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୧୨跪拜之礼,在刘邦那时候并不流行好吗?是不是电视剧看多了,刘邦那时候还没有独尊儒术,通常都是坐着,或者弯腰鞠躬,跪拜这个礼数是在儒家不断的壮大,逐渐发展,到了清朝,发展到了顶峰


根据《史记》记载刘太公只给刘邦行过一次跪拜礼:

“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

在此之前,刘邦和刘太公是按照家人礼进行的,即刘邦拜刘太公: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由于受《项羽本纪》中刘邦对项羽想要烹杀太公时所说的话影响,导致很多人认为刘邦不关心、尊重刘太公: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事实上,刘邦虽然为人豪放、不事生产,但他对刘太公还是很尊重的:

1、在攻打彭城时,刘邦就已经派人去接刘太公,只是运气不好刘太公遇到了项羽军被俘虏:

“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2、刘邦和项羽谈和时也要求项羽归还刘太公:

“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3、刘邦在称帝后,每5天就去拜见一次刘太公。

4、因为礼仪问题,刘邦特意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并因此奖赏提出礼仪问题的家令500斤金。

5、定都长安后,刘太公在深宫闷闷不乐,刘邦询问之后,才发现宫里的生活和以前刘太公的生活很不同,有没有朋友说话,于是刘邦营造新丰城,把刘太公过去所有的穷苦朋友都接到新丰城居住以让刘太公高兴:

“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

6、击败项羽后,刘邦偏偏不肯放过季布、钟离昧的原因就是他们二人曾经骂过刘邦父母:

“遥望汉王招手骂,发言可以动乾坤。

高声直啖呼「刘季,公是徐州丰县人。

母解绢(缉)麻居村墅,父能牧放住乡村。

公曾泗水为亭长,久于阛阓受饥贫。”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窃以为,刘父应向刘邦行三跪九叩大礼。何哉?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刘与其父虽为君臣,却兼有父子之份。庙堂之上,刘父理应向儿子行君臣之礼。私密之下,刘邦对其父应尽为子之孝道。


说起来这位刘太公,算得上是历史上排的上名的幸运儿了。他自己没什么成就,一生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说白了就是农民。但是他的儿子刘季,也就是刘邦,起身泗水亭长,提三尺之剑在秦末乱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终创下了辉煌无比的大汉王朝,刘邦也从一介草民,直接跃升为九五皇帝之尊。这就不得了了,刘邦是皇帝,但是他刘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别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爹”呢。

刘邦当皇帝后接父亲来,刘太公很兴奋。却被人提醒,您老见了皇帝也得行大礼。

其实也对啊。刘邦的皇位是自己夺来的,与刘太公毫无关系,以君臣礼仪方面说,刘太公确实需要先以臣民身份对皇帝刘邦磕头,然后刘邦才能以家礼向父亲行礼。

所以,儒生以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的旧例请刘邦尊父亲为太上皇。这个父子间的君臣礼仪问题才得到解决。

因此在这事之后,应该还是刘邦拜太公,而不是太公拜刘邦。所以在此之后,刘太公也没对刘邦行跪拜之礼。

不过,虽然刘邦没采纳家令的意见,但却认为他说的话有道理。因此赏赐给他五百金。


父亲给儿子磕头,这与封建礼教不合,可是刘邦是君,父亲是臣,做为臣子的又不能不给君主磕头,这的确很尴尬。

可是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刘邦随后给其父亲封了一个太.上.皇,这样一来,刘邦的父亲就不需要向刘邦磕头了,那刘邦作为皇帝向父亲磕头也显得名正言顺了。

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太.上.皇的由来。在随后的中国几千年,太.上.皇出场的次数并不多。比较有名的有: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明朝的朱祁镇朱祁玉两兄弟,清朝的乾隆和嘉庆父子。太.上.皇大都没有实权(乾隆除外),多为有身份摆在那里,却又无法安置的,只好给一个称号以示安慰。


这事办的是逆道了些。但要叫手下人知得了天下。在治理时。就得有铁的规矩。不相打天下那阵了。互相热情随便。共同对敌。有了规矩就要有上下尊重。这个列了就意为着。我老子就尊重我。你们有何不可。


刘邦开了头封父亲为太上皇,从此,他父亲名誉还在他之上,但实权还在皇帝刘邦身上,所以刘邦确实是个聪明人


他爹有这么做吗?如果这么做了就是父子俩都是君权神授的坚定信仰者!


自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便提倡“以孝来治理天下”,所以老刘家的皇帝在去世之后,前面都会加上一“孝”字,汉文帝叫“孝文帝”,汉武帝叫“孝武帝”,这就是当时汉朝的治国理念。

既是如此,那么刘邦对于他的父亲刘太公自然也要非常的孝顺,尽管当年与项羽争夺天下之时,项羽把刘太公抓住的时候,曾威胁刘邦说要把他的父亲煮了。但是刘邦却很无赖的说,咱们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记得留一碗汤给我。刘邦在当时之所以如此说也是迫不得已,谁让当时是发生了战争呢?现在已经坐拥整个天下了,和当时来比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刘邦比以往更加孝顺,每隔几天就要去朝拜刘太公一次。

刘煓倒是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刘煓的管家坐不住了,他向刘煓进言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现如今刘邦虽然为您的儿子,但是人家还是皇帝。你虽然是父亲,但是却是臣下。你让皇帝给臣下行礼,这样的话礼节就乱套了。刘煓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当刘邦再次前来之时,便拿着一把扫帚在门口迎接。刘邦很是吃惊,连忙问道是怎么回事?刘煓答道:你是皇帝,不能因为我而乱了朝廷的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原来是背后有高人支招,不过这样正合刘邦之意,可以让他避免尴尬。

按照传统,皇位由父亲传给儿子,但是刘邦的皇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打下来的,说白了就是自己挣的,如果让自己的父亲当皇帝,那么朝廷就会出现两个皇帝,这样就乱套了,如果不让刘太公当皇帝的话,那么当自己的父亲向自己行跪拜之礼时同样也会让刘邦很尴尬。那么聪明的刘邦是如何处理的呢?

对于这件事情刘邦考虑了相当常的一段时间,最后刘邦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道:“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以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自己以后,汉朝便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太上皇刘煓。这样刘煓在见到刘邦后也就不需要再行跪拜之礼,而刘邦也因此能够名正言顺的向自己的父亲请安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也是个孝顺的孩子,怎么能让父亲刘太公给自己下跪呢?

刘邦虽然对兄弟下手挺狠的,但是对父亲,刘邦可是没说的。想当初刘太公刚刚来到长安城,还十分不适应宫里的生活,刘邦为了给父亲解闷,居然把家里的乡亲都迁居到首都,就是为了博父亲开心。因此刘邦绝对不会承受父亲的跪拜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尴尬的问题呢?毕竟刘邦是九五至尊,太公拜他不行,不拜他好像说不过去。刘邦为此可是伤透了脑筋

《史记》记载刘邦想出的办法是: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翻译一下意思很简单,刘邦下令封刘太公为太上皇,然后太公就可以安心用太上皇的身份接受刘邦跪拜了,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想起元妃省亲了。其实也挺尴尬的,但那和刘邦这有区别。刘太公是第一个太上皇,就是为免尴尬的。


你就算当了皇帝你还是他不争气的儿子


刘邦当了皇帝,普天之下,唯我独尊,是谁都要叩首山呼万岁的,但有个人除外,这人就是他爹,论情,是父子爷们,论理,却是皇权独尊,二者似乎有冲突,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你想,一个人是皇帝,他爹当然也是皇帝了,这个理由太合理了,因此,刘太公自然而然就成了太上皇。纵观历史,很多人创业天下,身登九五后,都是要追封先祖的,不要说是活着的爹,便是早已做古的祖父曾祖等,也要敬一个皇帝称号的,这样一方面能给天下臣民一个礼数上的规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自己不忘本的高贵品德。


刘邦的父亲叫刘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轻时候的刘邦就是当中最没出息的一个。36岁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可就是这个最没出息的老三却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1

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亲,为父亲修建了宫殿并安排专人照顾,每隔几日就亲自上门探望。一开始刘邦跪拜自己的父亲时也没觉得有何不妥,但刘太公的管家却感觉出异样。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意思就是说:“刘邦虽然是你的儿子,但他身为一国之君,而你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哪有君王跪拜臣子的道理。”

刘太公听后也觉得有道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是普通人了,而是天子。于是,下一次刘邦来向父亲请安时,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见状赶紧上前搀扶着父亲,刘太公也解释道自己身为平民,应该向皇帝叩头。场面一度很尴尬,刘邦无奈之下只要匆匆回到皇宫。刘邦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大为惊讶,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奉,乃改尊刘太公为太上皇。那么,封了太上皇之后,刘邦就还是用父子礼节拜见刘太公。

2

第一位太上皇其实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但和刘邦的情况不一样。秦始皇自称为“始皇帝”的时候,秦庄襄王已经逝世,太上皇的称号是秦始皇追加给父亲的,而且秦庄襄王自己也是君王,当太上皇没什么不妥。

刘太公只是一介平民,全靠着有个当皇帝的儿子。但为了解决父亲给自己行礼的尴尬,刘邦还是尊奉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3

但需注意的是,汉族传统的家庭礼节中,拜见父亲可不用跪下磕头在汉朝时,即使是朝会中大臣都不用给皇帝下跪,作揖即可,仅仅在祭天等重大场合才会用到跪拜的礼节。


提到刘邦,大家便会想起他杀功臣的事情,认为他残暴不仁。可事实上,这位47岁起兵,54岁当皇帝的汉高祖刘邦,他对百姓非常仁义,对自己的父亲也十分孝顺。

古人崇尚见到皇帝要行跪拜之礼,那么刘邦称帝后,是如何避免父亲行跪拜之礼时的尴尬场面的呢?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刘邦的爹人称刘太公。作为中国第三个皇帝的亲爹,刘太公是挺尴尬的。第一个尴尬,儿子是皇帝,刘太公却不是。太公的妻子人称刘媪,前面和太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刘媪在河边淘米,一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人就看见一条龙盘在刘媪身上。刘媪回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刘邦如此聪明,怎么会让这样尴尬的事情发生呢。刘邦称帝后,对于妻子和儿子以及众大臣都有册封,只是册封的时间有差异。对于自己的长辈和亲族也考虑到了,但是唯独其父刘煓比较难以处理,那么后来刘邦是怎么巧妙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当时刘邦当皇帝后,父亲住在皇宫,依旧每天给父亲请安问好,行父子之礼,可是时间长了,难免让人感到很尴尬,当时刘太公的管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告诉刘太公“因为刘邦毕竟是皇帝,刘太公当时是个平民,没有任何封号,怎么能让九五之尊经常跪拜臣子呢,这样不利于皇帝的威严”。刘太公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第二天在刘邦来见自己的时候,为了避免儿子给自己行礼,他早早的就拿了一把扫帚,面对门口倒着走,然后告诉刘邦以后不能给自己行礼,不然会乱了规矩。

老太公想想虽然是自己儿子,但是已经不是一般人了,自己不过人臣,但是真的要向儿子行礼,也觉得不妥。按照传统,皇位由父亲传给儿子,但是刘邦的皇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打下来的,说白了就是自己挣的,如果让自己的父亲当皇帝,那么朝廷就会出现两个皇帝,这样就乱套了,如果不让刘太公当皇帝的话,那么当自己的父亲向自己行跪拜之礼时同样也会让刘邦很尴尬。那么聪明的刘邦是如何处理的呢?

对于这件事情刘邦考虑了相当常的一段时间,最后刘邦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道:“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以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刘煓回答说:你是皇帝,不要因为我而乱了朝廷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原来背后有高人支招。不过这样也好,省的自己尴尬。不过如此这般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刘邦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册封他爹。

刘邦酝酿了半天,然后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着: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从此以后,汉朝的朝廷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太上皇刘煓。刘邦为了避免两人经常碰面的尴尬,为父亲新修了一个城,新丰。然后将原来沛县的左邻右舍都迁进城去,陪太上皇解闷。又将御花园开辟出来一大块儿,作为父亲的菜园,父亲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因此,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在太公没有被册封之前,刘邦行的是父子之礼,对太公极其尊敬。在封刘煓为太上皇后,两人地位平等,仍执父子礼。这样,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臣下要给皇帝叩头的礼仪。后世也以此为范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执子礼前去问安。

总结:摆在刘邦面前的这道,如何处理老父亲要坚持的君臣礼仪问题,就成了一道开放创新题。


评价刘邦对刘太公可以从登基前与登基后来讲,登基前刘邦是一个小痞子不孝顺,但等到刘邦登上皇位后展现出了自己孝顺的一面,送给了自己的老爹刘太公一座非常大的宅子,隔三差五的就去拜见,当时的太公认为自己的儿子是非常孝顺的,而且太公并没有向刘邦行跪拜之礼,反之是刘邦还要跪拜太公。

1、刘邦登基前

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混混,机缘巧合之下当上了亭长,但当时秦朝皇帝暴政,使得刘邦的薪水一直不能定期的得到发放,直接导致了刘邦只好结交一些小混混每日在各处蹭吃蹭喝。

刘邦身为这批人的老大,一般都会由刘邦找地方,可一穷二白的刘邦哪里能找到呢?因此只好去自己的大嫂家蹭吃,可由于刘邦大哥早早的离世,其嫂的日子也是非常的不好过,但由于刘邦是自己的兄弟,也只能勉强的同意了这一做法。

刘邦一直去蹭吃蹭喝最终导致了刘邦大嫂忍无可忍将其赶走,刘太公对于刘邦这种做法大骂其是不孝子,将来的出息一定不如刘邦的二哥,刘邦二哥是非常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而且吃苦耐劳,从不喊累。

因此刘太公在刘邦没有发迹之前是非常痛恨刘邦的,对于刘邦像吸血鬼一样的索取,太公只能时不时的接济他,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自己的儿子,但其结婚后,太公根本不管了,为此刘邦常常发牢骚,但刘邦心中一直记得一件事情,那就是发迹后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亲。

2、刘邦登基后

刘邦登基后,并没有封赏自己的父亲任何职位,只是在都城里赏赐了一座特别大的宅院,派专人照顾,并且刘邦隔三差五一旦闲下来就会去找刘太公唠嗑,刘太公非常感动,知道自己的儿子非常的孝顺。

一日刘邦去后开玩笑的问了太公一个问题:父亲,你记得当初你说我二哥一定比我有出息,现在您觉得怎么样呢?太公没想到刘邦还一直记着这件事情便笑着回了一句:按照秦朝的法律制度,我认为是你二哥,现在当然是你。

刘邦听到这个答案后很开心,因为父亲说的的确是真的,按照秦朝的法律刘邦真的注定不会有很大的出息,但乱世出英雄,能够认为未来一定有出息或许只有吕雉与吕太公了吧?

综上所述:刘邦登基前并非不孝顺,而是有自己的创业观念,但成功后刘邦并没有忘本,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功,成功不忘本,而且对于刘太公后不仅封了太上皇,甚至不准任何人对太公不敬,这是一种莫大的殊荣,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从来没有向刘邦行过跪拜礼,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嘛,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在最初的时候,刘邦父子二人之间的礼仪,就是正常的父子礼,即便是刘邦当了皇帝,每隔5天,也会去朝见父亲一次,并且都是毕恭毕敬地行跪拜礼,和普通百姓家儿子对父亲的礼节一样。

中国人讲孝悌,父亲跪儿子,没有这个说法。

君臣父子

但是,这其中确实有些矛盾,因为按照父子关系,父尊子卑,刘邦跪拜太公没问题,但此时刘邦已经是事实上的大汉天子,是皇帝,以君臣关系论,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君跪臣就有违礼制了。

在朝堂上,百官跪刘邦,回到家里,刘邦跪父亲,父子两人都觉得挺好的啊,没什么问题嘛。

可有人就觉出毛病来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家令——这是汉代的一个官职,专门负责皇帝家里的事务,相当于皇帝的管家。

家令当然不敢直接跟皇帝刘邦说这个事儿啊,采取迂回战术,他找到了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要统一,不能分裂。”

刘太公说:“哪里还有第二个君呢?”

家令说:“咱们皇帝给你下跪,那你不是比皇帝更尊贵,你不就是君吗?”

刘太公一听,这小家伙说得挺有道理啊,虽然我是皇帝的爹,但我毕竟不是皇帝,更要给天下臣民做好表率,维护我儿尊严,维护我大汉尊严。

思来想去,刘太公和家令想出了一个法子。

太上皇

终于又到了5日之期,按惯例刘邦又要来给父亲请安了。

刘太公这天早早地就起床洗漱完毕,整理好衣衫,拿着一个扫帚,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还在车上,老远就看到父亲今天有点反常,赶忙跳下车,搀扶着父亲问发生了什么事儿。

刘太公说:“我儿是君,我是臣,千万不可违反天下礼法”。

刘邦说:“我是儿,你是父,怎么违反礼法了呢?”

太公说:“扯犊子,你一来见我就要跪,岂有君跪臣的道理?”

刘邦听完,觉得好像也有道理,但自己不跪父亲也说不过去啊,怎么办才好呢?着实伤脑筋。

后来有个大臣说:“要不您就尊太公为太上皇?”

刘邦听完一拍大腿,夸道:“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之后,刘邦就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君臣、父子的礼节都被完美地解决了,跪太上皇,既不违反礼制,也不违反孝悌。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太公之前,还有一个太上皇,是秦庄襄王嬴楚,秦始皇的父亲。是皇帝建立秦国后,追封自己父亲为太上皇,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史上第二个太上皇,也是第一个没有当过国君、皇帝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捎带,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十全老人,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谢邀。刘太公已经是太上皇了,是不需要向刘邦行跪拜之礼的。刘太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情。太上皇的礼仪制度也将从他开始。

虽然之前有赵武灵王退位当主父,但那是国王,与王朝的皇帝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还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一、刘邦的政治任务

此时天下初定,刘邦需要一批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来治理,掌握天下教育的儒生群体悉数登场,而儒家讲究仁、孝,这也是西汉王朝统治者执政的理念,察举制选拔官员,首先看重的就是孝道。刘邦作为统治者,当然要以自己作为表率,这样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如果刘太公跪拜刘邦,那就是刘邦啪啪打自己的脸,是典型的不孝之徒。那么就会遭受天下非议,别有用心之人大做文章,西汉分崩离析也是很有高的风险。刘邦最让大家服气的便是他的人格魅力,如果你发现刘邦连孝都不遵守,大家也会离开他。这对于刘邦来说,这也是一个安定群臣、安定天下的政治任务。

对于天子的父亲,古代早已有了规定。刘邦就算是皇帝,也要按照圣王贤臣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走,不然会被天下人戳脊梁骨。刘邦每五天要去拜刘太公,行的也是家常之礼。前期是要跪拜的。后来,刘太公听了家令的劝言:天下无二主,皇帝给父亲行跪拜之礼会威严扫地的,对国家是不好的。

后来刘邦再次拜见刘太公,刘太公拿着扫帚后退,清扫家门,等待贵客临门。刘邦连忙下车搀扶父亲。刘太公重述了家令的话,尤其是“皇帝是我的主子,怎么能因为我乱了天下的法度呢?”。

刘邦表面上说没事,内心却是窃喜。他本来就是个无赖,孝敬父亲也是被迫无奈。之后双方见面怎么做不得而知,但行家常之礼是肯定的。事后,刘邦还赏赐了家令五百金。

刘邦能够将人情和法度处理得好,父子日后相处也比较舒适,这是刘邦真正的政治智慧。

其实,《史记》这一段有点儿扯,刘太公一辈子在土里刨食,他在宫里享受别人的伺候,是十分不习惯,也闲不下来,就像在农村待了一大悲子的老人突然到最繁华的城里生活一样,他是过惯了苦日子,这种清福有点消受不起。

父父子子,乃人伦纲常,不讲究身份贵贱,职位高低。况且,刘太公生养他,对于他来说,有着哺育之恩。没有刘太公,就没有他刘邦。况且,刘太公对于刘邦没有任何政治威胁,他没有任何权力的野心,只是一个普通的庄家汉,只是一个病入膏肓的迟暮老人。

二、刘太公的小农思想

刘邦在公元前201年正式即位,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去世,前后不过四年。刘邦即位时已经55岁,刘太公起码75岁了。以战国秦末人均寿命30多岁,这在古代都是老寿星了。

太公虽然在皇宫里锦衣玉食,可还是闷闷不乐,原因他终究是过不惯皇宫里的生活,一直吵着要回老家去,想念他的田地、故人。这对刘邦来说,既是喜悦,也是烦恼。喜悦的是父亲还是老农思想,不喜权利。烦恼的是父亲要回家,对天下人怎么交待,难道是自己赶父亲回家?

于是,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在长安城外为父亲专门建一座城,就是copy家乡丰邑,将家乡的旧人猫狗都接到这座城里,让太公在这里自娱自乐,安度晚年。可以说,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建造主题公园的人。刘邦这一行为,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无疑又巩固了民心。

刘邦对父亲还是有很强的愧疚之心。当年,他起兵反秦,没有考虑到家人,让家人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尤其是楚汉战争阶段,刘太公被项羽抓住,绑在高案板上,扬言要将太公煮了。刘邦只能硬着心肠不惧,要分我一杯羹。刘太公的这段囚徒生活,无疑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刘邦最愧疚的地方。

三、刘邦的家庭关系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事农业。娶妻生子后当秦朝的亭长,才安定了下来。刘太公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常不满,总是恶语中伤,拿种田的老二与他对比,这在刘邦的心理很不滋味。父子俩的关系可谓是很不好。刘邦经常带狐朋狗友到家里蹭饭,刘邦的大嫂也看不起他,有次还拿刮羹示意没饭了,这让刘邦在狐朋狗友面前很没面子。

刘邦取得天下后,没有忘记刘太公当年拿老二田产相比,当着群臣羞辱过老父亲。刘太公只能尴尬地说还是你厉害。他也不给大哥一家封侯,刘太公看不过去,央求刘邦给大孙子封个侯,刘邦于是给大侄子封了个“刮羹侯”,报当年大嫂的刮羹之羞。可见,刘邦对家人都如此,无赖的本性昭然皆知。

但刘邦对二哥和四弟都比较好。那个只会种地的二哥被封了代王,四弟刘交跟着他起义后被封为楚元王。至于大哥,还是他老婆吕后当政时追封的。刘邦按照反秦反项的功劳,封了145个侯,其中亲属也只有6个。


正常情况下,本朝皇帝的皇位都是来自于上一位皇帝的传承,要么是父亲,要么是叔叔或兄长。无论从礼法还是从孝道上,本朝皇帝对上一位皇帝跪拜行礼都毫无障碍。

但事情到开国之君这儿就有些小麻烦。开国之君的父亲若是过世了还好说,死者为大,皇帝再怎么尊崇老父亲都没事,人们只会夸赞他孝顺,比如朱元璋。

若是还活着就有点尴尬,按“天地君亲师”这一套来说,皇帝是天地之下最大的,平民出身的父亲要给皇帝行礼。想像一下那个画面吧,七老八十的老父亲一见皇帝儿子就要下跪,当儿子的受得起吗?置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于何地?

如果让皇帝儿子给父亲行礼,他们自己是没啥,但多管闲事的大臣们看不惯了。您老人家又没当过皇帝,怎么敢受皇帝的礼?

刘邦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呢?把刘太公封为了太上皇,避免了彼此的尴尬。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他活着的时候只是王,始皇帝称帝后追封为太上皇,刘太公就是第二位,而且他还是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帝王、却在活着时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有个好儿子真是比什么都强。

不过,刘邦没有起事前刘太公可没看出这儿子有什么不凡,是把他当做浪荡子看待的,经常斥责他,说他不如哥哥们,所以刘邦当上皇帝后经常得意洋洋的在刘太公面前炫耀自己。

总之,刘邦和刘太公如何行礼的尴尬问题,其实是孝和忠的冲突,表面上看来最终是“孝”取得了胜利,因为刘邦还是得向刘太公行礼,但实际上还是“忠”取胜,因为刘太公是成为了太上皇才有资格受儿子的礼。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么避免场面尴尬的?臣子父亲向皇帝儿子行跪拜之礼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光绪的父亲老醇亲王向光绪跪拜;一个是宣统的父亲小醇亲王向宣统跪拜,就是载沣升为摄政王后还是要向宣统跪拜的。后周最大的捡漏帝柴荣当了皇帝,在处理如何面临生父这个问题上,他封本身的父亲为国舅;怕父跪拜儿子的为难,爽性老死不相往来!那刘邦称帝后,是如何处理这一为难的呢?

称帝的刘邦向父亲跪拜——要做最孝敬的儿皇!刘太公四个儿子:宗子死的早,次子最勤恳,三子败家子,四子天之骄。刘太公最爱好老二刘喜,他勤恳能干,一看都是旺父子;刘太公最讨厌老三刘季,他好逸恶劳,招惹是非,一看就是败家子。谁晓得他最讨厌的老三,经由八年的拼搏,竟然成为了皇帝。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异姓王楚王、韩王、淮南王、梁王、衡阳王(后改为长沙王)、赵王、燕王联名拥护下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称帝,建立西汉。

随即王后升为皇后,王太子升为皇太子,去世的生母尊为昭灵夫人。夫人这个级别相当于诸侯王的妻子(那时没有王妃一说),也就说刘邦相当于把他父亲尊为诸侯王。称帝后的刘邦很忙,到处奔跑,而刘邦的家人都安设在栎阳宫。他封过最讨厌的雍齿后,就回到了首都长安,这里间隔栎阳很是近。于是刘邦向他父亲表现的机会来了。不要觉得刘邦混成皇帝,刘太公就给他跪拜,在刘太公眼里,刘邦还是不成器。而刘邦由于父亲看不起本身,而自己混得好得不要不要的,带着一种夸耀和厚道(假装是低调),对父亲五天一朝拜——其实就是跪拜。刘邦跪得问心无愧,刘太公接受的问心无愧。

由于刘邦一直要把本身打造成孝敬皇帝。自汉惠帝往后,皇帝谥号前多加以孝字。太公家的管家看不下去了——他要拍皇帝马屁!太公家的管家(那时叫家令)看着太公享受儿子跪拜时的写意气象,就想到了一个让太公不写意,让刘邦很写意的主见。人生要说很多话,最关键的就那几句话,说好了一句顶一万句。就看你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胆识去说了。管家毛骨悚然地对太公说:“老爷子,不才有句利于大汉皇朝的话,不知当讲不妥讲。”太公看他把话都提到国家的高度上了,立即应允。

管家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君主。皇帝是您的儿子,但毕竟是全国之主;您是皇帝的父亲,但毕竟是皇帝之臣。全国怎样能有皇帝跪拜人臣的事理呢?如许下去,别人就会效仿,严峻的话则会影响我大汉千秋基业啊!”太公从来没有想到儿子一个跪拜竟然这么严峻,立即傻眼了,问道:“为之何如!”那管家立即告诉了太公。五日后,刘邦活着人的拥簇下又来跪拜太公,抵家门口却发现老爷子抱着笤帚,哈腰屈膝站在门口,大呼:“接待陛下幸舍间!”在古代欢送贵宾时,主人就会先把卫生扫除后,然后在门口热情欢送。杜甫曾有诗云“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刘邦惊呆了,他突然感觉太公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赶紧扶持,并说:“老人家万万不可。”刘邦急得就叫成了老人家了。太公悄然推开,恭顺地说:“皇帝乃全国之主,怎样能由于这老拙乱了全国的法度呢!”刘邦回去一想,就把老爷子的管家叫来了,然后犒赏了管家五百斤黄金。幸福都是留给有预备的人的。父爱子一尺,子敬父一丈。前201年蒲月廿三(丙午)打动万分的刘邦下了一份圣旨。圣旨说:世上只有爸爸好,父亲有全国传给儿子,那儿子有全国就要让位于父。


原始地址:/yanjie/2241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