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与阶段性
刘晓林
懂,阶段性、相对的主观定义而已。不懂则适用于终极、绝对,更加与客观趋近。
或许经历无数礳砺之人,其对天地万物、对人生、对情感等体悟更加立体些、深刻些罢了!真的懂吗?承认不懂自然非常不情愿!
一个人从出生到进入天堂,懂与不懂在内心深处交织出现。某一阶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某一阶段,不知所措、茫然一片。我的猜测: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结束时,会觉得自己懂的廖廖无几。但时不我待,只有在嗟叹中随风而去。
九天居士有过“足不知、不知足、知不足”的认识三段论。再引如下:
足不知:不知何者为满足,悠哉度日。人生只有极少的一段时光属此状态,真正的混沌。
不知足:阅历增长导聪明增长,攀比度日。绝大多数人终生处于此种状态,欲望战胜灵魂。
知不足:伟大之士呈献出的自然谦卑,自由度日。知之愈多,愈觉渺小。神与物游,清醒中的混沌。
人的认识对于存在而言,之于碎片与整体。无论多高的智慧,只能趋近而不能重合。若你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坦然接受不懂的事实——一生中的懂与不懂作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世故与聪明为邻,通达与智慧为伍。前者喜欢与他人比较,自以为懂的多。后者擅于挖掘自我,在零星的懂中深知自己的不懂。
世界上,我们不懂的太多!我们在自以为懂的生涯中供养着躯壳却失去了自我的灵魂,混沌中没有了光明。
道家本来就是倡导的“与世无争”,所以归隐和隐退就是道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一种修炼,道家倡导“无为”,其实也就是“与世无争,天人合一”。人,如果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可以说是是相当于一种“仙骨”,不同于一般等凡夫俗子了。
不过,现在道家已经不是以前的道家,现在的道家大多数是一种“形式”的道家,以前的修炼才是真正修成道家的“正果”。
道家相当于小乘佛教,归隐是防受干扰误自修行,而大乘佛教破空显有,达无我境界,以渡世为怀。所以道教有道教的教义方法,只要是善法,修身养性,都是好的教派。
这里首先要明确,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创造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核心思想就是“道”和“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已经开始对世界本源进行探讨。“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消极部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畏惧和屈服。其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体现老子接受不了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此外老子还提出了矛盾论。
战国时期继承老子衣钵的是庄子,庄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齐物“、”逍遥”两个思想,其意思是世界万物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为啥会有区别?有区别是因为人们的贪念和无畏的追求导致的,人生在世应该逍遥快活,追求最高境界。
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借用道家学说创立的本土宗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庄子为“南华真君”,作为道教最高的两位祖师。而《道德经》和《南华真经》作为两部道教主要经典,所以道教本身受道家老子、庄子思想影响,顺从自然,逍遥无为,追求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羽化成仙。
道家追求人天合一的境界,为此,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实修。而凡俗中的事物,会极大影响到精神的提升,除非已经有一定层次的修心功夫。人的生命没经修炼一般很短,社会动荡、战乱、政治等等,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修道会出现一些超常的功能,被世人所不理解,更被统治者所嫉恨和妖魔化。简单说,高的生命和精神层次首先是不屑于低层次的活动,另外也是一种消耗。所以,真正的道家修真者,最终都选择归隐
道家学说的由来。
道家由老子开创,经庄子补充完善,形成道家学说,尊为道教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春秋末期,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作品《道德经》传世。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主要作品《庄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含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被自然界所接纳。
致虚守静是指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无为而治是指社会生态观,是其基本教义。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道家核心思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人不能逆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净无为,反对无休止斗争。道家的显著特征就是长生与养生之道。
道教认为人应修性守道,清静寡欲,否则就会迷沦有欲,淆乱本真。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家的处事原则:任其自然,修身养性,修炼升仙,延年益寿。所以,当今社会有些学道之人,为了远离世俗社会的干扰,而选择归隐山林,隐居避世的方法,静心修炼,以求长生不老。他们选择的地方多是名山大川,例如终南山。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宗教,即入世又出世,基本游离于社会的边缘。所以,道家一般选择远离世俗,远离名利的困扰,归隐山林自己修性,主要是在道观,以道士身份寻仙求道。例如崂山道士。
道家只有道与德,得道而行是唯一准则,因此严格地说,道家并无积极消极之说,更无隐退和归隐之说。
道士占山而居,被世人误以为是消极归隐。其实不然,本质是行善生之大道,是大德显世。原因有二,如下:
一、道家尚未得治世之道。五浊恶世,人心愚蠢险恶,求名利失道德,争斗不休,抢夺不止,这不是传统道力所能及的,因此道家不愿参与人间是是非非,事实上也参与不了人世间的事事非非,眼不见为净,还不如退居山林,独善其生,努力建设光辉灿烂的道家文化,以道家文化来教化感化五浊社会,善莫大焉,功德无量。
二、失去治世之道,回归自然是唯一之道。相对人世间之夏杂混浊,大自然无声无息就单纯清净多了,虽然有毒虫猛兽乃至饥荒之威胁。回归自然的困难是身体生理的困难,而精神是清净了,经如法修炼,完全可达无为状态。
三、当社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达到相当高度时,道佛等文化文明一定会重回社会的,当然是为幸福社会服务,而不是破坏社会和谐。
(蒋荣清,201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