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嫌大学宿舍没电梯,夏令营第一天就退出,带队老师称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你怎么看?

显然,这是没有经过磨炼的温室中的花朵罢了。

我们学校宿舍,15平米注12个人,没有热水供应,一年到头洗冷水。整个宿舍没有空调,风扇两个又破又小,甚至没有花洒:就跟功夫里面那个乞丐一样洗头。热天热成屎,冷天倒是没那么冷,而且不只是我们整个学校都是这样。但即便如此,仍有人打着灯熬夜看书,仍然有人戴着耳机听英语。广西某高中生如是说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重视的事情也不尽相同。如果家长门口提供他舒适的环境并不感到是负担,那么他是有权利拒绝走出“舒适区”的。

这个孩子去夏令营的目的可能只是夏令营的活动内容,住宿条件不符合他预期,他有权利拒绝。就像成年人去找工作,符合他薪金希望的工作有可能因为离家远或者与他人相处不愉快而选择辞职。别人可能会说矫情,可是自己知道,我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将就。

不要否定孩子们对舒适度的追求,这个首先是人的天性,其次是家庭的价值观导向。我们不需要夸大“不能吃苦”的危害性,毕竟家长们也是一样希望住必有空调,出必有车开的舒适生活的嘛。孩子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家长在平时有过类似的取舍行为,让他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拒绝的。

这个事情无需上升高度,家长回去聊聊天。“我尊重你的选择权,但是你浪费了我的金钱和时间精力。希望你在之后的日子里,通过分担家务等行为,弥补我的损失。”还有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舒适度中做出一个平衡。


生活好没烦恼打游戏玩电脑;没有钱伸手要

养宠物当宝宝;不学习谈恋爱只索取没能耐;

家境好吃苦少遇困难拔腿跑;做父母要狠心

做榜样常督导;无恒心没毅力入社会必抛弃。


嫌弃没有电梯什么的,百分之八十是借口吧,多半只是不想参加夏令营。

夏令营就是让孩子离开温室,体验生活来的。一般夏令营的项目不外乎有军事训练、野外生存、学会感恩、团队合作之类,这些对于一般在“温室”下长大的孩子无疑是一次锻炼甚至是冲击。

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家长之前并没有跟孩子商量好,未征求其意见就让他参加了夏令营。这势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产生厌烦感,孩子随便找了个借口(条件不好)搪塞过去。

如果是这样,所以希望他的家长多跟孩子沟通,说明夏令营对他的好处,跟他讲明什么是夏令营,约法三章,让他有规矩地,愉快地参加夏令营活动。

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比较“娇气”。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极端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强烈的公主病王子病,是不会特意刁难别人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会体贴他人,而非只是会找毛病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第一种可能比较大的原因。

如果当真是比较娇气,那就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家庭的溺爱,父母的娇纵都是原因。希望父母多改变教育方式,不要过于娇惯,多与孩子沟通。该让他改正的地方要指出来,做得好的要鼓励等。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孩子的状况有所好转,再让他参加夏令营,又有何不可?


这恰恰证明了该男孩家境优越,从小养尊处优的,没办法!有得人一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他们一出生拥有的普通人毕生也难以到达,人和人不能太过比较,也不用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就像三伏天有得人去旅游避暑,还直嚷嚷热死人,有得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仍然不舍得休息一下,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个体生活,!大学生宿舍分三个等级,4人间,6人间,8人间,各自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择呗,有条件的大二可以出去租房,还有的大一开学家里给配车的呢!没条件的申请贫困补助学校给你减免学杂费,住宿费,高校还有勤工俭学岗位~所以啊!凡事想开点,以平常心待之就好了,


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我是带队老师我要感謝这位嫌大学宿舍沒电梯而退出的学生为本次夏令营增加了一个新的“教学案例”。

我是这么看的: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

他嫌没电梯退出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接纳他的选择前需要和他对话。当然此刻就要看带队老师的水平了。个人认为老师保持中立、不评判、支持他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二、父母正向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也应尊重孩子,不能够强迫孩子。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最要紧的不是孩子做错什么或做对什么,而是父母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

恰当的家庭教育观念:

1、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

2、儿童是人:尊重他(她),平等对待他(她)。

3、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施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

4、儿童终将是走进社会独立的人:按社会的标准去培养,放手让其独立。

三、父母与孩子的的沟通方式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把孩子也当成朋友,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家长和孩子的紧张关系会得到改善。爱而不溺,严而不利,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好好的沟通。


一、如果真为孩子好,就别把他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当父母离开这个世界时,孩子依然能够幸福健康的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负。

只因没有电梯,就退出夏令营,可见,平时对孩子是多么的溺爱和娇纵。如果真为孩子好,就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因为孩子终将要走进社会,经历风雨。等真正到了那一天,脆弱的孩子没有任何竞争能力,他也会埋怨溺爱自己的父母。

二、在夏令营里,就是要体验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走出过自己居住的城市,他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生活的模样。培养孩子的见识,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新鲜的生活,送孩子去夏令营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写过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夏令营里的较量》,通过中日孩子在夏令营里的表现,谈我国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没想到,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中国孩子依然有吃不得一点苦的小弱苗。真替这样孩子的父母担心!

所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为人父母者,要警醒啊!

三、从小培养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培养孩子,父母要有一种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就不要给他做。

帮孩子是在害孩子。替孩子做,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做错没关系,任何体验都是成长,人就是在试错中长大的!孩子适当的受些挫折,并不是坏事。

孩子如果能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颗适应环境的强大的心,他生活起来就更有力量。他的一生,也一定是幸福的一生。这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吧!

请关注“禾页老师”,一起交流教育话题。


我是97年出生的孩子,我家里还有个妹妹。我自己就能感觉到我和我妹妹的性格相差很多。

我妹妹是00后,我的感觉是90后的人性格温和,大多数都是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考虑,先人后己,懂得孔融让梨,而现在的00后,他们不会孔融让梨,还看不起孔融让梨,认为他们是虚伪是做作,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别人都得“听从他”。

面对宿舍楼里没电梯这种问题,90后大部分人还是能接受的,有没有电梯无所谓,我们年轻,走个楼梯有何不可。但是对于00后也不一样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一直是舒适的,面对宿舍楼里没电梯,他们会感觉这是多么糟糕的环境,以后要在这里怎么生活,他们不会委屈自己,也不会自己受累,更别提让他们吃点苦了。

夏令营出现的这个问题只是在一些人群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这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暴露出来。

孩子是被家里人宠坏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希望家长能够有些反思,学校的教育也不止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还有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


夏令营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离开温室,过集体生活,养成不怕吃苦的好习惯。显然,这朵温室出来的花朵,还经不起外面的苦生活。

事实上,学校的住宿条件是不错的,有空调,有公共浴室和卫生间,六人间。想起我中学时候的住宿条件,十多人住在一间小屋里,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没有浴室,卫生间紧张。我们也没有因为条件差退学的,都坚持下来了。

可能是现在条件好了,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家长不舍得孩子吃一点苦,用的都是最好的,也不会让他们太小去过集体生活。笔者六年级就开始住校了。

从温室里出来的孩子,如果连爬两层楼都不原因,那么以后遇到挫折和难题又怎么应对呢?


你好,对于一名初一参加夏令营的男生,住在大学宿舍因为没有电梯而选择“逃”回了家。这样的行为不会被大家所认可。

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要吃苦耐劳,但是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确实做的蛮差的,大多数都是温室的花朵,不能接受外面的任何一点风吹雨晒的。形成如此现象的原因多数都是出于父母的溺爱。父母疼爱孩子没问题,但如果把疼爱变成了溺爱之后,这将是置孩子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宿舍没有电梯,且浴室是公共的,所以学生受不了就选择了“逃”回家,现在还很小,孩子可以肆无忌惮的这么做,选择遇到不满意的事就回家,那么长大以后呢,参加了工作了呢?难道也要因为自己的不满意就回家吗?孩子不可能永远也长不大,家长也不可能一辈子陪在孩子的身边,所以我们大家在做事时一定不要只顾眼前噢!


这样的孩子是温室中的花朵,大多数经不起大风大浪。

现在很多孩子被家长溺爱,家长都把最好的给孩子,努力为孩子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没想到却害了孩子。生活环境优越的孩子吃不了苦,居然因为宿舍环境不好而退出夏令营。初一的小伙子,按理来说应该充满着青春的活力,爬楼梯对他来说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就当成运动也不错呀。没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也很正常,很多寄宿学校都没有,为什么别人都能生活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忍受呢?我认为孩子的家长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给孩子优越的生活这并没有错,但应该让孩子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毕竟,孩子不能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总得学会成长。


很多年前,教育家孙云晓写过《夏令营里的较量》一文,夏令营里中国孩子的表现输给日本孩子,由此暴露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篇堪称续集。

想起我女儿丫丫的一个夏令营经历。

两年前的七月,我送丫丫去弗吉尼亚深山里的一个体育夏令营,那里没有空调,也没有中国人常用的蚊帐和蚊香,8个孩子一个小木屋(cabin),里面只有上下铺,淋浴和卫生间在另外的一个cabin。白天练球的球馆里也没有个空调,素质训练多数在露天球场,天气热倒在其次,平时遇不到的蚊虫叮咬实在难忍。

夏令营一共8天,非紧急情况不准给父母打电话,不准带手机。

丫丫在美国出生长大,家里一直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卫生间和游戏间,弗吉尼亚的房子几乎都有中央空调,没有蚊子,出门以车代步,有自己的手机,练球多数在我供职大学的健身房,里面的球馆不仅有中央空调,而且素质训练设备齐全,条件在美国也算是最好水平的了。

两者之间的落差大不大?当然大。但是丫丫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获得了夏令营的最佳球员,这其中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自己非常想去

夏令营的主教练的是一名前NBA球员,丫丫仰慕已久,只要能得到他的指导,丫丫表示什么苦都能吃。

2、充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对于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报名之前我都和丫丫讨论过,同时一起列了一个长长的注意事项和必备品清单,然后一起去采购,其中包括驱蚊、驱昆虫的喷洒剂,嘱咐她保持足够饮水,晚上怕起夜的话八点以后停止饮水等等。

3、不轻言放弃,懂得即使准备再充足也可能会遇到没有准备接受的失望

丫丫说第一天野外素质训练太苦了,汗顺着脸不停地淌,她感觉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来了,当时特别想放弃。这时她想起了我曾经给她讲过的一件事,说我们大学的篮球教练试训挑选球员的时候,常常有意把篮球馆的温度调高,以考察哪些是能吃苦的球员,那些挥汗依旧坚持全场奔跑的球员是最受教练青睐的。丫丫说这样想着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坚持最久的营员。

那一场夏令营,锻炼了丫丫刻苦和坚持的意志品质,两年后的今天,13岁的丫丫已经成为我们地区同龄组最好的得分后卫之一,她所在的业余俱乐部球队今年夏天还赢了州联赛,获得全国联赛亚军,作为主力,丫丫每场的得分经常高居全队之首,助攻、抢断和篮板成绩也名列前茅。

回到本提问的案例,如果嫌大学宿舍沒有电梯就会退出夏令营,说明这个夏令营并不是孩子们想去的,而且对在夏令营可能遇到的问题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不够;如果因为物质条件就临时退营而且不是少数的话,家长更应该反思了,培养的孩子竟如此没有吃苦和生存能力,将来又能怎么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想起跑千米都能造成几例猝死的大学生,我真的感觉我们目前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太缺乏生存和吃苦能力的培养了。


很难判定他们就是温室的花朵,电梯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来呢,或许夏令营里边的节目根本不足以吸引他们呢。

我倒是很看好90后,比80后思维活跃,关注自我,也乐于助人。


嫌大学宿舍没电梯退出,这应该不是最大的原因,而是他本来就不太喜欢这个学校吧?生活中又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电梯,难道他是非电梯不走?不会吧。

如果真的是因为嫌宿舍没电梯,那这个就值得好好思考了。这个男孩也许是在温室里长大,不曾受过苦,而且人应该不太有耐心和恒心。夏令营是锻炼身心的地方,不是供人玩乐的。参加夏令营之前,老师肯定会和他们说一些必要的事情还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既然来了,不选择坚持却退出,那也只能说明是他吃不了苦。

我初中宿舍是六人间,特别小特别黑的一间房子,公共洗澡间,离学校还远,因为近的地方太贵。在那个宿舍,蚊子苍蝇的都是小事,在外面经常有老鼠出行,还时常断水断电,平时都只能用冷水洗澡,即使是大冷天浑身发冷。可是这种情况我都没说什么,真正想成长的人不会在乎环境多恶劣,会退出的只能是自己懦弱,吃不了苦。

如今一些人在温室里长大,实在不知苦滋味。平时有人宠着,毛爷爷花着,周围人捧着,未待出行前方障碍就自己扫清,走的都是铺好的路,哪能体验生活?很多人在军训、夏令营或者在队伍里锻炼时都退出,因为苦、累、脏。别人能坚持的坚持不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不愿吃苦吧,温室里成长,遇到点风浪才便急忙退缩。


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很诧异,既然这个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为什么半途而废退出呢?先不说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但半途而废退出对于一个小小年纪孩子的成长总归是不好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参加夏令营的初衷,就是体验不同于平时的生活。

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就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家里的舒适区,让孩子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和拓宽眼界。在夏令营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也会结交到新朋友,所以家长为了锻炼孩子会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

究其本质,这个孩子到底为什么会逃跑?

小张同学看到学校的生活环境,当天晚上就拿上行李逃回了家,老师和家长百般安抚也没留下他。可能他之前的生活环境很好,所以很难适应夏令营的环境。毕竟对于一个初一的小孩子,强制他去忍受和适应的确有些残忍。但是从小张的做法我们不难看出,他缺少吃苦耐劳和坚持的精神。

同时可以看出,可能是孩子在参加夏令营之前没有和家长沟通好,暑假参加夏令营只是家长的单方面意愿,家长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愿,而是强制参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把自己的意愿强行加给孩子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从夏令营方面分析这个事情,夏令营给孩子安排的住宿条件是不是真的特别差,工作人员报名时是不是没有和家长说明清楚住宿条件,更有甚夏令营是不是为了增加报名人数而故意糊弄家长给孩子报名。

仅仅是一个孩子因为条件不好逃回家,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吗?

一个孩子因为住宿环境便逃回家,那么其他孩子看到后会不会心里也开始打退堂鼓呢?毕竟所有的人都有向往安逸的趋向,更何况还是孩子呢。

又或者会不会有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有学生因为环境恶劣回家,因而心疼自己家孩子受苦主动来夏令营接走孩子呢?这恐怕是无法避免的,而这样不是正与之前家长送来孩子来夏令营的初衷相反吗?

有的孩子生来就是家境优越,没有必要去吃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据夏令营的老师说,学生因为学校环境不好而回家的情况不是少数,这恰恰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吃不了苦,忍受不了恶劣的环境。当然有的孩子生来就是家境优越,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必要去吃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后

但是不管怎样,从小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总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予以孩子引导和必要的安抚,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尽量不要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终事与愿违。


只说一句话,请不要用我们生活的经历作为他们生活的标准,否定他们就是否定曾经的自己和未来的我们。


刚刚结束了一个月的暑期学生活动,感触良多。所以特别想回答这个问题。

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带的学生的素质应该是没有问题,家庭条件至少都是中产以上,家教都做的很好。但是即便是这些精英人群的孩子,也有孩子们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目前所有中国孩子的问题。

我想说,这种情况的症结未必发生在有没有电梯上,而是很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是被忽视了。多年的带队经验告诉我,要说现在的中国孩子柔弱到连楼梯都不能爬,这八成是瞎说。要说孩子们对生活的要求讲究,其实也不至于这个样子。特别是在群体活动中,孩子对物质条件的要求其实是不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种“柔弱”孩子退群的结果呢?

1.只会读书,不能独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简单的一个操作就是把作品放在相框里,大多数孩子都能很顺利完成。但真的有孩子折腾半天也放不进去。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

中国家长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不能容忍孩子犯错,一看孩子笨手笨脚的在做事,家长的怒火就来了,这么简单的事儿都做不好,看我的。吃饭,帮!搭积木,帮!画画,帮!骑车,帮!甚至连以后结婚都要帮。这样养起来的孩子,永远是没有长大的巨婴。

中国家长觉得孩子只要会学习就足够了。这足够吗?当然不够。公司又不是学校,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做卷子,这样的孩子完全没有办法适应。这些孩子,一旦脱离了课堂,就真的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了。

我们成天喊着要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但是很少有家长想过,你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了吗?在孩子你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叫爸妈来帮忙。

2.只会竞争,不会合作,缺乏融入群体的能力。

个人认为,比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群体的能力更重要。前者是靠智商,而后者就是靠情商了。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叫勤能补拙,这种能补上的其实是智商方面的事情,而情商方面的事情并不是靠勤快来解决的。

至于说中国孩子融入群体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缺乏合作意识,二是缺乏集体生活的机会。

长久以来,中国的家长特别强调竞争,却没有教会孩子合作。在课堂里就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要争第一,但是很少有孩子愿意对做不好的队友伸出援助之手。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争强好胜并不是错,但是社会和企业中只需要竞争吗?当然不是,我们更需要合作和融合,需要一起来解决问题。但是这点从家庭教育的根上就没有,造成了孩子的眼中全都是竞争者,全都是敌人,很少能看到真正的可以把后背交给他们的朋友。

群体生活需要很多适应,如果一个孩子从来都没有参加过集体活动,一直都是在私密性特别好的环境下长大的,肯定不能适应公共卫生间,浴室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时候让孩子一下子就适应,确实有困难。特别是有洁癖的孩子,那样的生活简直就是噩梦。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特种兵一样的适应能力和习惯。

如果大家在群体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和成就感,自然想到的就是逃离。

3.没有心理准备,承压能力差。

除了上面的基本技能之外,孩子的承受压力完全不足。我清晰的记得一次面试,那个孩子很优秀,专业知识对答如流,形象也很好,最后我只是随意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能做好这个工作吗?”那孩子就想了想,说不行。然后就离开了。

现在的老师确实难当,为啥呢?如果稍不注意,说了一句狠话,直接就把孩子的心理底线击溃了。毫不夸张的说,一句话就能让这些孩子放弃所有的活动。而这句话可能仅仅是,“这个作品不够完美,还能改进一下吗?”然后孩子就放弃了。

如此差的承压能力,完全不足以应对人生中发生的问题。孩子会因为一点点困难就放弃,只能顺境,不能逆境。

这样算下来,我可以想见退群的孩子眼中的营队,“天啊,这地方马桶这么多人用,太不卫生了。洗澡的时候要给别人看来看去,太不爽了。”“跟室友说了这些事情,竟然被室友鄙视了,他们都是什么人啊,完全不能交流的野蛮人。竟然不听我的,他们算老几,把我气炸了”“老师找我谈心了,但是根本不知所云。说我娇气,哼,你咋不来住住啊?!这是我爸妈交钱的活动,走不走是我的你权利”最终可能因为一点点小问题导致退出,但是没有电梯是个合理的理由。

别以为这件事儿的症结是因为孩子怕爬楼梯,这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来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多地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生活。


中国夏令营是很纯粹吗?也不在义务教育里面,做人也有选择的自由,这个孩子妨碍了谁,怎么没人谴责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来,为什么不公布学校收了多少钱组织的夏令营活动,连正常的教学现在老师不在课堂讲清楚要老实带回家教,利益使然这个夏令营有谁监督。


原始地址:/yule/1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