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从别人的嘴里认识一个人的好和坏
如何定义这个坏?
司马光砸缸,还是资治通鉴?还是反对变法。
归
没有看这个剧,但是有一个评判标准分享给大家。
只要一个人的出发点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益于民族大义,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这就是好人。如果在上述过程实施中,出现了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可以被原谅,但这确实还是是错的,但人可以原谅,并去纠正,不能说这个人是坏人,只能说做错了事情。
如果一个人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私利,还损坏了他人利益,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人类发展,这是绝对的坏人。
如果一个人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私利,却不损坏他人利益,不损害社会发展,不损害人类发展,这种人不算坏人。
大家可以用这个尺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好坏。
司马晃坏吗?只不过是守旧,传统而已
在《清平乐》当中的司马光,好像不是那么正派。比如司马光瞧不起内侍,公主府着火,宋仁宗派杨怀吉去救火。李玮把杨怀吉留在公主府劝导公主徽柔,结果司马光上劄子要贬杨怀吉出宫。宋仁宗关心自己的女儿,没有理会司马光,但是司马光依旧不依不饶的上劄子要求惩罚杨怀吉。总之,在《清平乐》当中司马光处处为难人,让人感觉他特别坏,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官员。从这部剧当中,很多人颠覆了对司马光的认知,让人觉得,那个从小砸缸的7岁小男孩,长大了竟然这么坏!
先抛开《清平乐》当中的司马光不说,毕竟那是电视剧,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是什么样子的!司马光字君实,山西人。他从小聪明伶俐,7岁砸缸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20岁的司马光进士及第,正式进入仕途。司马光不爱华丽奢侈,且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比如恩人庞籍去世以后,司马光对待庞籍的妻子像对待自己母亲,对待他的儿子像兄弟一般,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个贤人,从这件事来看,司马光也是一个有爱人之心的人。
后来司马光进入汴京,被任命为同知谏院。苏辙对答皇帝的制书策问恳切直爽,主考官胡宿打算把他黜斥,司马光认为苏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斥。下诏把苏辙放在末等,从这件事看,司马光对人才的评判也很公正。
在《宋史·司马光传》当中,也记录了一件事情。《清平乐》的作者应该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
兖国公主(即《清平乐》当中的赵徽柔)嫁给了李玮,但两人合不来。宋仁宗下诏把李玮调出到卫州,他的母亲杨氏归其兄长李璋照顾,公主入居禁宫之中。
司马光说:“陛下怀念章懿太后(李宸妃),所以让李玮(李宸妃之侄)匹配公主。如今李玮母子分离析别,家事穷困潦倒,难道皇上对他家已无顾念之心了吗?李玮已经遭黜斥,公主怎么会没有罪责呢?”宋仁宗醒悟,降公主为沂国公主,对待李氏的恩泽不减。
司马光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也没有那么狭隘,他唯一的缺点就是思想比较保守。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就是反对派,他很反对宋神宗变法。关于司马光的为人,苏轼曾评价司马光说:“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其实,后人对司马光的评价都很高,且他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清平乐》毕竟属于电视剧,为了娱乐效果,肯定会制造冲突与矛盾,司马光言辞犀利让很多人误认为他很坏其实情有可原,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并没有那么坏,只是他思想保守,维护封建礼制罢了!
只不过是站的立场不同而已,另外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条件下自然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能以简单的好坏来评判,简单粗暴的好坏的评价有些以偏概全。
清平乐中的司马光也不坏啊?他是站在国家来看问题,皇帝和公主就是万民的表率就应该做菩萨一样的人。皇家本来就不是普通人。生在帝王家当事事做表率。
其实,坏与不坏都是各人各说,如果真的是很坏的话,是不可能流传至今的。
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能断章取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司马营村)人,生于公元1019年11月17日,世称涑水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著作甚多,有20种500余卷,其中他领导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继司马迁《史记》以后最优秀的一部通史巨著。从它问世以来,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巨大的影响。
他是个守旧迂腐的人。做的有些事按当时北宋的律法就没错,后人的上帝视角觉得他是个男权代表,但是当时的时代司马光几乎是全民拥戴。喷这部剧是可以,历史就不必了,司马光历史政治上没做什么大事,但起码编写了《资治通鉴》。所以有人直接喷的人带点脑子。司马光弹劾公主后人看着气,但在当时的封建礼教时代他做的事正确的事。
他当时做的后人定义“迂腐”的事情可是都是依律法的。在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怕人们继续骂王安石还写稿件说王安石是一个很好的人。
北宋的积贫积弱不是司马光造成的,北宋的毁灭也不是司马光造成的。学过历史就应该知道王安石变法才是加剧灭亡加剧社会矛盾的转折。当时北宋不改革拖几年就会死,改革会快死。
算不上坏,只是太过执拗
没想到司马光维持了千年的人设,竟然被《清平乐》给毁了
#清平乐#如果说起司马光,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因为我们小时候都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给深深震撼过,非常钦佩司马光这种英勇而又聪明的行为。再然后说起司马光应该会有人想起他的《资治通鉴》,说白了就是让统治者通过前人的经历,吸取治国理政教训的一本书,但除了这两项成就还有多少人记得司马光其他的成就呢?
不清楚也没关系,《清平乐》就给我们介绍了司马光到底是什么人,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但也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如果单看司马光的这两项成就,我们就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正直、博学多识的人,当然历史上的司马光的“人设”也是这样的,不过司马光可能想不到,因为一部剧他维持了千年的人设“崩塌”了。
那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司马光的人设崩塌,司马光难道真的是恶人么?
司马光进谏让仁宗重罚徽柔和怀吉
如果说是什么事让司马光从那个人人崇拜的文豪,变成人人喊打的“恶人”,那就是司马光向宋仁宗进谏让宋仁宗重罚不合礼教的徽柔和怀吉了。
如果说是宋仁宗直接导致了徽柔一生的悲剧,那司马光就是间接害徽柔郁郁而终的人。
本来宋仁宗看到自己女儿疯疯癫癫的样子于心不忍准备放过徽柔和怀吉的时候,司马光就一次又一次地给宋仁宗进谏,让宋仁宗处罚他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司马光在推波助澜的话怀吉可能还有机会相守,或者徽柔最后不会疯的那么彻底。
那为什么司马光会那么反对徽柔和怀吉的事情呢,虽然他们的事情在当时是很不光明的,但如果有同情心的人看到他们的惨状也会同情他们,然后选择放过他们,为什么司马光就是抓住他们不放呢?
应该是司马光的迂腐思想在作祟,众所周知司马光是当时的一个保守派,思想自然就没有那么的前进了,在他眼里公主和宦官的爱情就是不被认可的,就是有伤风化的,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如果司马光放过了徽柔和怀吉才是奇怪的呢。
不过虽然司马光这件事办的一点也不好,但从他的整个一生来看还是成就满满的,对待人也不错,对待朋友更是真心实意,如果不是《清平乐》的播出,司马光的人设应该还崩不了。
其他不管。就冲司马缸最终还是搞死了阿云,他就是个坏蛋。
应该不叫坏吧,只是太过顽固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有艺术加工在里面,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已成千古佳话,有著作《资治通鉴》
要怪就怪皇帝自己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清平乐》里面那些大臣的谥号,恐怕就范仲淹和司马光是“文正”,司马光本人评价过这个谥号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欧阳修、苏轼等人再好,也只是“文忠”。明代李东阳得了这个谥号,还被人骂过。貌似还没有人质疑司马光这个谥号得的不对啊。
司马光在《清平乐》中是坏人吗?梁怀吉带着公主夜闯宫门确实违禁,实际上幸好是没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他们直接就可以冲到皇帝寝宫,这种事,难道不让大臣们后怕吗?难道梁怀吉和公主没有责任?宫禁那么好闯,万一有个刺客或者有人要搞政变什么的,后果不堪设想。在那个年代,万一皇帝出什么事情,政坛立马腥风血雨,得掀起多大的风浪?站在台谏官的立场上,要求给梁怀吉治罪就是无可厚非的。
再说,宦官跟公主恋爱,这种事情,对现在很多人来说口味都有点重,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让司马光理解、支持这种恋爱关系,恐怕太强人所难了吧?
还有,皇帝家本来就没私事,皇帝的子女也是,如果跟政治挂上关系,极有可能祸国殃民。别跟我说什么皇帝公主恋爱、婚姻不自由,他们掌握了那么大的权力,再给他们绝对的自由,他们要是为非作歹起来,老百姓还要不要过了?
还有,当悬丝傀儡,被关在孤城里,我觉得就是应该的。宋仁宗说自己不自由,被关在四方城里,受群臣的摆布。从个体意义上来说,他或许是可怜的。但是从整个家国天下来说,他就是应该当这个悬丝傀儡,公主也是,因为他们有至高的权力,如果没有人管着,那极有可能如洪水一样成灾。大臣们进谏就是为了把这种权力关进笼子里,让他们去做好皇帝、好公主,这样百姓才可能过好日子。
这个问题,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了。双方都不算是坏人。剧里面也拍了,公主在为爱情烦恼的时候,老百姓可是在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呢。
没有
司马光,历史文学家早已被历史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