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待客的礼仪?

古代待客礼仪八种

拂席:擦去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坐,以示敬意;

扫榻:拂去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倒履:由于急于要迎接客人,以至于把鞋子都穿倒了;

拥慧: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常拿着扫帚表示敬意;

虚左:空出左边的位子,迎接客人;

却行:向后退着走,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侧行:侧着身子前行,以表示对客人的谦让;

避行:离开座位站起来,以表示对客人的敬意。


这个,既然要古,咱就古一点,那么还是看看《仪礼》上的宾客相见的礼仪。

看了以后。。。感觉你自己说吧。

首先,客人身份不同,礼仪不同。

例如:士相见的礼仪。(士见大夫,大夫见大夫,大夫见国君。。。省略)

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雉,夏季用干雉。

1.宾双手横捧雉,雉头向左。

说:“在下久欲拜见先生,但无人相通。今某某先生转达先生意旨,命在下前来拜见。”

2.主人答辞:“某某先生命在下前往拜会,但先生却屈尊驾临。请先生返家,在下将前往拜见。”

3.宾答辞:“先生所言,在下实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

4.主人答辞:“在下不敢当此威仪,再一次请先生还家,在下将前去拜会。”

5.宾答辞:“在下不敢摆此威仪,最终还是请先生赐见。”

6.主人答辞:“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先生的准许,将出去迎见先生。听说先生携带礼物,冒昧辞谢。”

7.宾答辞:“在下不用此礼物,不敢来拜会先生。”

8.主人答辞:“在下不敢当此崇高的礼仪,冒昧再次辞谢。”

9.宾答辞:“在下不凭此礼,不敢求见先生,固请先生笑纳。”

10.主人答辞:“在下一再辞谢,得不到先生许可,不敢不敬从!”

你是不是看的都眼花缭乱了,这还没走到大门口呢。接着————

11.主人到大门外迎接,两拜。

12.宾答两拜。

13.主人对宾一揖,从门东侧入内。

14.宾双手捧礼物,从门西侧入内。

15.主人两拜接受礼物.

16.宾两拜送礼物,然后出门。

17.主人邀请宾,宾返回,与主人再一次相见,然后告退。

18.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几天后。。。。。

主人带着宾所送的礼物到宾家回拜,说:“前不久先生辱临敝舍,得以相见。今请将礼物还给传命的人。”

主人的答辞说:“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味辞谢。”

宾的答辞是:“在下不敢求见先生,只请求还礼物给传命者。”

主人的答辞是:“在下既已得以拜会先生,冒昧再度辞谢。”

宾的答辞说:“在下不敢以此小事聒烦先生,只是固请还礼物给传命者。”

主人的答辞说:“在下一再推辞,得不到准允,哪敢不从命!”

宾手捧礼物入内,主人两拜而接受。宾两拜送礼物,然后退出。主人送宾至大门外,两拜。

以上内容,出自《仪礼•士相见礼》。《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一百多卷的《仪礼》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老实说,《仪礼》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古人待客是何等恭谨严正的。


答:古代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古代政治礼仪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古人的待客之道是什么?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题。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急求关于待客礼仪的小故事!

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1.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2.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3.穿著整齐端庄。

4.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5.亲切微笑,举止安详。

7.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原始地址:/kepu/1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