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的人是遗弃了社会,还是社会遗弃了他们呢?

这就是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


是社会遗弃了他,辩证得很。专家组来评判除非是两面派。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感恩社会的是受到社会的关爱,仇恨社会的是受到了社会伤害。请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伤害吧。


反社会?这个是大问题。贪得无厌造成了社会的现在,根源在哪里?这个社会最现实的就是谁种了恶果谁买单。你无法给民众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民众评什么要为你卖命?别把自己的无能怪在民众的身上。


所为反社会的人,就是被政府和社会边缘化的人没有关心和帮助他们的人。这些人就对政府有正直的评价,政府听了不高兴,就把这些人称为反社会的人。


单纯用“遗弃”二字是表达不了二者的关系的。

反社会人格的人的突出特点是行为具有悖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

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含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制度等恶劣榜样造成的。

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一下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为精神变态或社会变态,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型,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悔过悔恨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有反社会言论,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与罪恶感,无罪疚感,内疚感。

心理学家克莱克利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中做过描述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以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离行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感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对配偶不忠实

5,对事情无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变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的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冷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制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反社会型人格都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会迟于25岁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学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流浪对一些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矿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常犯法犯规。

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典型为连环杀人犯,邪教的教宗

反社会型人格在40岁以后会有缓解或者明显的改善,因为他的体力不足以支持他进行犯罪行为。

反社会性人格,感觉并不是遗弃的社会,而是无法融入社会,反社会型人格,最核心的是没有规则规范意识以及没有罪疚感,自我心理学派的大师布莱克曼认为没有罪疾感的人是无法被改变的,布莱克曼曾经供职于美国专业政府部门,为重型犯提供十年以上的心理服务,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反社会性人格,他认为,反社会性人格是由于无规范,无罪疚,导致其无视社会文化的规范,反社会型人格,在家庭教养情况比较好的家庭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日本的男的就吃掉了它荷兰的女友,但此人家庭情况较好,被引渡日本最后没有判死刑。据说此人还就此出版如一本书,以夸耀自己吃人的行为。


没有一个生来就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人格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相对稳定的,需要时间,环境的积累才会逐渐形成。我们可以倒推到这类人群的童年,甚至出生,甚至于他们的父辈的生活环境和性格,可见,这类人群大多数是出身在不被认同,不被祝福,不被环境友好对待的条件之下。无论他们的父母,还是身边的语言,文化,环境,到后来的教育都没有给到足够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生命中的分离,教会他们应对挫折,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人格结构。

他们的成长环境大多存在缺陷,或暴力或冷漠,也面对过各种苦难,他们习惯的防御方式是以暴制暴,这与其说是人主动遗弃社会,不如说是首先他是被社会遗弃。用反社会这种暴力的方式告诉社会,我曾试图融入你,但你未曾接纳我。


笔者请多看厉史!新中国是谁创造的?


原始地址:/qinggan/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