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范进中举前,贫困潦倒的范进全家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中了举人,今后不仅生活无优,并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巨大的反差,天大的惊善,让范进疯了。

范进在他人的些资助下参加科举考试归来,老母亲已经饿得两眼看不见了,范进只好去卖家中反有的一只鸡,以便换点米吃,如果吃完了,以后只有饿死了,再没有其他的活路。

可见,当时的范进抱着鸡在集上时,多么的心灰意冷,凄凉无限。读书时,父母就嘱咐自己要好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栗”,自己读了一辈子的书,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做为读书人的范进,屡考不第,不知受到多少人的嘲笑讽刺,从胸怀大志的少年到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头,不知参加了多少次科举考试,仍然是个童生,读了一辈子的书,仍然一事无成,整天饥寒交迫,突然而至的富贵,巨大的反差,让他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脑袋轰的一下,如五雷轰顶——疯了。

范进中举后高兴地疯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中医认为,喜伤心神,突然而至的喜讯会让人高只地六神无主。比如有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得了世界冠军,会在运动场上疯狂奔跑,甚至是裸奔:即脱光衣服大吼大叫着奔跑。上个月有一个儿子高考高上北大,其父亲高兴地在大街上狂奔,并吼叫。

范进本来是一介书生,贫困潦倒,缺衣少食,连自己的老娘老婆都养活不了,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平日里没有人正眼看他一眼。空有满腹的才华,五十多岁的人了,才刚刚考上秀才,他的妻子长得红眼睛烂眼皮,挺着肚子敞着怀,实际上就是个弱智残疾人,就这样连他的当屠夫的岳父都瞧不起他,可见有多么的无奈和压抑。参加考试回来,老母饿的两个眼都看不见了,只好抱着家中反有的一只鸡去集市上卖掉换点米来给母亲做饭。

当确认自己确实中了举人,举人就是人上人了,美梦成真,自己终于可以挺起腰杆做人了,那些看不起自,鄙视自己的人将会对自己卑躬屈膝笑脸相迎,多年的压抑突然间释放出来,自己突然间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一步登天,巨大的反差,使范进一下就懵了,就象进入了梦境,因此疯了。

不仅仅是范进,就是范进的母亲,当知道范进中举后,当知道那些别人送来的金钱财富房子丫鬟都成了自己的财富后,也高兴地死了。


宋朝到明朝,中间隔了个元,都一百多年,百姓生活费由20钱才长到28钱,真是平稳啊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一大代表,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了清朝吏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很多人都深受科举制度的危害,这本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范进,他就深受科举制度的危害。他在中举后,反而高兴的疯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那时候盛行科举制度,并且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那些学子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有人都想着一举科考成为状元,从此飞黄腾达,成为人上人。范进就是其中一个,他把自己的青春求耗费在了科举上,梦想着一朝中举取得功名。村上的人包括他的岳父都觉得他疯了,整体做梦想着中举。

范进直到五十岁还坚持着科考梦,但是他家境贫寒,穷得揭不开锅。每次进京赶考的钱都是借的,所以他的岳父胡屠夫每次都会骂他。范进每次被骂后不但不反击回去,反而还说岳父说的是。真正是懦弱猥琐,自卑自贱。试问有哪个男人能够忍受别人这样的辱骂呢,而且作为一个读书人不是应该很有骨气的吗。

范进读书几十载,依旧初心不改。他除了读书,别的事都不会做,就连下地劳动都不行,可谓是一无是处。为了吃上米,只能把家中的鸡卖了。

不得不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范进这么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寒窗苦读几十年,终于一朝中举,这代表着他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这样一来,他再也不用忍受贫穷。范进中举后,他的岳父胡屠夫一改之前丑恶的嘴脸,一脸巴结的样子,说之前都是他看错了。而村里那些人在知道范进中举后也都开始巴结他,希望能够他免去赋税,这样一家人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后,竟然高兴的疯了,一时间又跑又跳的。那么范进为何在中举后反而高兴的疯了呢?因为他之前屡次科考都不中,突然中举了对他来说无异于是一场晴天霹雳,一时之间难以从这个惊喜中缓过来。而且中举后意味着他从此就翻身了,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要巴结他。

范进是典型的受科举制度危害的人,大好的青春荒废在读书科考上。好不容易中举了反而高兴的疯了,真是何其讽刺。


有个成语叫乐极生悲,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心平气和,不气馁不骄燥。范进中了举人后心情太激动,血脉亢奋迷失心神而疯癫。


如果你突然告诉我福利彩票的彩池被我清空了,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疯。反正我记得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在比赛中进球之后,无法说话,只会张大嘴巴疯跑了1分钟,等能说话了再停下来。


神经绷得太紧了,当得尝所愿,彻底放松下来,发现整个世界都不同了。


读完儒林外史你就知道范进没有疯,而且最后还做倒了四品高官(现在的厅级干部)。

课文那段范进“疯了”可不是真的疯了只是被天生掉下的大馅饼砸晕了(幸福来得太突然我的小心脏承受不住啊),后面被他岳父两巴掌打醒了。

范进得知自己中举为什么会如此癫狂那就得说说古代的举人能获得什么身份地和位了。

有句成语叫一举成名说的就是高中举人了。那举人在古代有什么待遇呢?

先说举人的权:中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机会而且起步最少副县级起步。假如真的祖坟不冒青烟当不了官呢?那也没关系,举人的身份最起码如同现在的省级人大代表。在县里可以直接和县令称兄道弟,县里要办什么大事都要请你到场出谋划策,参考你的意见及建议。成了被告随便安排一个下人过去应付一下就行。即使犯了大罪县里也没办法直接弄你还得一步步上报朝廷将你的功名革去让你成为一个普通人才能对你用刑(妥妥的司法豁免权啊)。可以参考九品芝麻官里的荒唐镜没有一官半职却敢和一品大员包龙星对骂就因为他有个举人的头衔。

说了权再说说利这方面:以清朝举人为例举人可以免田税一百多亩(假如朝廷一分税,有人把一百亩田挂靠在你名下给你七厘税你都衣食无忧了)。还能免几十人的徭役(徭:即义务为国家干苦力,役:即兵役)。这些特权那可都是分分钟能换成真金白银的啊。古代等级森严普通商人及老百姓是无法直接触到县令的。那普通人如果要办什么事找个举人传个话就方便多了。所以举人在古代那威望可是很高的。

范进中举一下子从一个落魄老穷酸秀才跃进到统治阶级能不兴奋到发狂吗。


初中课本里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包括唐诗宋词中的佳作,还有明清小说的节选,其中《范进中举》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范进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只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虚构的一个角色,但他又是古代读书人的典型代表,梦想着“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范进生活在明朝,地地道道的穷书生一个,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历经三十余年,依旧只是童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八个字,用在他身上非常合适。幸亏范进心理素质强大,屡屡受挫却愈挫愈勇,如果换成别人,也许早就放弃了,估计范进的座右铭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五十四岁那年,范进时来运转,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周学道,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在古代,秀才虽然挺受人尊敬,见到县令也不需要下跪,却没有做官的资格,范进成为秀才之后,老丈人胡屠户仍然跟以前一样瞧不起他,嘲讽他几乎是家常便饭,经常称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范进心里肯定不爽,却不敢反驳。

为了去省城参加乡试,身无分文的范进问老丈人要点路费,结果胡屠户不但没答应,还把他痛骂一顿。尽管如此,范进并没有放弃,因为科举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也是他前行的动力,只好瞒着家人去省城,考完试立马返回,不敢有任何耽搁,可惜还是被老丈人知晓,又挨了一顿骂。

在胡屠户心里,女婿范进一无是处,中秀才也是考官觉得他可怜,相当于走了狗屎运,压根不可能考中举人。数日后,官府派人来到范进家里,恭喜他高中举人,当时范进去街上卖母鸡,得知此事的他激动过度而发疯,胡屠户在邻居的劝说和鼓励下,一巴掌把发疯的范进扇清醒。

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范进中举的消息很快传开,亲朋好友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逆转,以前爱答不理的邻居,主动俯下身为范进穿鞋,老丈人更是像变了一个人,说他是天上文曲星,昔日整天骂他“现世宝穷鬼”,后悔把女儿嫁给他,如今却称他为贤婿老爷,并且主动拿出几千文钱分给前来道喜的邻居们。

紧接着,当地有名的张乡绅来访,出手非常阔绰,送给范进五十两银子和地势繁华的几间门面。不仅如此,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范进家中客人不断,都没有空着手来,有人送他良田美宅,有人送他金银珠宝,还有人直接过来给他做仆人丫鬟,范进再也不是当初的穷酸秀才,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范老爷,可谓是名利双收。中举之后的范进,最后的结局如何呢?难道功名止于举人吗?或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课本里并没有介绍范进后来的事情,但从《儒林外史》中可以找到答案。范进的母亲由于太高兴,加上年纪大了,一下子晕倒在地,不久后去世了。按照古代孝道,范进为母亲守孝三年,会试都不能参加,只不过他今非昔比,不需要为生活担忧,有充足的时间读书,给自己充电。

范进守孝期满入京赶考,顺利考中进士,而后“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也就是说,范进先是在朝中为官,后来又被皇帝任命为山东学道,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明代的学道,相当于清代的学政,其官职比巡抚差不了多少,可以说范进走上了人生巅峰。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范进中举后会发疯,众人纷纷巴结他,如果换作你的话,可能比范进还高兴吧。


狂喜之后的精神崩溃


《范进中举》,刻划科举制度下士人沉重的精神负担,显示了八股取士对士人精神的祸害,并以胡屠户及乡邻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反映当世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进行辛辣的讽刺

范进中举是什么意思?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几千年。汉唐是它的盛世,中华民族以其豪迈的气概、进取的意识、开阔的胸襟,不断开拓不断融合,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但是同时,封建专制也在不断地强化,到了明清时代,封建专制日趋酷烈,尤其对知识分子的钳制更是登峰造极。曾是选拔英才的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枷桎。当时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残酷地摧残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范进中举发疯,就像现代小说中的黑色荒诞一样,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民族国家的残害。

1.范进的悲剧

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惟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作为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没有能力跳出这样的罗网。明清之际,有多少英俊之士,都在这样的罗网中挣扎,消磨一生。范进这样的小人物,又怎么能大彻大悟呢。所以,对于范进是不能太苛求的,他只是必然地走上这条现在看来荒诞可笑的路,但是在当时这是一条“金光大路”,范进别无他路可走。

这样的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欢喜之余他疯了。他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2.范进之所以发疯,我以为可从三方面总结:

一是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直接危害.这又体现在两方面.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穷困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二是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三是范进的个人因素,他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他脆弱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总之,根本原因是科举考试的危害结果.


高兴的呀,因为太不容易了


范进20岁开始参加科考,一考就考了35年,到了35岁终于中举了。当范进得知自己进了举,一时高兴,痰迷心窍,疯了。这是为什么呢?

范进不是第一个痰迷心窍的人

当范进知道自己中举后,他念了二遍报帖,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范进爬将起来后就疯了。

当众人手足无措时,有人提议先款待了报录的人再说。酒菜上来后,报录中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说了,范进这叫痰迷心窍,只要叫一个平时他最怕的人,打他两巴掌,他就会好的。后来果然如此。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报录人以前是见过这种情况的,这说明范进不是第一个“痰迷心窍”的进士。

范进是被憋疯的,因为他想笑却不敢笑出来

范进经过35年的坚持,终于媳妇熬成婆,考上了进士。所以他一时高兴,脑袋充血,充满智慧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脑袋进水,”四川叫“脑壳包了。”所以他疯了,这种疯只是暂时的。

范进的高兴是发之内心的。他知道,胡屠夫以后再也不敢骂他了,只能对他点头哈腰,唯唯喏喏。而土豪乡绅、邻里人等将会来送钱巴结,而且,以后自己又可娶个三妻六妾的。想到这里,范进不禁想大笑出来,但旁边人多,加之读书人的矜持,他只能硬生生的把笑憋回去了。只憋得脸红脑涨,一口气上不来,终于晕倒了!

结语

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从小聪明,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目睹了其父虽努力贡献,但因为不会巴结上司,最后被罢官回乡的经历,这让他对官场中的腐败深恶痛绝。

从此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他看不惯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在《范进中举》中,他正是通过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其内心的变化及胡屠夫、众邻居、张乡绅等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腐败、社会风气的揭露与批判。


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人生中都会有一条必经之路,就是高考,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道坎,能鲤鱼跳龙门固然好,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也没关系,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不是说高考失败你的人生也会失败。虽然偶尔也有学生会因为考不上而想不开自杀,但是现代人对待这件事的心态,总体还是要比古人好得多的。

今天的高考放到古代就是科举。古代的科举考试甚至会让一个人一辈子不干别的,专门寒窗苦读去备考,一旦考上,他们的命运再也不一样,直接登上庙堂,戴着乌纱帽做大官领高薪。在这之前,邻里乡亲免不了敲锣打鼓祝贺你,状元郎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好不威风。

当然,古代的科举也不是一辈子考一次就可以的,他们先经历乡试,会试,最后殿试。当然,不同的时候也有些区别与变化,比如举人,唐宋时期的举人和明清时期的举人是有区别的。而要说到举人,我们不由得想起古代小说中有一位叫范进的人物。

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现象,让我们看到古人在科举这件事上的心态真的很不好,一点都没有现代人淡定而宠辱不惊。今天的中国,有人考中了清华都很淡定,但是范进中了举人,真的犯得着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范进会发疯,假如把当时的举人放到今天,又等同于什么?

其实看看范进中的举人放到今天是什么级别,有什么权利福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忍不住癫狂了。首先,范进的举人身份,等同于让他有了一块无形的免死金牌,假如他犯了死罪,只要被剥夺举人身份就可以,除非他犯第二次死罪。还有一个权利,他不用再缴纳赋税了。就算他不想当官,也可以有足够的粮食供自己读书过安闲的田园生活。而且他的地位顿时就不一样了,还有和他的心理反差也有关系,之前过得太苦太穷,一下子中举了,怎么能不高兴到发狂呢。所以假如换成你,也有可能会疯。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篇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小说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出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是对当时科举制度的有力抨击。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呢?我认为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长期生活在岳父的白眼、讽刺、挖苦之中,活得没有尊严。

范进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大小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考取一个秀才。

考场上的多年挫败,使他在岳父胡屠户眼里就是个活废物、现世宝、蠢笨之人。每当岳父到家来,他如临大敌,连连点头作揖。而岳父呢,见了他气就不打一处来,不是讽刺就是挖苦,要不就是一顿臭骂。长期生活在岳父的呵斥中,他活得非常没有尊严。

有一次范进学习回来,见老丈人来了,急忙向他作揖问好,而老丈人一坐下就说:“我自认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范进准备参加乡试,找他借钱凑路费时,却被骂到: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向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

钱没借来,却被胡屠户骂个狗血喷头。

街坊四邻的嘲讽、笑话让他感觉到世态炎凉和抬不起头

范进家过得穷困潦倒,经常没米下锅,非但得不到乡邻的帮助,还经常被人追在后面嘲笑。即使他从乡里考试回来,家里已经两三天没揭开锅了。

平日里看惯了白眼,听够了冷嘲热讽,当听到有人叫他“老爷”时,他那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崩溃

范进乡试回来,老娘让他把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米回来,正当他在集市上渡着方步,发愁鸡卖不出去时,猛然听到有人喊他“范老爷”,他由不信到一惊再到扔下鸡跟着来人跑回家。

看到屋里屋外站满前来贺喜的人,他顾不得打招呼,直奔报录人跟前,连看三遍榜单。当确信自己中了乡试第七名“亚元”时,整天被人嘲笑而受的委屈,被老丈人骂得狗屁不是的压抑,突然得到释放,激动、兴奋、紧张一下子袭来,以致精神突然崩塌,摔倒外地,不省人事。

与其说范进是因为大悲大喜过度疯了,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逼疯了

范进表面上看呆头呆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却向往功名,追求利禄,是个十足的贪图富贵权欲熏心之人。这种人即使当上了官,也是一个贪官。

范进的疯不是一个人的“疯”,是制度的“疯”,是那个朝代科举制度的腐败把人给逼疯了。


范进原本是穷酸的书呆子,在他还没有弄到功名之前,受尽了别人的凌辱与欺侮。他想去参加科挙考试,向岳丈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他偷偷地考试回来,家里人却已挨了三天饿,只得抱了一只老母鸡到街上去卖。这样的生活使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更加强烈和急迫。但希望又如此渺茫。因此,当他突然得知自已真的中了举人,从此可以升入到封建统治集团中去时,他乐风了。

(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摔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范进的心灵创伤和精神病态,完全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范进中举以后,马上有乡绅来送银钱,献田产,给房子住,仆役也有了。原先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胡屠户,这回却说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早就要当老爷”的了。这生动地表明,金钱和权势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虚伪而又冷酷,不是奉承拍马,就是尔虞我诈。

范进的形象有极大的典型意义。他渴望的功名利禄正是当时封建腐儒普遍追求的理想。通过对八股取士的深刻批判揭露,就全盘否定了科举制度,从而引起人们鄙视腐朽的封建制度。

作品写出科举制度怎样的摧残着人们的智慧、才能和生命,人情世态是如何冷酷虚伪,科举官场是如何的卑鄙无耻。更可悲的是,这些被害者还执迷不误,心甘情愿的鑽入功名富贵的牢笼。有人认为,孔夫子生在当今,也要念文章,参加高科考;有人为了富人肯出线帮他帮他捐取功名,使他得以参加较高级的科举考试,不惜向人下跪,甚至恩意来生“变驴马”来报答。


范进之所以中举后发疯,是因为他高兴的发了疯。

而范进之所以会高兴的发了疯,是因为在明朝,举人与普通平民完全是两个阶级,就像今天印度婆罗门与首陀罗的差距一样大。

范进知道只要自己不作死,以后他的家族和他本人都会脱离平民这个阶级,从此成为人上人。

事实上明朝苛捐杂税非常多,老百姓生活绝对说不上幸福。

根据明史研究会副会长林金树教授《明代农村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经济变革》这篇论文,从洪武二十二年到洪熙元年,短短几十年时间,明朝差不多有接近一千万农民成为“流民”,原因就是老百姓负担太重,宁愿抛弃土地去流浪。

明孝宗弘治帝末年,就有人感叹“今天下赋敛横流,徭役山压。加以彼旱此涝,收田之人,不足以缓公府之追求,唯有破家去产而已。”

而且明朝平民对于税收等风险完全没有抵御能力,稍微不注意就会陷入破产的危机。

以被许多人赞扬的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为例。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所有税赋归拢,而且从实物税转为白银货币税。

这种税费改革看似减少了民众负担,实则大大增加了农民负担;因为在广大内陆地区,农民手里只有粮食而没有白银,税费改为货币税后,农民需要把粮食换成白银再缴税。

但是农民什么时候手里有大批粮食?当然是秋收后,可秋收后所有农民都有粮食,那么这么多粮食集中出现在市场上只会有一个结果:粮价暴跌。

农民需要卖出更多的粮食才能得到白银。

那么,对于农民来说一条鞭法就大大加重了负担,可能以前只需要缴纳1石大米,现在改为白银,实际就需要缴纳2石大米了。

另外,根据历史学家统计,明代商品经济相比宋代大大萎缩,而民众负担则大大增加了。

在南宋,一个平民每天能保障自己最低生活需要20文铜钱,而到了明代,这个数字上升到28文。

但是历史学家考察了明初、明中叶到明朝晚期,发现除了明朝中叶江南地区以外,其余地区平民收入大概在23—25文之间。

比如徐光启就说过,京师的平民一天也就能挣24、5文钱,寒冬腊月都衣不遮体。这还是所谓明朝经济最发达的万历时期。

而根据《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统计,明代工匠平均日收入为23文,相比28文的最低生活线都差了5文。

由此可见明代平民生活的困苦,完全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

而明代举人,即使完全奉公守法,没有任何额外收入,仅仅靠田租等合法收入一年收入也在150—200两白银之间。而明代普通平民年收入不会超过9两白银。

仅仅这一点,举人收入就是明代普通人20倍以上,更别说明代举人有免除徭役和赋税,以及一系列特权了。

对比了明代平民和举人的收入,我是范进,我都会高兴的发疯。


范进中举留传盛广,天时,地理人和加在一起对追求的艰难,老心不死的悲哀!用一句话说时也,命也!命也!乐极生悲!


范进中举的时候一波一波報子找不到范进,询问之下才知道范进去了集市,邻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范进,范进听后,开始不相信,以為邻居拿自己打趣,莫耽擱自己插标卖鸡,後來感覺到好像是真的,便打算回去看看,可这回去一看頭面人物都来祝贺他,家里张灯结彩,以前看不起他的人,此时都对他恭恭敬敬,他突然之间从一個穷小子,转而变成了有房有车的富豪,这似乎一切都是在梦里,范进蒙了。那古时候的人考中功名为什么会那么开心?甚至可怜的范进还没有享受到功名财富,就高兴的发疯了。這是因為

第一:社会地位提高,范进中举前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一家三口日子过的苦,而他现在社會地位提高,这种社会地位和面子,这是范进,所最渴望得到的。

第二:是财产,古时候人们也是有户口的,你名下的田地就需要耕种,耕种收货之后就需要交地税,而考中科举之后再也没有这些烦恼了。

第三:考中科举后拥有了官位。连知县都对他赔笑,突然得到了这种尊重,范进就感觉自己像在梦里一样,狂喜而疯。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這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靈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谋生能力,穷困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重了.

還有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廢物,普通人的势利、冷漠、白眼和愚弄,導致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就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另外范进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自身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画面,描写得生动精彩,符合生活的真实。范进的经历也折射了封建社会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看似喜剧,却让人叹息思考:范进为什么会在中举后疯了?小牛回答说,这有其必然性,体现在下述四方面:

一、幸福来得太突然,久久被压抑的情感一下子难以释放出来,造成一时间的精神错乱。

范进头一天晚上还挨了岳父胡屠户一顿臭骂,今早家里又断了顿,只好抱着家里那只下蛋的鸡,到集市上换点熬粥的米。此刻,吃一顿饱饭,大概就是他最高的追求了。连绵不断的生存危机如泰山压顶,让他喘不过气来。愁苦的表情与麻木的眼神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哪曾有过幸福的体验?几十年来,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不得不放弃生活中快乐,忍受清贫甚至是极贫。屡战屡败,也让周边环境对他失去了温度,一点点加入到扼杀他幸福感的行列里来。几十年来,范进都是在煎熬,忍耐,期待奇迹发生,彻底改变人生。可是,生活总不如愿,他一次次地名落孙山。他深切感受并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旁人甚至家人的白眼,他早已习惯;遭受讽刺辱骂,也是家常便饭。多少年来,存贮在范进心中的都是负面情绪,积郁已久,难以释放。连他自己也不相信幸福会在这一天降临,所以当邻居向他报喜时,他还认为是别人拿自己开涮呢。百般确认后,他真的认定幸福真的来了,真的属于自己了,反而因兴奋过度加上身心过度疲劳而出现了暂时性的精神错乱。

二、古人在科举考试中举的概率太低,范进获知消息,喜极而狂。

科举考试的通过率极低,明朝时秀才参加乡试,中举率只有3.33%,比今天考985难得多。一旦突破这个瓶颈,人生境遇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人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不虚妄。一个普通士子中举后的心态,可能表现为这样的过程:听到消息,愣了一愣,摇摇头不相信——这种好事不可能落到自己头上;旁人反复说明,证明中举真实性,这才相信;接着,高兴至极而大笑;再次确认中举一事,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喜极而泣;渐渐地平静下来,自我确认身份。范进则是一下子把梦幻变成现实,情绪由低谷直接跃升到巅峰,省略了好几道程序。刚才还抱着母鸡去市场,以求一顿饱饭;现在一下子成了人上人,人生中第一次建立起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性,把他的身心各部分一齐调动起来,还真有些不灵便。一时间,他胸腔火热无比,一阵痰涌,抑制不住,居然疯了。

三、屡战屡败,范进早就习惯于失败了,突然成功了,一时间承受不了。

范进从二十多岁考到54岁,科场经历无数,可是无一例外全是失败。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于失败,达到麻木不仁的状态。他只是一台参加科举考试的机器,年年月月机械地重复苦读——备考——落第——苦读的循环。他渴望成功,期待着某一天能如愿以偿,但对于成功没有信心。这一次,他本来以为自己又陷入了以往的循环,不曾想过今天会金榜题名。可是,真的成功了,中举了。在他摇头不信的时候,情绪心态还算平稳;一旦确认的确成功了,范进就再也承受不了信息的冲击波了。突如其来的成功,打倒了他这个屡战屡败却不曾倒下的人。

四、平日里书呆子思想单纯,此时一下子想到马上到手的荣华富贵,有些手足无措,以致得了精神病症。

一朝一夕之间,人生顿做两重天,以范进的身心素质是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的。几十年来,范进为准备科举,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读书,除此以外没有过多思虑的事情,因此他的头脑也就简单,不曾去想中举后的情形。他平日里也不曾参加体力劳动和锻炼,体质虚弱,营养匮乏。这一天,他又是没吃早饭,饥肠辘辘,浑身无力。一听到中举的消息,他的心血上升,心火过旺,兴奋度急剧提高,神经系统乃至整个身体都承受不了,也就发了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范进是得了急性短暂性精神症,是一种心因性的精神障碍,主要是由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造成的。作为患者,范进出现了典型症状,如短暂的幻觉、妄想、言语的紊乱等。好在范进病得不厉害,胡屠户一个耳光,就把范进打回了现实。


在范进的人生中,科举考试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几十年屡试不第,在别人的眼中,他和一个死人差不多,即使不是死人,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的灵魂完全被困在了科举考试里。

他从不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生活卑微低入草芥,却又十分渴望功名利俸,他把科举考试看得比他的命值钱,而恰恰忘记了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科举。

当一个穷苦不堪的社会底层人民,考了半辈子,希望渺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高中了,可以想象这个结果对他产生的冲击力有多大,还好他是发疯不是毙命。

《儒林外史》本身就是一部讽刺小说,一部控诉科举制度的小说,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科举制度的直接受害者,是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强烈讽刺。

被科举逼出精神病的人格分裂者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有衡量道德价值的能力,也有重建道德标准的能力,对于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有能力洞察事物的本质,摆脱精神上的奴役。但有一类文人在现实中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这类人就是功利实用型的。

范进就是这类功利实用型的文人,他没有自我,他的精神被他人奴役,没有独立的思维,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人的价值观念,并为这种被奴役的人生充满向往。

范进半辈子就只知道读书,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他中举前的生活十分落魄,备受老丈人胡屠户的讥讽,“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每次都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然而范进已习惯了逆来顺受,他能如此忍受当初的生活,所有的动力皆来自于科考。

对于科举制度,我们并不能否认它本身积极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愚民政策,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其标准多是符合统治者的道德要求的,其中不乏一些思想僵化的书呆子,随遇而安和逆来顺受的功利文人。

科举的存在对于这些功利文人而言,有一种集体的负面人格,表现出一种“御用心态”。这些人的思想被科举制度捆绑,就像患上了一种心理流行病,丧失了文人学者本应具有的品格和价值取向,进而转变为忍耐、嫉妒、矫情、觊觎官场等特征,奉行政治权力和现实利益至上的原则。

范进就是一个追着名利跑的人,他执着于科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升官发财,并没有济世助人的思想,他的人格意识是扭曲的,堕落的,消极的。他之所以变疯,正是因为对功利的过度迷恋,被动失去自我以及人格意识扭曲而造成的。

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可以说完全是两种人生,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中举前无米下锅,落魄成鸡,被胡屠户骂成狗,也不知道吠一声。中举后,不仅周围的人变了,他自己也变了。

中举前的范进不会巴结,也没有攀附达官贵人,但他的内心对功名利禄很向往,他渴望拥有那份御用的政治权力和现实利益所带来的实惠。中举后,他有了田产,有了钱粮,丫环、奴仆,还有别人的阿谀奉承,尊严也变得贵重了,还学会了攀附贵人。

他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时,卖力的替老师跑腿,其中也不乏借此寻找机会上位的可能性。在充满伪面孔的官场环境里,嘴里说吃素却夹一个大虾丸子往嘴里塞,范进也终于虚伪了起来。

作者在连接范进中举前后的两个世界,必然要有一个能引人注目的过渡情节,以此来表示,从前的那个范进一去不复返了,之后的范进是一个重生的人。

“范进发疯”这个情节很好的满足这样的写作要求,作为一个作者,必然要为此设计一个特别的情节。一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小说本身带有娱乐的特点。另一个也满足人物塑造的要求,将喜极而疯的范进刻画的入木三分,对他进入官场前后天差地别的生活形成对比,有力的讽刺了科举的黑暗面。

因此,我们理解范进发疯,可以从戏里戏外看,戏外有真实的历史现实,戏里有作者对人物的思考,从而对小说的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原始地址:/faxian/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