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只有提到中日甲午海战,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惋惜的!那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泱泱大国,数亿人民,上百万军队居然败给了以前谁都瞧不起的日本倭寇!!

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都被西方列强的凶猛炮火轰开了国门,在列强的威胁下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顿时惊醒了两国的精英人士,比如,清人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首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主要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用来抵御西方的侵略!日本萨摩藩提出日本应该全方位的转型,学习西方的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等所有东西!最后日本成功了,立马由封建国家成了为了资本主义近代化强国,而反观清朝,除了学习西方军事武器外,其余的方面一概不学西方,仍然死抱着封建制度放!

清王朝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击败法国(中国不败而败),都是洋务运动的成功,洋务运动也确实提高了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后期还建立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军,东南沿海炮声隆隆,清朝也确实出现了点中兴的气象,然而,邻居日本从来都不会放弃对中华的野心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大增强,于是,侵略中国又成了日本统治集团的国策,一个是新生代喷雾欲出的近代化强国,一个东亚曾经老大帝国,这样的两个国家必有一战。终于爆发了甲午战争,海战中,北洋海军虽然英勇作战,致远舰管代邓世昌弹尽粮绝,驾驶军舰冲向日军吉野号,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全体殉国,但是即使如此,由于北洋海军舰体落后,阵法失误,炮弹威力小,数量不足,最后仍然失败,退回了刘公岛军港,日本海军从此获得制海权!

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内部派系斗争不止,统治阶级只懂得安逸享乐,各方实力只图自保。无法集结全部国力去抵御日本的侵略,这样的情况,中国不失败还真的是见了鬼了!!


我想说,甲午海战,清军真的是不堪一击。这里要说的是清军整体,无论是战术还是战略层面,都输得一塌糊涂,包括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虽然我们都很爱国,也无法忍受这段屈辱的历史,但事实就是事实,无法争辩。

今天,在日本的神社里,仍有一具中国军舰的铁锚,它位于日本本州岛南部的冈山,有个被群山和稻田环绕的名叫吉备津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很小的神社。在神社正中央的神台顶部,放置着一具被神官刻上“不动尊”梵文印记的铁锚。这个铁锚就是北洋水师镇远舰的铁锚。

铁锚保存得非常好,锚脊上一道一米多长的擦痕,以及锚正面下部被一发炮弹直接命中后造成的凹陷。依旧可见当年战争的惨烈。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丢失了威海卫。

战争分为三部分,分为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以及威海卫保卫战。我们所熟悉的北洋水师海战其实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黄海海战,但这只是整个战争的一部分。想要了解整个清军的不堪一击,得从整体来看这场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倾向于清朝的明成王后请求清朝出兵朝鲜,清军入朝屯兵平壤,而日本方面,反应也是迅速,出兵8000,以“保护侨民”的借口开赴朝鲜与清军对峙。从而爆发了丰岛海战。

第一阶段,虽然日方是战略主动方,但是从表面上看,双方是势均力敌的。

军舰数量上:中方只有“济远”、“广乙”,而日方则有吉野、浪速、秋津洲;

火炮配置上:中方只有32门舰炮,8门鱼雷发射管,没有速射炮,而日方则有84门舰炮,13门鱼雷发射管,同时还配备22门速射炮;

清军并没有表现得太差。虽然日军占了一定的便宜,但是整体清军还没有崩盘,也没有乱了阵脚。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战争范围还是比较小,所以没有将自身的矛盾展现出来。

第二阶段即是黄海海战,这是中日两国主力军舰的海上大对决,整个黄海海战共持续了五个多小时,最终的结果是北洋水师大败。

北洋水师五艘主力舰被击沉,而日本海军一舰未失,仅有几艘受伤。这是一场实力均衡的海上对抗,但北洋水师并没有打出该有的气势,相反地出现了很多大的失误。

日军主力舰主炮第一轮齐射,就把舰队最高司令提督丁汝昌给震伤了,而且进行指挥和通信的旗语桅杆也被打断了,实际上海战全面开始后,丁汝昌就没怎么指挥。并且一开始战阵排列就有问题,阵型没有成功抢到T位。

各自为战也就算了,打到一半,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其中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

开花弹装备的非常少,就是一般的炮弹也是不够,打到最后北洋水师还出现了炮弹不足的情况,定远和镇远都打到了无炮可用,被动挨打。

可以说第二阶段,清军是完败。很多人说装备的事,说是日本海军的装备和技术好,比如速射炮就比北洋海军多,可是你怎么不说北洋海军船坚炮利呢?关键还是靠人,你说这仗怎么打?要指挥没指挥,要士气没士气,要训练没训练,不输才怪呢。

第三阶段就是威海卫保卫战。更是输得一塌糊涂,这次不仅是北洋水师,再加上了陆军,基本是一击即溃。

其实不少历史学家都认为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其实是打成了平手。因此,对北洋海军来说,此时立即整合剩下的有生力量,抓紧时间修理受伤的战舰,还是有一战的实力。但是这一战将清军打怕了,海军整体窝在威海湾不敢出来,造成了军事上极其被动挨打的局面。

1895年一月十九日,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下分乘50多艘运兵船从大连湾出发,次日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从而开始了攻占威海卫的战役。

在日军占领威海之后,舰队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时,不少北洋海军的高级军官选择了自杀,作为对这个国家、这支舰队和自己最终的交代。

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清廷只得乞降,派遣李鸿章全权处理,前往日本和谈。1895年四月十七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虽然整个甲午海战,中间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包括邓世昌的撞击吉野等等,这些都被世人所铭记,现在威海也有世昌大道的地名来纪念这位英雄,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即使是有这些英雄在,也无法掩盖当年清军的不堪一击。

我们只能说吾辈当自强,不让历史重演,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有人忘了,就想想放在日本的那个铁锚,那是我们永远的痛。


在解析甲午海战失败原因之前,有必要先捋清楚,是甲午战争还是甲午海战,这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问题,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部分,作战主体当然就是中日海军,清朝水师并非想像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初期与日本联合舰队打得有来有回,可圈可点。

甲午海战指1894年9月17日中国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北部东港市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海战的背景是日本侵略朝鲜半岛,清朝出兵援朝,洋务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烈决战。

那么战前中日海军之间的实力对比如何

北洋水师舰队战前总吨位3.5万吨低于日本联合舰队的4.1万吨,略显吃亏,要知道早在4年前清朝水师(2.7万吨)比日本舰队(1.7万吨)在总吨位上还保有1万吨的优势,在军舰新旧程度上北洋舰队也逊色不少,北洋水师数年前购自德国的军舰舰龄明显高于日本近期采购的最先进英国军舰。

具体落实到主力战舰上的作战参数对比分析北洋水师除了两条购自德国的铁甲舰镇远、定远号在吨位上比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旗舰占有明显优势外,在射速和航速上均远远落后于日本吉野号为主的军舰很大一截,这在当时强调机动作战的海战思维下无疑十分被动,有人会说不对呀,在舰炮口径上北洋水师优势很大,一点没错,可惜当时世界海军的作战理念瞬息万变,英国等传统海军强国已经开始摒弃了厚装甲+大炮的作战理念,快速机动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海军作战思想,原地踏步的北洋水师固执的坚持铁甲重炮就显得落后。

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除此之外日本联合舰队在舰船吨位分配上也较北洋水师更加均衡,其超过七成的战舰吨位保持在3000-4000吨,反观北洋水师除去定远、镇远两条7000吨级铁甲舰,其余战舰吨位都不超过3000吨,这种军舰高低搭配方式显然十分不合理,至少也是有待商榷。

不过总体来讲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硬实力上差距并不大,远未达到力量悬殊的程度,那么在硬件上尚可一战的北洋水师又是怎么全军覆没的呢?

甲午海战第一阶段中日海军的正面交锋爆发在黄海大同江外海,其实双方互有折损,清朝水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非主力舰被击沉,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其中“松岛”、“吉野”两舰皆为主力旗舰。

北洋水师损确实失较联合舰队大,但远没有伤筋动骨,主力尚存,旗舰镇远、定远两舰都没有被击沉,个人认为此刻两支舰队力量的天平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质变,实力差距也没有进一步拉开,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洋水师黄海一战打得并不差,结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管带邓世昌的“致远”号打出了清朝水师的气节和血性,“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顽强抵抗日本联合舰队的围攻,全舰多处中弹起火,全体官兵仍然死战不退,重创日本旗舰“松岛”号,北洋水师一艘名为“福龙”号的鱼雷艇差一点就击沉了由日本海军司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坐镇的巡洋舰“西京丸”号,“福龙”号发射的鱼雷在击中“西京丸”号后并没有爆炸,日舰侥幸逃过一劫。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选择避战不出,也许是海战结果印证了李鸿章战前的预估,断定清朝无法取胜,也许是李鸿章心疼这只自己一手组建,来之不易的舰队,舍不得拼光老本,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港的刘公岛,避免再次与日舰爆发冲突,这个决定侧底断送了北洋舰队。

威海海战是甲午海战的第二阶段,也是转折点。

2月5日凌晨,日本联合舰队派出鱼雷艇突入刘公岛,此时北洋水师各舰长正在“定远”舰上开军事会议,日鱼雷艇发射鱼雷命中“定远舰”,使其遭受重创搁浅,丧失战斗力。

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对刘公岛发起了总攻,北洋舰队的鱼雷艇竟畏战逃跑,这极大的动摇了军心,在北洋水师鱼雷艇逃跑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最后总结一下,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并非毫无建树,相反至少在第一阶段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发挥还是可圈可点的,并不是完全的不堪一击,至少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具体到了第二阶段威海海战,北洋舰队自缚手脚,自己也暴露出很多致命的问题,最终被日本的联合舰队打得全军覆没,一战定乾坤,日本历经此战测底摸清了中国的底细,为今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我不想说全军覆没还不算多要怎样才能,输就输了,技不如人


以一人之力对抗一个现代国家,怎么可能赢?这都不用想的事。


甲午海战,清军最后虽然战败,但是可不是不堪一击,官兵们作战都很勇猛,无奈在高层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清朝刚刚完成了为期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其中海军更是建立起了一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至少从表面上看,还是挺吓唬人的,但是,此时正是慈禧太后掌权,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败家的女人,为了满足她那无穷无尽的欲望,竟然开始挪用海军的军费,弄得好好的一个北洋舰队,不仅数年未添一艘新舰,甚至连作战用的炮弹数量都不充足。最最要命的是,他们压根就没意识到,东边的小岛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在我们的对手,日本这边,情况刚好相反,他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把清朝当成了必须要征服的对手,你们不是进行了洋务运动吗?好,我们来搞明治维新,你们不是建立了北洋舰队么?好,我们来建立联合舰队,你们不是贪污挪用海军军费么,好,大大的好,不过这个可不学,不仅没有挪用,还想方设法,砸锅卖铁的发展海军,甚至明治天皇一天只吃一顿饭,只为了省钱买军舰,对比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只为了自己,这差别简直是天上底下。

如此腐朽的统治者,就算是前线将士们再能征善战,又怎能不败。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有很多种说法,不同的说法过程全不相同,但是只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就是结果,铁甲巨舰的北洋水师被只有五十毫米装甲的日本联合舰队打败了,是的,打败了,就像今天中国男足跟日本男足一样!无论如何编造那些并不存在的过程,如何夸大日本海军速射炮和苦味酸火药的优势,无论如何对日本海军装甲薄弱视而不见,无论如何对北洋水师定远镇远的超级装甲绝口不提,都无法改变这个铁一样的事实,那就是北洋水师失败了,惨败!


是真的,清军技术落后,清朝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不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制度等等,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于西方。


逢敌必亮剑!虽败犹荣,逢敌必亮剑不失军人气节,就是真正的英雄。


甲午海战清军输在1武器差距太大清军使用的是固定火炮打一发就得调整角度而日军使用的是现代缩头炮发射后无需调整因此射速日军占绝对优势2装备差距太大承然清军主力舰排水量达到7000吨以上然而却是十几年前的老舰本身航速就慢十几年老舰速度更慢而且年久失修镇远舰只开一炮就震塌舰桥丧失指挥能力而日军基本上都是新舰航速快机动性优势明显3清军主力舰火力配制又问题前注炮左右错列只能向两个方向射击不能集火因此实际劣势4配弾有问题每艘舰高爆弾只有几发主要用穿甲弹而穿甲弹虽能惯穿日舰舰体却无法造成重大伤害日吉野三笠均被炮弾打入弾药舱可穿甲弹不会爆而错失击沉良机5运气太差清军在海战中也派鱼雷艇助战其中队长艇曾靠近三笠号连放两雷打偏最后抵近至50米放最后一枚结果从舰底穿过鱼雷艇队无功而返

最后还是航速日军无力再战全体撤退而清军舰队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越跑越远事实上清军哪怕击沉日舰一艘甲午战海就算平局


中日甲午海战,亦称黄海海战,最终以清廷的惨败收场。虽然当时个别水师将领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总体来讲,清廷花费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的确不堪一击,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实际上无论是军舰的数量、吨位,还是航速和火力,北洋水师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再加上在士兵训练和制度方面的劣势,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败。

△黄海海战示意图

平心而论,双方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比之今日中国男足与日本男足差距小很多,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之上,差一线就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日本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我们依旧抱残守缺,即便甲午海战赢了,也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朝。

先来看看力量对比:1894年9月17日抵达大东沟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共计18艘,除去炮艇鱼雷艇,主力战舰约为10艘。

其中,定远(丁汝昌就在定远舰)镇远两艘主力舰,排水量过7000吨,各有14英寸巨炮4门,12英寸巨炮四门,时速14.5海里。这两艘军舰即使放在今日的中国海军依然是巨舰,在当时可谓巨无霸一样的存在,是日本海军的主要对手。

致远、济远、靖远、来远、经远等巡洋舰5艘,排水量2-3000吨不等,时速大概15-18海里。

超勇、杨威、广甲等三艘较大炮艇,排水量1300吨,时速15海里。

日军主力舰12艘,其中3000吨左右巡洋舰7艘,包括吉野舰(看到这两个字就刺眼,所以我从来不去吉野家吃饭),秋津洲、松岛(日本舰队旗舰)、千代田、严岛、桥立、赤城等,这几艘都是1888年以后下水的新式军舰。

吨位和数量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北洋水师却存在两个致命弱点:

第一:1888年以后再无新舰服役。1888年到1894年,只有六年,按照今天的标准,军舰刚刚具备战斗力,但当时却是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新装备层出不穷,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几年时间,就是巨大的技术差距。

第二:缺乏速射炮,虽然抢购了12门,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

在舰炮对轰时代,速度和射速十分重要,速度快,意味着可以快速躲避,快速出击,射速快,意味着同样时间,可以多打出几发炮弹。

定远舰主炮从装弹到发射,约要五分钟,而日本最新速射炮,一分钟可以打五弹。

李鸿章当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他曾多次上书希望添置新舰,但都遭到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阻拦,作为帝师,翁同龢八股文的水平高不可攀,但治国理政,却是个老帮菜,不仅不懂现代战争理论,还公报私仇。

当时民间有谚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前一句说李鸿章腐败,后一句说的就是翁同龢。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装备不差,却打输了,这更可叹。


应该是日本海军畏战撤退了,如果不走就会被后赶来的四舰包围。


一战大败,二战而亡,不是不堪一击,是不堪一点半击


这个问题值得推敲,清军不堪一击,有很多原因。其一就是清庭贪污腐化,卖官鬻爵,从慈禧太后到官员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这也不愿慈禧,因为从乾隆就有卖官鬻爵的,也是为了国家税收,这就是昏君的作为。卖的官当上官肯定要把钱从农民手里和商人手里收回来,而且慈禧过60大寿还动用了海军的600万两军费,还有光绪的师父作为户部尚书和李鸿章有过节,都为各自的利益和爵位抛弃了做臣子的本分,一直不播款,就像现在也一样,战船和炮弹都是需要维修和保养的,没钱就是一个空壳子,没办法使用。

其二小日本的战船比清朝的船速度要快,而且比清朝的轻便小巧,灵活机动性强,再加上小日本贿赂清朝官员,对清朝了如指掌,所以清朝败是必然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宫廷争斗,女人当家,很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甲午战争失败。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攻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清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作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再当作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1887年,也就是中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的时候,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提出“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该文件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线路图发动甲午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预期目的。《与清国斗争方案》、《清国征讨方略》都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体现了日本的国家意志,显示大陆政策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了。

上一章我们讲过中法战争是中法两国为了小兄弟越南爆发的一场战争,其实中日甲午战争也是为了小兄弟打起来的,这回这个闹心的小兄弟叫做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这个起义在后面还会在讲到)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而且来了就不走了,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开始在东海寻找北洋舰队准备进行决战。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战争结束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签订了战后的条约叫做马关条约。下面介绍一下马关条约的具体条款: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马关条约在战后给中国带来的具体影响:

开放通商口岸这一条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中国是从清朝末年开始从农业社会转型进入商业社会,开放通商在一方面来讲可以刺激消费,增加资源的流通。但是开通给日本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瓜分。

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后期在俄国的干涉下归还辽东半岛,但是赔款数额增加了3000万两白银)。割地的条款直接导致了中国百年来对台湾的影响力大大减弱。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一直在为此努力。

赔款2.3亿白银,这个数目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全部税收,清政府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遂向法德俄三国银行借贷1亿两,作为好处,事后俄国获得了南满铁路的经营权,并占据了旅顺、大连,俨然东北已成了俄国的海外省;法国占据了广州湾,并把两广和云南划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占领了威海卫,并把山东视为自己在远东的领地。

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600万。而甲午中日战争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单位。在西方列强的眼里中国成了一块大肥肉。此后的辛丑条约更离谱达到了4.5亿。增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助力,日本当时一年的税收也才几百万,一下子拿到了几十年能收到的钱,大力发展军事、教育等。为以后全面侵华战争打下了基础。

这么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为何在甲午一战中败的如此惨烈呢?有人会说是慈禧挪用了海军的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缺乏快射炮和各种口径弹药;也有说北洋水师腐败成风,将士不能战;甚至也有人将战败的原因一股脑推在李鸿章的身上。

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事实上都是没有问题的。甲午战败后,清廷各职能部门也召开了会议,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试图得出战败的根本原因。当然,政治体制这个问题有关天朝脸面,各大臣自然是不会提及的。但是,这次会议他们总结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结果:北洋水师战舰航速太低。

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镇远”设计的平均航速为15节,而日军的战舰为18节,吉野号是23节是当时的世界第一,放在一边不说,照这个对比来看,似乎差距并不明显,况且甲午海战中攻击一方是日军,对于防守方来说,航速慢了那么一点应该影响不大。

可是,通过战后的种种迹象表明,北洋水师舰队的平均航速只有7节,远远低于日军舰队。这直接导致了在大东沟海战中,因航速缓错失痛击日方舰队的良机。在此后的战役中,北洋水师都有机会对日军舰队发起攻击,最后都是因为航速过慢而丢失战机。

这就奇怪了,好好的战舰到了北洋水师官兵手中为何就跑不快了呢?根源就是燃料——煤的使用上。当时,西方各国列强都是使用无烟煤作为军舰燃料,当然煤的品质优劣则是影响燃烧率的关键。

军舰使用劣质煤就肯定跑不快,这个惨痛的教训俄国是有深刻体会的。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军舰正是使用了劣势煤而导致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舰队予以重创,这是使用劣质煤而使战舰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一次著名战例。

北洋水师引进外国铁甲舰的同时,必然也是知道这些基本情况的,因此可以排除水师官兵操作不当的可能性。那么这些劣质煤怎么会被用到这些金贵的战舰上的呢?

北洋水师的燃料煤一直是由开平矿务局供应的,这个矿务局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官办企业,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到了光绪十六年时,开平矿务局的开采量已经十分可观,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外销。

开平矿务局所产的煤分几个等级,其中“五槽煤”质量最佳,属于无烟煤,也正是军舰所使用的煤。最差的是“八槽煤”,燃烧率低下且浓烟滚滚。军舰若是使用这种劣质煤不仅跑不快而且还会缩短锅炉的寿命。

最早的时候,开平矿务局供给的煤并无问题,但是自从醇亲王的心腹张翼接受总办后,就对北洋水师的供煤产生了矛盾,本该全部供应最好的“五槽”煤大大减少,而“八槽”煤却不断增加。为此,水师提督丁汝昌曾多次与开平矿务局交涉,但张翼从不理睬。

那么,北洋水师为何会断了无烟煤了呢?难道张翼不怕担上贻误军机的罪名的吗?

这事还真怨不得他。北洋水师后期军费严重短缺,就连弹药补给都跟不上,别说是煤了。而且北洋水师买煤往往不是现钱且价格也很低。但是同样的无烟煤卖给外商利润却要翻上几番,有了这样的利益驱使,张翼自然不愿意将好煤卖给北洋水师了。

张翼何许人?那可是醇亲王的心腹;醇亲王何许人?那可是北洋水师的最高领导,他管着海军衙门呢。张翼有了这一层关系,别说是丁汝昌,就是李鸿章也要敬他三分。有人会说李鸿章不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吗,以他的实力和醇亲王也应该在一个量级,如果真要硬起来,醇亲王这个面子就必须给。然而,李鸿章还真硬不起来,原因就是开平矿务局有他的股份。

作为一个企业的股东,追求利益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放着好好的钱不赚而要无止境地去填北洋水师这个无底洞,这显然不符合李鸿章的利益。李鸿章对北洋水师那是门清,知道开战必败。所以他一直主和,不愿意去和日本硬碰硬。


甲午战争,真正的原因,当时的亚洲第一舰,六年后,人家进了比他射程更远排水更大,简单的说你拿菜刀,他拿长矛,你们怎么打,有的说怨这个问题,有的说怨那个问题,这是真正的问题


是真的,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清朝建设海军(水师)的真正目的不是是为了打杖,组建海军(水师)是用来吓唬外夷的,从清朝水师组建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水师的命运,一有官员和舰长到水兵全部都是买卖关系(水师的全部人员都是花钱开路来的),认人为亲和认钱为亲。领导管事的人胆小懦弱还不懂业务,买来军舰用来吓唬外国,舍不得花钱买炮弹,最至命的是腐败下的海军水师无法真正打扙。


清朝腐败无能。导致甲午海战失败。

甲午海战初期,李鸿章屡次请示慈禧太后。关于这一仗,打不打?慈禧太后含糊其辞。说这话也没明确。模棱两可的,他要摆60大寿。给自己光生日。光着过生日的银子要几百万辆。花钱无数。

甲午海战的军舰是很厉害的。当时也在亚洲,算数一数二的,但是这个炮弹不多。采购的炮弹和军械。是比较少的。那些贪官污吏,为了银子做的是假弹。

一部电视连续剧。反映了甲午海战。清朝的海军打到最后。地方的炮弹,打的又远。清朝的炮弹,打的近。最后打不响了。发现是哑弹。打开以后看是全是沙子做的。就是炮弹壳是铜的。里面装的全是沙子。这怎么能打到敌人呐?

清政府腐败无能。这个朝代到了后期。腐败无能,政治经济落后。人为了钱,为了银子。出卖国家,出卖军事利益。为了钱,做假军火。害得甲午海战牺牲了一大堆人。这就是一个朝代的没落。


原始地址:/qinggan/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