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虎谷峡玻璃滑道雨中事故,一死多伤”,是刹不住车的悲剧吗?

非常明显的安全责任事故。必须要对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政府引资部门及旅游管理部门进行追责!


这出悲剧有几个关键词:雨天、玻璃滑道,碰撞拥堵。辽宁虎谷峡玻璃滑道事故,是一个意外,因为从主观上说,景区管理运营方当然希望平平稳稳运营,但是在早上已经下过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滑道进行擦拭,就继续经营,结果雨又开始下,而且是暴雨,导致滑道越来越滑,滑行速度超过游客和管理人员的估计,每个游客之间的间隔只有2-3米,滑道又湿又滑,速度太快,游客就失去控制了,在转角处碰撞受伤,也有些游客想减速刹车,导致滑道里人员出现拥堵,进一步加大了碰撞的威力,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

据虎谷峡公众号信息显示,本溪虎谷峡景区坐落在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乡米仓沟村与向阳乡和平村交界处,由回龙湖和虎谷峡两大著名景点组成。景区于2017年开工建设,2018年9月竣工,项目占地1200亩,总投资1.7亿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今年4月18日,虎谷峡景区复工开放运营。这个景区的玻璃娱乐项目包括两条带有碎化特效的全玻璃滑道。

另外,虎谷峡景官方微信还曾经介绍过,玻璃滑道下滑前需要先穿一条迷彩的短裤,臀部处有特殊材质包裹。匀速下滑的全程耗时约1分钟,途中游客可以通过两侧的护栏用手减速。滑道还设置了转角。

说实话,从图片上看,这个项目还是很又刺激又惊险的,在这种透明的玻璃滑道上,正常走路都有点害怕,滑行就更加了。从现场的图片来看,这个项目应该投资不小,在高空上要架起玻璃滑道,而且两侧还有严格标准的防护装置。

要说事故的原因,目前还需要景区管理方进行深入的调查,从目前的一些公开信息来看,直接的原因是雨天太滑,游客之间的距离不够,人多,有人刹车造成的拥堵,说白了,就是景区管理方不管什么气候情况,就是为了经营不断而强行在雨天也开放这个项目,对安全性的测试不够——滑道中有雨水,滑行速度没办法控制,这个事故怪不得游客的刹车,根本上说还是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也提醒了游客,去景区游玩,自己也要多一个心眼,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安全交付给别人,要有一些常识的判断,对一些危险系数比较大的项目,在特殊天气情况下,要谨慎参与。


这是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事故,这事故不应该发生。

大家都在玩的欢乐的时候,却出现了死伤,的确是不值得,因为雨水侵入了滑道,导致了滑道的摩擦力减少使人的滑行速度真快,而减速比较的困难,在惯性的作用之下,事故就发生了,景区是收费的,景区收了钱之后就应该保障好游客的安全。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这些无辜死伤的游客的确太可怜了,本来是为了欢乐的,没想到却丢了自己的小命,

即便是处置的相关的责任人,也不能挽回自己的性命了,所以说出去游玩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作为游客应该主动的评测旅游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到趋利避害不要大大咧咧的去游玩一些没有保安全保障的娱乐设施,毕竟生命是自己的,别人不可能对自己你的命负责。即便是有保险公司托底,那也只是钱而已,有多少钱也不可能买回自己的命。

所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不可少,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一切潜在的风险。能够快快乐乐的游玩,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


看来问题很严重,责任在管理方,雨天就要停止滑道的运营。十多年前就发生过类似事故,还造成了人员的死亡,轰动全国。营运商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事件前因:8月19号,辽宁本溪虎谷峡景区内,下山玻璃滑道发生事故,最后一死多伤。最后虎谷峡景区景点运营公司解释的事故原因为:突降暴雨、滑速过快,最后刹不住车导致了人员碰撞和伤亡。

事件分析:景区丝毫没有反省自己在这起事故中该负的责任,一味地将事故原因甩锅给天气和游客,没有一点道歉的诚意。但是这哪里是刹不住车的悲剧?景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就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也有管理不善的责任吧。

表面上来看,这种玻璃滑道中容易造成碰撞和摩擦,加上当天下暴雨,使得摩擦力变小,滑行速度变快而刹不住车导致了这场灾难。那我们来看看之前就有过的采访,工作人员还说了:“就算是速度快碰撞了也没关系,又不会甩出去。”

而之前来过这个景区的游客也说:“这个玻璃栈道斜度太大,所以滑行的速度是很快的,之前就磕破了膝盖的皮。”还有游客之前来这里游玩指甲盖都撞翻了。说明就算是不下雨的时候,这个玻璃滑道中的速度也是挺快的,然后,游客的间隔太近了,并没有考虑到安全距离。

而这起事件中就更为明显了,突下暴雨,滑道里面进水,明显会速度变快得情况下,工作人员至少应该加大游客之间的间距吧?正规的做法是为了安全,该停下来该项目,可是他们没有将游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他们没有责任吗?

事件应对:这个事件其实该反思的除了景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还有游客自己,毕竟,生命是自己的,该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的不正是自己吗?

管理人员:积极收集游客的反馈,没出事之前就有游客反映说速度太快,经常被后面游客踹到什么的,后面就应该加大游客之间的距离。做好后期的各种服务和规范。

工作人员:做好提醒和说明,告知游客安全上需要注意的地方,规范和服务好游客。

游客:不要一股脑儿跟风去这种惊险刺激的项目去游玩,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然后思考一下这个项目会不会有问题,像这种雨天的情况就应该停下来。毕竟出事了玩的不是心跳,是自己的生命。


昨日,辽宁本溪虎谷峡景区,因当天下雨影响,玻璃滑道发生人员碰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

从当时受伤的游客那里了解到,雨水导致下滑速度加快,游客在下滑时彼此间的距离不过两三米,因此出现了游客彼此相撞发生事故的场面。

从现场情况来看,多名游客腿部、脚部等其他地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现场陆续有医护人员进行包扎处理,并将严重的伤者抬上担架。

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意外,但凡商家多一些安全意识,少一点功利心理,多为游客的安全着想就应该下出现恶劣情况的条件下,及时关闭旅游景点,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

最近,我国越来越多的“网红”景点,不少游客趋之若鹜,但其中就存在和许多不合规,缺乏安全的监管的地方,由于经费、人员、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的缺失。不少网红景点成为了“索命”之地,在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民众也应该提高自己身的安全意识,不正规、不安全、没有正规的营业许可的场所不要前去游玩。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绝不单单是因雨而滑,刹不住车,不是突发的事故,而是一场管理不善的悲剧。

一、作为旅游的管理方,应该有各种的应急方案和处理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发生。

已经出现下雨情况,旅游地管理方应该预见到,滑道会更滑,也应该知道滑了之后,摩擦力减少带来的后果,就是速度加快,就会出现‘’撞车‘’、踩踏等事故。这时不应该再开放游乐措施或者应该减少玩的人数或者距离,或者迅速采取相应的防雨等相关的措施,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却出现了一死多伤的结局,完全是旅游管理方无作为的结果。

二、旅游者也应看情况决定。不能把生命当作儿戏。

这种刺激性的娱乐设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游客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寄托给别人,应该审时度势,一看情况不好,坚决不能再去玩。无论它多么的有意思,多么的刺激,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应该能够分析出形式,遇见出后果。如果看不太懂,也得明白一定的科学道理,而不要盲目的一窝蜂似的,不管不顾的去玩,反而害了自己。

三、旅游监管方应当进行监管,严格检查。

旅游部门应该严格监管,旅游地的各项应急处理预案和预防措施落实到位。不要疏忽大意,而且平时应该多看多检查,帮助旅游地想方法布措施,做好防范,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所谓的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后诸葛。出了事故再去检讨,再去落实。有时就于事无补了!

这个事故,也给其他旅游地敲响的警钟,安全第一这根绳始终要绷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应该多想想,多布置,多落实,处理得当,否则真就是拿人命开玩笑了!


这场意外是悲剧,也是因为园区管理不善带来的,看似意外,却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因为雨天本来就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下如果园区如果有一定安全意识,本不应该开放玻璃滑道。

各大园区纷纷搞玻璃滑道,为了自身盈利,但门槛与安全级别太低,随之带来了安全隐患也在增加。

今年雨水特别多,出行都要小心,在这种情况下,园区本来就应该根据情况,适时的关闭该项目。国内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多少都有搞起了这种,但前提是必须要保证入园的生命安全才可以!

娱乐设施必须经常检查,合理使用必须有前提,就拿游乐场的刺激项目来说,常常爆出来中途停机或者导致人飞出去的意外事件。毕竟这是机器,是机器就有磨损。该风景名胜区还有其他类似这种三个玻璃栈道景点,如此低的安全标准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身也需加深安全意识,少在不安全的天气出行游玩或者乘坐这种设施

下雨路上的车刹车制动效果都会变差,当天的事件发生,是雨水浸湿了滑道,导致本应该正常的摩擦力一下子变小,才会发生。而且一旦加速根本停不下来。

据滑梯的操作员说,当天的倾盆大雨是导致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由于速度太快,再加上近1000米的滑道加速度,可以想象后面的人撞到前面的人是多么大的冲击力。

希望园区能加强安全管理,不要只想着一味收门票挣钱,任何时候,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出一个安全事故,马上园区的形象和口碑就会一落千丈,挣的门票就可能全要赔进去,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人们也尽量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少去参加刺激项目。


雨天路滑,再加上山坡路,如果是疲劳驾驶,极容易造成事故。出行注意安全!


刚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震惊。作为2019年10月份去过虎谷峡景区,而且亲自坐过玻璃滑道的人,我来告诉你到底咋回事!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我去那天是个大晴天,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坐上滑道后,感觉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滑行快速,有时甚至会停下来。不知是不是因为景区当时开放时间短,滑行的人数少的原因,多数地方甚至需要双脚用力助滑,只有两三个地方因为有一定的坡度,才能够快速滑行起来。

所以,从滑道下来后,我还和同伴抱怨“不过瘾”呢!

发生事故的玻璃滑道位于该景区下山处,游客下山时如果累了,既可以选择步行,也可以选择玻璃滑道下山。

滑道宽1米,高1.5米,采用S形设计,遇自然景点和树木盘绕而行,底面和两侧都是透明玻璃材质。乘坐滑道需要提前换上景区准备的特殊裤子,并带上手套。裤子的臀部位置因为需和滑道底部摩擦,所以有加厚处理。

滑道入口处有工作人员守护,他们会提醒乘坐滑道的游客正确穿戴衣服、手套,滑行时保持安全距离。游客在滑道内滑行时,两手需扶着两边的栏杆。滑道滑行完全由个人掌控,依靠自然的惯性而自然滑行,脚踩手握随心所欲的掌控速度。滑道为全封闭设计。

后来,才了解到,那是因为设计的自行减速带,以备老少游客滑行中自行减速,降低运行风险。

据报道,事故发生时间正值北方雨季,当时也在下雨,雨水落到玻璃材质的滑道上肯定会湿滑,相应的滑行速度会提速。而且我分析因为前面可能有游客随意拍照停留,造成通道拥堵,前面的人还没有离开,后面不断有游客滑下来,形成踩踏所致。

虎谷峡风景旅游区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雅河乡和向阳乡的交界处,据县城26公里的雅河乡米仓沟和和平村。是当地的新晋网红景区,以修建了两座横亘在峡谷中的玻璃大桥和一座山崖边的玻璃滑道闻名。

虎谷峡崖峭松奇,岛平水碧,传说神奇,古迹幽幽,是藏龙卧虎的宝地。开放将近两年来,一直受到游客的追捧。

近几年,国内旅行人数暴涨,但是不断有旅行安全事故发生,血的教训,一定需谨记。痛定思痛,找到娱乐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安全第一永远需铭记。


这个得分为俩个方面。

第一个是国家层次,有关高位娱乐设施,安全督导不够到位。

相关设施建设标准规范也没有明确。

就像一些过山车大摆锤还有蹦极近年来因为娱乐设施引发的人生伤害案件不少。

可从未有过改进。

至于这个防护设施,即使有也形同虚设。

我觉得防护标准至少得达到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的防护标准就好。

毕竟一些极限娱乐设施其危险程度丝毫不差工地施工的危险程度。

只要发生事故,基本都是生命损失。伤痛啥的都是轻的。

第二个是监督运营方的职责。

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

对于管理运营没有丝毫的安全管理观念。

才导致了现在一次又一次造成的恶劣后果。

而且自身也没有对设施所带来的危险程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

像一些正规大型的娱乐场地,都会对影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比如,比较出名的欢乐谷。

多年来一直做得就很好。

而旅游区只能说自身专业不过关。

并不是专业从事极限娱乐的专业管理方,而且没有聘请专业的管理人。


事情:8月19号辽宁一个网红玻璃滑道,根据伤者家属讲述因为下雨太滑控制不住全滑下去,冲击力太大硬撞到拐弯导致发生人员碰撞造成这样的事故。

很多去玩过的网友心有余悸,回想前面去玩时坡度太大控制不好速度腿都磨破皮了,一起去的玩伴指甲都掀了,而且人与人之间的间距不远,前面的人被踹好几次,景区工作人员没有好好讲怎么操控,也没等前面的人过去就开始放人。

从去体验过的网友反馈来看,景区本身是存在管理漏洞的,本身玻璃就滑,这种有风险的项目平时游玩都容易发生磨伤踢到前面人的情况。

雨天路滑玻璃更滑,景区没有暂时关停项目,或者分流游客把间隔时间再加长,景区是有责任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监管的也要思考。另一个近几年玻璃观光项目的事故也是不少,本人也一直对玻璃的质量,安全等问题存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些所谓的网红玻璃项目,能不去就不去吧!


只要被利益迷住了心窍,就会对所有危险视而不见。辽宁虎谷峡事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责任事故的成分居多。游乐设施的安全系数再大,安全制度再健全,在利益熏心的人面前,都是废纸一张,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全国各地游乐区到处都有这种危险游戏设施,“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出现人身伤亡事故只不过是早晚的事,这次事故为那些一心挣钱,对安全存侥幸心理的人敲响了警钟。

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吃喝不愁,生活无忧,传统的游山玩水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刺激。所谓“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只际上就是寻找虎口余生,九死一生的惊险刺激,追求的是就里逃生的那种快感。

人在遇到危险时,就会心情紧张,恐惧害怕,血压升高,肌肉收缩,而一旦危险消失,立即得到放松。巨大的反差让人产生一名莫名其妙的愉悦感。于是,像吸毒一样,很多人很痴迷这种刺激。这些人胆大,有钱。

为了迎合这些人寻找刺激的乐趣,于是很多探险刺激危险的激乐设施,游戏应运而生。

孟子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字面意思: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现代人根本就不把老祖宗的教诲放在心上,认为现在的科技发达,安全绝对没问题。于是专门去玩刺激心跳的游戏。俗话说,百密一疏,谁也不会确保万一。再者,所谓的安全,是有一定的安全条件要求的,都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安全就成了危险,特别是当将追求利益与安全放在一起的时候。

辽宁本溪这次伤亡事故就是因为下雨导致摩擦力减小,在玻璃滑道上下滑的人滑速控制不住而引起碰撞导致的。

游乐园肯定知道下两天玩玻璃滑道的危险,为了挣钱,心存侥幸,导致了一死多伤的严重后果。


最近几年,很多城市的名山旅游景点都开始网红一般的修建了这样的两个建筑:玻璃栈道和玻璃滑道(或者岩石制的滑道)。

也许是前几年一些网红视频的兴起,看着一些游客在玻璃栈道上惊慌失措,甚至被其他的勇敢者拖拽行进,出于吸引游客的角度,很多山区旅游景点都开始招猫画虎的修建玻璃栈道。名山大川也就罢了,甚至连一些普通的山区旅游景点也开始照搬照抄。例如笔者老家锦州的北普陀山、还有旁边葫芦岛市的龙潭大峡谷,这两个算不上全国著名旅游山脉景点的景点,最近两年都开始弄上这个东西。

不过对比大家熟悉的玻璃栈道,玻璃滑道这个东西恐怕很多人比较陌生,如果通俗的来讲,这种玻璃滑道其实就是一个“山区大滑梯”!

在很多年前,考虑到游客上山下山的困难,旅游景点方面就曾经做出过一些布置,例如像泰山那样安排上山下山的旅游大巴,或者是大家更熟悉的缆车或者滑索。而游客当中很多人选择在下山时乘坐这一类的工具,毕竟前期上山的过程中已经折损了大量体力。不过旅游大巴太过于单调、缆车虽然能看到风景但不刺激、滑索只适用于短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滑道这种奇特的交通工具就应运而生,简单的来讲,就是在山区的最顶点到山底,在两点之间的山体上修建一个大型滑梯,旅游者在爬到山顶后,可以顺着这种滑道直接滑下,通常一两个小时的下山过程,通过这种滑道不到十分钟就解决,既方便快捷还能增加下山的刺激感,何乐而不为?

例如笔者刚才说过的葫芦岛龙潭大峡谷风景区,就修建有这样的滑道,不过不是玻璃滑道,而是石质滑道,虽然不是玻璃但经过细加工的石头也同样光滑感十足,足可以让游客体验到滑梯的刺激感。而笔者在2018年就曾经去过一次,从游玩的感觉来说的确是不错,体验滑梯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但是在体验过程中,笔者还是感觉到的这种滑道似乎存在着某种危险,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笔者在游览其他山区景点时,再也没有体验这种设施。

首先,由于滑道太长,游玩者的数量也实在太多,景点方面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往下放,否则玩到半夜也散不掉山顶上的游客,通常只能分批往下放,感觉上一个人滑走了一定距离,就让下一个游玩者滑下去。表面上每一个人之间都有安全距离,但小时候玩过滑梯的人都知道,很多人在玩滑梯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会用手或腿脚卡住滑梯的两边来控制速度,而山区滑道同样如此,假设某一个游客玩的尽兴一路快速往下滑,但他前面的游客出于安全考虑始终控制速度,两个人迟早会发生相撞,如果更多的人是这样,那就会发生循环挤压和踩踏。

由于笔者实际接触过这种滑道,因此深有感觉,当游玩者进入滑道之后,尽管滑道为了减低游玩者的速度,加之山体的特殊构造,滑道会有很多的转弯,借此形成速度缓冲。但即便如此,游客在进入滑道后,光滑的表面仍然会形成较快的速度,再加上前面不远处还有其他游客,很多游玩者多少有些惊慌失措,害怕发生碰撞会拼命用手脚卡住滑道的两边,尽可能的缓冲速度,但在这种手忙脚乱之下,控制不住速度的人还会撞到前面的游客,或者自己控制住了速度,却没料到后边的游客加速冲来。或者更有一些心理素质差的游客,会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

例如笔者游玩龙潭大峡谷滑道时,有一个中年妇女年龄的游客刚滑下去不到20米就感觉自己完全控制不住,在害怕出危险的情况下她竟然抓住滑道的边缘强行从滑道里爬了出去,而铺设滑道的山体通常都是一些陡坡,即便脱离了滑道也是相当危险,好在当时她滑下去并不远,上面的一个景点保安见状第一时间下了陡坡,把游客拽了上来,这才避免了更进一步的危险。

而发生在笔者老家辽宁虎谷峡滑道的这起事故,纵然有天气雨水的因故,但结合滑道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说,即便没有雨水,这样的滑道设计和游客安排,也有存在挤压和踩踏的危险性。


滑道一定是有坡度的,雨天路滑,车辆刹车必定是受影响的。关注我,获取更多法律知识。


导言

当娱乐项目越来越倾向于刺激、冒险的时候,发生安全事故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游乐设施这些年一直在出新。所谓的新本质上是放弃安全为第一考量的做法,因为年轻人喜欢。可正因此许多悲剧就发生。商家的这些做法固然是为了挣钱为了创新,但是有没有想过,一旦出事情了,你挣的钱都不够赔。拒绝悲剧必须加强对于游乐设施的监管。

“辽宁虎谷峡玻璃滑道雨中事故,一死多伤”,是刹不住车的悲剧吗

我们先对于这个事故进行简单的分析。

【事故经过】

2020年8月19日下午约13点30分,辽宁虎谷峡景区,部分游客乘坐下山玻璃滑道时,因突降暴雨、滑速过快,导致发生人员碰撞,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伤者已被及时送至县人民医院救治,无生命危险。

在这个事故中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质疑。

1.发生事故的原因是突降暴雨,那么为啥不尽快的结束关闭游乐设施?

2.真的是因为人员碰撞最终导致人员死亡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说到了一个核心问题。这家公司还在甩锅。他没有说自己设施的问题,只能怪天气和怪游客本身。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问题的方式。如果真的是这样,也不应该是由公司出来说法,而是事故调查组。

玻璃滑道这种设施安全吗?

玻璃栈道于2007年诞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U形观光台,几年后犹如雨后春笋般爆红于中国各地景区。然而多地玻璃栈道因为疏于管理频频发生安全事故或存在安全隐患,主管部门对玻璃桥摁下了“暂停键”。

其实这里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到底谁来为这里面的安全负责?是公司还是监管部门?

作为监管部门一方面不希望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娱乐设施,因为越奇怪的项目隐含的安全风险越大。只要出了事情就要出来承担,这并不是管理部门想做的。

另外在整个设备的设计、施工、安装、维护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隐患。越危险越刺激、但是越刺激就越危险。往往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重大的悲剧性的伤害,这种事情今年已经见到好几个了。

游乐设施是特种设备,在管理上是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等一起监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2014年通过,2017年1月16日制定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08-2017《特种设备使用许可规则》。进一步细化管理,加强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

这本来就是要特别监管的,可是很显然在这个景区大家都忘记了,只认为是一个普通的设备而已,忽略了安全,结果就出事了。

反思:游乐场的设备到底要安全还是要刺激

游乐场很够脱颖而出就是要刺激。可是没有安全,刺激有什么用呢?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石,没有这个一切都不用谈了。

近年来,玻璃滑道与玻璃栈道风靡全国各地,大到张家界这种5A级景区,小到城市近郊的生态园,都可以看到这类玻璃设施。然而,该类设施却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谁来为他们的安全把关?买票的阿姨,还是看门的大叔?

但愿悲剧不要再来。但愿人们能吸取血的教训。


不是玻璃滑道刹不住车,而是由于当时下大雨,加上人多,游客产生拥挤、踩踏而发生了。

8月19日下午,辽宁的虎谷峡景区玻璃滑道发生事故,造成多名游客受伤,一名游客死亡。这个景区建造的一座玻璃吊桥和长达几千米的高山玻璃栈道,在上面可观望风景,也是景区的主要项目之一。据说,事故发生在一处彩虹玻璃滑道,因当时景区下大雨,游客急着下山,没有控制好速度,造成拥堵挤压,发生踩踏而引发的。

玻璃滑道项目都是从国外传入的,因为惊险刺激,很受游客欢迎,这也是这种项目成为“网红”景点的原因之一,因此也促使游客大增。加上很多游客在玻璃栈道游玩时,不遵守景区规定,有的在上面连蹦加跳,甚至快速来回跑动,有的以为这种玻璃非常坚固,还尝试去敲、去砸一下,看能不能弄破玻琉,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这种玻璃项目越来越多,国内很多景区都有或者正准备上马,但是玻璃栈道建造的设计施工和材料都有严格的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必须严加监督才行,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单纯因项目而上项目,否则会引发大的安全事故,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事情。


造成这次悲剧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因为暴雨后造成大量雨水涌入滑道导致滑道湿滑,使得游客在下行时刹不住车,造成了混乱的场面,进而导致了多名游客的受伤已经一名游客的死亡。但是毫无疑问,将这起事故的责任完全推给糟糕的天气就太轻饶了这些景区管理者以及其他该为此事件负责的人了。

天气的好与坏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面极端对天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本身就是景区管理者日常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必须有人要对此事件负责,也必须有人要受到严肃处理。我在下面罗列了几个需要被调查的可能需要承担事故责任的人。

1.滑道设计者。玻璃遇水会变滑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现象,而整个滑道又不是封闭式的,防水和排水能力都严重不足,那么滑道设计者在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雨水会造成滑道出现安全隐患呢?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是不是滑道在设计上就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呢?

2.工程施工方。施工方是否是严格按照设计时的要求进行施工的?有没有偷工减料?有没有擅自对结构进行更改?

3.工程验收方。工程验收方是如何对该工程进行验收的?不管是设计中的缺陷还是施工中的偷工减料,滑道如此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验收方居然看不出来,居然还通过了验收。那么验收方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4.景区管理方。这起事件中,景区管理方是必须要承担责任的。这肯定也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雨水天气,这肯定也不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安全隐患。为了赚钱拿游客的性命开玩笑,这种亏心事他们既然干的出来,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相信警方也会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如果查明管理方有设施管理不善,监督机制不全,超出经营范围,对员工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情况,景区负责人也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这是个不该发生的悲剧。

这和景区玻璃滑道的安全管理脱不了干系。

这个悲剧真不应该发生,因为这只是在娱乐,却死了伤了,太不值得!

雨水斜入滑道,大大减小了滑道的摩擦力,使得人们的滑行速度增快,而减速却比较困难,惯性作用下,“踩踏”发生了。我能想到的画面就是这样。

景区收了钱,却没有在雨天保证游客的安全,却依然收钱开玩,这是让游客玩命了呀。它是逃不了责任的。保险公司也倒霉了,意外险得出险了。但这些都是小意思。

关键是,死伤的游客,你们太可怜了,乘兴而来,命丢了,身伤了,满天的理都送给你,又能咋地?

出游需慎重,安全要注意!

作为游客,我们也应该主动评测旅游项目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参加没有完全安全保障的旅游项目,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景区所宣称的安全措施,毕竟我们的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安全最终最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记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漏洞,有人的地方就有风险,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好好生活。

我是林灿,喜欢就点关注。


原始地址:/jingpin/9528.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