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国家好,司马光、苏轼和他又没恩怨,为何坚决反对?

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失败归根结底是为了王朝和皇权统治,人民没有得到好处。这就是他与司马光和苏轼的主张的区别。

然而这三位熙宁变法杰出的人物,被蔡确、蔡京阴谋设计,变法未捷身先死,中国失去了一次振兴的机会,遂有内乱外患甚至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的政策都为与民争利。不是说给贫民优惠就可以掠夺富裕阶层的财富。朝廷的财富多用在非发展经济方面,作为宰相要胸怀社稷,权衡天下。王安石的做法偏了,他可以做一个县市级官员,或者在翰林院,秘书监,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诗文行天下。


王安石变法将富人变穷人而无法将穷人变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安石只看到了变法的有利面,司马光只看到了不利面,而苏轼看到了两面,所以王安石坚持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苏轼开始反对变法,后又反对司马光完全把新法废除,苏轼是最合情合理的。


损害了士大夫阶级的利益


李泽厚到底怎么回事我不太清楚,但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说概括我早年不幸的根本。这些大学问家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怎么达到目的上是有分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吧。


皇上问文彦博,变法于民有利,你为什么不赞同。

文彦博赤裸裸地回答:陛下你是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是与百姓共天下。

变法、改革,都是要从别人碗里抢食,有几个人能善终的,看看吴起、商鞅、张居正的下场。

甚至雍正帝“唯以一人治天下”,以帝王的大权亲自下场改革,成功了,可也落得身后一片骂名。


为国家好这个旗号固然很伟大,但首先要搞清楚两点:1.国家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某一项政策或行动并不一定对每一个主体都有益,甚至可以说,对一些人有利的政策,对另外一些人几乎必然有害;2.王安石的诸如“青苗法”的一些政策可以说是用计划经济来取代市场经济,对相当的人有损害,造成国富民穷几乎是肯定的。


王安石的性格有极大的缺陷,在当时,很多人并非反对新法,而是对其中的一些条款不赞同,认为应该把这些条款修改后再颁布实施,但王安石固执的认为这些人就是反对新法,强行把这些人推向了对立面。由于王安石不能容人,导致了大批并非完全反对变法,而是对新法提出改良意见的忠贞之士被迫走上与新法对抗的道路。例如他的靠山韩维、吕公著,向皇帝举荐他的伯乐文彦博、欧阳修,他的老领导富弼、韩琦,他的好朋友范镇、司马光,都因为不同意他的一些做法而遭到不遗余力的排斥。与之相反,倒是一群奸佞小人团结在王安石身边,请如吕惠卿、舒亶、李定、章敦、蔡京、蔡卞,借助新法的种种弊端中饱私囊,致使变法派孤立无援,陷改革于困境。


商鞅变法因为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才得以实行下去,而王安石最后成为宋神宗和老地主阶级妥协的弃子,可见改革的难度。那么当初宋神宗为什么会支持王安石实行新法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王安石变法和政策:

1方田法,所有土地一律按检定等级纳税,取消大地主土地免税特权,平均地税负担。

2募役法原来服力役的民户,一律改纳“免役钱”免劳役;原来的免役户要缴纳“助役钱”,原来无力役的民户缴纳“免役钱”由政府雇用无业人员服力役。取消一切免役特权,平均力役负担。

3青苗法政府放贷,愿则取之,不愿不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旨在解除农村倍称之息的高利贷压迫,抑制土地兼并。

对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同样给代,旨在解除高利贷对商工的压迫。

4农田水利招收农业水利的技术人员,随功利大小酬赏。

5均输法官府在各处设买卖场,物品滞销或当地大量出产的东西出钱买进,物品缺少或当地缺乏的东西则以较低价格卖出,凡国库所需及上供之物,也均有买卖场直接购办输送。抵制地主贵族的垄断、操纵。

6市易法置常平市易司,凡物品滞销,增价收购,愿易官物者易以官物,愿以物品卖与官者,可先估价贷钱,限期偿还,年利二分。市场物价贵则减价出卖,以调节市场需要,扶助中间阶层,抵制垄断。

7免行钱原先官府所需之物,均责令各行会供应。根据诸行利入厚薄纳免行钱后,各行会不再供应,宫中所需由官府自行凭价购买。

8制定陕西盐钞法官盐任人贩卖。原先商人交钱换取“交引”限期到场取盐,每十分别纳一分叫做贴纳,地主贵族均能及期,而小商或不即知或无贴纳,只好贱售给地主贵族。此法就是为了抵制此弊。

9创制置三司条例司,统一全国财政税收立三司会计司,掌管财政年度的预算、决算和国富统计。统计国内户口人数、税赋等等各路钱谷出入之数,每年比较增、亏、废、置。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缓和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适应中间阶层的要求,特别符合中小地主的经济利益。然而新政却妨害了大地主集团的利益,因此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拼命反对,所以在神宗死后新政基本被推翻,大地主特权全部恢复。


为国家好并不等于为民众好!


为“国家”好不等于为民众好!


似乎自古以来改革家命运都不是很好,商鞅,吴起都是如此,王安石王相公一代名相,在《宋史》里以及以后文人之中都是褒贬不一的。

这种情况似乎也比较好理解,但凡改革,总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这些人还往往是当权者。支持改革的最高领导一旦改变主意,或者不在当权,改革家们难免被清理掉。

王安石的变法因为当时不被主流所接受,支持者寥寥,而王安石手中又有一些权利,因此有人就把变法当作进身之阶,表面上支持王安石变法,却根本不懂该怎么操作,把变法弄得一团糟。

当时朝廷就想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王安石变法则是一剂猛药,贸然服用,非但不会起死回生,反而会一命呜呼。所以司马光,苏轼等人才反对。但变法的一些措施还是有些作用的,因此,后来王安石下台后,朝廷准备全部废除变法措施时,苏轼表示了反对。


首先,王安石并不是宋朝第一位改革家。宋朝积弊已久,三冗现象从宋初就存在,所以认为宋朝应该改革的人可以说一直络绎不绝,而第一个为此付诸行动的人就是范文正公范仲淹!

司马光可以说是范公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但最终范公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不了了之,甚至让宋朝积弊更甚,司马光从此对于改革不抱希望,只寄托于未来能有挽狂澜于既倒的神人出现,而王安石显然达不到他心目中的要求。

其次,王安石变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也是可以预料到的。比如开设官方银行,给农民放贷这一举措,可以说朝中只要稍稍了解一点基层干部的人品的人,都能想到村官县令会强制让农民借款,或者擅自提高利息,司马光和苏轼自然也可以想到,所以他们坚决反对。

最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可以预料到的。王安石在朝中的根基地位不如范仲淹,得到的上面的支持力度也没有范仲淹大,改革措施比范仲淹激烈,反对人群也比范仲淹强大。而范仲淹都失败了,他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综上所述,司马光和苏轼反对变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王安石的政革只为了富国強兵,增加财政収入,比如青苗法一季贷款收二成利,一年两季收四成,比高利贷还厉害,再加上强制摊派,民不堪其重负,苏东坡常在州县一线工作了解此情当然反对。历史也证明这样做国富了,最后成了金国的战利品,兵呢并没强起耒,夫去大宋江山。


反对青苗法,反对贪腐,反对乱摊派。


面对北宋建国以后的积弊,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发起变法,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变法的许多主张,能增加国家收入、活跃经济、增强兵力……。但许多政策在实施中,与初衷背道而驰,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主要原因有,一是用人不当,二是既得利益集团阻击,三是一些先进的政策没有基础,象在沼泽上建高楼。

司马光、苏东坡等一些正直大臣反对变法,正是因为从老百姓中,看到了变法的消极影响。

变法派与保守派,说不上谁对谁错。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也说不上谁对谁错。看人看事的方向不一致罢了。苏东坡本是保守派,在变法派当权时,被贬,但当保守派当权,又因为人耿直,也没落好。两头不是。

在反反复复中,北宋变得更弱,以致靖康之变导致灭亡。

一切皆是定数!


原始地址:/rebang/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