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头太劲未必好
满分第二更难得
当年,苏轼与兄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去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礼部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颇为赞赏,正要定为第一名,却想到自己的弟子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参加了此次考试,为避嫌,故将此文定为第二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斐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他写的《刑赏忠厚之致论》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坚涩之风,作者有孟轲之风,怀仁政治国之心,是天下少有的好文章,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正准备将试卷圈第一时,心里忽然一惊,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若把曾巩圈为头名,必会引起朝野猜疑,犹豫了一会儿为了避嫌,他用朱笔在试卷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贰,也就是第二名榜眼。放榜之前,打开试卷才知道并非曾巩,而是眉山的苏轼。
苏轼满分作文得第二,虽是万幸中不幸,也是不幸中万幸。
据传,当年在苏轼参加科考时的主考官,就是宋朝文坛泰斗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负责阅卷的官员将试卷阅完后,呈送到欧阳修那里。欧公担心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初选时被漏掉,便请梅尧臣将落选的试卷再阅一遍。梅尧臣在众多落选的试卷中,看到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认为非常好,并将这篇文章送欧阳修。欧公看后,认为这是一篇天下少有的好文,立即大声呼喊起来:“快哉!快哉!老夫当让此人,放他出一头地!”于是,成语“出人头地”当来于此。欧公提起朱砂笔,正准备将试卷圈为“第一”时,忽然心里一惊:能写这么好的文章,莫非自已的得意门生曾巩?若把曾巩圈为头名,可能会引起朝野的猜忌。犹豫之后,为了避嫌,他将本想圈为第一的改写成了第二。
这段传说,说明,如果没有欧阳修慧眼识珠,苏轼必定名落孙山;如果不是欧公避嫌,苏轼就会独占鳌头。本领乎,命运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尤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文章代表了整个宋代的最高水平,他的散文《前赤壁赋》为宋代之冠。
苏轼诗风清新雄健,兼得理趣,有“诗神”之美称。词豪迈奔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雄视百代,《水调歌头》辉映千古,开豪放一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造诣深厚,为“宋四家”之首,亦擅长绘画,尤工墨竹,怪石等。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能型的伟大文学家。
苏轼22岁那年,在他父亲带领下,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朝廷的小试官是著名诗人梅尧臣,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当时规定,考生的姓名必须要封闭起来,以防徇私舞弊。苏轼以其文风清新洒脱,说理透彻,引证深奥详实等,深深震撼了两位考官。在他们心目中,这名试子就是第一名。
但是,由于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是参加了这次考试。欧阳修认为苏轼这篇文章,就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的。欧阳修这时就犯难了,如果将自己的门生列为第一,一定会遭天下和后世所诟病和耻笑,认为自己徇私枉法。
于是,他大笔一挥,将本该第一名的苏轼定为第二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空间。
十年未见老簑公,壁上龙蛇飞动。
欲讴扬州大守,仍歌杨柳春风。
莫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西江月》是苏东坡为纪念欧阳修而作,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必须离不开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
嘉佑元年苏轼和弟弟苏澈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进京赶考,那年苏轼刚刚二十一岁,他文采飞扬,善长诗词歌赋,当时他所作一文是《刑赏忠厚之至论》。那年的主考官正是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副主考是梅尧臣,负责阅卷考官将评卷呈送主考官,欧阳修怕优秀人才漏掉,嘱付梅尧臣在打下的试卷中重新审阅一下,才从被打下的试卷中发现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梅尧臣一读这文真个是不得了,马上呈送给主考,欧阳修读后也是赞叹不已,能写出此文,当有孟轲之风,怀仁政治国之才,是难得的好文章。当时考试也是闭卷考试,不知是谁,欧阳修是这样想,论文采当属第一,他又怕这文章是自己学生曾巩的,怕引起旁人说不公平,所以思虑再三,决定取为第二名,也就是古代的榜眼。结果出来,这篇文章竞是四川眉州考生苏东坡,在这阴差阳错中本该状元的苏东坡得了个榜眼。
谢邀回答
说到这件事情,还有一段故事哩!但需澄清一下不是“满分作文”,古时科考与现代考试不能同比,且听如下分解。
宋朝嘉佑二年(1057),苏轼二十一岁,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其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全文600字,却把法的两方面,宽容与界限,“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很精当。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篇佳作,竟被粗心的初审官斃掉。幸亏主审官欧阳修,害怕埋没人才,命副主考梅尧臣复核所有试卷,才被梅尧臣发现,並把此文交给欧阳修审阅。欧看过认为作者有孟柯之风,怀仁政治国之心,是天下少有的文章。于是拿起朱笔欲圈定第一名。但考虑到能写出这么好的立论,文笔如此流畅犀利者,恐怕只有出自得意弟子曾巩之手。为了避嫌,以免引起朝野猜疑,只好在卷上写了一个很大的“贰”字。后来才知道是眉山苏轼所写,阴差阳错了。欧阳修对苏轼赞赏有加,曾感慨地说,三十年后,人们可能只知道苏轼,而不知道欧阳了。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苏轼与欧阳修,被人们並称欧苏。
苏轼(1039一1112〉字子瞻,眉山人。幼年其父,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诗书。及少慱通诗书,善诗文,下笔立就,自不待言。
仁宗嘉佑二年,就试礼部。主考欧阳修,得轼文章,甚为叹服,拟题第一,可又恐为门人曾巩所作,为避私嫌,提笔置二。宋史确有书写,当属无谬。
可叹,文人气度,不隐好恶,不受官埸俗陋,一生直言多谏,祸及杀身,宦海沉浮。幸喜,官场失意,诗文勃兴。
举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态,农舍风光,战场古迹,乘兴而作,把酒而赋。
突破了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摆脱了音律上的过分限制,开创了豪迈词派的一代先河,留下了不少的旷古华章。
文论,散文,诗词,书画,手屈一指,造诣颇深。在我国文学史上及书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