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城名。这里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朝皇室的老家。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在此居住,所以称这个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在满语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

宁古塔的具体位置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在清代的时候,这里是朝廷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并不是单纯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它是吉林三边重镇(宁古塔、三姓、珲春)之首,统辖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朝廷在这里设有“宁古塔将军”一职。

在清朝的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属于极度偏远的地区。因为这里天气无常,气候寒冷,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流放犯人。所以,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有很多的犯人都被流放到这里。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文人金圣叹的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等都曾被流放到“宁古塔”。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犯人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除了“宁古塔”之外,还有像“尚阳堡”(在今辽宁开原清河区)、卜魁(今齐齐哈尔)、新疆等地都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当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主要有四类人:一是清朝初期,出现的一些反清复明的人员,比如郑成功父亲郑芝龙;二是顺康雍三朝科场案件涉案人员,比如吴兆骞;三是因文字狱而获罪的文人及家属子女,比如吕留良家属;四是一些日常犯罪人员,康熙时就规定:侵欺钱粮婪赃衙役除死罪外,一律流徙“宁古塔”,凡有三次盗窃经历、拐卖人口的犯人统统送到“宁古塔。”

之所以把这些人流放到“宁古塔”,一是因为在清朝初期,“宁古塔”是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一直在清政府的掌控之中。而其他的地域,像南方和西北,还没有完全控制,所以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到东北。而且“宁古塔”这个地方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很多的犯人还没到就死在路上了,即使到了“宁古塔”,也要忍受这里恶劣的环境和气候,这对犯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惩罚和折磨。

二是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了防范沙俄的侵扰,让犯人们戍守“宁古塔”等东北边疆地区也是出于国防需要。而且,作为满清“龙兴之地”的“宁古塔”,因为这些犯人的到来,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以及内地先进的医药卫生、农耕等技术,促进了“宁古塔”的繁荣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萧条、荒芜的状况。


宁古塔很大,劳城营在牡丹江市宁安县东京城镇,宁古塔将军府在牡丹江的海林市境内。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相距25千米,其中最著名景点是觉罗古城。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为什么清朝被流放的人都会发配到宁古塔呢?原因有二。

1.气候原因,被流放的人都是有罪的人,要受到处罚,而宁古塔在东北,常年冰封,气候寒冷,所以这也能罪犯达到被处罚的效果。

2.地理环境,这里气候冷,因此农作物不多,可食用的食材较少,而且野兽很多,随时都会有危险,让人胆寒。这样一来也能震慑人们,不要犯罪,不然就要受罪了。


宁古塔在现今黑龙江牡丹江市境内。至于为什么流放宁古塔,毫无疑问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等


在我国,很多朝代,都有严格的律法对犯罪的刑犯进行处理,其中,各种各样严酷的刑法都有。而在清朝,有这样一个刑罚叫做“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在清朝,罪犯和他的家属将会被发配到宁古塔给别人当奴隶。

这句话意思很直白,就是流放到宁古塔这个地方给别人做奴仆,但是,宁古塔这个地方是哪?披甲人又是谁?为什么要给他当奴隶呢?在清朝,宁古塔其实是一座城市,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域。为什么犯人听到这样的刑罚都会很害怕呢?宁古塔既然是座城市,而且还是当时的省会大城,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有这么可怕呢?

原来,这个地方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十分寒冷,虽然是座大城,但是那里人烟稀少,经常会有野兽出没,加上气候严寒,很多犯人听到被流放到这之后都会很害怕。在清朝,有不少人曾被流放到这里,其中,还有不少文人学子因为文字狱等被流放到此,其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杨宾父子,文人张缙彦等等。而这些人被流放到这之后,要进行开荒,干许多农活,每天进行超负荷的劳作,也让很多人听到被流放此地就胆战心惊。

而且,古代虽然有马车,但是流放的罪犯都是一路走过去的。走路的速度很慢,一路上可能会经历季节的变迁,由于气候变化太大,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死在了路上,也有的人,是在路途中遇到一些野兽,也无法活着到达流放地。

而且,在古代,流放到宁古塔,就意味着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而且还会连累到家人。许多人之前是大官或者富裕人家,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哪里受得了这一路颠沛流离啊。即便是走到了流放地,给别人当奴隶,也是难以想象的事,很多人也因此宁愿自杀。

除此之外,女刑犯的遭遇更加凄惨。很多从小没有受过苦的小姐等人,不仅一路气候恶劣,在路上要饱受许多押送人员或者士兵的蹂躏,到了流放地,超负荷的劳作也要让她们痛苦万分。所以,听到流放宁古塔,许多女犯人更加恐慌。


看过清宫戏的人一定听过这句话:“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不错,这就是各个清朝皇帝龙颜大怒时常说的话。

那宁古塔在哪呢?披甲人又是谁?为什么要流放到那呢?

宁古塔并非杜撰,但却真的没有塔!

从“永世不得入关”便可得知,宁古塔在关外,确切的地方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

宁古塔在清代,是东北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时期,在此建立政权,常年驻军。

宁古塔没有塔,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相传跟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有一定关系。

那披甲人又是谁呢?

这跟清代的八旗制度有关,说简单点,“披甲人”指的就是清代的军人,那些“披着铠甲的人”。

但是被称为“披甲人”的军人和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还是有区别的,这些人在作战的时候奋勇杀敌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便解甲归田,一般靠狩猎为生。

为什么要流放至此呢?

流放的本意是为了惩罚。在更早的朝代,会把好多犯人往南流放,但到了清代,南方已经慢慢发展起来了,再流放过去就成了享福而不是惩罚了。

所以选择往北方的苦寒之地流放。宁古塔地处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特别是漫漫长路,好多犯人都挂在半路。

而让犯人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让他们去苦寒之地服侍军人,可以说是成为当地的奴隶,地位苦不堪言。

当然,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

一般来说,能惹到皇帝发怒的臣子也都有几分能耐,把这些人发配宁古塔方便控制,还可以间接地让这些犯人建设自己的“老家”,两全其美。


宁古塔一般认为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也可以认为是宁古塔将军的辖区。宁古塔将军的辖区,大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东半部,以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半部(含库页岛)。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先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海宁市,后来迁至也属于牡丹江的宁安市,再后来又移驻吉林省的吉林市,并改称吉林将军。因为当时这一片是国防前线(沙俄东扩的压力),又是苦寒少人烟的地区,所以宁古塔将军多次根据国防需要,变换驻地。


《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当时最高统治者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反省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改造尽一份力,也可以理解成: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宣其祖族之威。


应该是在东北地区,曾经听说过靠近漠河那里,应该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至于为什么流放那里,因为那里可以说是真正的人间炼狱,基本上是去了就回不来了。而且那时苦寒之地,最是折磨人了。


宁古塔作为流放地只存在于清朝,并非自古如此。毕竟大清的疆域广袤而宁古塔在极远之地所以流放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到底哪些人会被流放到宁古塔呢?就要从历史上流人进行研究考察,或许就能得到一个秘密。

宁古塔在何处

宁古塔是城市还是一座塔?这个词本身来自于满语,所以多处解释为“六”“六个”“六坐”甚至有“六贝勒”的解释。

历史上宁古塔有新旧城之分,旧城在如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新城在黑龙江宁安市。

其实宁古塔在清朝之初是一个重兵镇守的要塞之地。只是随着天下的平定和社会结构的改变,逐渐成为了边塞。

那么人们为啥要忌惮这个地方呢?

理由很简单。太穷、太苦、太偏远、太冷。

方拱乾说,人们都说有黄泉路,可是到了宁古塔,十个黄泉都不怕了。可想而知这个地方的生活条件之苦。

从顺治朝开始,将宁古塔作为流放犯人的接收地。原因大概有三个

第一、这是满族龙兴之地,自己的大本营。所以几个小犯人是无法闹腾的。

第二、当地人口稀少,想跑很难。这些犯人充实在边境上,一旦发生边境危机还可以释放出来和敌人对抗。

第三、天寒地冻之下,真的要逃出去也很难活着。所以犯人到了宁古塔就等于完了。

流放的几种形式

根据李兴盛先生的统计,大清大约有140万人被流放,其中大多数在宁古塔。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人呢?这跟大清朝的统治有关。

第一种是因为抗清斗争而流放。

清朝入关之后,大量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这些人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失败后,他们的亲属就有被流放到宁古塔,最著名的就是郑芝龙,因为郑成功抗清而被遣送宁古塔。

第二种是派系内斗的失败者。这种斗争失败后,又不好立刻杀死,只好送的远远的。比如顺治十二年为多尔衮翻案的彭长庚和许尔安,南北党争失败的张缙彦以及在三藩之乱中被陷害的著名文人陈梦雷等等,他们的失败是政治上的失意。

第三种科举作弊案。这一类是大清朝最痛恨的。科举案件中徇私舞弊一旦被揭发那就是大规模的流放。比如方拱乾就是典型,他为研究流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第四种文字狱

大清朝的文字狱牵涉非常广泛,所以很多人对于流放宁古塔有很深的印象都是从文字狱获罪中而得知的。

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为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做出的残酷搏杀。最著名的就是《南山集》案中的桐城方氏和吕留良案中涉及的众人。更可怕的是,这种株连甚至可以持续到第五代之多,文字狱发配宁古塔可能是占据了最多的比例。

第五种官员渎职。只要是在大清律例中受到流放罪责的官员都有机会和家属被送往宁古塔。这是法律惩戒的最本质的一种处罚。历朝历代也是如此,只是地方不同罢了。

汉满都要去宁古塔

从历史记载中,第一位被流放宁古塔的汉人叫做陈嘉猷,而最后一个清朝宗室是光绪二十六年的奕宗,道光皇帝的第五子。所以呢这个宁古塔真的是流放好去处,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不听朝廷的话都得去那里等死。

好一个宁古塔,好一个流放人。


宁古塔没有塔,它是满语“六个”的音译,具体位置位于今天黑龙江的海林和宁安市。传说清朝努尔哈赤家远祖六兄弟居住在这里,因此而得名。

清初时,在宁古塔设立了宁古塔将军,宁古塔便成为东北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管辖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宁古塔的旧城在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旧街,康熙五年时迁建新城,便是今天的黑龙江宁安市。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尚未开花,气候严寒,人烟稀少,号称“荒徼”,“徼”也就是把边界的意思。清兵入关第二年,清廷便制定专人修订刑律,初期设置的流放地点主要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虽然这一区域是清人的“龙兴之地”,但也因“龙兴”而不能放关内人进入,再加上满人迁移到关内,所以东北地区就更加荒凉苦寒了。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爱辉、齐齐哈尔等地,而宁古塔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

宁古塔作为流放地为什么这么出名?据史料记载,顺治十六年三月,因“南闱科场案”遭到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文人以及家眷上百人被流放到了宁古塔。而整个顺治时期,因为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有数千人,简直就是清初文人闻风丧胆的“恐惧之地”。

流人到流放地后,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大致分为两种:为奴和当差。为奴实际上是清代入关前奴仆制度的延续。被流放为奴的人多是犯了严重的罪行,他们到达流放地后,都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兵丁。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清朝的法律规定奴主又权处死为奴的犯人,“务令家住严行管束,断不需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

宁古塔出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批文人流放到这里,使得这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流人中的饱学之士,若有幸碑额镇守降价、都统看中就能去教他们的自己读书。比如前文提到的吴兆骞就曾被宁天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

这位老兄从流放开始就一直写诗,从山海关写到宁古塔,从此走上边塞诗人之路,二十几年的塞北风霜成就了他的诗名。除了他,还有很多文人被流放到了这里,比如著名的火器专家,那位传闻中制造了“机关枪”的戴梓。这些文人们用诗歌的形势记录下了流放人们以及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刑律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三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如果在途中无辜稽留,将会受到惩罚,而流人每天必须的失误,均由当地政府供给。这些失误和在监人犯的食物差不多,对于长途跋涉、体能消耗巨大的流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即使这样少的食物,往往也不能足额发放,流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使在险恶流放途中的六人,处境更加悲苦。

据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没在今天黑龙江的海林市和宁安市,也就是以前的宁古塔旧城和新城,汉族居民姓氏比东北任何地方都多,其中郑、吕、朱、陈四大姓都是清代不同时期流人的后裔。由此可见,清代的流放到宁古塔的规模是多么的大。


答曰:现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但它并不是个塔。清廷流放犯人至此,可以参考犯了错罚跪宗祠的行为,既为惩罚,又显威慑。

汉官记载朝堂事件,所写的自然是汉字,“宁古塔”这句满语,于是被音译记录下来。

它的本意是“六个”的意思,相传与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有关,被视为满族人的发祥之地。

所以清朝统治者一道圣旨,就把犯人流放到自己神圣的老家:

你给朕面壁思过去!

寒冷天地大雪纷飞,犯人一路苦行,难道不是一种被动的朝圣吗?既为惩罚,又显威慑。


宁古塔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牡丹江市宁安县。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重冰积雪,环境恶劣,气候多变,寸草不生。

去宁古塔的旅途遥远,交通非常落后,路上有很多无法预料的艰险,当时很多流放的犯人往往在半路上就被野兽吃掉了,有的幸运的没被野兽吃掉,却有更恐怖的等着他们,那就是被所经之地饿昏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到最后能活下成功到达目的地的人并不多。

侥幸活下来的并来到宁古塔的犯人,死罪是免了,活罪难逃啊,到了宁古塔开荒种地,修桥修路,每天累死累活为满族建设他们的家乡,忍饥挨饿更是常事,而且还要沦为家奴,为当地的官员做牛做马。

将罪犯流放至宁古塔,不但可以让罪犯在环境恶劣的劳动改造中自我反省、自我赎罪。还能为统治者建设家乡,两全其美的地方,当然比较受欢迎了。


根据史料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当下一种说法是,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寒冷,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代的犯人之所以被弄到这个地方,是因为他们犯了重罪,统治者给予他们严重的惩罚。

有些犯人直接被判处了死刑,但是,皇帝开恩,最后赦免他们死罪,让他们去宁古塔受罪,也就是所谓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为什么流放宁古塔呢?因为这个地方能让罪犯从身体和心灵上受到双重打击,从而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深深的忏悔。

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看看宁古塔是一个多么让人感到绝望的地方。

根据《研堂见闻杂记》的描述,当时的宁古塔,根本就不是人去的地方,一旦有犯人被流放到了宁古塔,一般在半道上就被野兽吃掉了。

这本书中还有更恐怖的记载,说的是有的犯人饿昏了,结果被当地的人分而食之了,因此前往宁古塔的犯人活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我们也可以想一下,在数百年前,宁古塔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很多犯人被带到宁古塔,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够回到自己家乡了。

可以说宁古塔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带着流放宁古塔的皇帝的圣旨,迈着失落的脚步前往不知归期的未来。这对犯人是多么严重的一次打击啊。

所以,统治者让犯人前去宁古塔,是给予他们一次非常严重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亚于处决犯人。

所以,这种惩罚途径对一些重大罪犯而言,是能够带来强大威慑效果的,统治者的这一处罚,其实也是给人们一种警示,告知民众,以后尽量不要犯罪。


题主是不是清廷剧看多了。

其实宁古塔这个地名词也只是到明朝末期的时候才开始出现,所以怎么能说古代的罪犯都流放在宁古塔呢?

宁古塔在文献上最早的记载是在万历三十八年,也就是1610年,也是在清朝的《清太祖实录》里面记载的,其实在关于明朝的地理名词也是没有这个地方的。所以可以说宁古塔只是在清朝才开始出现。

其实按照现在的条件来说,宁古塔真的不是什么恐怖之地,也就是在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和宁安市,大东北,一到冬天那么多人去旅游,所以怎么算是恐怖之地呢?

但是在古代这里真的是一个恐怖之地,其实最恐怖的也就是自然环境了,古代一般流放一些重要的犯人都是去一些偏远之地,那么毫无疑问宁古塔绝对算一个偏远之地,这里到京城相聚上千公里,而且在大东北啊,冬天零下三四十度都有的啊,真的是撒泡尿都能在空中冻住。所以很多犯人根本没有走到这里就已经死在路上了。

不过最让人害怕的还不是自然环境,其实就是人心的恐惧,首先就是前面说的自然环境,其次来说在清朝的时候这里都是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流放之地,一般来说流放在这里的话,基本上是没有机会再回去的。都是老死在这里。

其实在宋元之前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听说把犯人流放岭南,宋朝的时候岳飞的家人还不是流放在岭南,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这个时候南方已经发展起来了,不再是不毛之地了,不适合流放犯人了,大东北的话,即使你想跑,你能跑到哪里去呢?跑出去就是死,还不如不跑,所以很安全,而且这里还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其实清朝把犯人流放在这里也就是为了开发这里。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据说是清始祖努尔哈赤的龙兴之地。宁古塔的名字是满文音译过来的,原意是“六个”所以跟塔没什么关系,那里也没有塔。

过去的宁古塔常年冰封,万里雪飘,环境条件恶劣,少有人居住。跟广袤的中原大地相比,无论是气候还是居住环境,这里的确是苦寒之地,方拱干说这里比黄泉还可怕。所以清朝的重罪犯一听说要发配宁古塔,都觉得异常恐怖,跟判死刑没什么区别。因为尽管死亡很可怕,但是到了这里绝对是生不如死。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方拱干

首先,一般会有哪些人会被判处流放宁古塔?顺治朝时,曾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另外,不少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这些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意味着这一辈子就完了,大多不会被赦免,终其一生都留在这里,曾经所有的财富、人脉、地位等统统归零,一切都重新开始,而且死后也无法落叶归根。所以被认定是重罪犯的人,流放到这里“享受”最严重的惩罚。

其次,走到这里就是一大考验,宁古塔距离京城一千多公里,罪犯要带着枷锁镣铐徒步走过去,而且越往北越冷,人迹罕至,也不见得能弄到什么吃食,往往走到半路就饿死冻死,运气不好兴许还会碰到猛兽,被吃掉。

最后,即便是走到了,在这里生活也是巨大的困难,当地人仅以渔猎为生,不懂耕作,文明程度也不高。虽说也会给流放犯分配住房、耕牛和土地,但流放犯多为朝廷官员、文人学子,多半是不会种地的,又没有其他一技之长的话,很难生存。

顺治时期的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他就不懂耕作,但他的文采被当地人看重,干脆做了教书先生。还有一些其他人,他们的到来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教当地人种植、采集人参和蜂蜜,烹饪与经商等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这块未开化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事儿我来回答吧,其实说俩地方大家就知道了,一个是雪乡,现在东北著名的旅游景区,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威虎山,宁古塔就离这俩地方不远,我路过过。

那次是由吉林雾凇岛开车去雪乡玩,第一次去,胆子小,怕山区雪地开车出危险,就现在海林住了一夜,找了个车。

第二天出门没多久就看见了威虎山,再往前开看见个路标,指向宁古塔遗址,急着去雪乡就没拐弯去看看,但是因为喜欢历史,就记了下来。

宁古塔遗址在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雪乡的地址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距长汀镇7.9公里,所以广义上说您去雪乡旅游基本上就是发配宁古塔了。

威虎山则在海林市北40公里,您说这几个地方近不近吧。

不过这是在康熙5年之前的事情,所以这里是宁古塔旧城。

康熙年间迁址新城,在黑龙江宁安,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没塔。宁古翻译过来是六,塔是个,连一起就是六个的意思。

传说努尔哈赤的六个爷爷都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不过考证出来其实人家是在辽宁新宾,遗址还在呢。

不过有这样一个传说挺有意思,没有实据,挺好玩的,就是努尔哈赤这一支是排行老四,是爱新觉罗,其他的几家后代就是觉罗了,满语觉罗的意思是“赵”,所以其实他们的汉姓就是“赵”。

您要说清朝皇帝姓赵也不能说一点谱不沾,还有传说他们都是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囚禁期间留下的后裔,所以说爱新觉罗有可能是宋朝皇室后裔哦。

您还别乐,这事儿是他们皇族自己考证出来的,说爱新满语是金,觉罗是赵,合在一起就是归顺金朝的赵氏,据说有某努尔哈赤的直系后裔一直以大宋皇室后裔自居呢。

咱还是看正史,这事儿说来听听就是了。


在目前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汀镇古城村哦。

至于为什么偏偏设置在东三省,而不是南方的苦热苦瘴之地。因为清朝最早的都城就设在盛京,如果将流放之地设在更远的南方,清政府不好管控。

宁古塔原本是宁古塔将军镇守的驻地

最初是清朝用来管辖东北一带事务的要地,后来由于清朝的南方和西北还没有完全的稳定,清政府也无法兼顾两边。

再加上宁古塔那里终年冰冻严寒,八月就开始下雪,于是便将犯人发配到那里,一是可以抵御沙俄的入侵,二是让犯人感受严寒之苦。

流放宁古塔的一般都是政治犯,在顺治年间,因为文字狱而被流放的达上千人,依着当年皇权的集中程度,就算是犯人,皇帝也是要清楚的了解到他们的现状加以管控的。

当时的宁古塔由于未被开荒再加上终年寒冷,寸草不生,五谷不长,是最适合罪犯改造的地方,发配到那儿的罪人过着的都是奴隶的日子,甚至过得连奴隶还不如,开荒、种田、修桥、修路……什么都要做。

他们的下场大多是很凄惨的,没有人给他们提供保暖的衣服和一口热菜热饭,发配到那儿的犯人很多都熬不过两年就被折磨死了,能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

这对正常人来讲都是人间炼狱,很多人都在去之前就自杀了,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等着他们的是无尽的屈辱和折磨,还不如自行了断。

宁古塔现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还存有的古迹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说是遗址,其实就剩下了一块保护碑和一段城墙被铁丝网围着。

旁边还有棵古树,由于不是什么重要的古迹,所以并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


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常常出现重犯被下令发配到宁古塔的桥段,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古地名,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时候的东北边疆重镇,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军之地。

用来发配罪犯的自然算不上好地方,黑龙江远在北方,古代交通不便,罪犯大都是徒步前往宁古塔的,被发配宁古塔的人最怕的不是流放到宁古塔,而是有的人在前往宁古塔的途中便丧命。毕竟有的罪犯从发配地到宁古塔实在是路途遥远,一路步行,倘若不幸患病,可能就会交代在路上了。

宁古塔作为流放的去处,一直凶名在外,其实也不是什么蛮荒之地,就是气候较为严寒,不好适应。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又是满族的龙兴之地,罪犯被流放到宁古塔,一来路途遥远、气候严寒折磨罪犯身心,二来宁古塔是东北边疆重镇,也是需要人建设的,苦寒之地没人愿意主动迁徙进来,那就让流放的人来凑数。在被流放之人中,不仅仅只有贫苦人家,穷凶极恶的罪犯,还有政治斗争失败或者触怒龙颜的官员才子,他们的到来也为宁古塔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和契机。

宁古塔作为一个犯罪者的终点之一,向来为古代官民惧怕,一入宁古塔犹如坠地狱,其实不然,流放者的到来不断为这个苦寒之地输送文化和先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文人才子等会受到格外优待,可以与当地官员相交,当地百姓也很淳朴友好,而且东北地区物产丰富,至少温饱不愁,至于远离故土,思乡之情只能自我派遣了。


鱼香肉丝没有鱼,宁古塔也没有塔!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儿,位于东北边疆地区,大抵就是现如今黑龙江一代,地处荒凉,乃是清朝时期的著名的流放之地,是一个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地方!古代啊,刑罚众多,“流放”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咱们再影视剧里也经常看到。既然是受刑,那么肯定就不是去享福了,那些流放之地肯定都是偏僻落后的地区!

再明清以前,流放一般是往南方或者西北赶。比如唐宋时期,一般就是流放岭南,这里属于未开发地带,荒凉落后,瘴气丛生啊。当年苏轼就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岭南,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说实话也就是苏轼这样的人能这么豁达,要是换柳永来,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了。

而到了清朝,南方都开发得很不错了,像什么广州、泉州,富得流油了简直。这时候肯定不能往那些地方流放了。于是就选择了“宁古塔”这个极北苦寒之地。

宁古塔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环境非常恶劣,真正得苦寒之地。除了周围有零星的居民之外,剩下的就是森林猛兽,当地的环境条件真的是属于半开发的状态。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一直都想开发这里。只是由于环境恶劣,不好找人,开发成本比较大。一个地方要开发起来,那自然就少不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人力方面,清朝的皇帝们,他们充分地利用了宁古塔这个地方,就是将那些犯罪的人,通通地送到了宁古塔,为当地的开发建设做出贡献。

即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又帮助了家乡建设,一举两得嘛!

可是这个地方太苦了,没有人愿意去!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有这样一段:

和珅贪污,坑了当时的士林考生,纪晓岚审他的时候给了他两条路:一是拿出百万两银子,二是直接送他去宁古塔。

那个时期的和珅职位是军机大臣,一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腿都软掉了。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到宁古塔是有多么地恐怖,连堂堂的军机大臣都差点尿裤子,更何况是那些被流放到那里的文人文官。

说一句比较直白的话,这些犯罪的人到了宁古塔,那就是奴役生活的开始。前面说过了,宁古塔地处东北边地,那里人烟稀少气候恶劣,根本不是那么地适合于居住。

再加上还没有开发的状态之下,森林猛兽非常地恐怖,传闻有些犯人到了那里之后,有些就想着逃跑,可是在那种地方,不是迷路了饿死,就是天寒地冻冻死,有些更惨,进了森林之后喂了猛兽。

和珅害怕去宁古塔,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这个地方气候地理条件如此地恶劣,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子,说不定到了半路就挂了。宁古塔犹如人间地狱,除了恶劣的地理条件,奴役生活也难捱!

被流放的吴兆骞和方拱干,两个人都描述过宁古塔的奴役生活,一个说到了这里的人都是骨瘦如柴,意思是过的是苦日子。另一个直接把宁古塔拿来跟黄泉路相比,说人到了宁古塔,就是10次黄泉路也比不上,恐怖之处,也就可见一斑了。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宁古塔地犯人才开始享受到一些待遇,比如犯人在宁古塔奴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有机会返回原藉继续过日子。

当然,能够捱到回到原藉的人是少得可怜,毕竟那不是适宜人住的地方。


原始地址:/kepu/16492.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