟子,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入人心;

3.后来的继承者如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一些思想,比如仁政、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仁合一、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大套上进一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4.儒学倡导和平,不主张战乱,这与从古到今的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相吻合,更易得到人民的支持;

5.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二、儒学简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的。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道士更是常常隐居避世以求长生,要是百姓人人都如此,那国家谁来种地,君王又来统治谁?

儒家讲究忠、孝、礼、义、廉。忠排在第一位。忠谁?当然是忠君、忠国家,这样思想下的百姓、士子才适合统治。


汉武帝把儒家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而不把道家作为正统思想,是与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战国时代,秦国重用商鞅迅速使国家强盛,最终在秦始皇时统一六国。商鞅代表的法家,主张用法典和重刑来治国。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严酷的刑法和高压的政策已经怨声载道,加上各种苛捐杂税,最终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成了压垮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秦二世而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也基本上把秦国的制度和法典继承了下来。文景之治让汉朝得以修养生息,老百姓也过上了稍微安稳的日子。汉武帝执政后,吸取了秦国亡国的教训,不满足只开疆拓土,也想把帝国的思想进行统一。因为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市场。这些有思想的人物在某一国受到重用之后,极有可能让这个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考虑到为了避免这些纵横家在帝国内部搞分裂,所以只有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在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后,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进行推广,让天下人特别是读书人都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什么选取了儒家思想,而没有选择道家思想呢?这与当时的汉武帝的治国思路和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汉武帝登基之初,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窦太后把持朝政,推崇道家学说,汉武帝要想夺回权力,就要在国家指导思想上占据主导权,推出自己的观点,独尊儒术实乃争权夺利,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守旧势力,不得以要与道家作对。

这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已经与时俱进了,董仲舒又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首倡“独尊儒术”,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而道家却没有正确的进行调整,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要让民众休养生息,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政策,这种政策不符合汉武帝的胃口,过去的法家思想又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汉武帝时,诸侯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诸侯问题,需要一个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儒学的“大一统”的思想正符合。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自汉武帝将儒家作为立国思想后,后世的各个王朝也纷纷效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束。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持续了中国封建社会近2000年,不能不为汉武帝独特的眼光和做法所折服。

我是兔七哥,如果大家认同我的观点,记得点赞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侵删!


汉武帝独尊儒术,前因后果比较复杂,在此简要归纳总结如下:

首先,商鞅三见秦孝公,出君王三策,帝道,王道,霸道。秦王选霸道而强秦。商鞅认为民族与帝王的权利是像矛盾的,因此崇尚严刑峻法,无底线剥削民众,具体可参考<<商军书&;&;,里面关于愚民,弱民,疲民,劳民,伤民有专门的说明,而且严明,五法不治者,杀之。另外就是主张毁商。因此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民众生机,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接下来汉初高祖称帝,为了恢复民众生机,恢复生产,经济。确立了汉初的指导思想,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事事的意思,而是国家层面,政府要给予民众宽松的生存环境,不轻言战事,不大兴土木,轻徭役,重生息。大量士兵解甲归田。让民众按照自然规律劳作休息。在这一思想下,汉初经高祖,文帝,景帝,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人口增加,使得民众生机恢复,国家基础实力上升,坏处就是军队战斗力羸弱,因此,汉初在对外族作战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基础积累基本完善,刘彻独尊儒术,原因颇多,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要加强中央集权,在削藩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实国家战斗力,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儒术对于武帝而言是他进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工具,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民众,确定自己至高的地位,即君权神授,同时统一思想,积极扩充军备,以达到举全国之力征伐匈奴的目的。在儒家思想的治世之下,武帝时期,权利集中,政令下达执行效率极高,军力大幅提升,民众一心,响应政府号召,全民饲养战马,且在政府的引导下,统一舆论,民众对于匈奴恨意空前高涨。最终武帝打败匈奴,一改往日战略防御态势,甚至远征漠北。确立了强汉的地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武帝本人是不喜欢儒家那一套的,他本人深得法家的霸术和兵家的诡诈之术的精髓。儒家思想还有一众儒家官员只是他强军的工具。比如董仲舒,当董仲舒用天人三策告诫他要反思自己的德行时,他就动了杀心。主父偃完成削藩之后,为平息宗室之怒被满门抄斩。

道家也好,儒家也罢,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而统治阶级,只是根据自己的政治需求选择其一以完成自己目的和报复而已。


自从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国后,中央集权成为一个主要的中国封建社会形式,所有的一切权力属于皇帝。相对于这一历史趋势,道家的个人修行成仙,更多的强调个人的修行,而不是坚定的向中心看齐,自然无法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相比于道家,儒家坚定的正统一侧,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阶级关系,无疑对于强化皇权的权威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使人民在某种情况下甘于服从统治阶级,也便于统治。


原始地址:/rebang/14011.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