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子都特别聪明,而且懂得也比较多,在回答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时,可以先反问他,看看他是怎么理解人会不会一直活在这个问题,然后根据他的理解慢慢引导,可以告诉他,人是不会一直活在,就像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一样,当人死后,他会去另一个世界,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看着我们,守护着我们
我女儿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她说“妈妈,你会不会死啊”?我回答她:“妈妈会看着你和弟弟长大,你们自己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你们也会有自己的宝贝,妈妈就会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了,不过,妈妈不会死,妈妈是去找自己的亲人了。妈妈想你们的时候会在梦里去看你,变成天上的星星守护你变成风呵护你……”小丫头还是不太懂,我只能告诉她等你长大了就懂了。
感谢邀约
我做过小学老师,其他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当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你可以先反问她“你认为呢?”看看孩子怎么回答,再根据她的回答引导她。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问我们问题,是为了让我们听到他自己的想法见解,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让我给他解答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跟他说生命的自然规律,也可以往神化生命,跟他说生命即使结束了也是以另外一种形态存在
我觉得可以用一些神话故事来跟她说,人死了其实就是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去了,比如天堂,地狱等,让孩子没有那种惧怕感,让她觉得人死也不一定是恐惧的事。同时强调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做坏人是没有好结果的,得做好人才能上天堂!
谢谢你邀请回答我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实际有意义的重要问题。
01*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我们觉得很困惑的事,其实是因为在我们心里有一些缺失的功课,成长过程中,我们就那样草草含糊过去了,然后孩子会重新把这些问题一一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落了的作业,终还是需要补上。
死亡,这个问题是无法,也没必要回避、搪塞过去的。
就像这个10岁小小孩面对了这个问题时,那种慌张、期待,就像是花园里开心玩耍的孩子,忽然站在了一个黑洞的面前,因为不知道那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会发生什么……对于未知的恐惧,像一个巨大的阴影一样就那样赫然出现了。
如果我们选择了以各种方式糊弄过去,也许小小孩暂时会被花园里的蝴蝶吸引去了别的地方,但在他的内心里会留下一个从此不敢轻易再触及的“黑洞”,一旦遇见类似的恐惧、未知,即使是小小的一件事,也很可能引发深层的这种慌张与惊恐。
忽略与回避,却让一个原本可以增加生命厚度的相遇,变成了深深的慌恐,其实是没必要这么做的。
02*
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件事,会让生命变得有厚度?
生与死,如同这场生命的两头。
人生,就是在这生与死之间发生的一切故事。
试想一下:
如果以舞台来比喻的话,仅仅把关注力、思维范围投放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能有多大的胸怀与视角看待这些剧情呢?
如果以一列火车来比喻的话,只看进入车厢后的种种,以及列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而从不知道、也不思考上车之前、下车之后生命的去向。
这如何可能对生命拥有更为广阔的认知呢?
如果说死亡,对于每一个未经审视这件事的人,像是个巨大到会吞噬一切的黑洞的话,不如说,是那种对于未知的惊恐——一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会发生的是什么!
这样的未知,确实让人惊惧。
所以,不仅是10岁的小孩子会慌乱,其实活到80岁,如果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一样不敢面对。
03
▲
可是,当我们陪着孩子,重新鼓起勇气站在死亡黑洞的面前时,你一定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只是未知而已,为什么必须是恐惧,而不会是惊喜呢?
就像我们拖着行李箱,远离熟悉的家乡,奔向一个完全无知的新世界,内心当然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将会遇见什么,但同时往往也还会有些小兴奋、小期待,因为同样地,不知道在新的城市或者乡村里,自己将会遇见什么…….也许是巨大的幸运呢?
当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未知时,可能问题就已经开始悄然地变化了。
去年热映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是讲述墨西哥“亡灵节”的一个动画片,画面美好、故事动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大人、小孩的心,尤其那条用爱的花瓣铺成的彩虹桥,连接了人间与死亡世界的爱与怀念,让整部影片特别地唯美而感人。
只要活着的人在心里一直爱着、怀念着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死去的人就可以一直存在,也活在同样的爱与怀念里。
如同月亮的另一面,以前,我们站在光亮里,看另一面总是如同藏着恶魔一样的阴影,不愿意、也不敢去面对。
然而,当我们试着把目光投向另一面,怀着勇气去看一看那个阴影的世界,却发现,阴影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还会充满了温馨与爱,让我们的世界不仅重新变得完整,而且内心的那份光亮与爱的勇气因为阴影世界,反而更有力量。
这部影片讲给我们面对死亡的方式:
只要有爱与怀念,生与死之间就会有一座花瓣组成的桥,彼此祝福,在不同的时空里继续相亲相爱……
真是温暖而动人。
所以这部影片一时风靡全球,因为它确实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死亡”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慰籍了人们的心灵。
04
▲
既然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是在这短暂的人生之外,巨大的生前、死后世界,为什么不可以是充满祝福与神奇的力量,而一定得是恶魔的吞噬呢?
事实上,活在人生这短暂的时空里,每一个大人、小孩,都常会有一种无助、无力、孤独面对一切的感觉,但是,如果借着面对死亡这个充满未知的“通道”,我们可以看见并且相信在这小小的生命之外,一定是有更广大、更神奇的存在,那岂不是很特别、很特别的一件事吗?
其实在小朋友心里,本身就常会有这样的频率,相信自己仿佛是从彩虹桥来到人间的小天使。
一个5岁的女儿,有一天对妈妈说:
妈妈,我来到你肚子里之前,一直在天上飞啊飞啊,常常会站在树上看你,觉得你太辛苦,也太孤单了,所以我就决定来了,做你的宝宝,长大了照顾你、爱你……
几句话,认真而诚恳,说的妈妈当下就泪崩了。
另一个10岁的儿子,在被妈妈教训哭了之后,一直躲在被子里抽泣。妈妈心疼得问儿子:
你怎么了?
结果这个小小孩认真地说:
我是多么辛苦地才找到你,愿意做你的儿子,想好好陪着你、照顾你。可是你就这样对待我……
看着儿子委屈的样子,这位妈妈有些动容,跟儿子道歉:
对不起,我知道了,以后会好好珍惜你的,以后我们好好相处,可以吗?……
另一个3岁的宝贝就更有意思了,因为爸爸妈妈是有信仰的,所以她从小就知道观音菩萨,可能是父母无意中这样讲过吧,也或许是小宝贝自己想出来的答案,反正从3岁起,她就认定了一件事:
来到妈妈肚子里之前,我和观音菩萨妈妈在一起,是观音菩萨的宝宝。
从第一次见面起,她就认定了我是她的好朋友,是可以无话不谈分享自己秘密的好朋友。
所以,常常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偶尔看见一朵云、触到一朵花、听见一阵风……她都会很认真地,悄悄地附在耳边告诉我:
你看见了吗?那是我的观音菩萨妈妈在看我呢,她一直在保护我。
所以,她不怕黑,也不怕一个人待在家里,甚至小时候不敢去的储衣间,后来跟妈妈“藏猫猫”时,也敢悄悄地躲进去,因为她坚信:
我的观音菩萨妈妈会一直陪着我的。
有一次,爸爸妈妈惹她生气了,3岁的小小孩,拉着我赌气蹲在门外边,不理爸爸妈妈了,而且低着头跟我说:
我想我的观音菩萨妈妈了……
真是让人的内心温柔融化,这是多么幸运而聪慧的一个宝贝啊!
当未知,变成了祝福与眷顾,生与死,反而成了让我们更勇敢而有力量的支持。
05
▲
一个孩子,一个大人,当我们站在死亡面前,其实真正在关注的是:
我是否是安全的,会不会被吞噬、失去?
因此,与其说是在面对死亡,不如说是渴望能有一份安全感,获得一种庇护。
所以,那个10岁小小孩,才会那么慌乱而期待地跟妈妈说:
真的会死吗?
他其实不是在问关于死亡的问题,而是在寻求一种支持与勇气,以面对这个充满未知的生命。
无论你有没有信仰,但其实我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
生命远比我们的经验,要更广阔的多。生之前、死之后,对于未经验证的人而言,最客观而准确的答案应当是:未知。
既然是未知,那自然就会存有两种可能性:也许是吞噬、消失;也许是祝福、奇迹。但都比我们的生命本身要更广大。
那么,为什么不反过来,把这份未知变成一份祝福与眷顾呢?
很喜欢另一部电影《雪人情缘》,是以另一种方式给大人、小孩讲述死亡这件事的。非常温暖而动人。
小男孩查理的爸爸,因一场车祸去世,成为了天使。
面对爸爸的死亡,查理非常地伤心,拒绝跟所有人说话,郁郁寡欢得活在对爸爸的思念里。
又是圣诞节,下雪了,窗外,邻居孩子们都和自己的父亲在欢声笑语中堆雪人。查理独自走到户外堆起雪人,并且帮雪人戴上老爸的帽子、手套和围巾。临睡前,他想起了父亲的“承诺”:只要吹起口琴,爸爸就会出现。于是拿出爸爸送给他的口琴,随意地吹了起来,希望爸爸真能听到。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爸爸回来了,只不过变成了自己堆的这个雪人!
一开始,查理是很难接受的。
但是,在爸爸跟他的互动中,渐渐地,查理相信了,爸爸变成了雪人,只不过,这是他俩的秘密,连妈妈也不能告诉。
于是,每天只要放学,查理就跟他的雪人爸爸在一起快乐地玩耍、聊天,度过了很多开心的时光,查理重新变得活泼而开朗。
然而,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雪人爸爸看起来常有些无精打彩,查理拼命地想把爸爸推到山上去,有冷空气的地方……
有一天,雪人爸爸很认真地跟查理说:
儿子,爸爸爱你,也知道你很爱爸爸。现在这个身体有些不好用了,爸爸很累。就像从原来的身体,爸爸变成了雪人,其实爸爸并不是这个身体,无论爸爸变成什么样子,都深爱着你,你可以让爸爸住在你心里吗?
查理伤心地哭了,但还是接受了爸爸的离去,而且他知道:
爸爸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会永远住在自己心里。
所以,他坚强而勇敢地跟爸爸告别,并且乐观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爸爸离开了,却留下了永远的爱在查理心里,死亡最终以这样温情的方式,成了一份对查理的祝福。
06
▲
生与死,是这场生命的开头与结束。
意味着在这两扇门之后,有无限未知的存在,如同一座神秘宝藏一样,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解读它们的秘码,但我们一定活在与它们密切相连的某种联接中。
朋友在女儿小时候,常会看着这个小小孩感叹:
这分明是另一个生命,也许在几年前,她甚至是我需要尊重、仰幕的长者呢?谁又一定能保证她就一定不如我呢?
所以,他在与女儿互动中,常常是欣赏、仰慕,虽然作为父亲,他需要给女儿很多的照顾、引导,但他说:
我从不敢小瞧并怠慢了这个表面上是小小孩的人,而且越来越发现,她会呈现出我身上完全没有的那份睿智与思考,不得不尊重……
可能是朋友这样的生命态度,早已深深地熏习到女儿心里了吧,那天,12岁的女儿跟妈妈之间发生冲突时,情急之下,这个小小少女竟然哭着说:
谁说我比你小呢?13年前,我比你要大多了好吗?
听女儿这么认真地讲,甚至连在妈妈肚子里的1年时间都加进来了,妈妈是有些被震到了,一边笑着一边搂住女儿说:
你那么大的人了,也不知道让一下我啊……
哈哈,机智的大人们,总是需要勇敢的小小孩去包容。
死亡,借着童话、借着故事…….可以是任何的形式,当成了一座通往广大生命的彩虹桥时,我们便给了孩子一个巨大的祝福与眷顾!
谢邀,用类比法。
植物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成一个循环。人是从胎儿,出生婴幼儿,少年到青年结婚生子,再到壮年,老年直到病亡,生命结束。人和植物一样,源远流长,继往开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里回答您的提问是书面用语,只是方法。具体给孩子讲道理要口语化,要言之有物,比喻要形象,生动,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住,一定就会体会接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