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里面的毛遂,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个前历史有些能耐的人。要不不会有这一成语。


是个自信,深明大义之人!


毛遂,战国时期的赵国人,他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军力较强,赵国不是秦国对手,只能到邻国楚国请求救兵,否则国家不保。赵王请平原君赵胜带人前往谈判。经分析,大家认为楚国不一定会派兵来援。因此,赵胜计划武力胁迫楚王派兵。这样就要求去二十人,且能文能武。平原君赵胜虽有门客三千,但要挑出能文能武者也只有十九人,另一人始终没有找到。这时一名叫毛遂的人前来,自荐自己为第二十个人,一同前往楚国。赵胜见其面生,便问,先生来到这里多久了,为何从未见先生在众人面前展示才华,脱颖而出呀?毛遂答道:本人已来三年,至今未曾展示自己,是因为没给我展示的机会。就像一把尖刀放在包襄中,那刀尖一定会刺破包襄脱颖而出,那就不单单是露出锋芒的问题了。平原君见其说得有理,决定带毛遂一同前往楚国。

在楚国,平原君赵胜与楚王谈判半晌也没结果。毛遂便带剑来到楚王面前,大声说道:是否出兵是赵楚双方合作、三言两语就可达成协议的事,你却谈了半天也没结果。当初,商汤借七十里地就可称王天下,周文王仅靠百里土地就使天下诸侯称臣。你楚王现有五千里的土地,兵员百万,具有称霸天下的实力,却被秦国多次打得一败涂地。城池被占,土地被割,宗庙被毁,辱没先人,这样的国仇你都能忍,赵国都为你感到羞愧,而你却象没事一样偏安一隅,怎么对得起你们赵国的列祖列宗。赵楚合作一事,对楚国有百利而无一害。若是赵国被秦国打败,那么下一个就是你楚国,楚国离灭亡的日子也不会久远的。

楚王听罢,甚觉有理,便与平原君赵胜达成协议,双方合作,共同出兵抗秦。为此毛遂获得“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在赵国抗秦大战后不久,燕国趁赵国战后元气大伤、尚未休养生息之际前来攻赵。赵王令毛遂率领军队予以抵抗。毛遂急忙对赵王说:我乃一文人,前去打仗虽不怕死,但我不懂军事,让我带兵必误大事,最好另请贤能。

赵王不允,毛遂只好率军与燕军交战。毛遂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怎奈赵军兵弱,毛遂不懂排兵布阵,最终兵败战死。


历史背景:

秦国于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后,赵国战况告急。作为赵国的风云人物,平原君赵胜决定亲自带其门客20人共赴楚国。赵胜的门客多数才华横溢,但是这次挑来挑去只挑到了19人。

在这个尴尬的时刻,一名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主动向平原君推荐了自己。自己可以胜任此次任务。

而平原君对毛遂一点印象也没有,于是问道:你在我的门下多久了?

毛遂:三年

平原君:三年中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你的名气以及别人口中谈论你的才华。这就好比一把锥子在一个布袋中,它总会稍稍的小露锋芒。(言下之意你没有才华,还是不要去了)

毛遂:您没有听说过我,是因为我这个锥子没有在布袋中,一旦我进入布袋,我定会锋芒毕露)

平原君听了毛遂的话,深深的被他的话语以及他的勇气感动。遂带上毛遂共赴楚国。而最终毛遂也没有让平原君,让赵国失望。他再次用他的行动和勇气征服了楚王。楚王决定出兵帮助赵国。毛遂从而也挽救了赵国的这次危机。

所以:毛遂首先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学识的人,在没有被发现才华的时候,韬光养晦。不断完善自己。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当机立断,立即推荐自己把握机会。再后一展才华。

现实中的我们也一样。没有机会时学知识。机会来临时不放过。最后大展身手。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挑选20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颂,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说: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20人前往楚国。

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势,毛遂等20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合纵仍未成功,19人便对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厉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毛遂毫无惧色,说道:合纵之事对楚国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15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20万秦军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国素与赵国友好,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军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言罢,楚王立刻连连称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于是于朝堂之上歃血为盟,合纵事成。

平原君回至邯郸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于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奇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合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胜再不敢以能识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为上客。

毛遂还是毛姓始祖。


是一个自告奋勇推荐自己之人


毛遂这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才华,此人才智平平,只比常人多了一份勇气……我可没有贬损他——战国时代,毛遂不过是平原君府中一个普通门客而已,在平原君众多门客中,唯他性格比较张扬,平原君并不待见他,每次出行办理事情,都没他的份,他心里很是憋屈,总想找到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秦兵攻打赵国时,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借救兵,随从中没有他的份,他软磨硬泡要平原君带他随行,平原君经不过他的纠缠,只好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

来到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面后就谈起了合众连横的事,要楚王和赵国联合一起对抗强秦,解赵国之危。楚王正在犹豫不决之时,毛遂便借机自荐……推销自己的看法……于是跟楚王呈述利害关系,说穿了,这并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勇于表现自己。

说服楚王的时候,毛遂说辞中呈明了平原君想说的话,让楚王明白,如果不合纵对付强秦,赵国被灭了,下一个灭亡的就是楚国,并告诉了楚王,强秦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意在步步推进,逐个击破,如此一说,楚王一听害怕了,并当机立断作了决断,同意联盟……于是楚王即刻派兵救赵。

赵国解围后,毛遂自然就成了名声“哥”,也得到了赵王赏识……说到这里我必须申明一下,其实毛遂对楚王所说的利害关系,也正是平原君想说的,只不过平原君言词委婉了些,没有点痛楚王的痛处,而张扬外露的毛遂大胆地放大了利害关系,让楚王作了出兵救赵的决断。

后来传说赵国对抗燕国时,由于缺人手,名声在外的毛遂被推荐去统军攻打燕军,想想看,一个耍嘴皮子的,并没有实打实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怎能领军打仗?结果是大败而归。毛遂吃了败仗,感觉自己没脸面对世人,便自刎而死。

人们只知道“毛遂自荐”后,突然没了名声,却不看知道毛遂根本就没有什么突出的才智——事实证明有勇气没能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毛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大家说是不是这么回事……欢迎留言分享观点。


原始地址:/kepu/3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