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征兵为什么大多要选“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

所谓的良家子就是士族或者庶族子弟,再不济也是自耕农。


【在汉代,这几个人,都是贱民】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下各个学派对于工商的态度。

儒家认为各行各业相对平等: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在儒家经典《左传》中,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的表现,必然有劝农、通商、惠工。

法家认为,工商业者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秦朝统一天下后,用暴力手段将工商直接没籍。充为奴隶。

黄老学派认为,允许工商业的存在。但在经济上打压他们。在政治上歧视他们。视工商为奸民。

汉朝法家与黄老结盟。儒家与道家结盟。汉代法家对工商业的态度做了妥协,趋向于黄老。

汉代百工、商贾、医巫被视为贱民。

与贱民对应的农民、士人皆是良民。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抵御匈奴。因战功被升为汉中郎。


所谓的“良家子”从军,主要指在汉代。

汉代的兵役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义务兵,一种是民间义勇队(志愿兵)。良家子从军,就属于第二种,也就是志愿兵,所以良家子从军,是自愿的。国家有战事,清白人家的子弟,就可以自由报名从军,这就叫做“良家子从军”。但罪人、被视为二等罪犯的工商业者等人群,在当时不算清白人家之列,也就没有资格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了。

根据史料,汉代能以“良家子”身份从军的,往往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尤其是居家在边郡的人,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一旦国家有事,就可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后,可以做官封侯,这种风气在当时特别盛,比如我们熟悉的飞将军李广便是:“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贫困人家的子弟,虽然身份清白,也可以“良家子”身份从军,但迫于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往往没有时间练习骑马射箭,更不会置家人生存于不顾,自愿跑去当兵。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个问题要具体朝代具体看代。每个朝代的军事制度不同,所以军人的成分构成也不同。征兵选良家子的朝代,都属于尚武的朝代。

古代征兵选良家子,是在秦汉时期,主要体现在汉朝。

汉朝的良家子,是指士、农两个社会阶层,且身世清白人家的子弟。工、商、医、巫等户籍,在汉朝属于低贱阶层,其子弟不在良家子之列。

但并不是所有的良家子都可以参军的。汉朝时期,能以良家子身份参军的,往往是世家大族或军官、富裕农民的子弟。

这类人家庭富裕,身体素质较好,很多人从小就接受弓马训练,有一定的军事基础。同时,这类人对国家也更加忠心。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是军民结合的军事制度。

府兵平时务农,非战每年分批进入军队入值训练,战时受国家征召入伍。府兵需要自备马匹、盔甲、武器。

这个时代的军人,也要求是良家子。但隋唐时期的良家子,阶层比秦汉时期更宽广。士农工商四个阶层,都属于良家百姓。

宋朝重文轻武,非良家子也可参军。

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军人的地位大为降低。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是宋朝的国策。因此,宋朝的军人是被社会看不起的职业,很多犯过罪的人,都被处以“充军”的处罚。比如名将狄青,就是以罪犯身份进入军队的。

明朝实行军户制度,军人成为世袭职业。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最严苛的,朝廷将百姓划分为若干种户籍,讲究“子从父业”,家庭出身就注定了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军户是其中的一种,军人也便成了世袭职业。


简单来说,良家子就是清白人家的人。

一如现在参军要政审,古代参军也不是谁都能去的,尤其是汉朝,汉朝征兵的对象是良家子,选秀的对象也是。

良家,也就是好人家,相对于的也就是不好的人家,具体到个人,良家的是良民,非良家的则是贱民,这源于汉朝时期对各个职业的划分。

不同于现在提倡的职业平等观,古代有非常深刻的不平等职业观,不同的职业甚至可以影响自己和子女后人的一生。在汉朝,医生、巫师、商人、百工(各种手艺人)、娼优等全都属于贱民,再算上那些罪犯,除了他们以外的,就是良民,他们的家庭被称作良家。

良家子是汉朝宫女和士兵的主要来源,《史记.外戚世家》载:“吕太后时,窦姬以六郡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窦太后和飞将军李广都是良家子出身,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

征兵选良家子跟选秀的原因是一样的,家世清白,问题少,而征兵还有一种原因,良家子中会有不少世家子弟,他们的祖上往往以军功入爵,有较高的家国荣誉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身体素质较好,有条件练武、带装备,也有一定的军事基础,简直是最好的并苗子。


良家子,旧时指的是出身良家的女子,但汉代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区分良贱的等级界限!

良家子又多指兵二代,征兵用良家子,多因为良家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得以训练,进去军队后战斗力强悍,不需要很繁琐的去训练!


良家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兵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他们都是军旅世家出身,在家里就已经接受了军事训练。后来良家子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只要不是医、巫、商贾、百工的后代,皆可称为良家子。为什么选择良家子为兵,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良家子有军事基础,比如李广就是良家子,他从小都在接受军事训练;其二、良家人经济条件好,可以自备武器与马匹,这样可以节省国家开支;其三、良家子在战场上一般不会投降,更加服从军令。

晋代以前的制度基本上延续秦时的制度,也就是非军功不得封侯,只有取得了一定的军功,才能得到一定的爵位,不是说你书读得好就可以加官晋爵。因此社会上就有许多军旅世家,他们从祖上开始积累了一定的军功,有较多的土地,土地请人耕种,自己则从小练习弓马兵法。一旦国家征召他们从军作战,就自己带上武器、马匹去报到,甚至还可以带家丁一起入伍。良家子从军打仗,一般不要国家给工资,他们是凭军功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这里李广就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入伍作战的,李广的祖上是大秦陇西侯李信,而李信是秦始皇的心腹爱将,可谓军旅世家。当年李信追随王翦将军南征北战,立下军功;在伐楚时亲率二十万秦军击楚,伤亡七万人,大败而归。秦始皇没有按“无故败军者斩”的秦法诛杀李信,而是自己承担了战败的责任,后来李信在灭燕代二国的过程中再立战功,因功封为陇西侯。

李广作为李信的直系后代,他家里有钱有地,从小就训练骑射之术,弓马娴熟,个人武功高强。李广曾经一个人射杀匈奴的两名射雕者,另外生擒一名射雕者;李广有事没事就亲自去找匈奴人挑战,总是能胜利归来。飞将军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后世战争频繁,开始从军户中征兵,再后来只要是平民都可以当兵。


原始地址:/kepu/1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