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他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不仅仅看做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而是把它放到大自然中,把人看做宇宙中的一个生命个体。确立了中医整体观治疗方法!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精蕴神调和阴阳二气。用通俗的话说,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熬夜晚起、注重体育锻炼、心态平和不要乱发脾气外加保护自然哈哈。
中医哲学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治病的指路明灯。
古代医学观。从生。长,老,病,死,分脏腑,阴阳。
《黄帝内经》这部医书的成书时间大概是在西汉时期。这部医书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术精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的必备之书,有句话说:学医不读内经,何以为医?而且《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这书是以问答形式编写的,如黄帝问,然后岐伯答。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素问”的第一第二篇:“上古天真论”和“四气调神大论”。“上古天真论”是大范围地概括人的寿命长短问题,男女的生长发育衰老的问题和上古之人的长寿方法。在这篇里,黄帝第一个问题问:我听说上古的人能活到一百岁动,而行动还是那么灵敏。而今时的人,不到半百之数的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什么原因?岐伯就回答道:现在的人经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以半百而衰。看到岐伯这个回答,我想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上文真是没有什么差别。如:把酒当水喝,欲望太高,不知满足,追求刺激,熬夜等等。这样坏习惯都是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要避开这些坏习惯。再到“四气调神大论”,这篇是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和不遵天时气候的后果。如:春天到了,可以迟睡但要早起。因为早上就如同春天。在春天不能有太大的运动量,可以步行等等。在“四气调神大论”里的一句话吓得非常好,原文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翻译成白话文是: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了才去治它,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给治好了,不等有动乱发生才去治理,而是在动乱发生前把问题解决。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防微杜渐。有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正是表达这个意思: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好?扁鹊答:大哥的最好,二哥的差点,我最差。魏文王听到这个解释非常疑惑,他又问:明明你的医术救了那么多危急病人,为什么你说自己的医术最差?扁鹊回答道:大哥能发现病人病情微小的时候给治好,不让病情继续发展,所以大哥的医术最好。二哥能发现病人的病情不是很严重是就给治好,所以二哥的医术低于大哥。而我,只是在病情危急的是时候把病人救回,所以世人皆传我医术好,其实我的医术在三兄弟中是最差的。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医治末病的思想,还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今天大传天下的养生术也是来源于这个治末病的思想。通过养生把自己的身体强壮,防微杜渐。那么疾病就不会降临,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才去治。看了《黄帝内经》,让人知道这书不仅能活人无数,更是一本人生哲学书。我们不能只顾《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容,更要理解这书中的伟大思想。
时空,阴阳,五行,跟,人体,阴阳,五行,的,和谐,问题,及,问,答,皇帝,与,岐伯,二个人,之间。
生命科学的道与术
十二经,奇经八脉,俞穴。
讲天人合一。天有阴阳五行,人有五脏六腑,解析人是如何在天地这个气场中生老病死的。
阴阳五行对应五脏六腑,天人合一与致病的天气因素是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在编纂黄帝内经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把阴阳五行作为人有五脏六腑的根据,不把天人合一作为人是否得病的原因,那些朝廷的大儒们得把大夫用吐沫淹死,皇帝老儿一气之下得把大夫的头砍了去祭天。皇帝那可是自认为应天命,天人合一的真龙天子,皇帝的五脏六腑如果不能符合阴阳五行怎么能当皇帝呢,皇帝的病怎么能不符合天数?哪个大夫敢说不个字,一律斩首示众了。狡猾的大夫们若想生存,必须得让皇帝知道他们知道皇帝的天命,必须得能掐会算阴阳五行与生生相克,说差一点就没命了。其实大夫们胡诌一通后,还得用经验给皇帝诊病开药,至于符不符合阴阳五行他们心理最清楚那是唬皇上的,怎么解释都能说得通,否则解释不通小命不保。对付小百姓那更是小菜一碟,说百姓与真龙天子一样有五脏六腑,得把小百姓唬得屁颠屁颠的,绝对没有医闹。最可怜的是皇帝没了,大夫还在,再忽悠百姓没多少人信了,人们除了无知的信徒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去中医那碰运气,中医馆门可罗雀了。
谢谢邀请,《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通俗的说《黄帝内经》讲的是人如何健康生存的说明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阴阳平衡为法则,以养生防病为目的的一部奇书,让人懂得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指导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心神合一,精神愉悦就能预防好多疾病,一句话,干什么都要有个度,只要不过度就是最好的养生。吃饭七八分饱,按时休息不熬夜,五劳七伤不过分,一切安好,顺应天命,皆得天年。
《黄帝内经》主要理论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
《黄帝内经》是深奥和博大精深的,普通人阅读《黄帝内经》,不同于专业的医生和研究者,重点在于从其中汲取养生和预防疾病之道。首先可以通读白话文版本,其过程肯定是不求甚解的,耐着性子坚持囫囵吞枣地通读完全书,只求对其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看各种有关诠释《黄帝内经》的通俗书籍,个人觉得以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系列最为精彩和实用,以古释今,古为今用,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如果对《黄帝内经》有钻研的兴趣,可以回过头去重读原著,相信许多地方会豁然开朗。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的基础理论书籍。
皇帝内经主要讲生命哲学和针灸。生命哲学用现代话来讲,给出我们什么是正常人,如何通过养生和治病达到正常人的状况。他主要不是用药物去治病,而是通过针灸和自愈力去治病而达到正常人的状况。
内经主讲生命起源与生理调节,即自然规律。就是道(自然)。
《黄帝内经》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内容博大精深,专业性较强,在此,只简略介绍《黄帝内经》的中医思维方式及有关论点
一、“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注重个性化辨证施治和辨证调养相结合,在分别或依次釆用砭、针、灸、药石等医术施治的同时,治本求源,寓治于养,强调釆取相应的健康调理方法,调理人体整体平衡,恢复、提高人体天生的自愈能力等,二、“肾为乾元,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藏精,而血为精所化”,强调肾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指出了生殖之精和六腑精华均为肾脏所藏,其中肾阳为人体血液生化之动力,也是一身阳气之动力,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全赖肾阳温煦;其中肾阴(肾精)为造血的物质基础,肾阴虚则髓枯精少,血无以化之。因此,肾脏的阴阳充足则骨髓充盈、精气旺盛,阴阳亏虚则气血生化无源。
三、“脾为坤元,后天之本”。“脾统血”。脾气足,善运水湿(维持正常内分泌)、去湿邪(控制血脂血糖)、助肠胃(水谷消化与升降)、化血液(滋养血红蛋白)、主肌肉(肌肉中气血通畅、五官丰润鲜活)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虚失职,胃消化功能相应减弱,对暴饮暴食、生冷辛寒之物难以腐熟通降,则又伤及脾脏,因此,脾胃虚寒最易引起腹脘冷痛、呕吐泄泻,甚至粪毒入血,导致百病丛生。
四、“心者,君主(主观意识)之官也,神明出焉,则主明而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指心性(意识)明慧、觉察和治理能力强,所属各器官则平安。心性昏暗不明,置身体的十二官能于不顾,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埋下危害。
五、“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古人以无形之气(“炁”)为阳,有形之物为阴,延伸到人的餐饮:纳入的食品饮水得到运化的较多,指吸收的营养和精微物质较多,即“气胜形”,人就能保持健康长寿。纳入的食物和水分运化不充分,使体内积下较多痰湿热等垃圾,即“形胜气”,就会生成病毒,产生一系问题以致影响寿命。
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只有在阳气饱满且处于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就是说,只有阳气致密,方能稳固生命之本,百病不侵;“阳气妄耗而失其所”,指烦躁忧虑、大喜大怒、熬夜、酗洒、纵欲等,则会心火上炎,因“阴不入于阴,五脏皆有不寐”而导致气血两虚,动摇生命根本。所以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病从安来”。
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告诫人们:体弱多病源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衡。培补激发“正气”的方法是:心性(思想意识)修养要好,负面的心理及情绪要少,且脾、肾元气健旺,中气(脾胃之气)和血氧津液充足,能够在意念导引下升降循环,四肢百骸沿神经主干(督脉)直通大脑、畅流无阻并卫护全身,就可抵御各种疾病,益寿延年。
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及时戒烟限酒、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宽乐观、适度参加劳动、运动,搭配调理好饮食、睡眠等,通过发挥各种养生要素的综合因素作用,达到不病或治未病的效果。
九、《黄帝内经》养生保健原则:
1、“舒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即先从健脾养胃、顾护培补中气入手,消除“交病”,也即亚健康的虛损症状,进而舒经活络,调整脏腑机能,避免气机郁滞,以提高药物运载能力,并打开气血通道,改善体内环境气候,达到阴阳平衡,五脏和谐的目的。
2、“惜精养神,服食众药,补偏救弊,可长生也”,即借助养生保健产品扶正调平,培元固本,增强人体脏腑功能,重建人体免疫力,重新焕发人体自我修复及再生能力,改善体质,祛病延年。
3、实施“百日筑基”、“百日调养”、“度百岁而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兼治”的自然养正法修身修心。也即利用好人体细胞百日左右更换一次、人活百岁为尽其天年的自然规律,培补人体正气,调平失衡脏器,提高生命品质,增强自愈能力,有效祛除百病,延缓衰老虚损,安度百年而去……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人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和原始状态下观察尸体内部情况的汇总,对于人体活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建立的一个基本的猜想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比较原始的概念体系上,这些概念体系就是黄帝内经讲述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精气,出入,升降,经脉,四诊等等。这些概念中,有一些是人体活体外部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例如四诊;有一些是可以间接观察到的,例如经脉,例如升降、出入;还有是在特定状态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例如战争中的尸体内部器官——脏腑;还有就是作为人体活体无法直接、间接观察到的,例如脏腑运行规律。
对于人体活体的脏腑运行规律这种完全无法直接、甚至间接观察到的实体及其属性,《黄帝内经》利用阴阳五行这种模式建立了一种猜想模型,并且在这个猜想模型上,利用外部可观察手段进行系统论方式的探索,也就是通过大量正常人和病人的样例的四诊结果的总结分类,初步建立了一些基于阴阳五行猜想模型的脏腑运行规律,成为后世在此基础理论上,通过越来越多的样例学习总结,进一步发展和扩充更多基于阴阳五行猜想模型的运行规律的发展模式。后世补充的这些规律的探索成果,就形成了类似于《温病条辨》类型的经典著作。也就是说,中医基础理论,不仅仅是《黄帝内经》一本书,后世所有的类似于《温病》或者《伤寒论》、《脾胃论》之类的中医经典,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所以,《黄帝内经》并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全部,但是它是最重要的基础,因为它是提出基本的猜想模型的第一著作,此后所有经典,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医发展这么长时间,仍然离不开这么古老的著作的原因。实际上,真正指导中医医生为病人治病的中医著作,并不是《黄帝内经》。但是,要看懂这些著作却离不开《黄帝内经》。
有些人拿着一点攻击中医几千年没有发展,一直离不开《黄帝内经》,实际上,一个完全不懂得普通力学基本原理的人,如果号称精通热力学或者电磁学,我们会认为这是个笑话一样,物理学发展到现在,为什么还离不开几百年前的那个普通力学?一样的道理。
中国的中医医疗其实是来源于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学经典,其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理论。什么是天人合一?有点玄?不科学?甚致是迷信?有此疑问者,说明你还是门外汉。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明: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做为人,其所思所想所为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缩影,也是天地缩影响,天地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欲望和行为同样会对自然产生重大影响。
现如今,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科技发展观导致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土质污染,对应到人体的脾胃(五行属土)越来越脏,功能越来越弱。因为你吃的喝的东西就不干净;
地下水脉污染(古人称龙脉,肾属水),对应人体的血液,现如今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横行不止,肾病是一种常见。因为喝的水吃的食物补被污染,血液就不干净,容易赌塞。
其中奥妙,不可不知!
黄帝内经是中国自然哲学在养生治病防病上的应用,是至今为止中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哲学观点。所以学习内经要有一定的易经知识。能够证明易经哲学观点正确的也只有内经!
内经是中医的百科全书,但不管学外科,内科,儿科,妇科,针灸,临床都必须有全局观点和动态分析,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点。
内经应该是中医学的基础,但原文较难懂,必须参考解释和各名家观点,其中黄元御所解应该重视。
内经最后的运气学说有学者以为是后人所编,不大重视,但其实是实用的气象学和相应防治方法,也是内经理论的应用实例,特别是方制,有气味无实药,是千古不变的药方,可惜历代医家多未重视。
天人合一日月星规律五行生克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