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单靠教师教育就一定行吗?

品德培养主要靠父母,其次靠社会,最后才靠老师。知识培养才主要靠老师。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单靠教师教育是一定不行的。不仅仅是品德教育,孩子各方面教育都不能单靠老师。学生这个社会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

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跟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要保证这种正面教育在行为过程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就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了。而其中家庭教育又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并结合学校教育对孩子加以引导,能做到身教言传就更事半功倍了。

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协调。


学生的品德修养是一个多方综合培养过程,必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单靠教师教育就一定行吗?其实答案很明显,单靠教师教育肯定不行的,除非这个学生长期跟这个老师吃住在一起,或者这个老师能让这个学生发生一些触动灵魂的刻骨铭心的深刻事件,或者碰到一个真正让自己心灵触动和改变的适合自己的老师。

一、学生的品德修养跟很多因素有关。

一个学生的品德修养跟很多因素有关,真正决定一个学生品德修养的是长期生活的环境和长期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天生秉性,每个人一生下来,性格就是不一样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同样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但每个人都不一样。

二、家庭是学生品德修养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老师的教育影响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乃至最底层的性情,思维认知基本上在七岁左右就已经成型,除非经历生活中一些大变故或者事件,基本上很难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单靠学校教师教育就能改变,不太容易,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子不教父之过。

三、学校教师的教育也是学生品德修养养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助力。

虽然说家庭才是学生品德修养最关键因素,但是学校教师的教育也是一个人学生时代成必不可少的助力,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可以成为学生灵魂的导师,发自内心深处的触动和改变,也可以真正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单靠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家庭,孩子的品德修养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遗传基因,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的潜移默化。因此,孩子的品行修养和他所处的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割舍不了的。

如果孩子的家人是正直的,善良的,勤俭的,孩子受其影响也往往具备这样的品质,如果家人是自私的,冷酷的,虚伪的,孩子受其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沾染一些坏的毛病。

即便孩子入学后,学校老师对其进行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正面教育,但若家长不配合处处跟老师对着干,其孩子也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所说的52的现象。

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孩子也会受到冲击,这须要家庭、学校来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发生意外后,总是把责任推卸给学校或老师,这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我们的家长是否为孩子做出过好的表率,你有哪些好的品质在影响孩子的成长?你不能单靠让孩子吃好,穿好,有零钱花就完成教育任务了,你要抽出时间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教孩子学会如何应对挫折,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团结合作,如何帮助关爱有困难的群体的等,促使孩子养成其健康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的家长去这样做了,孩子还会那么任性?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吗?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教师教育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全社会配合进行。

一、教师教育举足轻重

教师教育对学生品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人的前半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3岁上幼儿园,6岁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需要11年的时间;到大学毕业,需要15年的时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17—18年的时间;到博士毕业,需要20年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学生从出生开始,家庭将伴其一生。

父母兄弟姐妹的一言一行,都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果家庭教育不当,即使学校教师教育再好,也带来不良效果。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师教育,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三、社会教育不可低估

学生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家庭—学校——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除了家庭、学校之外,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也不可或缺。

不良是社会风气,很容易冲击学生的品德修养底线;良好的社会风气,也能加速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


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培养,作为老师是应负之责,因为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品德的培养就是育人的第一位的重要任务。既如此说,那么这个任务就靠老师吧!对,但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是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对,是因为品德培养不能单靠老师。

品德培养不仅仅学生需要,人人都需要,老师自己在培养学生品德的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在这个意义上,培养品德修养,全社会人人有责,因为全社会都不欢迎无德之人。

品德修养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合力。

作为老师,推卸培养学生品德的培养,或者因为教学任何的繁重,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是极端错误的;而作为非教师朋友,将对学生品德培养的任务一股脑儿推给老师,同时忽视自己的品德培养,也是极端错误的。品德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合力。

真正优良品德的培养成功,需要许多努力与条件,以及约束与坚持,并非教师、学生、个人的一日之功。倘若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经过努力,也已见到效果,但是学生不可能关在学校里不接触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上不道德风气冲击或影响,那效果便会打折口甚至完全失去,如果同流合污,那么教师培养之功便尽付流水。而教师本身若无“师范“的自觉性与榜样作用,其培养学生的品德便很难起效。

优良品德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包括所有人个人的努力与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即此之谓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有自律,也有社会导向,崇尚赤,鄙弃黑,才有希望。肃清贪污与人人向钱看,打黑除恶,对于社会风清气正,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发扬,具有主导的意义。

教育要起效,从本质上看,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孔子评价子贱是君子,品德优良,是因为鲁国有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子贱的君子优良品德从何而来?

这就表明,鲁国的君子们影响了子贱,也就是教育了子贱。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响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影响。因为教育不能霸王硬上弓,要靠说服垂范(影响)起效并不断巩固。施加好的影响就是好的教育,施加坏的影响就是坏的教育。从广义上考察,相互的影响就是相互的教育,所以教育成果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优良品德修养的教育尤其如此,所以“教学相长“。

优良的品德修养,人人需要,人人有责,让我们在不断地互勉影响中,期待人人拥有优良的品德修养,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原始地址:/rebang/28207.html