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的问题很大—-好好改改自己
20几岁是一个女孩子最美的时光,孩子总想轻生一定有让她不可承受之重。是情感问题、工作问题、外貌不自信或者是社交困难……首先你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向孩子表达你的爱意、您的包容,也就是不条件的爱她,如果孩子不愿意向您倾诉建议您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而成熟的人,擅于运用科学、合理、积极的方法(如户外运动,找人聊天等),调理好、释放掉自己的情绪、压力。
希望你也选择正确的宣泄、调节方法,代替你以前错误的发泄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就是比较大。
相信过一些年,会越来越成熟、强大的!
烦躁、抑郁症状的话,我有建议如下:
一,实际解决问题。
找出,并消除引发烦恼的问题、原因,并总结、积累经验、教训,提高素质、能力。也可向人求助,协同处理问题。
二,科学思考问题。
以长远、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一切烦恼都会过去的),要全面、系统、联系地把握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看到不利一面,也看到有利一面。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小事。
三,释放情绪压力。
具体方法有:深呼吸,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建议轻松愉快的项目),倾诉、聊天,郊游、旅游,听歌、唱歌,读些幽默、情商、礼仪类书籍,等等。
四,提高自制力。
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短期目标,并按(时间)计划进行。平时养成理性思考、严谨生活、三思而行、信守承诺(包括给自己的承诺)、反思自省(包括写检查)的习惯。
五,看看心理医生。
情况严重的话,则应该看看心理医生,进行系统的治疗、调理。相信是会有所收获的。
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和锻炼身体是一样的,都是越练越强的。希望你以后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办法总比问题多。
无数事例证明:一切困难,一切窘境,都会过去的!
人生就像一次长途旅行,在旅途中,即使眼前的风景很糟糕,但过几站地之后,便会看到美景——也许是你之前完全想不到的美景。所以,为了以后的美景,你要好好生活。
一个人抑郁、烦恼、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往往只看到、或夸大了事物不利的一面,而忽略了、或低估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时候,你要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发掘、发现、发挥、发扬好自己的——潜力、资源、价值、优势。比如你以前的成功事例,以及相关的经验、收获,可以拿来借鉴一下;比如你有某一项特长、爱好、优点,可以拾起来运用一下;比如你的人际圈子里,有某些人,有这样、那样的资源、能力、优势,可以帮到你,你可以联系一下;又如条条大路通罗马,A路不通,B路呢?C方法不好,D方法、E方法呢?方法总比问题多!你要多想一想,甚至广泛聆听一下别人的意见!等等吧。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前方
自杀现已成为当代社会病之一。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主要是由于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而导致“精神崩溃”。它一般起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
如果您想帮助您女儿,首先您必须要知道引起您女儿轻生念头的心理因素:
厌世感
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待遇,又无力抗争。失去对工作,学习,生活的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
罪孽感
平时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深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又自觉对不起某人,为了逃脱心里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畏罪自杀。这里面包括现在大学生常见的“网贷”。
冲动感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否经常闹矛盾?积怨甚深,长久不能解决,觉得自己受到了冤枉。往往在一次争吵后因感情冲动,失去理智自杀。
失落感
您女儿是否是自尊心很重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名落孙山”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便会驱使自杀。知道了原因才好对症下药,不然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重视家庭的健全
这一点几乎是拯救所有心理疾病患者都需要做到的一点。这里说的健全指的是“重视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一个家庭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应该经常交心通气,互相帮助鼓励。有矛盾也应互相谦让包涵,千万不要“针尖对麦芒”。
摸清产生轻生念头的原因
这是比较针对性的。弄清楚她到底是因为上述哪一个引起的。
厌世感:这个重在心理的疏导。平时多陪陪她,多与她沟通。让她把在外受到的委屈都倾诉出来。
罪孽感:如果是犯了法,那么你应当让她区自首,当她接受了惩罚后自然也就不会再害怕惩罚了。如果是“网贷”,你就要与她一起面对,千万不要再责备她。这时候再责备,恐怕就真的完蛋了。你要积极的帮助她一起解决资金上的问题(这里我说一下,很多“网贷”都是不合法的,建议你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起诉。最差也可以免去高额的利息)
冲动感:这个首先就要控制自己不要与女儿争吵。
失落感:这个主要就是帮助她重拾信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家长不要表现的失望,多鼓励她做些她很擅长的事情。
如果女儿很严重了,父母应当放下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多陪陪孩子。那些对心理疾病通用的做法不妨去尝试一下:旅游、打游戏、游乐场、唱歌、回乡下······
你好,我是宏姐,来帮助分析这个问题。
二十岁左右,正是一个人心理与情绪最不稳定的时间,因为这个年龄是成年人的身体,少年的心理,正好处于社会、家庭与个人三者观念,矛盾冲突最大的时间,所以遇到孩子有轻生的念头时,我建议以下几点,来协助孩子走出困惑:
第一:和女儿沟通
1、若女儿正在读书,并在本地,那么请找到一个傍晚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人的心理防御开始进入较低水平,容易接触和谈心),吃过晚饭,和女儿散步或在家中,谈谈最近学校或是接触社会或是有没有谈恋爱时,她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是见到了什么困难;
2、最好是做母亲的单独和女儿来谈,并且先做自我开放式的说一下自己青春期时,谈了几个对象,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件等,让女儿减轻压力,知道很多事情,其实每个人都做过,让她产生心理的安全感,愿意将一些她认为是丑的,坏的事情告诉你;
3、当女儿可以安全的,将自己内心的秘密讲出来时,心结打开,那么轻生的念头,基本上就消失了,然后母亲再以过来人的语气,支持并鼓励女儿,再做新的选择,或是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这个负面的情绪,基本就被化解了。
第二:当父母和女儿沟通不畅时
1、建议多看一些心理学的书,和沟通的书,改善沟通方法,进一步贴进女儿的心;(推荐书:非暴力沟通2本)
2、审视做为父母与女儿沟通时,是不是回避了家庭问题造成了女儿有轻生的念头,所以无法和女儿沟通?
3、自醒夫妻关系是否良好,是否经常吵架,造成女儿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因为这是她负面情绪的根源,所以无法沟通?
4、若是夫妻关系的问题,就请家长及时改善,并和女儿一起开个家庭会议,重新建立亲情关系,让女儿有爱与安全的感觉,让其逐步消散负面念头。
第三:当夫妻关系良好,同时无法与女儿沟通时
1、建议此刻联系女儿的老师或同学,寻找她产生负面念头的原因是什么,以进行下一步的疏导工作;
2、联系女儿的老师,让其观察女儿在学校的表现,适当的时候,让老师以学业压力疏导等借口,建议女儿去校园见心理辅导老师,逐步打开心结;
3、直接跟女儿沟通,请相对匹配的成熟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女儿做心理疏导,及早发现心理疾病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工作;
总之当孩子出现有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并加强对孩子的关心与交流,同时把孩子当成大人,以民主式的家庭会议,来让孩子对家庭与父母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那么当有问题出现时,她就很容易在家庭中吐露心声,释放压力,就能避免出现恶性事件。
但当家庭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赶紧寻找专来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避免耽误时间,让孩子错过最佳的心理治疗期。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加油,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路上,有良人相伴。
我是宏姐,专职心理咨询师,擅长分析并疗愈各类心理问题,愿成为你心路上的良人。
欢迎关注我。
人们常常认为,那些经常把“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人,是以自杀来威胁身边的人,他们是不会自杀的。
然而,事实是,四分之三的自杀者事先都曾告诉别人自己自杀的意图,这或出于发泄的目的,或者是一种呼救。三毛曾在自杀前就流露出这样的信号:假如我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这对于我,将是一种幸福。
若我们能够及时发现这些自杀线索或呼救信号,并及时干预,往往可以挽救他们的性命。然而,若这些自杀线索、呼救信号没有被发觉或没有被认识到,那么有效干预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
在此,针对日常中,我们对自杀者的一些错误认识,让我们更正确、更客观的了解自杀者,并尽我们所能的及时帮助到他们,哪怕只是绵薄之力,也比无动于衷或火上浇油好。
有关自杀的误解如下:
误解1、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与人谈论自杀的想法、过程、工具、准备等,有利于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考虑清楚生死问题,激发人的求生本来,愿意花时间重新获得对自己、对生活的控制。
误解2、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事实上,大量自杀死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
自杀就像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大多数在发生前已经有迹可查,自杀者会在言语和行动上表明自杀的意图。
谈论自杀只是一方面,有人还会在写作、谈话中透露自杀的方法甚至时间,他们会阅读很多与自杀相关的文学作品。
误解3、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误解4、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仅有少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患。
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由生活中的突发性事件引起的,自杀是作为一种应激性的行为。比如,失去亲人、朋友、配偶,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癌症患者自杀率很高)、财产遭受损失、权利和尊严受到挑战、遭遇挫折等等,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
误解5、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误解6、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他们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突的威胁。
误解7、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结束
很多人认为,自杀未遂是因为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想死。既然他不是真的想死,自杀危险就结束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自杀未遂,是人类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杀者的生命。自杀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转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自杀研究专家乔伊纳说:“每一次额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很多情况下,第一次自杀只是试探性的,割脉时可能刀口很浅,服用的药物剂量也不一定致死,但自杀者会不断地通过尝试积累“经验”,直到成功为止。
误解8、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和遗嘱。
误解9、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事实上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有些人一心自杀却没死成,也有人只是一时冲动,却因为选择的手段非常致命而一次成功。
误解10、情绪好转,会减少自杀危险
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更会采取自杀行为。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后出现“欣然”期。
广州心理咨询提醒:绝大部分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向人流露出生活没意思,自己不想活了的念头。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关心、关注、倾听,或者给予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比如多陪伴自杀者,把周围的各种道具收好,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必要的时候,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生命热线的帮助,有时自杀者的心理状态不是家人或朋友聊几句天就能治好的,需要非常专业的帮助。
我分享一下,类似你这种情况,来我这里接受心理咨询的个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个案一:来访者初三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到大二时开始自伤自残自杀,因自杀未遂被学校劝回家休学一年,不提学习还好,一提学习就要去死。他的姑姑在一次我组织的公益活动中与我相识,随后推荐到我这里。在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他一下就回到4∽5岁时学钢琴,被老师被父母打的场景,对学习的反感,病根由此埋下。咨询一个疗程结束后,到开学时,他自己主动提出回学校读书。
个案二:来访者因情感原因在某大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并接受了二个疗程心理治询。后经朋友推荐到我这里,第一次见面是微笑着与我主动打招呼,还很健谈,一点看不出有抑郁症。在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他的内心世界一片漆黑并被各种各样的垃圾填得满满的。此人是我到现在为止接收的抑郁症来访者中最严重的一个,他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死。咨询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整了二个月就上班去了。(他说在医院接受心理咨询,每次都揭他的伤疤,他很反感,就没有继续在医院接受心理咨询;他以前看太阳,太阳是灰色的。)
…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要追根溯源,很多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与童年时期的创伤有关,建议你买本[美]苏珊·福沃德与克雷格·巴克著的《原生家庭》,此书中有些修复童年创伤的方法。
所有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内心世界先出现问题,时机一到,就会在现实世界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症状,我们一定要找到症状背后的根源,并把根源去除掉。
建议您带领孩子去医院进行下专业的诊疗,这种在精神科属于较为常见的急危事件之一,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自杀行为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自杀发生的原因:
精神疾病: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自杀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一些心理因素和生活事件也可能导致自杀。
其他生物学与社会心理学因素:
1.遗传因素:与家庭成员对自杀的认同和模仿,家庭压力过大,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与自杀有一定的关系,如偏执或敌意、心胸狭隘、嫉妒、自卑或者自尊心过强、回避社交等,这些人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缺少社会支持,往往由于感情、事业受挫而绝望,极度懊悔、自责,产生强烈的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为摆脱社会的重压,也摆脱自己的痛苦而选择自杀来解脱。
发现有自杀的想法该怎么做?
1.多与其交流,帮助解除疑虑,使其放弃自杀的打算,及时解决心理压力,可以到正规医院进行心理咨询,让其充分表达内心的世界和提高发泄、内疚等情感的机会,家人也要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同情。
2.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自杀的先兆症状:表现焦虑不安、在某一地点徘徊、拒食、卧床不起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介绍一些减少焦虑、悲哀、抑郁情绪的简单方法,如参加其喜欢的、喜爱的活动,比如绘画、做一些小制作等等,也可听一些放松的音乐,适当的体育活动,也可以配合医生进行一些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纠正其不良行为。
4.引导其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以欣赏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针对孩子个体进行分析早期征象,找出其自杀危险因素所在。如果家属的早期干预无效,尽快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